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语文观”的认识与实践性探索
2011-08-15唐国芬
唐国芬
“大语文”这个描写语文教育的特殊词语,大概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末或90年代初。这个词语的出现,标志着小学语文教育改革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大语文”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是相对于“小语文”教育的。坚持“大语文”教育,就是坚持小学语文教育要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笔者从事小学高段教育教学工作10年,认真分析了以往小学教育的利弊。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比较重视语文知识的积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继而有比较重视听说读写技能的培养。语文知识的积累仍然是很重要的,听说读写技能的的培养也是很重要的,因为这些都是学生其他方面发展的基础的基础。不过,教育以人为本,教育完全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语文素养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育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更新语文知识的能力和获取听说读写的能力。因此,我们今天的小学语文教育要从“小语文”教育的观念中解脱出来,由以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语文技能的培养为取向,转移到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取向。
根据《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语文教育要立足于促进人的发展,立足于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特别是学会学习,有自觉更新知识、获取技能的意识和能力,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我认为要搞好今天的小学语文教育,必须解放思想,树立“大语文”教育观。
所谓“大语文”观,首先是心中要有大语文观的主线,在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处理关系中,怎样对大语文观的理解以及做法都是一线教师不可回避的实际问题。笔者个人理解为: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学科更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科学。无论什么教学方法,你都要把语言放在社会语言环境中去实践,课内外也好、校内外也好,无一例外。重要的是我们要培养学生“生活处处是语文”这个观念,这对学生现在和将来的发展极其重要。如从小处看,今后默读看书报,与人交流谈话,简单的应用文书写,常用的文稿书写等;从大处看,今后在学习提升,写作与演讲,文秘工作等等。这些无不和读书时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语文教师必须胸藏大语文观这个概念,在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的加以引导。
以下就是笔者对“大语文观”做的实践性探索,处理好三种关系是关键:
一、“大语文观”与教材的关系处理
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常说提高学生的阅读、习作的水平要增加课内外阅读量,这是对的。如何处理,我看主要有两点:第一,教材是学习语文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效从课外的书籍、报刊中汲取营养;第二,要鼓励学生大胆到学校、家庭、社会中去进行语文实践,没有经过实践的锻炼和拓展的语文是长不大的。
二、“大语文课堂观”与生活的关系处理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教育具有开放性、实践性的特点,“构建‘大语文’教学体系,提高学生语文整体素质”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语文学习的内涵与外延相等。即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教师除了把握好课堂40分钟的效率外,要善于鼓励学生将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作为语文课堂的延伸,使学生在“用语文”中“学语文”,课内与课外是语文能力起飞的“双翼”,他们相辅相成,无主次之分。第一,学校活动,如家长会发言稿,听报告后的听后感,竞选发言,墙报,习作展示平台等,语文活动是大有天地。二是家庭生活,我校2008年12月曾成功举行了“我的家庭十大新闻”连载,家庭趣事交流会,上海《语文学习》杂志成功举办了“今天我当家”演讲,学生写出来的作文,感情真挚,内容充实,佳作层出不穷。第三,学生最终是社会人,他的成长是为社会生活奠定基础。因此社会的事件既是他语文学习的运用展示,更是他在运用中在学习在成长的主阵地。节约能源调查统计、参观访问、游历探险、街头趣谈等。语文教学需要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走出作业堆;奔向图书馆,奔向广阔天地,体味多彩生活,让学生趣味盎然、轻松愉快的生活。
三、“大教法观”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处理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所谓“大教法观”,就是要打破固定的教师主讲,学生被动的接受的固定模式,改变课堂结构。一方面要为学生打好语文知识的基础,使学生具有初步的语文能力;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一方面要通过通过语文学习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让学生学会做人;一方面要通过语文学习提高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发展健康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一方面要重视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语文学习的习惯等。
坚持语文课内和课外结合,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相结合,学校与家庭、社会相结合,拓宽语文教育的渠道,为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完整构建和学语文、用语文,开辟广阔的时空领域,增强积淀,培育创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