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掀起你的盖头来——考场作文的“虚”与“实”

2011-08-15

中学语文 2011年28期

汪 明

君不见,考生“复制”真实生活,文章索然无趣,分数低迷;君不见,恩师指点“迷津”,怎料“编造”更添几多愁;君不见,鲁迅“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人”,笔下人物却鲜活典型;君不见,托尔斯泰“直接写某个人,绝不典型”,剑指何方?罢罢罢,让我们掀起“虚”“实”的红盖头,走进考场作文的理想境界吧!

一、文体:虚实互现新意浓

写“实”的能力是一种如实反映客观外物的“再现力”,那我们就真实再现实用文体:《“交流”栏目的一次直播》以“电视直播”形式采访教育心理学家,插播不同场景的采访,借教授的剖析,表达渴盼赏识教育的真切感悟;《丁佳宁的就诊报告》通过“望、闻、问、切”的检查,生动地再现升入初三后的身体状况,以“医生鉴定”和“建议”形式,寻觅劳逸结合、身心健康的学习佳境;《夜宵实验报告》记述了一个因小吃而受批评的普通事件,在“开水+泡面=香气+爆鸣”、“面条+暴光=冒烟+爆炸”、“罚站+政治课=脸发烫+心发冷”实验过程后,得出“实验结果:我+面条+值周老师=天很小+地很小+一份检讨”;《求证温暖》采用几何的求证方式,通过证明“家庭”、“学校”、“社会”等温暖,升华为“生活就像一道道求证题,七求八证总能证明出它的温暖”;《关于“真”的社会调查》在“戴着老花镜的母亲”、“院子里看门的王大爷”、“当兵的大哥”、“正在擦洗出租车的李叔”等因人而异的注解中,“活出一个真实的自我”;《减肥起诉书档案实录》通过“自身减肥”计划协议书的档案实录,引出“备注说明”,点明“征服自己”是极为艰难的,但征服了自己,则可以“征服世界上的一切不幸”;《上网的感受》选择了聊天的格式,写实地将屏幕中的聊天记录拷贝下来,生动的表情,个性的网名,丰富的内容,随性的风格……此外,《招聘班委启事》、《“小鬼当家”总结大会》、《快乐大本营》、《实话实说》等实用形式,贴近学生生活,不作无厘头之文,以机智精妙、生动诙谐、新奇不俗而匠心独具,耳目一新。

写“虚”的能力是一种恰切抒发作者主观情意的“表现力”,它允许合情合理、艺术加工的“虚构”与“虚拟”,但绝不是违背情理、高大全式的“虚假”。面对社会的阴暗面或生活的隐晦处,我们完全可以借助亲身经历的见闻感触,转换视角,虚拟角色,走进新奇别致的空间:“我是一个呆在路边的垃圾筒”,《走近花园城市》,“大腹便便”、“飞来横祸”、“出气筒” 等真实细节,多角度呼吁卫生公德,讽刺现实中“假、大、空”的评选现象;《“鼓励”自传》将“鼓励”拟人化,穿越时空,分别与“关羽”、“牛顿”、“吴晗”对话,“跟我走吧,现在就出发!”行文古今中外,亦庄亦谐,妙趣横生;以“问题”为话题作文,《关于宅院内鼠患成灾的报告》以花猫的名义,给主人写一封信,反映鼠族首领“老灰”的问题,借此嘲讽、鞭挞某些社会现实;《我做主》则以“南京”自述,生动展示历史、文化、风光、民俗、枢纽等资源,“由我做主,2014年的青奥会一定会举办得更精彩!”巧妙借热点事件表明主题,大气潮流,新意不凡;《书国的罢工》以科幻与童话相结合的形式,用马虎博士与书国国王的对话展开,表达了对人们不读书、不学习的忧虑。

二、构思:虚实素材组合巧

真实的生活往往杂乱无序、平淡无奇,“摄影实录”自然得不偿失。典型精彩的佳作需要艺术的加工与组合,恰当的想象与虚构,从而提炼生活的本质,揭示主题的意义。值得警惕的是,艺术真实必须以生活真实为基础,精心捕捉个性化的特征与经历,真情构思理趣盎然的情节。万不可造作地塑造高大全式的形象,采用胡编滥造的情节,模式化的语言。

