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传播学视野下数字化学习优化策略与应用效果研究*
——以“高级职业英语”课程为个案
2011-12-07付道明杨改学
□ 付道明 杨改学
信息传播学视野下数字化学习优化策略与应用效果研究*
——以“高级职业英语”课程为个案
□ 付道明 杨改学
本文在参照拉斯韦尔、香农-韦弗、施拉姆、贝罗、马莱茨克以及坂元昂等人构建的传播模式的基础上,首先应用德尔菲法构建了数字化学习的信息传播过程模式,其次依据该理论模型构建了基于信息传播学视野的数字化学习优化策略,最后以福建省广播电视大学开放英语教育本科专业“高级职业英语”课程的数字化学习效果作为个案展开研究,运用问卷调查、访谈、双向量表和达标度分析等数据收集与统计方法,对信息传播学视野下数字化学习的应用效果进行了验证。
信息传播学;数字化学习;优化策略;应用效果
数字化学习的优化研究是教育技术研究的热点问题。目前,数字化学习的发展已经引起世界各国政府和研究者的高度重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创办人尼葛洛庞帝甚至认为,数字化学习的影响已经达到决定人类生存的程度,并因此提倡“数字化生存”[1]。 数字化学习运用计算机与网络媒介,以图文声并茂的多媒性、交互性、非线性、超链接形式组织信息与知识,为学习者建构了第二个学习空间——虚拟学习空间,从而打破了传统教育方式一统天下的格局。运用计算机与网络媒介,既可以实现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方式、任何需求的学习,又可以进行人机交互、师生交互、生生交互,促进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发展,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数字化学习能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与教育均衡发展;促进农村与边远贫穷落后地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让所有孩子都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促进远程教育的发展以及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构建。为此,进一步研究数字化学习优化策略与效果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调研,发现关于数字化学习的优化研究,大多数专家、学者只是从制度建设、学习系统开发、资源建设、教学活动以及评价与管理等不同的层面来进行理论与实践探索,而基于信息传播学视野,综合这些不同层面研究优化数字化学习策略与效果的却不多。本文基于信息传播学视野,从数字化学习的信息传播要素、传播过程与模式等方面展开数字化学习优化研究,同时以学习理论、教学最优化理论、系统科学理论和教学系统设计理论为指导,应用文献研究、内容分析、个案研究和试验研究等研究方法,展开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1)数字化学习信息传播过程与模式研究,明确各传播要素的特点及其对数字化学习效果的影响;
(2)从数字化学习信息传播者、传播媒介、传播内容和受众的角度,制定数字化学习的优化策略;
(3)个案研究,设计具体的教学优化策略,对策略实施的效果进行验证。
一、数字化学习优化模型的理论构建
在数字化学习系统中,信息主要通过网络来传播。网络传播是利用计算机网络传递或交流信息的行为和过程,它汇集了多种传播手段的优势,是更加个性化、更加平等交流的新的传播方式[2]。数字化学习的信息传播基本模式是一种典型的网状结构,即在教学过程中,信息传播的主体(如课程教师、学习者)既是传播者又是接受者,这种模式颠覆了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中心的单一的信息传播模式。因此,数字化学习的优化策略与效果研究就必须考虑数字化学习系统中信息传播者、传播媒介、传播内容和受众等传播要素的优化问题。
数字化学习活动是基于信息技术(以多媒体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主)的教育传播活动,因此,本文以数字化学习的概念为基础,在参照拉斯韦尔、香农-韦弗、施拉姆、贝罗、马莱茨克以及坂元昂等人构建的传播模式的基础上,根据德尔菲法的原则和要求,采用立意抽样技术(由于无法确定样本总体边界,故采用非概率抽样的立意抽样法),选取10名数字化学习研究领域的资深学者进行了两轮匿名电子邮件调查,构建了数字化学习信息传播过程模式(如图1所示),形成了基于信息传播学视野的数字化学习优化策略与效果研究的分析框架。数字化学习信息传播过程模式包括:E-learning的组织(传播者)、教学信息(传播内容)、数字化教学媒介、数字化学习者(受众)等四个基本要素。
二、数字化学习优化策略的设计
多项研究都证实了一个观点,即:传统课堂教学技术支持的学与教活动在学习绩效如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满意度方面并没有明显的差异[3][4][5][6]。数字化学习同样如此,尽管数字化学习技术支撑着数字化学习活动的开展,但真正影响数字化学习效果与质量的却并非仅仅是数字化学习技术本身,而是包含教学设计的一系列教学策略和方法。学习本身是一个复杂事件,它并不能用一个简单的学习理论来解释。因此,有效的数字化学习必须建立在基于多种学习理论框架而提出的有效教学策略的基础上。本文依据图1所示的理论分析模型和系统论的方法来设计数字化学习教学优化策略,策略的结构主要包括:数字化学习的理论、理念,数字化学习的一般教学原则以及具体教学实施策略。
(一)数字化学习优化策略的结构
任何教学策略都有其内在的结构,本文设计的教学优化策略也不例外,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策略体系,既包括比较静态的内容如数字化学习的理论、理念,也包括动态的内容如具体教学实施策略,其结构如图2所示。该策略结构体系参照国内教学策略的常模[7],分别设计了:指导思想、教学目标、实施程序、操作技术等。
