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及其传承
2011-08-15湖南宋芳
湖南 宋芳
浅谈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及其传承
湖南 宋芳
本文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传承的措施,阐明了对其进行保护的重要意义。
民族音乐;民间音乐;传承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有着漫长的历史,从原始氏族社会简单的歌舞歌曲,到殷商奴隶社会的发展,再到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繁荣,再到今天各种音乐元素的百花齐放,在这漫长的岁月长河中,民族民间积累下来多种形式,多种风格的音乐。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是中华民族音乐艺术的魂,它反映出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情感和意志。民间音乐生于民众之中,活跃于民众之中,最贴近人民群众,最直接反映社会的生产、生活和发展变化。在中华民族音乐艺术的大舞台上,民间音乐可以称之为记录和反映民间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因此,中国民间音乐的传承在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中华民族音乐文化植根于民间音乐
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就像一个百花齐放的大花园,而民间音乐则是这座花园里长开不败、争奇斗妍的奇葩。民间音乐是最具有民族性、群众性的艺术形式,它产生于民间、生长于民间、流传于民间,是中华民族音乐的源头,是文艺创作的土壤,是艺术家创作的先师。它是包含了中国几千年来的诸多审美品格,是一定音乐思想特殊本质的集中体现,是音乐思想意识的结晶。按中国传统音乐中所包含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可划分成五个类别:一是器乐音乐、二是戏曲音乐、三是说唱音乐、四是民歌、五是民间舞蹈音乐。这些是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本体,是中国音乐所竭力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中国民间音乐的魅力、情趣所在。
例如,近年来一种新的演唱方式的出现,即“原生态唱法”,它保留了中国民族民间原汁原味的发声、状态,与现在的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不同,这些都是植根于中国的民间音乐。
中国民间音乐是指由百姓集体创作的,能够真实地反映其生活情境的,生动的表达其情感愿望的作品。民间音乐是一般庶民百姓的音乐,是适合广大民众审美需求的一种艺术,具有鲜明的原生性。与中国传统音乐中其他三类音乐比较,宫廷音乐总被称为“雅乐”,民间音乐总被称为“俗乐”,而“雅乐”的产生却是宫廷乐官和乐工们到民间采集“俗乐”整理、加工、改编后得来的;宗教音乐也是在民间祭祀典仪中的曲调和器乐等基础上,逐渐演变而成的;文人音乐更是以民间音乐作为艺术形态和内容根基,由文人加工创作的反映人们精神、理想和生活情趣的音乐。所以,从这种意义上讲,民间音乐可以称为中国传统音乐中其他音乐的“根”或“源”。
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必须充分利用中国传统音乐中的积极成果,特别是继承和发扬民间音乐的优秀成果,不断创作出反映人民生活、表达人民情感、体现社会文明的优秀音乐作品。著名音乐家马可曾说:“历代伟大的音乐家都是十分重视民间音乐,他们常常把民间音乐吸收到他们的创作中,通过音乐找到了接近人民的创作道路。这是因为民间音乐生动地表现了人民的生活情趣,真实地反映了历史,而这是艺术作品的灵魂!”“一切伟大的音乐家总是继承着民间音乐所提示的方法和方向作进一步的艺术加工,而不是与它的方向背道而驰。任何天才一旦违背了民间音乐的这种传统,他的作品就会脱离人民、降低价值!”可见,民间音乐的现实性、根源性是不容忽视的。
二、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音乐的独特之处在于能使人的心灵震颤,音响流动的每一瞬间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情绪、情感变化。
民族音乐作为我国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它以最具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毋庸置疑,民族音乐文化在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几千年来的中国音乐史及现代的音乐教育现状看,我国音乐要得到真正的发展和提高,必须以中华民族本土音乐为主,如果把西方或者其他流行音乐当成主流,而将民族音乐作为附庸的话,必然会带来民族音乐的衰退乃至消亡。
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在教育学生时教授的是“六经”,即“礼、乐、诗、书、易、春秋”,其中他把音乐教育放在了重要位置,充分体现了音乐在教育中的地位。《乐纪·策篇》也说:“乐者,德之华也。”认为音乐是道德的精华,可见,音乐对道德的重要性。这种重要性不仅仅在古代,在现代教育中,音乐作品同样渗透着德育教育的内容。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电子音像制品使民众的音乐视听变得无限广阔,不再像过去那样只依赖于简单、直观、本地的民间音乐满足精神生活了。改革开放促进了外来文化的交流与借鉴,新奇感使一些现代人热衷追求新潮、新艺术形式,而忽视了本民族固有的艺术精粹。尽管民间音乐还在静静的流传繁衍,然而它的重要性和社会作用在一些层面已经慢慢开始被淡忘忽视。我国的民间音乐文化面临着延续和生存的威胁,我们要意识到民族文化对培育我们下一代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要坚定弘扬民族文化精华的基本立场,只有加强民族音乐在教育中的地位,才有利于培养后代对民族音乐的兴趣,才有利于创造与时俱进的新的民族音乐文化。
