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财务报表分析的理论基础
2011-08-15陈泳利
陈泳利
一、公司治理理论
公司治理,国内称为公司治理结构。张维迎认为,狭义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指有关公司董事会功能、结构、股东权力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广义的公司治理结构指有关公司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分配的一整套法律、文化和制度性安排,这些安排决定公司的目标、何时控制、如何控制、风险和收益如何在不同企业成员间分配这样一些问题。企业利益相关者通过契约关系所形成的经济组织。由于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委托代理关系的客观存在使不同利益主体对企业的决策面临信息不对称问题。在委托代理关系下的公司所有权与控制权变为剩余索取权和决策权。由于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需求差异,代理人相对于委托人具备决策上的信息优势,委托人需要建立一套制度来约束代理人行为,这种制度就是公司的治理结构。
二、资本结构理论
企业资本结构与资金筹集方式密切相关,是企业融资决策的最终结果。作为资金供给者的债权人和股东,客观上都要求对资金的使用进行监督和约束,但是,受监督成本和风险与收益关系的制约,企业的治理结构主要是围绕股东来进行设计和安排。财务报告分析中资本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前二个因素的考虑,即企业资金成本和市场价值的评价和分析,以及不同资本结构对企业偿债能力的影响。随着理论和实务的发展,资本结构理论主要经历了早期资本理论结构理论阶段、现代资本结构理论阶段和非对称信息下资本结构理论。
三、委托代理理论
委托-代理关系是现代公司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现代公司所有权与控制相分离导致所有者与经营者委托-代理关系的出现。委托-代理理论研究的委托-代理关系一般是指代理的内部关系,即是针对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代理关系而言的。詹森和麦克林把委托-代理关系定义为:“一个人或一些人(委托人)委托其他人(代理人)根据委托人利益从事某些活动,并相应授予代理人某些决策权的契约关系。”委托-代理关系是指“委托人(如雇主)如何设计一个补偿系统(一个契约)来驱动另一个人(他的代理人,如雇员)为委托人的利益行动。”委托-代理理论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它提示了这一理论分析框架所发现的代理问题。
四、投资组合理论
投资组合理论起源于马科维茨在1952年发表的论文《证券组合选择》。文中论述了如何在一定收益下,规避最小风险。该理论假定:投资者是理性的,即他选择的投资行为必须是产生最大期望效用的行为。投资者会规避风险,也就是说,对于给定的期望收益,理性的投资者希望获得最低的风险的可能风险。人们进行投资,本质上是在不确定性的收益和风险中进行选择。投资组合理论用均值—方差来刻画这两个关键因素。所谓均值,是指投资组合的期望收益率,它是单只证券的期望收益率的加权平均,权重为相应的投资比例。当然,股票的收益包括分红派息和资本增值两部分。所谓方差,是指投资组合的收益率的方差。我们把收益率的标准差称为波动率,它刻画了投资组合的风险。人们在证券投资决策中应该怎样选择收益和风险的组合呢?这正是投资组合理论研究的中心问题。投资组合理论研究“理性投资者”如何选择优化投资组合。所谓理性投资者,是指这样的投资者:他们在给定期望风险水平下对期望收益进行最大化,或者在给定期望收益水平下对期望风险进行最小化。均值——方差效用假设对会计的重要性表现在,它使投资决策变得更加清晰——所有投资者,无论个人效用函数如何,都需要投资期望收益和风险的资料,而这些资料主要来自于财务报告。
马科维茨经过大量观察和分析,他认为若在具有相同回报率的两个证券之间进行选择的话,任何投资者都会选择风险小的。这同时也表明投资者若要追求高回报必定要承担高风险。同样,出于回避风险的原因,投资者通常持有多样化投资组合。马科维茨从对回报和风险的定量出发,系统地研究了投资组合的特性,从数学上解释了投资者的避险行为,并提出了投资组合的优化方法。一个投资组合是由组成的各证券及其权重所确定。因此,投资组合的期望回报率是其成分证券期望回报率的加权平均。除了确定期望回报率外,估计出投资组合相应的风险也是很重要的。投资组合的风险是由其回报率的标准方差来定义的。这些统计量是描述回报率围绕其平均值变化的程度,如果变化剧烈则表明回报率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即风险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