(二)数字化学习优化策略的教学目标与依据
数字化学习教学策略包括了教学过程、内容安排、教学方法、教学步骤、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教学目标是教学策略结构的核心要素,对其它要素起制约作用。也就是说,一定的教学策略总是针对一定的教学目标,并且总是尽力满足教学目标所提出的要求。因此,在制定教学策略时必须考虑数字化学习的教学目标及教学有效性问题。
1.根据开放英语(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标准要求,对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分析如下:
(1)通过数字化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较正式的、用于工作场合的英语基础知识,包括医疗保健、行政管理、教学、烹饪、商务、警务等方面的单词、句型与习惯用语,以及常见职业语境的语言知识等。
(2)学生应学会应用职业英语在正式和非正式场合中交谈,并能够体会到不同语体的特点;应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职业英语交际能力和思维能力。
2.依据课程教学策略的设计思想和目标,对课程教学活动设计如下:
(1)网上学习活动。以数字化学习者个体为学习主体,学习者严格按照《网上学习指南》中制定的课程学习计划表进行统一进度的学习安排,课程学习时间8周,每周10~11学时,平均每天学习1.5至2小时。学习者应认真完成每个活动中的每个任务,包括听力、口语方面的任务。在网络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应养成做笔记的习惯,把重点与难点记下来;学习了几个单元后,要善于进行复习总结。
(2)集中辅导。课程安排一周一次的集中辅导,每次4个课时,1周上1个单元,8周完成8个单元的内容。集中辅导除针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适量讲解与答疑外,主要为学生提供运用职业英语进行交流的机会。辅导课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辅导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来展开。
(三)信息传播学视野下数字化学习的优化设计
数字化学习优化策略涉及的因素主要包括E-learning的组织(传播者)、教学信息(传播内容)、数字化教学媒介、数字化学习者(受众)。在优化策略的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以上四个维度的要素。
1.E-learning的组织(传播者)的优化设计
在数字化学习活动中,E-learning的组织(传播者)并非是单一的主体,它包括数字化学习的宏观决策机构如政府部门;提供数字化学习的组织机构如广播电视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教师,等等。传播者构成了数字化学习的组织。因此,E-learning的组织的优化涉及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的优化。
宏观层面,E-learning的组织(传播者)主要是数字化学习的宏观决策机构。其主要职能是:确定数字化学习的发展目标;制定决策方案;选择数字化学习的最优方案;实施决策反馈等。
中观层面,E-learning的组织(传播者)主要是指数字化学习的教学组织机构(主要在宏观决策机构的直接指导和监督下开展工作),它是数字化学习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的领导机构,由其组织教学活动、开发教学资源、对教学进行管理和评估等。
微观层面,E-learning的组织(传播者)主要是指教师。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信息传播者教师的角色和分工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如教师的角色更细化、职责更多,相应的,对教师的要求也更高。①在数字化学习资源设计与开发阶段,教师往往充当着信息采集者和信息加工者的角色。其信息传播行为包括:教学目标的制订、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授递方法的选择等。②在数字化学习支持服务阶段,教师的传播行为主要包括:信息引导行为、交互行为、监控行为以及评价和反馈行为等。
依据以上宏观决策机构层面、中观教学组织机构层面以及微观教师层面的分析,提出如下优化策略:
(1)完善数字化学习的制度建设
数字化学习的制度优化研究是国内外学者探讨的一个热门话题。制度层面的数字化学习优化策略主要涉及数字化学习的理论、理念、政策保障(组织与管理)、法律法规、整体评估等,只有从宏观指导思想、政策保障、资源建设和质量认证体系上制定完善的优化策略,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和保障数字化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①树立数字化学习的教学理念。本文通过调研发现,一些广播电视大学的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往往将开放教育的数字化学习与传统教学不加区分,在课程组织、教师培训、资源开发与应用、教学管理等方面忽视数字化学习的本质与规律,造成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因此,在数字化学习的发展过程中,宏观组织机构应该进行宏观指导,引导师生树立数字化学习的教学理念,对数字化学习的功能、对象、人才培养模式、系统结构、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及方法等根本问题进行论证。
