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小学在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研修的实施现状
2011-08-15卫伟
☆卫伟
(东北师范大学,吉林长春 130117)
2005年教育部制定并颁布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后,我国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开始进行。首批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已经在辽宁、宁夏、江苏、河南、四川、重庆、云南、广西和海南九个省、区、市展开,从2006年7月在全国范围内展开,随着培训的覆盖面越来越广,教育技术能力为更多的在职教师所了解。[1]在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中,以“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现状”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得到相关调查研究文献记录99条。在搜索得到的文献中按类别筛选,并作为对象进行比较和分析,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教学段的调查分析,发现在全国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推广过程中,虽然很多在职教师都进行了研修,对教育技术能力的重要性和其内容有一定了解,但是在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研修过程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师研修的实施,影响了实施的效果,借鉴发达国家在高等教育教学信息化应用方面的一些经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
一、改变在职中小学教师研修的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是影响在职教师进行教育技术能力研修的重要因素。学习态度取决于对所学知识的重要性认知程度,各级推广教育技术能力研修的单位应给与足够重视,只有上级重视教师的研修才能逐级得到重视。教育技术能力虽然已经推广了很多年,但是大多数教师对教育技术能力没有正确的认识,有的即使参加了培训,应用能力也没有达到要求,因此,教师看不到研修效果自然会对其产生怀疑,进而影响研修的态度。在培训中首先要让教师认识到教育技术能力的重要性,通过实例让教师感受到教育技术能力在教学工作中带来的优势,端正了研修的态度,不管从年龄还是学科差异,在一定程度上都会给教师研修带来影响。
二、因地制宜,加强教师研修的基础设施建设
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经济状况来为教师研修提供不同水平的基础设施建设。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以系统工程方式推进教育教学信息化应用,硬件与软件的建设是教师进行研修的基础,也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改进,最终才能形成符合各国实际情况的教育信息化模式。在我国,经济发达的地区对于教育的资金投入相对也较大,教师培训资源平台搭建也较容易,并能够提供网络资源,为教师进行教育技术能力的研修提供了便利条件。而在偏远和经济落后的地区,实施网络资源的推广恐怕就很困难,但教育技术离不开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也离不开计算机,所以即使没有网络,也应该保证一个教育培训平台的正常搭建,当然,这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有了学习的平台,可以将经济发达地区的网络资源、课例及学习经验以教材或者光盘的形式送到落后地区,供落后地区的在职教师得到最新最广泛的知识和技能。
三、因材施教,使每一位教师都得到发展
因材施教是教育中以学习者为主的最好体现,重视学习者自身的差异,便于根据其自身不同的特点进行调整教学,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由于教师自身各种内部因素,使得其在进行研修时会产生差异,对教师研修也进行因材施教根据其年龄特点、学科特征、基础差异等方面考虑。另外,不同学科间的教学方式、方法有着很大的差异,其对于教育技术应用的外部条件也不尽相同。教育技术能够有效提高学习的绩效,这源于作为交叉学科的教育技术对于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传播理论、系统科学理论中精髓的汲取,通过将这些精髓融入不同学科领域,既可以提高各学科的教育教学效率,更能够使教育技术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升华。结合学科开展教学研究势必能起到示范意义,对于高等学校教师教育技术的课堂应用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得法施教,探索教师研修模式
当前进行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能够进行分组,进行协作学习,但分组并没有规律,一般为自动组合或者随机安排,如果尽量以学科为单位进行分组培训,使教师形成学科教学研讨的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同时,考虑到部分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基础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而信息技术教师的技术高恰恰能够弥补学科教师这方面的不足,我们在分组培训时需要为每期培训学员分配一定数量的信息技术教师。这样信息技术教师既独立成组研讨面向信息化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又能够满足其他学科教师技术协作的需求。
培训的模式应避免完全照书本、教条学习,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将这种能力通过教学实践表现出来,所以,在教师研修时的应试思想是不正确的,应该调整当前的培训模式,提倡在体验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内化,把这种对过程的体验和理解变成自己今后的教学方式,甚至把教育技术能力的运用变成想吃饭睡觉一样的本能的熟练应用,教师将这种能力内化后,最终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因此,参与式培训、案例学习应该成为培训的必然选择。[2]
五、完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研修的评价体系
在对教育技术能力构成分析的基础上,对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评价的体系的构建应该有新的认识。当前在培训考核中,计算机网络等操作性技能通过笔试或者机试实现,对于教师应用教育技术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以及教师对于教育技术的情感态度,是通过在培训过程中实施的阶段性评价(如小组评价、作品评价),虽然也要求考核实践评价,但很少能做到真正评价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没有实践考察,培训的考核就成为一种应试,教师会在研修过程中倾向于如何在评价中合格,而评价的合格也误导了教师,认为已经掌握了教育技术的能力,但由教育技术能力构成可以看到,教育技术能力是最终在教学活动体现其魅力,没有真正的实践评价,就没有说服力。评价体系的改革应倾向于走向课堂实践,在教学活动中去衡量能力的运用,将实践中教育技术能力的体现量化,完善评价体系。
中小学在职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在职教师和培训机构不断的摸索前进,只有一线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升才能真正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才能使信息与信息技术真正不着痕迹地融入教书育人之中,进而是学生得到提高,成为信息化社会的人才。
[1]郝丹,曹凤余.关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J].中国远程教育,2006,(6).
[2]杨宁.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知能现状调查与培训思考-基于福建省中小学骨干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的调查[J].电化教育研究,2009,(4):96.
[3]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M].教育部,2004.
[4]魏轶娜.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分析、描述与评估[D].北京大学,2008,1-3.
[5]胡培培.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发展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6]张婕.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课程评价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
[7]戴燕.连云港市较市价与技术培训的现状及管理对策[D].苏州大学,2008:20-23.
[8]张晓梅.固原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
[9]钟启泉.教师研修的模式与体制[J].全球教育展望,2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