改良鼻腔泪囊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临床疗效
2011-08-15袁英仇雪艳林相强
袁英 仇雪艳 林相强
慢性泪囊炎是眼部一个感染病灶、一种常见的眼病,由于鼻泪管狭窄或阻塞使泪液滞留于泪囊之内,伴发细菌感染引起。溢泪、溢脓为主要症状,给患者生活带来痛苦。本病旨在解除溢泪、溢脓症状。鼻腔泪囊吻合术是在泪囊与鼻腔之间建立一代替被阻塞鼻泪管的新通道,解除泪囊积脓和溢泪两大症状。而传统鼻腔泪囊吻合术的部位深且手术视野小、操作难度大、时间长等缺点致使手术并发症多[1,2],本研究采用改良鼻腔泪囊吻合术术式,因消除传统术式弊端而为该病的理想术式[3],取得了满意临床疗效。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我院收治慢性泪囊炎患者100例,全部患者均有溢泪和(或)溢脓史,压迫泪囊区均可见黏液或脓性分泌物排出、反流,反复冲洗泪道不通畅。并排除泪道其他疾病,如泪点、泪小管、泪总管阻塞,萎缩性鼻炎、严重鼻副窦炎及重度鼻中隔偏曲等疾病史。患者无出血性疾病;排除女性月经来潮期及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控制不良者。将100例(150只眼)慢性泪囊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50例(75只眼)行改良鼻腔泪囊吻合术,对照组50例(75只眼)行传统鼻腔泪囊吻合术。其中,观察组男24例,女26例;28~74岁,平均51.3岁;病程2~16年。对照组男25例,女25例;年龄26~76岁,平均50.3岁;病程1~14年。所有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均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术前积极完善相关常规辅助检查,无异常。观察组用改良鼻腔泪囊吻合术治疗。常规冲洗泪道,在筛前、滑车下、眶下行神经阻滞麻醉及局部皮肤浸润麻醉。具体操作步骤:切口、找泪囊、作骨孔、作鼻黏膜活瓣、作泪囊瓣、缝合及术后鼻腔喷雾。因改良术式不需切断内眦韧带,骨窗呈长方形、较大且吻合口较低,易于引流,减轻了操作难度。在造骨窗过程中注入肾上腺素的生理盐水使之水肿,预防鼻黏膜出血。术后冲洗创面,将泪囊和鼻腔黏膜前瓣与两侧皮肤切口悬吊呈8形缝合,对位缝合皮肤切口。术后滴鼻液滴鼻或鼻腔喷雾,拆除缝线后冲洗泪道。对照组行传统鼻腔泪囊吻合术。
1.3 疗效评价 治愈:溢泪、溢脓症状消失,泪道冲洗通畅;好转:偶有溢泪,溢脓症状消失,泪道冲洗无明显不通畅;溢泪、溢脓症状未减轻甚至加重,泪道冲洗仍不通畅。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两组疗效率的比较采用t检验,手术时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术后随访1年,观察组治愈率为92%,对照组治愈率为7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无复发,对照组5出现溢泪、道冲洗不通。观察组组手术时间为(41.23±3.71)min,明显短于组的(75.39±11.32)min(P=0.000)。见表1。
3 讨论
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传统鼻腔泪囊吻合术因手术方法繁杂,骨窗过小,需剪断内眦韧带,术中出血多致血凝块堵塞吻合腔、解剖结构欠清,手术时间较长,且术后由于吻合处局部纤维组织形成和瘢痕化,导致吻合口狭窄和不畅,影响手术效果,且并发症多,治愈率低[4,5]。本研究对鼻腔泪囊吻合术进行了改进,旨在减少术中出血及并发症,简化操作,保持宽敞的吻合口较少引流不畅。本研究表明[6,7]:术中骨窗位置及大小对手术至关重要,在骨窗岀注入肾上腺素使黏膜肿胀,预防出血;鼻腔瓣膜和泪囊黏膜切口缝合要严格对齐,彻底止血;保持吻合口通畅及时冲洗,防止梗阻粘连。本研究结果亦证实上述观点。总之,改良鼻腔泪囊吻合术手术操作简便,手术时程短,并发症少,疗效确切,是治疗慢性泪囊炎有效手术方法。
[1]李昂,杜春光,苏东风,等.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116例慢性泪囊炎临床分析.国际眼科杂志,2006,6(1):212-213.
[2]郎桂森.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2):143-144.
[3]吴雪虹,杨培良.改良型泪囊鼻腔吻合术.中国眼耳鼻喉杂志,2001,1(1):42-43.
[4]陈仲荣,周兴燕,杨敏,等.452眼改良外路泪囊鼻腔吻合术临床效果观察. 中国现代医生,2008,46(5):68,87.
[5]田鑫康.改良鼻腔泪囊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81例分析.现代医药卫生.2008,24(6):835-836.
[6]陈婕.改良泪囊鼻腔吻合术的观察.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8,30(5):400-402.
[7]刘爱琴,杨乐,杨全庆.简化泪囊鼻腔吻合术的效果.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8,30(8):648-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