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七年级下册教材几处注释的商榷与补充

2011-08-15李方模

中学语文 2011年28期
关键词:人教社口技用书

李方模

一、对《伤仲永》中“于”字解释的商榷

《伤仲永》(人教社2009年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5课)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三题“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加点的词的意思”第3小题:“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对句中两个加点的“于”字,配套《教师教学用书》在本课“练习说明”是这样解释的:前者译为“比”,后者译为“被”。

笔者以为,句中的第二个“于”字解释为“被”有误,应解释为“从”或“在”比较好。

在教材的课下注释中,与此句相关的有两处:“〔受之天〕‘受之于天’的省略,意思是先天得到的。受,承受。”“〔受于人〕指后天所受的教育。天、人对举,一指先天的禀赋,一指后天的教育。”两处注释,说得再明白不过。此句中“天、人对举”,既然“受之天”是“受之于天”的省略,那么“受于人”自然也是“受之于人”的省略,只不过前者省略的是介词“于”,后者省略的是宾语“之”。而“受之于天”又是一个状语后置句,现代汉语的顺序应为“于天受之”,意思是“从上天那儿承受来的”,句中省略的“于”字,解释为“从”或“在”比较好。同理,“受之于人”也是一个状语后置句,现代汉语的顺序应为“于人受之”,意思是“从他人那儿承受来的”,句中省略的“于”字,也应该解释为“从”或“在”比较好。若按《教师教学用书》解释为“被”字,则此句应为一个被动句,可是,谁“被”谁“承受”呢?“他(方仲永)被他人承受”还是“他人被他(方仲永)承受”?两者都说不通。只有将“受于人”翻译为“他(方仲永)从他人那儿承受来的”,才符合上下文的意思。据此,此句中“受于人者”的“于”字,应解释为“从”或“在”比较好。

二、对《口技》中 “一端”“一处”注释的商榷

《口技》(人教社2009年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0课)中有一句脍炙人口的话:“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与此句相关的课下注释如下:“〔不能指其一端〕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形容口技模拟的各种声响同时发出,交织成一片,使人不能一一辨识。一端,一头,这里是‘一种’的意思。”配套《教师教学用书》在本课“有关资料”的“译文”中,对本句的翻译为:“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一只手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明确指出哪一种声音来;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一张嘴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来。”

笔者以为,此句中的“一端”“一处”分别解释为“每一种”“每一处”比较好。

联系全文内容来看,文章此处应是在强调口技人模拟的声音众多。文章此处连用五个“百千”,加上“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以及“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具体描摹了口技人模拟的各种声音之多,再用一句“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说明在火灾中凡是应有的声响,无哪一种声响没有出现过,用以总括不及一一描摹的声响。既然是强调口技人模拟的声音众多,“不能指其一端”和“不能名其一处”,就应该译为“不能指明其中的每一种(声音)”和“不能说出其中的每一个地方”,而不是课文和《教师教学用书》上的“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和“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再者,文章已经明确写出了“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等十种声音,又怎会“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呢?两者岂不自相矛盾?另外,查《古代汉语词典》及《现代汉语词典》,“一”字均有“全;满”的义项,此处的“一端”“一处”理解为“全部的声音”“所有的地方”是比较适合的。据此,此句中的“一端”“一处”分别解释为“每一种”“每一处”比较好。

三、对《孙权劝学》中“更”字注释的补充

《孙权劝学》(人教社2009年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5课)中有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课下注释对“更”字作了如下注释:“〔更〕重新。”遗憾的是,“更”是一个多音字,既可读阴平“gēng”,又可读去声“gèng”,究竟该读哪种音调呢?课本上未注释,《教师教学用书》上也未见说明。倒是有许多教辅资料上注了音,多标为阴平“gēng”,如《中学教材全解·七年级语文(下)》(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即是如此。笔者经过查找资料,此处应读为去声“gèng”。

查《现代汉语词典》,阴平“gēng”有如下义项:①改变;②经历;③旧时夜间计时单位。前二者为动词,后者为名词,与作为副词的“重新”不沾边。去声“gèng” 有如下义项:①更加;②再,又。二者虽然同为副词,但与“重新”的义项区别较大。可见,文中注释义项“重新”是一个古义项,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复存在。再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更”的注释多达十余项,同样是以上两种读音。在去声“gèng”的注解下,果然有“重新”义项,属于副词。如白居易《琵琶行》:“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据此,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疑问和争论,对“更”字应作如下补充注释:“〔更〕读“gèng”,重新。”

猜你喜欢

人教社口技用书
擅长口技的猎人
王占春学校体育思想的集中体现
人教社70 周年:始于筚路蓝缕,志在止于至善
人教版小学英语教科书的变化发展分析
吃书与用书
吃书与用书
90后口技传承人:用一张嘴还原《阿凡达》
浅谈口技表演的技巧与训练
试论“锐角三角函数”一节的教材与教法
用书装饰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