三、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传承的措施
1.通过民间乐器传承民族音乐
我国的民族乐器,按其制作的质地,可分为金、石、丝、竹、革、木、匏、土所谓“八音”,以此造就不同音质的民族乐器。笛子音色的甜美,洞箫音色的纯厚,二胡音色的细腻,柳琴音色的温润加之演奏者娴熟的技巧,以及作品美不胜收的品格,使各类乐器的音色美展现得淋漓尽致,浑然一体。独特的音色美,正是华夏民族音乐区别于西洋音乐的重要分水岭。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教育只是注意到民间音乐这一本体,而没有重视它的重要载体———民间乐器。除了人声,音乐的重要表达方式都是通过乐器传达的,乐器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更重要的是乐器本身所特有的音乐物理信息,可以更快地让学生进入声音与音乐本体,激发学生对于传统音乐的兴趣。将丰富的民族民间乐器引入中小学课堂是解决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传承、发展问题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是相对于其它一切途径来说最为经济和效果最佳的途径。
2.从流行音乐中“学唱”中国传统文化
流行歌曲就是时代的标准,它是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时代在发展,流行歌曲也在变化。现在的流行音乐中都加用“中国风”,而纯粹的中国风是“结合中国独特乐种,歌词具有中国文化内涵,使用新派唱法和编曲技巧烘托歌曲氛围,歌曲将怀旧的中国背景与现代节奏结合,产生含蓄、忧愁、幽雅、轻快等歌曲风格。”
譬如:林俊杰的《江南》,曲风把现代音乐和中国江南古典音乐结合在一起;吴克群的新专辑《将军令》中乐器编配充分运用了唢呐、鼓、笛子、古筝、二胡等中国民族乐器与现代打击乐融合;周杰伦歌曲《青花瓷》、《本草纲目》歌词中填了传统的诗词歌赋,曲式结构上,具有中国传统音乐多种变奏体系及曲式,统一中求变化。这样的作品犹如国画,没有刻板的几何构图,重在写意,追求神似,达到了极高的美学境界。王力宏的《在梅边》歌曲中唱腔“掺杂”着传统戏曲京剧、黄梅戏音乐中的唱腔等等,创造出复古、含蓄、寂愁、优雅、轻松等音乐格调,使得喜爱流行音乐的学生们扫除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陌生感及疏离感,知道在他们心中的偶像都在吸取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中的滋养,这样也就慢慢树立起当代中学生对中国古典音乐文化的喜爱,流露出对浓厚的中国风韵的热衷,也使得这些具有中国特色、中国元素、中国味道的歌曲,在广泛的传唱过程中,被众多学生接受并喜欢。这就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在于它带给你身心的陶醉,恰如清代叶燮在论诗时所言:“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
3.充分利用社会音乐文化
我国民族众多、地域宽广,民族音乐的精华大多在民间。所以传统音乐教育,更宜实施校外的教学模式。在学校的音乐课堂上只是学到理论方面的知识,而在校外可以实践,可以深入到传统音乐实际环境中去主动接受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因为,无论是音乐文化的形成与展,还是音乐作品的创作与传承,都是与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相联系的。
学校的音乐教育可以组织学生出采风,可以深入了解和亲身体验各个民族的风俗,这有利于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因为民俗是具体可感的一种社会现象,具有传承性特征和模式化特征,它是由民众共同传承,被人们反复遵照、不断重复的事项。民族音乐往往就是反映了一个地方的民俗,甚至是某种民俗的具体写照。因而,民族不同、风俗不同,各民族的音乐风格也就不同。学生深入民俗民风可以了解在民间社会生活中音乐与民俗的关系,就很容易理解什么是“俗中有乐”或者是“乐中见俗”。所以笔者认为,在音乐教学中,不仅学校专职的音乐教师要定时定期地深入各民族采风,学生出校外采风也实属必要。
4.宣传保护传统音乐文化
随着国家对中国文化遗产保护越来越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立法规则也日渐详细,文艺工作者要在社会中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进行宣传,树立起对民族民间音乐保护和挖掘的意识,担负起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传承人的重要责任。
推广是关键,现在的民族艺术越来越被人们淡忘,其实民族艺术是中华文化的精华,要做到传承首先必须具备良好的艺术素养;其次是发展,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推陈出新,把民族音乐融入时代元素,发展大众文化。民间音乐的延续,是中华民族音乐生存的象征,我们要珍爱、传承、发展民间音乐,让它伴随中华民族文化一道永远发扬光大。
(作者单位: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工作处)
(编辑 刘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