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专题指向的文本教学内容的确定与统一

2011-08-15冯宪坤

中学语文 2011年28期
关键词:故园肖邦统一

冯宪坤

语文教学存在着教学内容的确定问题,这是现阶段语文界的共识。教学内容的确定之所以成为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就单篇的文本教学而言,其中不容忽视的因素是文本的价值问题。文本在未选入教材之前,其价值应该是多元的。不同的读者,因为视角不同,就会相应地对文本做出朝向自己需要的方向的解读,从而发现和建构文本不同的价值意义。正是因为文本价值的多元化,干扰了语文教师在教学内容上的选择,以致出现教授同一篇文本,教学内容却五花八门的尴尬局面。如何改变这一局面,让语文教学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不再是一个难题,专家学者做出了积极的探索,也给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笔者对此不多赘述,只是想从教学实际出发,就集体备课过程中,如何统一单篇文本教学的教学内容谈一谈看法,供方家一哂。

在同一备课组内,要统一单篇文本教学的教学内容,不是易事,其难度就在于标准的确立。标准统一了,就能达成共识,教学内容的确定就不成为问题。关键是如何确立这个统一的标准。显而易见,用文本价值作为标准不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很难统一。这时,就不得不关注单篇的文本被选入教材之后发生的变化。编者从自己的需要或视角出发,将单篇的文本编入教材,就在文本的原生价值之上相应地附加了教学的价值。文本的原生价值可以是多元的,但是其教学价值应该是统一的。循着编者的思路,挖掘出文本的教学价值,教学内容的统一将不再是问题。换言之,文本的教学价值将成为同一备课组内教学内容统一的标准。

苏教版是按照人文主题的组元方式编排教材的。将单篇的文本放在同一人文主题的范畴之内来关照,理清编者的专题指向,文本的教学价值就不难发现。以文本的教学价值作为标准,来确立教学内容,如此,在同一备课组内实现教学内容的统一也将是易事。

比如,苏教版必修三教材里的《肖邦故园》。

这篇课文安排在必修三“祖国土”专题第一板块。专题导读指出:“一个人的生命天然地与生他养他的祖国连在一起,不管走到哪里,他的性格、命运、情感和记忆永远与祖国相关。人与祖国的关系复杂,是需要我们用一生去思索的,而要真正体悟质朴、崇高的爱国情感,则不仅需要思考,更需要我们付诸行动。”在本册教科书的“致同学”前言部分,编者说:“我们将思考个人与祖国的关系,深化对爱国情感的理解……”从以上文字中不难看出这一专题的指向,旨在阐释祖国这一人文主题,梳理个人与祖国的关系。而第一板块又重在阐释祖国对个体的文化滋养,表达人们对祖国的热烈赞颂。

按照这一专题指向来关照《肖邦故园》这篇文本,教学内容就可以如此统一。文章虽然在内容上大都描写肖邦诞生地波兰热那佐瓦沃拉的自然景色,但主题却在肖邦,在肖邦的音乐与故乡、与祖国的关系,在肖邦的爱国情怀。本文正是通过肖邦这位伟大的音乐家的成长与艺术创作,深刻说明祖国对于一个人的价值:没有波兰,就没有肖邦,就没有肖邦的音乐,波兰是肖邦音乐的灵魂;反过来,肖邦以及肖邦音乐又成为波兰民族精神的体现。祖国与个体之间就存在了双向意义。把握肖邦与故园之间的关系,就把握了专题的教学指向,也就发现了文本的教学价值。因此通过研习文本,探寻肖邦故园与肖邦音乐的联系,梳理肖邦、肖邦音乐对肖邦故园的意义和影响,理解肖邦对祖国深沉的眷恋和热爱,认识祖国和个人的双向意义,就成为了本文的教学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选取最能体现二者关系的两组关键词,即“源泉与清流”和“纽带与支柱”,作为文本解读的切入口,借助诵读、品味、鉴赏、探究等手段,透过语言文字的坚硬外壳,进入文本深处探寻言语的内在意蕴,进而探寻到肖邦音乐与肖邦故园的关系:波兰成就了肖邦,肖邦、肖邦音乐、肖邦故园凝聚了波兰。认识到肖邦与波兰,即个体和祖国的双向关系,就真正地发掘并建构了文本的教学价值与意义。