②建立数字化学习的组织管理体系。数字化学习活动的管理不仅仅包括对师生的教与学活动进行管理,它还涉及国家层面、各级区域层面、学校层面等的管理,是多层次的管理活动。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涉及资源的设计开发、整理加工、分类、储存、传输、应用以及反馈评价等,是多环节的管理活动。数字化学习系统的管理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包含了对人、财、物的整合管理。数字化学习活动的管理水平将直接影响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的质量、结构和应用的广度与深度。完善数字化学习过程的管理机制,规范资源管理过程,能有效提高数字化学习质量、优化数字化学习效果。为了优化数字化学习效果、提高数字化学习质量,必须建立完备的组织管理体系及相应的政策保障体系,只有这样,数字化学习项目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和动力。这一政策保障体系应该包含政策规范制定主体、执行主体、组织的作用和地位,以及对数字化学习的评价机制。
③制定技术标准,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和支持服务保障体系。在确立数字化学习的技术标准与规范方面,应该研制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化学习技术标准体系,形成数字化学习支持服务体系。
(2)完善教学机构的组织管理与支持服务保障
从基于信息传播机制的数字化学习优化策略的体系结构来看,数字化学习的教学基本原则是相对中观的、具体的。中观的策略体系主要是从数字化学习教学理论与原理中抽取出来的、对教学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的策略。中观层面的策略主要包括: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保障机制、组织机构层面的组织管理保障策略、教学机构层面的支持服务保障策略、数字化学习的基本教学原则与方法等。
①建立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保障机制
对于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建设,首先应该跟踪了解学习者的学习需求,然后将需求信息进行归类,分析和评估需求信息,最后根据分析和评估结果,规划和建设课程资源。
在优化课程资源方面,国际上比较通用的做法是建立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评估标准与规范。我们在资源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应该按照国际标准组织有关数字化课程资源产品的标准规范体系,建立适合中国特色的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质量模型、质量管理方法以及标准应用指南等。
在建立数字化学习资源反馈机制方面,应该坚持评价主体多元化,形成开放式的资源评价模式,鼓励教师、学生、技术人员以及教学管理人员等参与到数字化学习资源评价中来。同时在评价过程中,将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相结合。
②制定组织管理保障策略
组织机构层面的组织管理主要包括与数字化学习有关的行政事务,如预算和投资回报、信息技术服务、教学开发和媒体服务、推广、批准入学、毕业、校友事务;学术事务,如教职员工的支持、教学事务、工作量、班级规模、报酬、知识产权;学生服务,如入学前的服务、课程和项目信息、入学指导、建议、咨询、经济资助、注册交费、图书馆支持、书店、社会支持网路、辅导服务、实习与职业服务等。
③制定支持服务保障策略
教学机构层面的支持服务主要包括试验系统、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支持服务、咨询、财政服务、就业指导、教师与学生交互、电子邮件以及图书资料的获取服务等。
(3)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教育学相关研究表明,教师能力是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决定性因素[8]。信息时代,教师是数字化学习环境下实施教学活动的执行者,因此,他们必须具备信息化的教学能力。从图3所示的数字化学习环境中教师的能力素质构成来看,教师应该具备教育理论素养、信息素养以及从事教学实践和研究的素养。
(4)构建完善的数字化学习评价体系
数字化学习评价属于教育评价的子范畴,具备教育评价的三个方面含义:价值判断、评价发展、参照标准。从数字化学习信息传播过程来分析,数字化学习的信息传播者(教师)、传播媒介与通道(体现在资源的丰富度)、传播内容(学习内容)等要素都会对数字化学习的传播效果产生影响。
目前,对于数字化学习质量和效果的评价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本文在参照美国国家教育政策研究所 (The Institute for Higher Education Policy)2000年4月发表的“在线教育质量:远程互联网教育成功应用的标准”、国外Virtual—U教学平台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指标、国内VClass教学平台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以及国内学者余胜泉、林均芬、刘宝艳、张京彬等人建立的“网络教学的评价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数字化学习评价体系[9],如图4所示。该评价体系主要侧重于从微观教学评价的角度对数字化学习系统中的学习者、教师、学习内容、信息传播媒介(数字化学习支持平台)以及数字化学习支持与服务进行评价。该评价体系主要包括对数字化学习者、教师、数字化学习资料、数字化学习支撑系统、学习支持与服务系统等五个方面的评价,每一个方面都包括对若干子项目的评价。