1.设置特定的背景。

《背影》中作者写了祖母去世、父亲赋闲、晚境颓唐等情节,为背影涂上了一层惨淡的底色,文章便有了感人至深的力量。一个特定的背景往往能化平淡为神奇:老师打学生,熟人相见不相认,奶奶送我月饼吃……这本是些普通平常的小事。但如果为其设置特定的背景:一个讲《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老师打伤了学生,亲兄弟相见不相认,双目失明的奶奶将珍藏很久却不知已发霉的月饼拿给我吃……这些普通的材料便有了独特的内涵,一般性的的材料便具有了典型的意义。

2.省略旁逸的枝节。

省略,是蒙太奇剪辑效果的一种。一部几百页的长篇小说,改编衍化成一部两小时的电影,不经过省略是不行的。电视连续剧《帕尔斯警长》中,帕尔斯去观摩一场拳击赛,从头至尾,没摄下一个拳击的镜头,只是反复渲染赛场里的喝彩声、喧闹声和观众席上此起彼伏的观赛动作,便暗示了一场激烈的拳击角逐。一部电影,它的时间和银幕空间是有限的。这与学生记事作文有相似之处,要在一千字内有条不紊地记下一件事,只有学会取舍才能做到。然而目前我们学生的习作,往往喜欢凑篇幅,报流水账,将所有情节和盘托出,不分巨细的拖沓……这种情况还是较为普遍的。

其实,有些学生的作文,可以用电影艺术的剪辑省略手法来加以指导。法国电影艺术家马赛尔·马尔丹说:“一切在银幕上让人看到的都应有意义,如无意义,就不要去表现。”他还说:“电影是省略法的艺术。”电影的笔墨是最经济的。影视是中学生课余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我们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娱乐的同时,学习影视中可供借鉴的手法,学习蒙太奇剪辑的艺术方法,把文章写得更加精炼。

3.再现立体的生活。

我们生活在立体化的空间,我们理应感知到层次感、丰富感、整体感、现场感、鲜活感。

可以多感官并用。如写事,《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关于“三拳”的描写,就分别从味觉、视觉、听觉三个不同的角度酣畅淋漓地展露出了鲁达伸张正义、嫉恶如仇的性格;又如写景,鲁迅的《雪》中“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用不同的色彩真切丰富地展现了雪野的生机活力;再如写人,胡适的《我的母亲》中“母亲从不在外人面前打骂我,保护我的自尊”,却因为“‘我’说了轻蔑的话,受到责罚”,宽容善良对待“除夕夜对待大哥的债主”,却刚气十足地对待“五叔人格的侮辱”,矛盾而真实的母亲形象跃然纸上。

可以多角度行文。一是拍摄多个侧面。这就像摄影师从不同角度去拍摄、取景。有篇《睡仙小传》的习作,原稿写睡仙哥哥早上睡懒觉,中午睡午觉,晚上边看电视边睡觉。这三部分都从同一角度拍摄,等于浪费了两张底片。后经修改,按哥哥睡觉时间长、姿势绝、鼾声奇进行构思,多侧面地刻画了睡仙这一形象;二是写出多个层次。有篇《荒》的学生习作,写的是农村里许多人外出打工,家里好多田地都荒芜了。这是一个很有时代气息的好材料,但文章总给人意犹未尽之感。后来文章又添加了两方面的内容:好些人的菜园也荒了。有位邻居为了出去打工,干脆让大丫头下了学来带小男孩。这样全文按“田荒——园荒——人荒”组织材料,多层次地表达了“可怕的荒”这一主题,文章便有了一种不同凡响的凝重感;三是造成时间折叠。《驿路梨花》运用倒叙与插叙的手法将跨度长达十几年的故事折叠为不到一天的时间,《孔乙己》中的“现在涨到每碗要十文了”,《背影》中的“现在想来,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都一下子从故事的时间跳出到写作的时间,显示一种真切感。

4.演绎曲折的情节。

采用设置悬念法构思,将材料凝聚在一起,围绕悬念展开,写出来的文章就会有张有弛,摇曳生姿,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如《窗口》可这样构思:退休后回家带外孙的爷爷,常常将楼上的小窗打开,即使刮风下雨也不关上(设置悬念:这是为什么呢);后来“我”又看见爷爷常在窗口发呆,而窗口并没有什么吸引人的景象(加深悬念);最后从爷爷在窗口看见原单位职工,急切地询问单位情况后的高兴举止上,“我”明白了爷爷退而不休,仍惦念关心单位,体现了老党员的崇高风格(悬念解开,中心也揭示了出来)。

