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本体论视阈下的“以人为本”

2011-08-15刘海涛商大恒

枣庄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本体论本体以人为本

刘海涛,商大恒

(西南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重庆 400715)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

所谓的本体论哲学就是要解决世界万物的“统一性”根据究竟是什么以及如何理解和把握多种多样、变化无常的现象后面起支配作用的“最为根本”的原理与原因。也正如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本体论哲学寻求的是“事物之所以成为事物者”和“事物所依据的根本”,即事物的“本体”和本体的“原理和原因”。[1](P95)在哲学史上产生了很多本体论,笔者认为也正如倪志安教授所说的是有哲学家的思维方式决定的。而所谓的“哲学思维方式,实际上就是(人)哲学家对哲学问题的理解、把握和评价的方式。”[2](P47)那么如果哲人们在思考本体问题时的思维方式不同,相应的所产生的本体问题也就不同,在这里笔者仅仅从思维方式的角度来探讨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西方传统哲学的继承和发展,也可以说在对本体的理解和认识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超越了整个当时的西方哲学对“本体”问题的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的思维方式的角度,认识到人是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的,而人的现实世界即是一种属人的世界,所以我们在对“本体”问题的认识上不应该仅仅从“自在的本体”如:火、水、气、原子、物质等,也不应该从理性所把握的“观念的本体”如:上帝、绝对理念等去把握和认识,而应从人们的实践活动去理解和把握对本体的认识。因为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整个的所谓世界的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这里的劳动指的就是“实践”。因为人生活的现实世界即属人世界,它的一切事物及其现象、本质和规律的存在都是与人的实践活动密切相关的,在人的实践活动中生成、存在和发展的,也是为人的实践活动所改造的、对象化的存在。从这种意义上说,实践生成、规定和决定着我们属人世界中的一切变体,实践不再是隶属于人的一种从属的规定,而是我们所生活的现实世界(变体)中的终极本质中生成和发展的本体存在,也就是人、人的社会和世界及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这样从实践理解、评价和诠释本体和变体关系的认识可以说与传统哲学具有根本性的不同,它表征着从实践来理解问题的观点,是一种在实践思维方式下的实践本体论。

二、从实践的本体论对“以人为本”的解读

在学界很多学者认为传统哲学使人们的眼光从狭隘的自然转到了广泛的自然,从自在的自然发展到了为我的自然,那么在今天随着“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出,我们应该认清到哲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以“人”为核心的各种实践活动及其规律。在这些诸多的活动和规律中我们还应该认识到人的因素是所有活动得以发生和发展的关键。

在我们的传统教科书中经常这样提到:“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在这里笔者需要指出的是“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这句话没有错,因为它坚持了一个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也就相应的产生了“物质的世界观”。但我们不能单单的将世界描述为是一种物质的集合,撇开“实践”来谈物质,那么这个由物质集合成的世界就是一个沉寂的世界、是一个没有活力的世界,也是一个与马克思之前的哲学家所理解的世界没有本质差别的世界。而当我们从实践思维方式的角度来看待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是以主体的实践为思维的视角、立足点、出发点和归宿点,以主体实践的内在本性、规律作为我们理解相关问题的规则、途径和方法。在我们的实践活动中,活动的主体就是“人”,是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的“人”,是具有活生生的生命体的个人。“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3](P71~72)今天我们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也就是说把人作为了我们活动的根本,并将它作为我们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而为我们人类展开了一种全新的世界观,它不同于“以物为本”、“以民为本”,尤其是“以官为本”的世界观,我们把这种全新的世界观称为“新人本世界观”(与传统教科书不同)。实践思维方式下的本体论要求我们思考问题时一切都围绕着人,离不开人,世界是人创造的世界,是为了人的世界。也即在实践的基础上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本体论,而这种本体论它更要求我们必须转变对本体问题思考时所采用的思维方式和思维逻辑——实践的思维方式和实践逻辑,从而使实践的本体论为我国的发展和稳定发挥重要的作用,让我们更好的把我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停靠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实现科学的发展观,建立起一个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的关系,从而建立起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三、从实践本体论对“以人为本”理念的几点启示

