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实施学生主体性的教学策略
2011-08-15杨德勇
杨德勇
学生是自己行为的主人,自然也是自己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自主地学习,是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表现,也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体地位的具体表现。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如何充分利用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广大教师长期以来始终关注的问题,也是很具有现实意义的一个教学研究课题。
随着教研组“新课标背景下学生主体性课堂教学的策略研究”这一教学科研课题的开展,结合本人的实际,在教学中,通过一系列的探索和研究,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效率有了显著的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也收到了明显的效果。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就课堂教学如何实施学生主体性策略,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如何在教学中真正实施学生主体性的教学策略呢?结合教研组课题研究工作的展开,通过在教学实践中的探索和研究,本人认为,第一,要树立为了学生终身学习教学观念。第二,要重视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第三,课堂教学中要合理地启迪学生的思维。第四,在课后辅导时要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
第一,教师要树立为了学生终身学习的教学观念。
在当今市场经济发展的冲击下,人们比较看重近期的目标,认为短时间能够实现的就是好的,短时间没有见到成效的,就认为是差的或比较差的。对于高中学生的学习,也是如此。在实际工作中,就不断碰到有学生要求老师“高考考什么就教我们什么”。实质上,老师根本不可能满足学生的这种要求,也不可能只满足学生的这种要求。高考只不过是选拔性考试的一种方式而已,高考所考查到的知识和能力,与学生以后一生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哪怕是学生高中毕业以后不再进入学校学习而具有的知识和能力,都不能相比的。所以,老师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树立为了学生终身学习的教学观念,引导学生学习在高中阶段能够学到的对于学生终生学习和生活、工作都有用的知识和能力,这就好比一桶水一杯水的关系,学生有了终身学习和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这“一桶水”,要从中取出高考所需要的那“一杯水”,就不会太难。相反,如果老师只让学生“高考考什么就学什么”,只掌握高考所考查到的那“一杯水”,学生到真正高考的时候,要取出完整的“一杯水”,就显得力不从心。老师只有树立为了学生终身学习的教学观念,站在为了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高度,展开教学,学生才能学好相关的学科知识。
第二,老师重视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
学习和提高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局部到总体,由片面到全面,由贫乏到丰富,必须日积月累,从量变开始,通过许许多多的量变,最终实现质的飞跃。从这一意义上说,高中学生的学习,也是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性学习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发展和提高的一个阶段,也是学生终身学习发展和提高的一个阶段,只不过由于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在这一阶段所表现出的特殊性,使得这一阶段的学习与小学、初中阶段相比,显得更加理性也更加重要罢了。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在小学和初中学习过程中所打下的学习基础,让学生在现有基础上,逐步形成一种认识:进入高中以后,还是可以合理地利用小学和初中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新阶段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同样,现在课内的学习,也可以合理的用来解决课外所遇到的新问题,现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同样可以合理地用来解决今后人生中所遇到的新问题。让学生从利用已有知识和技能来解决新问题当中感受到取得成功以至取得成就的乐趣,树立起用自身知识和能力解决新问题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地启迪学生的思维。
所谓合理地启迪学生的思维,就是,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的基础,设置难易适中而又有趣的问题,让学生有回答问题的冲动,但又不能不通过思考就能答好,让学生处于一种迫切要求回答问题而不停地思考问题的亢奋状态。
比如,在学生进入高中后的第一节语文课,本人并没有急于上新课,而是设置了一节让学生明确高中阶段学习目标的思维训练课。开始经过简短的礼节性自我介绍后,进入教学环节。通过师生的问答让学生先明确:现在的任务就是“学习语文”,然后让学生将这一短语拆分为“学、习、语、文”四个字,让学生分别解释意义并将四个字组词,学生分别按意义举出以下词语:
学:学习模仿的意思,学技术、鹦鹉学舌、学鸡叫;
习:实践演练的意思,复习、练习、自习、实习、习艺、修文习武、习武之人;
语:话语的意思,语言、汉语;说的意思,细语、不言不语;
文:字的意思,文字,甲骨文、说文解字;文章的意思,作文、文章;更深层次的意思是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所表现出来的状态,文化、文明。
然后让学生回头再对“学习”和“语文”重新解释,学生就进一步明白了:学习指的是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中获得知识与技能;语文指语言和文字、语言和文学、语言和文化文明。再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目标: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中获得如下知识和技能:语言、文字、文学、文化知识;说话的技能和技巧;最后明确高中阶段学习语文的最终也是最高目标:通过阅读、听讲、研究、实践,模仿别人说话、写文章;反复练习,内化成自己的能力素养;不断获取任一历史发展阶段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知识,选择好的方面不断模仿效法,完善自己的人格修养。
最后让学生把这些学习目标分解成具体的学习规划,分项条理化为:
学习目标:获取知识,提高素养和能力技巧;继承前人所创造的文明,完善自我。
学习内容:关于说话、写文章、做人的。
学习范围:十分广泛,大致分为语言范例、典范诗文、历史、地理、科学、思想、思维。
方法:阅读、听讲、研究、实践;模仿、效法、练习、运用。
途径:从书本上、从社会生活中、从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中。
通过这样循序渐进、层层推进的问题,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从极容易的问题入手,最终得出深奥的思考结果,使学生明确了今后学习的目标,不仅是高中阶段受用,甚至在今后的人生中,都可以借鉴可以终身受用。加上其他方面老师的示范作用,充分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目前情况来看,学生在进入高中的第一个学期,课间找老师问问题的情况,在往几届是到了高三年级才会有的现象,而现在在高一就已经习以为常了,有时候,下课的十分钟,老师都没能得到休息。
第四,课后辅导中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
不少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往往只停留在得到简单答案的层面,而不深入追求更有意义的“为什么”的层面,实质上,这种简单答案又是没有实际意义的。老师如果明白这一点,就不会在学生提问题的时候,告诉学生简单的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完成一个思想的过程,让学生从自身的现有基础,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到问题的解答,既帮助学生解决了问题,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说是一举多得,事半功倍。
如阅读这样一道诗歌鉴赏题:
阅读杜牧的《题扬州禅智寺》:“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回答下面的问题:
1.诗中的“满”“生”二字有什么表达效果?试作分析说明。
2.联系全诗,简析开头和结尾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引导学生结合课内学习的杜甫 《蜀相》“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街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诗句来解读,把握诗的意境,对第一个问题,可以作出这样解答:
“满”字写出了表青苔生长的繁盛和来人的稀少;“生”字以动写静,情态俱备。两个字都渲染了环境的空寂与凄清。
对于第二个问题,又可以作出这样的解答:
开头一句中的“暗噪”写声音,结尾一句的“歌吹”也是写声音,表现出了特定环境的动感,两句都用了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诗人通过这种反衬和对照,更突出了环境的凄清,表现了诗人孤寂凄清的心境。
按照新课改的理念,教材既不是简单的文字读本,也不是教学的唯一依据,教材只是课程的一种表现形式,而这种表现形式所体现的课程,在教学中如何转化为学生的素养和技能,还必须实现以下结合:教师与教材的结合,教师与学生的结合,学生与教材的结合,老师学生教材与特定的教学条件教学情景的结合,不同的结合必须产生不同的教学成果。
在新课标背景下,语文的课堂教学,如何实施学生主体性的教学策略,仍然是一个很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只是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点粗浅的看法,限于本人对新课标背景和学生主体性的认识,错误之处在所难免,仅借课题阶段性结题和学校学术年会的契机,求教于大方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