采用巧设误会法构思,运用逆向思维,先将读者的思路引向相反方向,待情节发展到高潮时解除误会,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戏剧性结局,会给人回味无穷的感觉。如《风波》可这样构思:爸爸妈妈又在吵架,坐在屋内看书的我隐约听见吵架的内容是关于我读书的事。是否让我读高中,爸爸妈妈已争吵过三次,于是我产生了误会:肯定是不让我读书了!我痛苦万分,最后一气之下冲出去,把书扔在地上。爸爸妈妈十分惊诧,共同询问我。最后才知道他们吵架的原因是我念高中是读文还是读理的事,爸爸妈妈各自高远的打算令我激动得泪落如雨。误会消除,爸爸妈妈观念转变,认识进步,主题十分鲜明。

采用设置对比法构思,可以把不同的情境、不同性格的人或事安排在一起,设置对比,显示它们的差异或变化,从而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更突出,更好地反映生活,表达感情。如《礼物》可这样构思:每年春节奶奶总要送我一件礼物,不是红包就是高级玩具,但今年春节奶奶送我一件很特别的礼物———一句鼓励我努力学习的祝词。从奶奶送礼的对比中,表现了老一辈思想意识随时代的变化而更新的主题,很有新意。

5.挖掘深刻的意蕴。

所谓深刻,就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出文中深广的意蕴,以增加文章的穿透力和厚重感。

深刻的意蕴要学会点化。这种点化常用于文末以“卒章显志”,从而将文章的立意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有篇《可怜天下鸟雀身》的习作,由鸟雀受到人类的伤害,扩展到许多动物受到伤害。由点到面的扩展,使文章内容更加厚重;学生佳作《鲇鱼跑了》前文写鲇鱼如何蹦出木桶,钻入下水道逃逸,并无特色,可作者在结尾补上了一句,“拼搏中的生命有不可遏止的力量”,主旨猛然生辉。

深刻的意蕴要学会暗示。暗示就是言于此而兴于彼,作者往往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有个学生写《心中的小船》,实写的是家中的渔船,暗示的却是可敬的父亲,父亲就是那条船,承载着生活的艰辛,承载着一家人的理想。由此可见,成功地运用“暗示”,往往能使文章一石双鸟,拓宽或加深文章的意蕴。

深刻的意蕴要学会整合。整合就是将诸多零散的、平面化的内容进行巧妙地组接和拼装,或在“点”上加深,或在“面”上加宽,使文章在厚重的容量中显示出深广的内涵。有篇《故乡的元宵节》的习作,开始是这样写的:元宵节,我们先是赶毛狗(故乡的一种古老的风俗),后来又看元宵联欢晚会,那天真热闹。后来改为这样写:元宵节那天,全家开始赶毛狗。可表现各不相同:爷爷奶奶最虔诚,爸爸妈妈只是走过场,小孩子则是凑热闹。后来元宵晚会开始了,毛阿敏“月亮圆圆圆在天”的歌声响起来,我和弟弟赶紧去看联欢会。过了一会,爸爸妈妈也来了。只有爷爷奶奶还在有气无力地喊着,“嗽——嗽”(赶毛狗时口中发出的一种吆喝声)这一稿显然能给人一种更深刻的启示:现代文明正无情地冲击着古老习俗的防线,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啊!

“实”在生活素材,“虚”在艺术处理。艺术地处理真实生活中的素材,就是学会提炼、加工、整合。它是妙思引出的华章,是匠心酿制的佳醪,是巧手烹成的三鲜。它往往有点铁成金之妙,与胡编滥造、虚情假意是迥然不同的。

三、手法:虚虚实实妙趣多

雕刻图章时惟有虚实相映,印章上的字才清晰可辨。作文与印章亦有异曲同工之妙,写作手法若“虚实”结合,也能相映成趣,平添文章的魅力。

1.实题虚写与虚题实写相结合。

应试画题“竹锁桥边卖酒家”,众多考生皆写实作画酒家,使之占据画幅中心,借小溪细流、野渡小桥、竹林清风等以为烘托。虽算“靠题之作”,但皆不中皇家画院“院长”赵佶之意。惟有一名叫李唐的画家,构思新颖,独辟蹊径:画面上是泓溪水,小桥横卧,桥边则是一片枝叶疏落的竹林,惟有那郁郁葱葱的翠竹中,挂着一幅迎风招展的“酒”帘。整个构图从“虚”入手,使人浮想联翩。赵佶看后大悦,他认为酒家藏在竹林中正符合“锁”字的意境,并亲自圈点为第一名。其应试之作紧扣题眼,以虚胜实,堪称实题虚写的典范。

