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与生活
2011-08-15黑龙江王秀敏
黑龙江 王秀敏
诗意与生活
黑龙江 王秀敏
本文从诗歌对生活的影响入手,阐述了诗歌与生活的关系及如何创造诗意的生活。
诗意;生活;情趣;创新
近年来,在季羡林、钱学森等很多老学者的呼吁、倡导下,我国在加强与西方经贸往来的同时,也日益接受西方人注重精神生活质量的活法。其中一个显著的标志是2007年湖南省高考作文题目《诗意地生活》,它让人耳目一新,感觉到莫大的欣慰。而学生写作中流露的对“诗意”的丰富多样的理解,更让人对90后人群刮目相看。学生们认为多读诗书是诗意,柴米油盐也是诗意,只要你自己过得有滋有味;看山川、赏月色是诗意,肯定自己、心灵和谐还是诗意;坚守心灵的准则,任何境地不放弃仍然是诗意——其实类似的诗意生活在古代文人的作品中早已描绘过,无论其中的哪一种,都会从经典诗歌中找到影子,本文试举例子来粗浅地印证。
一、发现日常生活的情趣的诗
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一个普通的故事,却有简朴而隽永的情趣。其中的情境普通人再熟悉不过,但没有谁能用如此通俗简朴的话语表达,更何况其中又蕴涵着的一份“虽知道而实难寻”的意味深长了。读这样的诗的总能发现寻常事物中蕴涵的耐人寻味的东西。
苏轼在贬谪黄州后,写的一首诗中有“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两句,读来也觉他活得颇有滋味。仕途不幸却有口福,那就全然陶醉,乐在其中吧,还求什么呢?一餐一饭,一枝一叶,一花一草,一点一滴,如果能发觉乐趣而欣然享受,这就是诗。晋人陶渊明诗也多出自日常生活。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人与自然悠悠心会,浑然忘我更忘忧。浅显的语言,高远的意境。韩愈的《春雪》:“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做飞花”,写得清新不俗。南宋叶绍翁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寓示美好的事物毕竟总是挡不住的。常用这类清新美好的诗句滋润心灵,人活得不乏味、不枯燥,有生机、很富足。南宋诗人杨万里说得好:“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绝句当朝餐”。
二、敲响心灵钟声的诗
现代人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精神危机,读经典诗词,可以给人们提供丰富的精神营养,有利于终身的发展。尤其像柳宗元的《江雪》“独钓寒江雪”一类的诗句。有一位教师小时侯被父亲逼着背古诗,工作后对不理想的环境感到苦恼,就到河边垂钓排遣孤独。忽然,脑海中浮现出《江雪》中的诗句,他体验到了在孤独中傲然独立的精神,于是萌生了“孤身走我路”的信念。早年所背的诗歌已经在他心里蓄进了支撑精神的金属丝,从而使他有了一道坚实而强韧的心灵防护网。
普希金1825年写给一位朋友女儿的诗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也是这样的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阴郁的日子需要镇静。相信把!那愉快的日子即将来临。心永远憧憬着未来,现在却常是阴沉: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变成亲切的怀恋。”这首小诗曾燃起几代人心中将要熄灭的火种,让人在阴暗的日子里,静下心来,等待光明。这样的诗句,无论在什么年月读起,都会给人带来勇气、信心。最近,《新晚报》报道了一条消息,一个家在成都的女孩因感情挫折欲跳楼,警方的谈判专家与之交谈半个多点,无效。后来,专家吟诵起这首诗,并与后来到现场的女孩的男友一起劝得女孩回心转意。可见,诗歌的力量即使唤不回爱,也能挽留住生命。由此看来,读诗不是生命中的一份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必须。同样,李白的《将进酒》中“天生我才必有用”、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王勃的“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等诗文词句都会给人激励,常常读起也能常常燃起斗志。
三、点燃创造思维火炬的诗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四句诗,两个时空,一个是诗人在遥远的异乡雨夜思亲;一个是与亲人见面后共同挑灯夜话的场面。时空转换急剧,构思巧妙。极大拓展了诗歌的创作空间,令人回味无穷。
两千年前的古希腊著名诗人西摩尼德斯的《温泉关口墓碑铭》,写的是三百殉难斯巴达勇士与战后安享恬静生活的生者的间接对话,也想象奇特——“过路人,请传句话给斯巴达人:为了听从他们的嘱咐,我们躺在这里。”明明是死者却在警告活着的人,不要忘却战争的危机,用“听从他们的嘱咐”的说法,反其道而行之,同样意思鲜明,而又不落俗套。其中的诗眼“我们躺在这里”一句,看似平淡实际浓烈。它极其简练地表现出勇士们热爱家乡的民族自豪感和视死如归、雄视古今的英雄气概。诗歌写得含蓄凝炼,仅两行字,却像一口深邃的语言水井,让人汲取不尽,受用无穷。不能不让人佩服80岁老诗人永不止步的艺术探索与创新。
构思独到的文学作品往往给人现实的启示,做好本职工作也需要灵活的头脑处理具体事物,而不是死板僵硬地照章办事。多读古今中外经典诗篇,不仅可以得到文学的熏染,而且还会得到工作方法的启迪和突破。饱读诗书的毛泽东在与留学日本专修军事的蒋介石较量时,屡出奇兵,四渡赤水、攻打娄山关等战役,不拘泥于现成的兵书战策,而是创造性地运用已有条件夺取胜利。这恐怕和毛泽东读诗所受到的严密的推敲、细腻的认知和新奇的构思训练不无关系。所以,美国诗人布罗斯基说:“读诗的人比不读诗的人更难以战胜”。诗歌不仅丰富人的情趣,强韧人的心灵,也灵活了人的头脑。
【1】乔万民主编.中国诗词精粹宋诗选【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2】朱光潜.谈美【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1.
(作者单位:黑龙江护理高等专科学校)
(编辑 刘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