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要抓住四个切入点
2011-08-15马庆君
☆ 马庆君
(伊通满族自治县大孤山镇中心校,吉林伊通 130700)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根本目标是有效地提高学习数学的效率。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必须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与不足,以及数学学科特点及教学的要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最佳切入点,即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完成那些用传统方法不能完成或效率不高的工作,使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能够达到和谐状态,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数学知识。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初步总结出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整合要抓住四个切入点。
一、在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中创设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真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要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学习需要。”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场所是课堂,课堂教学中所提供的实际情境或材料多数是对于生活情境的一种模拟。在常规的数学教学中,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等多种因素的限制而无法满足教学内容的创设及呈现,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则能集图、文、声、像及网络于一体,充分展现多样、生动、有趣的实际生活情景,从而有利于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课堂上数学的关系,丰富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理解数学、爱数学、应用数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时,我们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若你带75元钱(50元一张,20元一张,5元一张)或带着仅剩75元钱的建设银行龙卡,去选购以下一种物品(38元的鞋子、8元的雨伞、43元的闹钟、59元的裤子……),想一想:怎样付钱?若付现金,营业员要找回多少钱?让学生在电脑“购物”动画中模拟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进行计算。
二、在新旧知识衔接处促进迁移
按照人类的认知规律,人们总是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获得新的认识。数学教学中,我们在新旧知识衔接处凭借多媒体教学手段,有的放矢地进行多媒体演示,使学生在旧知识固定点、新旧知识衔接点、新旧知识生长点上有序展开,促进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轻松地获取新知识。
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学生已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以及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其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是运用长方形的面积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转化的意义和方法,掌握等积思想和平移的操作方法,促使学生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能想到“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并能正确有序地进行操作。因此,教学开始时,教师展示一组图形(图略),告诉学生图形中每个小方块的面积是1平方厘米,随即提问:你知道这些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吗?你是怎样计算的?通过多媒体对图形进行割补、平移的动态演示,渗透、转化、平移的思想,这样既为学生后面操作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做了示范,又为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创造了条件。
三、在教学抽象概念时具体释疑
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研究表明:小学生认识事物以形象思维为主,并乐于从丰富多彩的具体形象中研究、发现、探索知识。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有的抽象、枯燥,学生往往很难感知和理解,这样不利于学生有效学习。我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的表现力,将枯燥的知识形象化、趣味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
在教学“圆柱体的认识”时,学生最容易把硬币当作圆形,而不当作圆柱体。为了消除学生这一误解,笔者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在计算机屏幕上出示一个硬币,要求学生判断是否是圆柱体。当学生出现争论时,再利用动画手法把硬币逐个叠加,让学生再判断是否为圆柱体,结果大部分学生认为是圆柱体,再将硬币慢慢隐去,留下它们的外形,再分组讨论,通过画、比、量、议等多种方法进行验证,最终得出正确的答案。为了使学生获得进一步直观验证,展现认知过程,笔者在电脑屏幕上把其中一个硬币放大,学生清晰地看到硬币的外形,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发展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四、在教学关键处诱导思维
心理学有关理论告诉我们:教学过程运用的感觉器官越多,它们的作用发挥就越充分,知识就越容易被理解和接受。在教学的关键处,教师若能将数学教学环节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运用信息技术变抽象为直观,变静止为动态,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呈现思维过程,提供丰富的感知表象,构成一个跃动的“思维场”,就能为学生实现由具体感知到抽象思维的飞跃架设桥梁,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相遇应用题”时,由于此类应用题中运动物体由过去一个变成了两个,同时涉及到物体运动的方向、地点、时间、结果等若干个因素,利用线段表示或用一些教具进行演示教学,学生不易感知到每一个单位时间内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这就妨碍了对题意的理解,而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由静化动,促进学生正确、清晰地明确了“相距、相向、相遇、反向”等概念,深刻理解并掌握了相遇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解题思想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