面对深圳中考话题作文《奖品》,聪明的考生就舍弃实物型奖品,虚化为《迟来的幸福》:“这厚重的奖品,看着你取代了我的思念,迟来的幸福是一壶老酒,把我灌得微醉。看着你的奖品,我醉在其中。”或虚化为《奶奶的花儿开了》:“原来,沉封在书本里的桂花瓣,是您给我的最好的奖品。”更有甚者,虚化为《你是我的奖品》,以母亲的口吻:“孩子,愿你做妈妈永远的奖品。让我们一起看静夜花开,海上月升,漫步人生路。”

中考作文题大多为情感型虚题,以深圳近年来中考作文题为例,我们实写场面,营造画面感:《让小小青苔走进心灵》中“青苔,无尘土之争,无荣辱之忧,无得失之患,只是寂寂地绿着,逐渐绿遍我的心灵。”《幸福的颜色》中“我躺在金老师的怀里,快乐地吃着沙果……我的心里永远留着一角空间,那是由蓝天、白云、金黄的落叶组成的,还有那颗代表幸福的红色的沙果。”《家乡的味道》中“青石城墙,古朴而不张扬。”、“特色小吃,处处飘散着诱人的芳香。”、“交错相通的小巷,满溢着人间烟火气。”具体可感,情真意浓。

2.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我的叔叔于勒》中,于勒的种种劣迹与时来运转都是通过“我”的介绍及菲利普夫妇的对话从侧面表现出来的,烘云托月,只为他在海轮上卖牡蛎那短短的一瞬蓄势张本,此为多侧面少正面;《口技》中精彩描绘口技表演之“善”,每个场景后无一例外地状写“满座宾客”的神色、动作、情感、心理等表现,从而把高超精湛的表演技艺刻画得淋漓尽致令人神往,让读者产生了身临其境的美感。此为多正面少侧面。正面精彩侧面机智,二者结合,相得益彰。

深圳市2011年中考作文《给自己一些温暖的拥抱》中,“翻看着短信,满是朋友真诚的祝福:‘不要给自己太多压力喔!’,‘好好加油努力哦,你是最棒的!’这无数个风高月夜,我幻想着那一个个梦,对着镜子里的自己微笑。”借朋友的短信,从侧面影射自己渴求理解和温暖的心情,既晓畅地表情达意,又立体地再现真实的生活。

3.细节描写与景色衬托结合。

《背影》中父亲买橘子时的一系列动作、《变色龙》中的“军大衣”和“手指头”、《孔乙己》中的“长衫”和“十九个钱”、《社戏》中趣偷蚕豆等经典细节描写,大都在文中动态造型,简笔勾勒,反复闪现,对比展示,生动传神地再现人物个性,真实可感地留下了精彩瞬间。但一味地实写人物细节,难免有单调单薄之感,此时就不妨虚晃一招,用景色衬托来丰富视听,营造美妙的诗意空间。

“一切景语皆情语”,深圳市2008年中考作文《幸福的颜色》中“窗外的阳光溜了进来,如同精灵,在空气中跳着动人的舞蹈,母亲身上那件米黄色的外套也在阳光下,闪着动人的金色光彩。”活泼的阳光,生动的渲染,让母亲的幸福感跃然纸上;深圳市2011年中考作文《给自己一些回忆》中“白色的布鞋踏在这条刻着时间斑驳记忆的小路上,空气中有松子和桂花的味道。隐隐中,我似乎听到了铃声叮叮当当的声音。”点明了环境与季节,细节刻化着笔人与景,自然引出往事,巧妙地达到物我合一的境地。一般来说,景色的描写大多是为人物的活动服务,常与细节描写相随、相融于生活中的动感画面,更富情趣与感染力。

4.真情实感与想象幻觉结合。

真情需要“虚”的想象,而不仅是“实”的描摹。“情人眼里出西施”,“月是故乡明”,“瘌痢头的儿子自家的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真情大都以虚感相表里。要表真情,必先虚化感知,进入想象境界。

《驿路梨花》中“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在听到了瑶族老人的介绍之后,我们的心中对梨花姑娘充满了感激,赞美之情油然而生。假托梦境显得自然、巧妙、生动;鲁迅《故乡》中的结尾段:“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对想象中的虚幻的故乡美好景象的描写,展现了一个想象中的理想境界(幻象),并以路为喻,表达了对踏出希望之路的信心。

