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和移动学习

2011-08-15郝丹

中国远程教育 2011年9期
关键词:社会性云端学习者

□郝丹

我和移动学习

□郝丹

“移动学习”已经成为一个热点,一个焦点,一个被随时拿来证明远程学习在飞速发展的明证。那么,移动学习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人们各自眼中的移动学习究竟是什么模样?本刊编辑约请了王敏娟和廖肇弘这两位“移动学习”的实践者和研究者,简略发表各自的观点,着重围绕“人”在移动学习中的主观感受,比如,我们是如何利用移动学习这一学习形式,以及,我们从移动学习当中收获了什么……

移动学习的“关键词”

首先,请两位用五个关键词来表征您所体验到的“移动学习”。

王敏娟:我的五个关键词是:泛在学习的一种,正式学习的辅助,Individualized Learning(个性化学习),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learner- centered),社会性学习。

具体来讲,首先,泛在学习始终是个抽象概念,移动学习正是泛在学习的一种具体体现。但是移动学习目前还被技术(比如网速,流量,小屏幕)、环境(嘈杂)和人的认知能力(不能集中精力)所限,所以它仍然是正式学习的辅助,而非主打。当然,将来有可能改变。

然后,移动技术可以把人从课堂上和网络上解放出来,可以随时随地利用手头的工具,跟外界交互和学习。所以它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

第三点,移动通信技术与社会性软件的结合也成为了移动学习研究中的一个热点。这样,移动学习就给学习增加了互动性,把个性化和社会性学习完美结合起来。

从学习者心理发展、知识、学习者等角度分析,学习本身就具有社会性。Web2.0、社会性软件等理念和技术的出现使学习的社会性特征更加彰显出来。

廖肇弘:我的五个关键词是:Anytime, Anywhere,Any device,移动源于主动,终端来自云端。或许我们可以这么说,M-Learning是E-Learning长久以来所标榜的Anytime、Anywhere理想的实践。这五个关键词的含义是,只有主动学习的学习者,才能充分享受到移动学习的优点和效益。

因为移动学习最主要的价值是让学习者可以运用零碎的时间,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进行学习,而只有主动学习型的学习者才有移动学习的需求。此外,只有强大的云端(指Cloud Computing)的平台及内容的支持,才有可能实现轻盈、灵巧且充满智能的学习终端移动装置的学习效果。云计算发展得越成熟,移动学习的发展才会越普及。

王敏娟:“移动源于主动,终端来自云端”,廖教授这句话,一针见血,我很赞同。廖教授强调了移动学习背后的技术支持和云计算之间的关系。技术的局限的确是移动学习的障碍,随着云计算的发展,移动学习会变得越来越容易,越来越普及。

请两位就“云端计算与移动学习”和“社会性软件(服务)与移动学习”,谈谈自己最想表达的观点,我们希望读者就此获得一些更清晰的认识。

廖肇弘:云端计算与移动学习,基本上是一体两面。没有云端运算的丰富内容与强大运算能力,无法实现移动学习Anytime、Anywhere的理想。用一句话来说,云端运算是“远在天边”,移动学习是“近在眼前”。两者合而为一的整合应用,才是最理想的M-Learning学习模式。

王敏娟:关于社会性软件(服务)与移动学习,可以这么说,很多社会性软件都允许手机登录互动,这样人们可以随时保持联系,随时互相学习。比如,Twitter,很多人在利用它进行资源的搜索、整理和共享。

移动也能支持互动,学习者可以用短消息的方式跟老师和同学及时交流。比如英语学习,学习者可以把自己说的一段话录下来,上传到学习网上,请别的学习者评论,并评论别人递交的讯息。这样慢慢地就形成了一个学习社群。

现实中的移动学习

似乎可以认为,移动学习是以往很多先进学习理念(E-learning或者泛在学习)的具体化。是不是可以说,未来还会有更多学习理念在移动学习当中体现出来?如果确实如此,会涉及哪些学习理念?在这个过程中,应当注意什么?

王敏娟:未来,我们要注意什么呢?微型学习,碎片学习,云学习?值得注意的是,我们需要清晰定义这些名词。教育行业里经常出现一些含糊不清的名词,让大家日后争论不休。

前两个概念不新奇,我集中说说“云学习”和“学习云”吧。“云学习”我还没仔细研究过,请允许我引用一下如下观点——“云”的思想核心,就是资源的集中共享:将所有资源集中在一个先进的平台上,使资源在统一平台的统一管理调配下,具备最大的灵活性和利用效率,最终以服务的形式提供给用户。“云”的思想,其实已经作为一种先进的服务性理念,以各种形式若隐若现地存在于学习行业,只是始终没有一个简洁、鲜明、形象的符号来点睛。“云学习”时代,就是以“云”的思想,整合一切可以整合的学习与教育资源的时代。(摘自《中国远程教育》 (资讯))

