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人类聚居环境的发展

2011-08-15黑龙江于亚琴

职业技术 2011年5期
关键词:人居人类环境

黑龙江 于亚琴

论人类聚居环境的发展

黑龙江 于亚琴

人类聚居环境泛指所有人类集聚或居住的生存环境,特指建筑、城市、风景园林等认为居住环境。人居环境是一个整体,是城市大景观中的子系统,由环境中各类形象构成,这些形象相互联系又能使人们有多种多样的感受,是在规划设计中整体思维与综合创造的具体体现,正如吴良镛先生提出的:“走向园林、城市规划、建筑的融合”。与以往不同,当今世界各国人类聚居环境的建设容量在扩大,空间在膨胀;更具大尺度、区域性;时间在压缩,周期短,速度快;涉及的方面和内容更为复杂。由此带来的问题是:一方面,城市化为国家、区域带来了巨大的综合效益,而另一方面,因为开发了在国土、区域等更多规模范围的土地、水域、交通,使产业结构和城镇体系要重新布局,使社会文化的保持和发展面临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问题和弊端。

今天的人居环境系统变得愈来愈复杂和趋向多元化,不能孤立、片面地强调单独部门的专业系统,多元化的社会发展也要求各部门的专业人员具备学科的综合知识,除了我们经典的园林、建筑、规划等方面的理论与方法,还有其它与现实社会相关的各类知识。在更为宏观的尺度上,更为综合的学科范围内,根据更为细化定量的数据资料,实行系统、量化、动态的分析与综合,这正是包括建筑设计、城乡规划、景观环境规划在内的建筑学科在可持续发展大潮中所面临的空前的挑战。人类聚居环境的研究实质上正是面对这种挑战应运而生的。与以往相比,作为建筑规划界新生的学术理论及专业实践,人类聚居环境的研究实践,在价值观念、理论基础、方法原理、技术手段等各个方面,从思想观念到实际操作,都需要一系列的变革。

一、人类聚居环境建设的研究

人口、环境、生产是当今人类生存的基本制约,与之对应,社会文化、生态资源、经济发展问题的加剧,人们已开始体会到,这三大难题不仅是相互制约、跨越地域国界,而且是超越代际、左右后辈的。将三大难题综合平衡,并以全球的范围和几代人的生存兴衰为价值尺度,这正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也是人类走向21世纪的发展观。

人类聚居环境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建筑环境等学科同行关注的热点。1972年联合国召开“人类环境会议”;1976年的“生态环境——人类社区会议”;1970年召开的“人居环境大会”;1986年温哥华联合国人居环境会议;1992年里约热内卢环境发展大会,以及1993年召开的以“为拥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区而设计”为主题的第18届国际建协大会。人聚环境问题研究与实践的国际性呼声日益高涨。

关于人类聚居问题的研究,早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希腊学者道萨迪亚斯就提出了“人居环境科学”的概念。不同于传统的建筑学,其着点已不是单纯的建筑或城市问题,而是整个人类的聚居环境,小到三家村,大到城市带,所考虑的是尺度、层次不同的人类聚居问题。

相比之下,当今中国的人聚环境建设正面临着更为严峻的现实。如吴良镛教授所概括:城市化与建筑像江潮一样地发展,像水波纹一样地逼近,一方面有大量的建设,产生出巨大的生命力和生产力,另一方面也在进行相当多的大尺度的破坏。

二、人类聚居环境工程体系

继1994年《人聚环境与21世纪华夏建筑学术研讨会》之后,来自建筑、城市规划等学科专业相关人员围绕人类聚居环境规划设计,进行了多方面的研讨并取得了初步的研究结果。