2.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优化设计
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优化就是通过对传播媒介与通道的优化,从而优化数字化学习的传播内容。资源的优化对于整个数字化学习的优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来看,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优化主要在于如何构建资源共建的机制。
目前构建数字化学习资源共建机制,应以政府部门为宏观指导者,以我国各级各类广播电视大学、试点普通高校网络教育学院以及非试点普通高校网络/教育技术中心为主体,鼓励并规范大学与公司、教育界与产业界合作,建立优质数字化学习资源共建机制,如图5所示。
3.数字化学习者学习优化设计
(1)影响数字化学习者学习成效的因素分析
由于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是检验整个数字化学习质量的最为重要的依据,对本文提出的优化策略和效果验证有着指标性意义,因此有必要从本文的理论视角对影响数字化学习者学习成效的因素进行梳理。
英国情报学家威尔逊(T.D.wilson) 在1981年提出了自己的信息获取行为模型,并于1996年对其进行了修订。该模型建立在两个基本主张上:一是信息需求并非是最原始的需求,而是源于更为基础性的需求,即生理、认知和感情三方面的需求。其中每一种需求又处于不同的背景之下,即个人、社会以及环境的背景下;二是在寻求可以满足需要的信息的过程中,需求者可能会遇到来自于同样背景下的不同障碍。依据威尔逊的理论阐述[10][11],数字化学习者信息获取行为会受到个人、社会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
网络环境下个体信息的获取行为主要受到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因素的影响。本文将影响数字化学习者获取信息的行为及效用的传播因素划分为三个层面的因素:微观层面的因素、中观层面的因素和宏观层面的因素,如图6所示。
微观层面的影响因素主要来自于信息获取的主体——数字化学习者本身,包括个体信息需求、学习动机、学习风格、个体特征和学习策略等。中观层面的影响因素主要来自于信息获取的中介体——数字化学习系统,包括信息系统的信息源、信息源的组织、信息服务等。宏观层面的影响因素主要来自于环境,包括技术环境、文化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以及政策和法律环境等。按照影响因素的可控程度来看,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因素对个体信息获取效用的影响由直接到间接,作用强度逐渐减弱。
(2)数字化学习者的学习优化策略
学习活动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各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影响数字化学习者学习的进程。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学习者的能力构成主要由社会层面的素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构成。智力因素作为心理过程中的认知过程,直接影响数字化学习者的学习活动,而非智力因素虽然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却是学习活动赖以高效进行的动力因素,如图7所示。因此,本文认为,应该以影响数字化学习者学习成效的因素为基础,从学习者的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以及具体的学习策略入手,优化数字化学习者的学习。
①尊重数字化学习者多元智能的差异,促进智力发展
本文根据我国心理学界提出的智力、能力相对“独立”的观点,并依据智能的概念,将数字化学习者的智力因素界定为属于其认识活动的范畴(它是保证数字化学习者有效认识客观事物的稳固心理特点的综合,解决知不知、懂不懂的问题),将数字化学习者的能力界定为属于其实际活动的范畴(它是保证学习者成功进行数字化学习活动的稳固心理特点的综合,解决能不能、会不会的问题)。具体策略包括:培养学习者掌握必要的信息知识与技能;研究数字化学习者注意活动的规律,培养网络学习的注意方法;运用记忆策略,增强数字化学习效果;激发数字化学习者的想象力,促进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②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促进数字化学习者非智力方面的发展
学习者的需要、态度、动机、兴趣、情感、信念、意志、气质、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会对其数字化学习活动产生调控和调节的作用。
有学者对学习者参加远程开放教育的学习动机做过调查研究,发现这些学习动机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可以分为七类[12]:第一类是职业发展的需要,包括求职、寻找更好的职业、个人专业发展、学习内容对工作有用、提职或评职称的需要;第二类是社会的需要,即学习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第三类是个人价值的需要,包括提高自身价值、获取文凭、使生活更充实、获得他人的认可;第四类是个人的兴趣;第五类是物质的需要,包括学习是为了将来能赚更多的钱;第六类是外来的要求,包括领导的要求以及为家人争光;第七类是追求城市生活的需要。由此不难发现,与国外数字化学习动机调查结果不同,国内数字化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主要是为了个人职业发展、追求物质及更好生活条件的需要,外在学习动机占据主导地位,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等内在动机相对比较薄弱。基于以上对于数字化学习者学习动机的认识,教师应该对学习者进行引导:培养其建立较强的成就动机;根据外部动机较强的特点激发学习者内部动机,提高学习积极性;合理调整学习期望值,使其不要过高或过低。