幻象描写对表现人物有一定的作用,那么,我们考场作文如果要表现急切的盼望、理想或者表现自己的激动、兴奋、悲伤之情,自然不应该错失良机,借助想象来描绘一个虚幻情境!深圳市2009年中考作文《刹那间,我发现了自我》中:“哎呀,这个条件真是太诱人了,这是一个意味着口袋里有钱的机会,我仿佛已经开着那辆小汽车在马路上狂飙,微子坐在我的身旁……”作者内心的想法是通过幻觉的虚象来表现,极为真实地让人感觉到前面的条件实在是太诱人了;深圳市2006年中考作文《让文学走进心灵》“选文学还是选英语?我在心底叹了口气,挥手在英语一栏画上一个血红色的勾。左手突然传来一阵莫名的疼痛,我回过头,看见文学站在远方,对我挥了挥手,然后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身后的浓雾中。眼前顿时一片模糊,我听见泪水砸在地上的声音……”作者将文学虚化成我的好友,“好友”离去的情景是一种形象化的表达,感觉情意浓浓。

5.欲扬先抑与欲抑先扬相结合。

“欲扬先抑”是指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欲抑先扬”与之相反,是指作者要批评贬斥某个对象,开头以赞美颂扬的口气来写,最后却给人以出乎意外或恍然大悟的感觉,在对象自身的反差中,暴露其弱点或丑恶的一面。用这两种方法,可使情节多变,形成起伏的波澜,造成鲜明的对比。

《阿长与〈山海经〉》中极写“长妈妈”的粗俗鄙陋、无知可笑、愚昧落后,甚至“憎恶”“讨厌”阿长,是为结尾处对长妈妈能做成“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的“伟大神力”、中华民族“最值得宝贵的民魂”,对青少年的关心爱护和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的歌颂作铺垫。这是典型的欲扬先抑。但在这些充满贬义的文字后面,却抑中有扬,如透露阿长的身世,表明她的粗俗是情有可原的:她的管教很不适合儿童心里,但心地善良;她青年守寡,非常不幸,出来做女工,没有别的奢望,“但求顺顺流流”……明“抑”实“扬”她的爽朗热心、乐于助人、关心爱护孩子,隐颂她纯朴、善良、仁慈的美德。

深圳市2007年中考作文《想起了那次报告会》就巧用欲扬先抑:学校组织听报告,在“我”看来内容是“老一套”,无非是立志成才啦,当个好学生啦,而且总是长篇大论,让人恹恹欲睡。这次听报告,“我”断定也不例外,就带了小人书进会场。这是对听报告的“抑”。然而这次报告却例外,越听越有劲,全神贯注到手中的书掉落在地上,明知却也不去拾,“两眼直直地盯着他,耳朵里生怕漏掉了他讲的每一个字”,这是“扬”,极力赞美报告的内容好,报告的时间短。全文先抑后扬,铺垫蓄势,绽露出意想不到的幽默情趣。

在使用这些“虚实”结合方法时,最需要注意的是掌握“虚”与“实”的度。太“实”,文章就显得呆板,没有韵味;太“虚”,文章往往会因失去现实的依托,显得含混难懂,使读者读后如坠云里雾中,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四、表达:虚实相生真情在

考场作文表达中,真实的思想和心灵的感觉常被一些公共的言辞淹没。多彩的生活、青春的个性,理应生动有趣、幽默精彩,富有孩子气和青春味。我们不妨独辟蹊径,化实为虚,化虚为实,状难状之物,言难言之情,使语句具有一种新颖脱俗之美。

1.超常搭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巧妙地、反常地搭配词语,这种搭配看来违背了常规,却显出一种新奇,代表着作者的智慧。

一是动词拈连,由实入虚,平添神韵。“我的声音像豆子一样轻轻滑落,敲碎一屋子的沉寂。”“我们也笑了,笑声融进了雨中,然后和雨水一起灌溉着我们的心田。”句中的“敲碎”、“灌溉”分别与“沉寂”、“心田”相搭配,以实写虚,写出了声音清脆悦耳的特点以及滋润人心的魅力,深含韵致;“蓦地,我看见一双淡黄的帆布运动鞋,踩着我所熟悉的那份欢快和活跃走过来。”“踩”与“欢快”、“活跃”进行超常搭配,写出了对方步态的轻盈、流畅,表现了对方性情的活泼。

