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课堂中教师的评价技巧
2011-08-15王超
王 超
语文课上,学生的回答和教师的评价是一种艺术。教师中肯的评价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其思绪飞扬;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也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正确的方向,使课堂生辉。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决定了学生的回答难免存在一定的偏颇、缺陷乃至失误。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教师如果只是一味的鼓励、简单的重复和机械的催问,学生的认知难免流于肤浅,课堂的生成自然也显得单一,缺乏精彩。所以,对学生的回答,教师的评价不可忽视。
一、评价有时是概括强调
对于学生的每次回答,教师要慎重处理,富有变化。没有回答完整的,教师可示意学生继续说下去,回答时表达不清楚或语句罗嗦的,教师应进行概括强调。让学生学会表达,明确角度,理清思路。我在教学《蚊子和狮子》一文时,问道:“蚊子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狮子?”一学生引用了书上原话:“你并不比我强,要说不是这样,你到底有什么力量呢?是用爪子抓,牙齿咬吗?女人同男人打架,也会这么干。”学生的回答表明了一个事实,但没有揭示原因。我马上用了一句话概括:“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让学生一下就明白了蚊子取胜的根本原因,理解了“知己知彼”的重要性。还有一学生回答:“蚊子吹着喇叭冲上去,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我让学生将“冲”、“专”两字读出重音,让学生自己归纳原因,学生在讨论中明白:“战略上轻视,战术上重视。”这样概括可让学生学会准确表达,以能使他们思路放开,多角度地发现,使课堂中生成了更丰富多彩的回答。
如果在学生回答了问题之后,仅仅以“太好了,非常正确,还有吗”等语言进行表扬、追问,停留在学生原始生成资源上而不进行引导点化,学生不仅无所适从,课堂的丰富价值也会大打折扣,而且很难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
二、点拨有时是追问补充
学生回答问题经常只是说出“是什么”,而不是跟着再说出“为什么”,那么教师在评价时,就不要急于肯定他说得好,而应紧跟着追问缘由。这样答得好的,能让其他同学明确思路;答得不好的,在叙说缘由时,可以引起争辩,启迪智慧。
我在观摩《丑小鸭》一示范课时,其中有一环节是加修饰语,“但那不再是一只粗笨的、深灰色的、又丑又令人讨厌的鸭子,而是一只的天鹅!”让学生在“天鹅”前加上合适的修饰语。一位学生填的修饰语是“聪明、美丽、洁白”,老师追问道:“你是根据什么来填表的呢?”
生1答:“前面一句修饰丑小鸭的词语是 ‘粗笨的、深灰色的、又丑又令人讨厌的’,所以与上面修饰丑小鸭的词语相照应。”
老师肯定他所用的照应的方法,并且继续追问:“这个方法好,那么还可以从其他方面进行照应吗?”
生2答:“可以填表洁白、高贵、幸福的天鹅。洁白是外表的美丽,高贵是内心的美丽,而幸福是因为他以前的生活太难受,鸭儿们啄他,小鸡们打他,喂鸡鸭的那个女佣人也用脚踢他。与以前的生活相照应。”
老师由衷的赞扬道:“你填的修饰语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词语的照应了,更是明白了生活的真谛。是的,只有经历过痛苦的人才能感到幸福。所以我们有时要感谢生活。”
这位教师的三句话,可谓是层层推进,步步生成。既让学生明白了此处修饰语使用的方法,提高了语文素养,更让学生有了情感、价值观的自然提升,尤其是最后一句话的适时补充,让学生情有所动,心有所思。
三、点拨有时是价值引导
课堂中经常会碰到这样的现象:一个学生有意无意的不和谐的回答,如果教师只是粗暴地否定或避而不谈,往往会导致良好的课堂氛围遭到破坏,严重的会引起误导。此时教师机智引导,适时点化,不但不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反而会让课堂走向纵深,邂逅不曾预约的精彩。
有一次,我在上杜甫的《石壕吏》时,讲到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伤害,杜甫对老百姓的深切同情时,突然有学生插话:“其实老妇一家并不值得同情。”一语激起千层浪,宁静的课堂引起了不小的骚动。我示意该同学继续发言,阐明他的观点。他说:“我有三个理由说明,第一,当时经历了几年的安史之乱,兵丁缺乏,国家危在旦夕,她儿媳作为家里的壮年,为什么不参军?古时不是有花木兰替父从军吗?如果她仅仅以‘出入无完裙,唯有乳下孙’而拒绝当兵,实属狡辩。首先她可以穿母亲的衣服,再次她可以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喂养。我们不都是由爷爷奶奶带大的留守学生吗?(学生笑)第二,老翁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贪生怕死之人,他的两个儿子都战死了,他为什么不去打仗报仇?是体力不行吗?决不是,他不是还可以‘逾墙走’吗?要知道,‘走’就是‘跑’啊,再说‘逾墙’也不容易啊,这都说明他腿脚还非常利索,最后却让老伴参军了,真是丢了男人的脸。这样的人,值得我们同情吗?第三,老妇最后虽然‘请从吏夜归’了,但她纯属替家人消灾,不是出于救国的本意。这就是我的观点。”学生的回答赢得了大家的热烈掌声。我首先肯定了他的创新意见,同时组织学生讨论:“小家与国家的关系”,大家发言踊跃,观点鲜明,进一步明确了“国与家”的关系,同学们的价值取向,在课堂上成了最精彩的“变奏曲”,怎能不引起我们教育者的思考。
综上所述,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教师决不能仅仅限于尊重,精妙的点拨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把,是推进课堂生成的动力。对于学生生成的富有创意但陈述不清的信息资源,教师应简要概括、重点强调等方式让全班学生清晰地感受这一生成性资源的优势所在;对于学生生成的单一的信息资源,教师可通过追问补充的方式让学生思考,“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对于学生生成的偏离方向且存在错误的信息资源,教师则应通过争论辨错、反思纠错等方式引领学生回归符合学习要求和道德倾向的正确轨道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