从信息传播角度来看,学习者的信息意识可以使其保持长久的注意力和对所获信息价值的准确评估,而且信息意识贯穿于学习者数字化学习活动的整个过程。因此,在学习者开始课程的数字化学习之前,对其进行信息意识的培养就显得非常重要。具体来说,应该培养学习者对信息时代的各种信息对自身数字化学习的重要性有较好的认识,能够认识到信息对自己知识提高的促进,从而对数字化学习有一个积极的态度,以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实现学习目标。
在数字化学习环境中,学习者常因不能坚持学习而流失。因此,学习者应该根据预期的学习目标和教师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监察与调控。在执行学习计划的过程中,根据学习效果,对学习过程进行调节,如改变学习方法、调整学习预期、控制注意力等。经监控调节后,不断提升学习效果,从而使学习行为得到延续。总的来说,就是通过“计划——监控——调节”三个环节的往复循环,保证自己坚持完成学业。
学习者在各种学习活动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挫折,尤其是在以网络学习为主的数字化学习活动中,学习者经常会遇到各种学习上的问题,这就需要明确数字化学习的目的,依靠意志克服学习上的障碍,保证学习活动的持续和深入。
③提高数字化学习者的学习策略水平,改善学习效果
学习策略对学生学习极为重要,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甚至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态度都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有助于学生提高认知水平与学习能力,挖掘学习潜力。对数字化学习者而言,形成策略意识对其智力发展和适应环境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掌握学习策略对于完成数字化学习任务、解决学习问题至关重要。因此,必须重视数字化学习中学习者对于学习策略的掌握,通过提高其学习策略水平来改善数字化学习质量。
三、数字化学习优化策略应用效果的试验研究
根据“目的性抽样”原则,本研究选择了福建广播电视大学漳州分校开放英语教育本科专业2007~2008学年下学期开设的“高级职业英语”课程的数字化学习效果作为个案研究样本。试验对象来自福建省广播电视大学漳州分校2007级开放英语教育本科专业的20名学生(其中男生8名,女生12名)。试验以信息传播学视野下数字化学习的教学优化策略为试验变量,以数字化学习效果为反应变量。
按照国际上公认的对于数字化学习效果分析的方法,要测试e-learning教学效果,一方面可通过考试成绩进行测定;另一方面可通过数字化学习者在实际工作中对知识的应用情况进行个案追踪和调查。为了了解学生对于“高级职业英语”课程的知识掌握情况,本文分析了2007级开放教育英语班20名学生的期末测试成绩。
(一)考试成绩测定
1.试题难度及区分度
通过对课程考试成绩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试题总体难度P=0.285,单项试题的难度系数在0.2至0.35之间。一般认为,难度系数接近0.2比较适宜,因此,数据显示测验题难度控制比较理想。
2.考试成绩统计描述分析
通过对考试成绩总分进行分析,可以得到如图8所示的总分频次分布图:
由课程测试成绩的统计分析和频次分布直方图以及正态分布曲线可以看出,学生整体成绩分布比较合理。
3.综合达标度分析
通过对前后测综合达标度的分析,可以得到学生各学习水平层次的得分情况表,如表1所示。通过表1,可以绘制如图9所示的前后测达标度分布图。
表1 学生各水平层次的得分率情况及综合达标度分析表
从图9可以看出,经过试验后,学生的达标度达到了0.756>0.75,由原来的注意状态达到了达标状态,说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仅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目标,而且超出了前测水平。
4.学生各认知水平调查结果分析
本文进一步对学生掌握课程知识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统计数据表明,大部分学习者识记认知、理解认知、应用认知、分析认知、综合认知以及评价认知水平都比较高。
(二)数字化学习者信息需求满足的过程及效果的个案追踪与分析
访谈是质的研究中最重要的一种收集资料的方式,它是一种研究型交谈,是研究者通过口头谈话的方式从被研究者那里收集第一手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由于社会科学研究涉及人的理念、意义建构和语言表达,访谈因此成为社会科学研究中一个十分有用的研究方法[13]。
本课题在前期试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访谈进一步对被试进行了个案追踪与分析,一方面对其数字化学习过程中的信息需求与信息行为进行了研究与梳理,另一方面对课程知识在其实践工作中的应用进行了跟踪和分析,从知识运用层面对课程学习效果进行了了解。课题组于课程教学结束后访谈了3位学习者,采用了集中访谈的形式。访谈结束后,研究者对访谈录音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并将文档反馈给部分被访谈者,请他们核实访谈内容并就其中模糊性的语句和可能存在歧义的地方进行了解释。