再如,苏教版必修四读本中的《箓竹山房》。

吴组缃的这篇短篇小说,被安排在必修四读本“扭曲的心”这一专题。它与此前的“人性美丽”专题,和必修四教材“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专题同属于“人性”这一人文主题的范畴,是课内教学的延续与深化。

从文本内容来看,这是吴组缃创作的最富有诗味的短篇小说,具有鲜明的社会剖析特征和人性、伦理深度。小说借一对新婚青年夫妇去箓竹山房探亲的见闻,塑造了一位幽灵迟暮般的妇人——二姑姑这一人物形象。显而易见,文中的二姑姑是一个悲剧人物。她年轻时偷情被撞,遭世风鄙弃,恋爱失败,后来殉情未遂,只得与亡灵成婚。嫁入箓竹山房之日,即是守寡之时。终日生活在“鬼气森森”的箓竹山房的环境里,寡居孤苦,与小生灵为伍,靠梦幻度日。特殊的生活际遇,复杂的生活环境,造成了人物的命运悲剧。一位深受赞誉的大家闺秀被异化成了半人半鬼的山房女主人,人性遭到严重的扭曲,出现了畸形甚至是变态。

从文本体式来看,这又是一篇小说。作者将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箓竹山房幽静空旷的环境融合起来,用环境烘托人物心境是文本的主要艺术特色。另外,作者还选取了第一人称“我”作为叙述者,来安排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如果从文本的原生价值来看,可供选择的教学内容绝不会一点两点就能罗列清楚,哪怕是想尽可能地穷尽文本价值的教学元素,都是痴心妄想。

从专题指向来看,编者意在引导学生解读文学作品中的人性内涵,思考人性扭曲的原因,提高学生认识生活的能力。因此,分析鉴赏主人公二姑姑的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悲剧命运,认识其悲剧意义,就是文本的教学价值所在。

据此,该文的教学内容就可以确定并统一起来:解读二姑姑的人物形象,通过梳理其悲剧人生历程,引导学生认识人物的悲剧命运。再通过探究人性扭曲成因,深刻理解文本的写作意图,从而引发学生对人性问题的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抓住二姑姑自评的“命不好”这一关键词作为文本解读的切入点,选择能全景了解二姑姑、近似于读者的阿圆这一视角解读人物形象,通过梳理“她有怎样的‘命’”和“为什么说‘命’不好”这两个问题,把握人物的悲剧命运。然后以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和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通过探究“是什么造成人物‘命’不好”这一问题,剖析人性扭曲成因,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从而达到理解写作意图,引发学生思考的目的。

文本价值的范畴要远远大于教学价值。从以上两例可以看出,如果只是从文本价值出发,教学内容很难确定,更难统一。文学文本价值丰富,可供学习的内容太广太多,任意选择一点就可以潇洒发挥,但难免会陷入高耗低效的窘境。而着眼于专题指向,从文本教学价值出发确立和统一教学内容,不仅能够避免依据文本价值确立教学内容的随意性,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且能够避免因文本解读的面面俱到而浅尝辄止的弊端,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语文能力训练的系统性。

教材的编写按照人文专题的顺序构成了知识和能力训练的体系,相应地按照每一个专题教学价值依次确定每一个单篇文本的教学内容,扎实地推进课堂教学,就能系统地建构整套教材的价值与意义,同时完成学生知识和能力系统的建构。

猜你喜欢

故园肖邦统一
“钢琴诗人”肖邦
论肖邦《第二叙事曲》(Op.38)的叙事、形式与风格
嫦娥的思念
遥怜故园菊花开
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统一的着力点
勤奋学习的小肖邦
碑和帖的统一,心和形的统一,人和艺的统一
李轶贤
肖邦
统一数量再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