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冰醋酸软膏治疗跖疣疗效观察护理
2011-08-15许晓莺
许晓莺
跖疣是发生于足底的寻常疣,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所引起的一种常见皮肤病。外伤和摩擦可为其发病的诱因。足部多汗和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也是重要原因[1]。该病的发生无季节性,男女老幼均可发病。一般发生于足掌、足跟、足趾、足趾间等处。单发或多发甚至融合成片。有轻微挤压痛,可自身接种传播。目前治疗跖疣的方法很多,如激光、微波、冷冻、等,但易复发,伤口愈合慢,治疗周期长等。根据长期的治疗经验我们用30%冰醋酸软膏封包治疗跖疣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20例患者均为20010年8月至2011年5月门诊确诊患者,其中男170例,女150例。年龄18~85岁。病程1个月~4年。皮损累及足掌的132例,足趾的35例,足跟的81例,足趾间的72例。单足或双足发病。皮损多为绿豆大或更大的角质增生性丘疹。圆形或不规则形,质地坚硬,灰褐色或正常肤色,表面粗糙,顶端分裂成菜花或刺状,基底及周围无炎症。疣体面积大小在0.2~1.5 cm之间,一至数十个不等,部分疣体融合成片。
1.2 药品的配制 用99%冰醋酸加2%的利多卡因及粘合剂配制成30%冰醋酸软膏待用。冰醋酸可以改变蛋白质等电点,使蛋白质变性[2]。利多卡因减轻冰醋酸烧灼时的疼痛。配制的冰醋酸软膏不能超过一周,以防降低疗效。要放于密封玻璃瓶中,因为冰醋酸有挥发性腐蚀性。
1.3 方法 清理疣体,擦去赃物。取胶布,在胶布上剪与疣体大小相当的洞,贴在疣体上,露出疣体,保护周围皮肤。在取配制好的30%冰醋酸软膏放于洞中,用胶布做一圆圈中空护垫放于洞上保护软膏以免外渗,在用胶布覆盖。根据疣体大小部位不同瞩患者1~3 d后来医院摘除。腐蚀好的疣体,呈灰黑色,较原来疣体彭大,柔软,疣体周围皮肤发白,界限清楚。摘除时,碘酒消毒,疼痛敏感者局麻。用止血钳轻轻敲开周围皮肤,夹住疣体一次性摘除。消毒包扎伤口,伤口涂消炎软膏;较大疣体可以重复上药俩次,也可以间隔上药两次后5~7 d疣体自然脱落;手指、足趾、足趾间皮肤较薄处疣体上药不可超过24 h,药量要少;手指、足趾上药时不可包裹太紧,以防局部循环障碍坏死。摘除疣体后伤口3~7 d痊愈。老人儿童末梢循环较差患者禁用。
1.4 疗效判断标准 痊愈:疣体完全消退,无新发皮损;显效:皮损消退>70%;有效:皮损消退30%以上;无效:皮损肖退不足30%或治疗后疣体无明显变化[3]。
2 结果
2.1 治疗结果 230例患者中210例一次性上药痊愈91.30%。15例显效,因疣体较大重复上药2~3次后痊愈,占6.50%。3例无效系足部出汗药物脱落治疗失败,占1.30%。2例糖尿病患者足趾伤口愈合较慢,外用生长因子三周后痊愈,占0.87%。随访三个月其他患者皮肤无不良反应,无复发,无瘢痕。
2.2 不良反应 腐蚀性强,上药时要保护疣体周围皮肤,皮肤较薄处疣体上药不超过24 h;部分患者上药第一晚上有轻微疼痛,可耐受;上药后不可剧烈活动,可正常行走;上药2~3 d后疣体变黑,可自然脱落
3 护理及预防
3.1 护理 上药期间不能水洗,不能自己取下药物。否则治疗失败。足趾间皮肤较薄处上药不可超过24 h,足趾上药时不可包裹太紧,以防局部循环障碍坏死。足底上药避免跑跳,以防药液踩出腐蚀正常皮肤。部分患者上药后可有轻微疼痛,如果疼痛难忍及时到医院处理。
3.2 预防 跖疣多数由于皮肤多汗、易摩擦破损处感染病毒所致。因此要穿软底宽松鞋,避免挤压咯防止外伤,特别是鞋子里进沙子要及时清理。注意个人卫生勤洗脚,鞋袜常洗常晒,加强锻炼增强免疫力和抗病力。学生、军人、运动员、小商贩等人感染机会较大,尤为注意脚部卫生。发现跖疣及时治疗以防自身传播。
4 讨论
跖疣是皮肤科的常见病治疗方法也很多,如激光炭烧疣体有一定效果,但难于掌握深浅度,跖疣病变可达真皮,角质层较厚,病灶和正常组织不好区分,炭烧过度伤口大深、愈合较慢易形成疤痕,过浅达不到病灶易复发;冷冻作用与较小疣体尚可,对较大疣体冷冻时间周期较长,大面积冷冻患者疼痛难忍;从结果可以看出,30%冰醋酸软膏治疗跖疣效果满意,冰醋酸可以改变蛋白质等电点,使蛋白质变性,阻止棘细胞增生使疣体变性坏死脱落。利多卡因减轻冰醋酸烧灼时的疼痛。冰醋酸软膏治疗跖疣,腐蚀后的疣体呈黑灰色,腐蚀后的皮肤呈白色,疣体和正常皮肤界限较清疣体易于根除。对较大跖疣的治疗效果也较好,出血少,痛苦小,治愈率高,不影响正常生活。此法操作简单,取材方便,经济,伤口愈合快,易于掌握,适合基层医院、社区、部队临床应用,值得推广。此方法也可以用于其他部位的寻常疣。但要注意上药时间和药量。对于儿童、老人、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糖尿病患者,末梢循环障碍者慎用。
[1]赵辨.临床皮肤病学.第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12-315.
[2]周爱儒.生物化学.第5版.人民出版社出版.第1版,1987:25-25.
[3]国家中医药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