通过对学习者学习行为的跟踪与访谈,本文梳理和分析了学习者在课程学习中信息需求满足的过程,并得到以下结论。
1.学习者信息获取的规律与特点是:第一,课程学习中资料查找遵循“从易到难”的路径,即从手中已有资料出发,然后利用在线网络课程获得信息。在学习遇到困难时,主要通过面授辅导、协作交流等方式获取问题反馈信息。第二,课程信息获取遵循从教科书到在线课程再到搜索引擎中各类信息的顺序,即存在“从可信信息源到一般信息源”的顺序。
2.信息需求种类多样化,包括形式和获取途径多样化。形式上有文献信息、数据库信息、网络信息等,获取途径主要有网络检索、数据库检索、图书馆传统文献检索等。
四、研究结论
经过一学期的教学试验,采用教学优化策略开展教学,提高了教学效果,学生的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等各层次的认知水平不仅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而且超出了前测水平。具体表现在:
(1)能够熟练掌握课程的具体知识,如术语和具体事实性的知识;能够熟练掌握处理具体事物的方法和手段的知识,如惯例性的知识、趋势和后果的知识、分类和类别的知识、准则的知识和方法论的知识;能够熟练掌握课程中普遍和抽象的知识,如原理和概括性的知识、理论和结构性的知识。
(2)能够运用知识进行转换、解释和推断。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的步骤和方法,解决具体问题。
(4)能够分析问题存在的各种要素,分析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而分析其组织原理。
(5)能够运用所学职业英语知识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与他人交流,能够提出问题解决的计划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导出抽象关系。
(6)能够依据内部证据做出评价,根据外部标准作出判断。
(7)数字化学习者总是在“产生信息需求——寻求问题解决——信息反馈——信息相对满足——产生新的信息需求——……”过程中进行课程学习,其学习行为具有相应的行为特征,如最省力原则、相对满足原则、习惯原则,等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分析学习者在每个阶段的信息需要,从多层次多方位提出教学策略来满足其需要,提高其学习效果。
[1]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
[2]王中义等.网络传播原理与实践[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1,(9):35-66.
[3]Clarke,D.GettingResultswith DistanceEducation.[J].The American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1999,12,(1),38-51.
[4]Johnson,S.D.,Aragon,S.R.,Shaik,N.,and Palma-Rivas,N.Comparative Analysis of Learner Satisfaction and Learning Outcomes in Online and Face-to-Face Learning Environments.[J].Journal of Interactive Lear ning Research,2000,11,29-49.
[5]Navarro,P.,and Shoemaker,J.The Power of Cyberlearning:An Empirical Test.[J].Journal of Computing in Higher Education,1999,11(1),29-54.
[6]Smeaton,A.,and Keogh,G.An Analysis of the Use of Virtual Delivery of Undergraduate Lectures.[J].Computers and Education,1999,32,83-94.
[7]和学新.教学策略的概念、结构及其运用[J].教育研究,2000,(12):54-58.
[8]韩向前.应当重视教师个性心理品质的研究——国外关于教师个性心理品质的研究述略[J].教育研究,1987,(10).
[9]余胜泉,林均芬,刘宝艳,张京彬.网络教学的评价模型[DB/OL].http://www.etc.edu.cn/articledigest10/wangluo-jiaoxue.htm.
[10]T.D.Wilson.Models in Information Behaviour Research[J].Journal of Documentation.,1999,(3):252
[11]朱婕.网络环境下个体信息获取行为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7,(12):230-233.
[12]张伟远,胡军.西北地区远程学习者特征和学习障碍的调查报告[J].中国远程教育,2002,(4):10-14.
[13]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65.
2011-05-15
付道明,博士,副教授,韩山师范学院教育系(521041)。
杨改学,本文通讯作者,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730070)。
责任编辑 石 子
G420
A
1009—458x(2011)09—0044—08
2011年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泛在学习活动系统优化模型的理论建构与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DCA110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