作为一种新的学科概念,人类聚居环境学是从人类居住和环境科学这两大概念范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人类聚居环境学是探索研究人类因各类生存活动需求而构筑空间、场所、领域的学问,是一门综合性的将以人为中心的人类聚居活动与以生存环境为中心的生物圈相互联系、加以研究的科学和艺术。以人类聚居环境学为理论基础,使之与人类聚居环境建设不同层次的工程实际联系,相辅相成,融为一体,其意义在于通过古今中外人类聚居环境发展变迁的审视,确立一种关于人类聚居环境价值观和认识的理论框架,识别现代与未来人类聚居环境问题及根源,面对当今范围广阔、内容复杂的规划设计应用领域,探索人类聚居环境分析评价的现代方法技术,用以指导人类聚居环境保护开发与规划设计的实践活动。

无论是旧城改造或是新城扩建,人居环境污染是不能脱离其地域文化的,这里包含了一个时空概念以及人的需求。历史继续与文化传承应该是精神方面的积极发展,因而,在强调地域文化准则的同时,应该避免那种在“发扬传统”的口号下进行的毫无内涵的抄袭与仿建。但对于已有的文化古迹景观应该花大力去精心保护,因其直接体现了一个城市地域文化的历史特征。遵循地域文化准则的主要目的是要求我们尊重和理解地方传统特征和区域文化内涵,并熟悉居民行为方式,人是有文化属性的,人居环境中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景观,可以使居住者产生文化认同感,而外来游客也可以领略其文化魅力的独特。但愿在人居环境中有相关的所有人,包括决策者、规划者、居用者,都能关注我们聚居环境的整体生态状态,即“整体环境”、“生态保护”、“地域文化”的认识与思考,使其健康地持续发展,跟上文明的步伐。但就在市场经济初具规模的当今社会,我国城乡建设正大规模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势不可挡,但往往在大面积拆建过程中,造成了对传统特色街区的损坏及至对珍贵文物的破坏。城市中心高层建筑热潮,改变了城市天际线,适应金融商业的发展,但往往挤占绿地,停车面积严重不足,加上盲目追求“新、奇、特”,造成千城一面,导致不少历史文化名城面目全非。一般来说,历史上著名古建风貌的环境,都具有非常强烈的特殊景观。仿佛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焦点,或需要严格隔开的区域。但现代化大都市环境中,需要探讨如何使它们之间能够互相容忍和渗透,以创造一种新的具有某种弹性的视觉空间。互相容忍和互相渗透的两组不同风貌的古建筑和现代建筑,只要处理恰当,是可以组成一个空间环境的,但不能是多中心。包容与渗透,不能仅在建筑哲理上认同,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求。

三、人类聚居环境的感性脉络

人类聚居环境工程师所关注的是这种理性秩序和感性脉络两者的结合,并且要将这种秩序结合通过物质化手段,落实在有空间分布和时间演变的客观环境之中。作为人类聚居环境工程体系的理论核心,场域理论概括了人类聚居环境的深层结构。

1.场域是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相互作用的时空存在。这种时空存在的表现是山水、原野、乡村城市、建筑、园林等一系列为人们日常生活所熟悉的生存环境,其内在核心是人。场域随经济、社会、文化、生态、资源五大要素的变化而变化。

2.场域的时空存在,在时间上至少可分为过去、现状和未来三个阶段,空间分布上至少包括三个相互重合的层次,这就是惯常意义上的建筑、城市、景观。

适宜的人居环境的宗旨与目标是为人们创造出一个城市形态脉理清晰,各城市要素之间协调、和谐,而且使城市整体与局部具有特色,有识别性,人居氛围要舒适,有利于儿童成长、老人休闲,安静、方便、卫生、安全的人居环境。为实现这一目标,就要从人类聚居环境价值观入手,开展人类聚居环境系统量化的数据集取与综合评价研究,进而,如同土地矿产一样,把人类聚居环境也视为一种资源,在规划决策、设计建造之前,加以科学合理的认识、评价、预测,在建设之中,予以可持续性的保护与开发。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编辑 刘丽娜)

猜你喜欢

人居人类环境
临深置业理想 这座城刷新美好人居标准!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人居一世间 愿得展素顏
人类第一杀手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环境
人居环境中的园林绿化设计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