(一)“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出针对的是什么?毛泽东思想是我党的指导思想,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一书对我党的政策、方针的制定起了一定的导向作用,也就相应的间接性的为我党产生了“以人民为本”的理念,(这种理念也具有一定的片面认识,我将在后面的论述中进行分析),表明了我们一切活动的价值取向。在传统教科书中我们总是强调把物质放在第一位——物质是世界的本原。这样就会很容易的在人们的头脑中灌输“以物为本”的错误理念,以至于在我们的生活中就容易追求GDP至上的“唯经济”或“把蛋糕做大”甚至“商品拜物教”的狂热理念,则很少考虑到我们为什么要追求GDP的增长,为什么“要把蛋糕做大”,也即我们发展的目的、核心是为了什么?在今天,我们的社会出现了很多奢侈的消费,发展的目的不再是为了人的需要,而是以消费商品为目的,使商品处于社会发展的主体地位。实践是自由自觉的对象化的活动,我们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失去了合规律性、合目的性的考虑。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认清到了当前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与社会的关系、与政治稳定的关系是所有人的关系,而非单单是人民的关系,更不是追求物质的关系,继而也就将我们的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实到了现实的、活生生的人身上,更好的重申了我们要以主体的实践为思维的视角、立足点、出发点和归宿点,以主体实践的内在本性、规律作为我们理解相关问题的规则、途径和方法。

(二)以人为本的“人”是以“什么样的人”为本。这里的“人”应该是现实的人、实践的人。现实的人,是在现实的人的自由自觉的对象化活动中存在的个人,即实践的人。也正如马克思所说的:““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3](P71~72)而如果我们像传统教科书或者从马克思之前的思维的角度把人仅仅理解为一种抽象的存在,那么这种人必然会走向一种“非人”的存在。当然很多学人们认为以人为本中的“人”应是一种“共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人,这种人,也是受实践所规定和制约的,也是在实践中生成和发展的人——也即在人的自由自觉的对象化活动中的人。这样人的存在的规律就是一种实践的规律,那么也就决定着我们的理解人的问题的思维方式也应是实践,我们不应该用凝固的思维方式来规定人,而应从实践的角度来理解人。在学界上很多学人们倡导,我们的活动要“以人民为本”,那么今天的“以人为本”,是不是就是以人民为本了呢!笔者认为人和人民的概念内涵是截然不同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辩证法要求我们既要一分为二的看待问题,同时我们还要合二为一,实践活动是人人参与的活动。重温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我们常看到马克思经常涉及到“每个人”和“一切人”这两个概念。比如在《共产党宣言》里就提到:“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P294)在这句话中我们看到了马克思在未来的理想社会中就将所有人,每个人的生命的意义看的非常重要。当然在处理所有人,尤其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时候,总会产生一些利益上的冲突,这就要我们很好的思考我们是以那部分人的利益为“本”了,我们必须以“人”这一概念之下的那些人数最多,同时又处于最底层、最弱势地位的这部分特殊人的群体的利益为根本。

(三)以人为本是以“人的什么”为根本。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我党结合历史实践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出来的,结合当今的形式认为我们应该以“人的本质”为本。人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在学界可以说众说纷纭了,笔者认为无论哪种说法都应该是使人真正的像“人”那样活着。首先我们应该是满足人的全面的“需求”。实践是自由自觉的对象话活动,正如倪志安教授所说“他总是从‘为我’的角度,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利益处理主客体的关系,总是把事物、活动及其结果看做是‘为我’而存在的东西。”。[2](P332)这里笔者需要提出的是我们要满足人的全面的需求,并不是随意的就应该满足,我们要尽量避免那些“虚假的需求”(是指为了某种特殊的利益,从外部强加于其人),对于这种需求马克思曾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这样描述:“每个人都千方百计在别人身上唤起某种新的需要,以便迫使他做出新的牺牲,把它置于一种新的依赖地位,促使他进行新花样的享乐。”[3](P85)其次我们应该满足“人的发展”。实践活动是人的活动,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人的发展——尤其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也始终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最终的目标和归宿点。最后我们应该实现“人自身的价值”。我们这里所说的人自身的价值并不是人们通过向社会索取而得的价值,而是人自身所创造的价值,也即向社会所贡献的价值。

[1]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形而上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2]倪志安.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本体论本体以人为本
眼睛是“本体”
CP论题能为本体论论证提供辩护吗?
张栻的本体论建构及其体用逻辑探析
张载哲学的本体论结构与归宿
基于本体的机械产品工艺知识表示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微电影本体论辨析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