学习云,这是我前段时间听到的一个词。字如其文,你可以想象一个学习者和跟随在他头顶的一团云。这朵“云”里有他所需要的任何课件、资源、搜索和交互工具。所有这些加在一起,目的是让学习者随时随地以任何方式进行学习。然而,目前这还是个设想和概念,具体的实施还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持。

举一个您亲身体验的“移动学习”小例子吧?想知道您从移动学习当中得到了什么,或失去了什么,期望得到却没有得到什么。人们对“移动学习”的评价都是很正面、很积极的,您是否考虑过移动学习的另外一面?或者说,移动学习没有缺憾吗?

王敏娟:我移动学习的时候主要学两样:西班牙语和Flamenco舞,全是用iPod。我经常在上海的街上学西班牙语,因为到处走路。但是学习效果不佳。街上噪音太大,有时候听不清楚,音量太大了担心损坏听力。有几次走在安静的地方,好好学了10分钟。然而,语言学习需要坚持和重复。这样的碎片式学习,好像不管用。

Flamenco呢,我经常在飞机上看视频,学习上面的一招一式,而后写笔记,等到了没人的地方再练习。效果还不错。但这似乎也不是学舞的最好办法,应该是边看边练。但在公共场合独自起舞会招人侧目吧?所以,移动学习只适合安静的、可以独立学习的内容。

目前我得了iPhone4和iPad,我在iPad上贴了很多电子书,到哪儿都拿着,边走边看。尤其是开无聊大会的时候,以前总觉得那简直是浪费时间,现在这些时间都可以利用起来了。

要说我失去了什么?我失去的就是:精力的集中!移动装置属于Disruptive Technology(干扰性技术):我们投入在它的小世界里的时候,也在错过身边大世界里的活动。

移动学习的局限,我觉得,主要还是技术上的局限性。平常设计的课件和网页,都是给大电脑大屏幕设计的,在小屏幕上很难完全展现。加上网速的限制,很多多媒体资源也不能用。给课堂设计的活动,也没法在移动装置上开展。所以,移动学习目前似乎还是以独立学习为主,是辅助性的,还没有成为主流。

廖肇弘:我从 M-Learning得到了学习空间和时间解放的自由与快乐,真正实现了知识随手可得的乐趣。我个人的学习以及教学当中,在应用 M-Learning的经验方面,基本上还是积极与正面的为多。

如果硬要说失去了什么,可能是一种可以有借口“Off-line”,脱机的自由吧 ?有时候强迫自己不要上网,可以保持心境上的疏离,或许对于某些问题的深度思考会更有帮助。移动学习有时候会让我们有种“信息恐慌症”,生怕自己掌握不到或遗漏掉任何讯息。不过这个世界本来就没有完美的境界,我们很难鱼与熊掌兼得。如果要我选择,我想我还是会选择这个能够随时随地移动学习的世界。

至于较为负面的影响或缺憾,我想,可以这样说,如果无法自行深度思考或经由更有经验的老师引导,所有的 M-Learning学习活动都是较为短暂与片段的,也很容易迷失在移动学习的声光娱乐效果之中。简而言之,M-Learning的重点应该被视为是 Informal Learning的辅助,而不应将 M-Learning视为取代 Formal Learning的主要模式,才是较为正确的原则,也才不会因为对于 M-Learning有过高的期待,反而遭致过多的失落感。

当然,目前能熟练应用移动学习模式的教师毕竟太少了,是否真能发挥学习效果,还有一个相当大的问号。此外,另一种缺憾则是,我们必须承认,目前移动学习的技术发展还是在非常不成熟的阶段,除了屏幕的大小不利于深度的学习之外,其实还有很多互动技术发展得并不理想,并不是任何一种知识的学习都适合移动学习。另外一方面,我认为目前的移动学习比较适合应用在成人学习上,尤其是对于职场方面的在职学习环境。而对于比较年轻的学生,我个人还是建议以深度的混合式学习为主,以免学习知识的过程过于零碎,不利于知识体系的建构。

(王敏娟系美国加州圣地亚哥州立大学教育技术系副教授,上海交大远程教育中心高级研究员,博士;廖肇弘系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创新育成中心执行长、产学研发长,中华数位内容协会副执行长,美国芝加哥知识系统学院客座教授,博士。)

我们从移动学习当中收获了什么……

责任编辑 方 庄

猜你喜欢

社会性云端学习者
以户外混龄活动促进社会性发展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云端之城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美人如画隔云端
行走在云端
云端创意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从社会性弱势群体自身心理角度谈接受科技知识
社会性交互及其在三维虚拟学习环境中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