二是形容词“联通”感觉,传达出一种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神韵。“我想起一个酽酽的黄昏,我踩着厚实的落叶,穿过一片小树林,静静地享受着酡红如醉的夕阳。”句中“酽酽”本有汁液浓或味厚之意,诉诸味觉,文中移用于描写“黄昏”,反映视觉,突出了黄昏时晚霞的绚烂;“在深秋傍晚动人乡思的凉意中,她的三弦的哀音便像晚来无巢可归的鸟儿一样,在黄昏沉寂的空气里徘徊着。”句中“徘徊”一词化无形为有形,将听觉感受化为视觉感受,彰显了三弦之音袅袅飘散、深含哀怨的特征。

三是量词“放大”、“量化”,收到幽默、风趣的效果。“一次畅怀的欢笑,一抹凄苦的泪水,最后剩下的也只能是一种伤心的无奈。”句中的“抹”原为动词,化作量词来形容泪水,把本来直观的事物进一步“量化”,透出奇趣;“忽如一夜春风来,一粒粒痘子张灯结彩,热闹非凡,来了个‘大红灯笼高高挂’。”句中的“粒粒”属量词迭用,它将痘子“放大”,描写出青春痘长得茂盛、“我”周身活力四射的情状,富含诙谐意味。

2.借用标点。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标点符号有时就是“语言”,就是“表情”,就是“动作”……给人无尽想象空间,来深切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

鲁迅的小说《故乡》在闰土的语言细节描写中,巧妙地借用标点符号,来表现闰土这二十多年来的变化。共有六句,其中却有九个省略号,给人印象特别深的有两处:

(1)见到“我”时,“闰土态度恭敬起来,分明的叫道:‘老爷!’……”

(2)当“我”问他景况时,“他只是摇头,‘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不好’”。

第一句写闰土的变化,一声“老爷!”破坏了他们往日黄金般的友谊,在他们感情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一个省略号,真实而细腻地表现了闰土矛盾、痛苦的心理及令人为之惋惜的悲哀。

第二句分明是写闰土性格变化的社会根源,省略号显示了他的声音低微,又断断续续,正是“饥荒,苛税,兵,匪,官,绅”把他折磨成一个“木偶人”,使他走向痛苦的深渊。这省略号里,浸透了闰土的血泪,包含了人生的辛酸。

3.妙用辞格。“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修辞是文采飞扬的轻骑兵,更是虚实辉映的聚宝盆。

一是整体设喻。如韩寒的《三重门》中“高级老师深谙数学,和数学朝夕相伴,右眉毛长成标准抛物线,左眉毛像个根号,眉下眼睛的视力被那根号开了好几次方,弱小得须八百度眼镜才能复原。”用数学术语来刻画数学老师,“抛物线”“根号”的比喻生动形象,妙趣横生。“开了好几次方”的说法极写其视力之弱。整段语言犹如一幅漫画,极富情趣。

二是虚实通感。如《绝唱》中“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处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把本来无形无色的必须通过听觉来获取的声音,却写成了有形有色的可以通过视觉来获取的可见物——东洋烟火,抽象的概念变成了具体的事物,王小玉高超的歌唱艺术一下子变得可触可感了。

三是铺陈排比。如《告别之美》中“蒲公英告别枝丫,为了去另一片土地绽放霎那芳华的美丽;流星告别宇宙,为了划破夜空在黑暗中展现耀眼的美丽;溪水告别山林,为了淌过四季奔向大海体验广博的美丽。告别之美,是未来与过去的汇合,是希望与失望的交织,是决然与不舍的融聚。”用三种景物的告别为喻,以实写虚,多角度地揭示“告别之美”的深层内涵,整齐之余颇有一种回环反复之美。

四是拟人通灵。如《紫藤萝瀑布》中“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将“藤萝”人格化,赋予灵性,融进了作者的感慨和赞美之情,有声有色,生动传神。

五是巧联妙引。如“‘给我给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世界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这正是我最盼望的。呜呼!安得全国把负减,大庇天下学子俱欢颜,多留明目于人间!”引用歌词,化用杜甫诗句,构成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道出过重课业负担使学生视力下降的弊端。

“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再现”与“表现”,写“实”和写“虚”,“如实记写”和“无中生有”,只有这两大“能力系统”都具备且互补、结合了,才能写出生气勃勃、神采飞扬的考场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