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谁来落实高中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2011-08-15

中学语文 2011年30期
关键词:经典著作文学名著子夜

陈 鹏

2003年国家教育部颁发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150万字,数目看似庞大,其实算起来并不那么吓人。高中三年,我们用两年时间来计算(高一、高二),两年共4个学期,按每学期20周计算,150万字的课外阅读量每周只需完成18750字即可。意味着每天的课外阅读量只不过是2679字。如果以每分钟600字的阅读速度来算 (指的是现代文阅读,文言文可能稍慢些),每天只要4.5分钟就可以完成任务。计算结果令人振奋,但到底由谁来落实呢?

1.学校

仅仅靠学校落实是不现实的。学校有学校的难处。首先难在图书馆的藏书量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要知道,要求学生课外自读的主要是文学名著及文化经典著作。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文学名著,如罗贯中《三国演义》、曹雪芹《红楼梦》、鲁迅《呐喊》、茅盾《子夜》、雨果《巴黎圣母院》、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莫泊桑短篇小说、契科夫短篇小说等;文化经典著作,如《论语》《孟子》《庄子》等。这些书籍对一般学校来说,无疑都是珍品,很难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出来。其次难在学校还要考虑其他科目的事情,统筹全局安排,不大可能单独为语文提供太多的便利。尤其在重理轻文的学校,语文学科的地位本来就很尴尬,语文课外阅读地位更是不言而喻。再次难在不少学校观念相对落后,认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应由学生自由安排,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在课外阅读上面不值得,倒不如严抓课堂,按照高考要求扎扎实实地训练,这样效果会更好。

2.语文教师

指导、督促、检查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任务最终还得由语文教师来完成,这是语文教师的“命”。但现实是,语文教师拿什么时间和精力来落实呢?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压力大。备课上课,测试阅卷,作文批改,样样都得靠自己去做。甚至有的学校从高一开始就进行每周一小测,每月一大测。改卷、讲评、总结。其中,还有不少语文教师还担任班主任工作,每天要做的事情更多了,时时得注意,事事得操心,哪还能顾及学生课外阅读这一摊子事?

另外,学生的爱好与兴趣也不可忽视。教师推荐的书籍学生未必认可,而学生认可的书籍教师又未必满意。笔者曾做过实验,向120个学生(其中男生64人,女生56人)推荐了十部文学名著,要学生选择其中的六部来阅读。这十部文学名著为鲁迅《呐喊》、茅盾《子夜》、罗贯中《三国演义》、曹雪芹《红楼梦》、沈从文《边城》、雨果《巴黎圣母院》、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列夫·托尔斯泰《复活》、海明威《老人与海》、塞万提斯《堂·吉诃德》等。从学生选择的情况看,不容乐观。只有46人选出了六部作品,其他学生只选出3至5部作品。其中鲁迅《呐喊》、茅盾《子夜》、列夫·托尔斯泰《复活》几乎无人问津。原因是读不下去或不好读。这虽与学生的生活阅历和鉴赏水平有关,但也说明学生在课外阅读方面有自己的阅读选择。教师不可能搞一刀切。这在无形中增加了语文教师指导、督促、检查难度。因而,在时间和精力极其有限的情况下,由语文教师落实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变得越来越困难了。

3.学生

我们都知道学生是课外阅读的实践主体。但学生并不那么想。因此这里又有一个问题,学生会主动落实课外阅读量吗?

有调查表明,59.2%的学生只用很少的一部分时间来阅读课外书籍,甚至有6.2%的学生阅读时间为零。随着考试压力的不断增大,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会越来越少。对他们来说,在考试重压之下,与其每天用几分钟读小说,看古文,倒不如花几十分钟时间在其他科目上,这样的效果更明显。当然,不可否认也有喜爱阅读文学名著和文化经典著作的学生。此外,还有的学生看课外读物是为了消遣,或者是要找到在语文课堂里难以找到的乐趣。于是,网络小说,流行读物,甚至卡通读物成为他们的首选。这与课程标准的要求相差甚远了。

令人欣喜的是,有的学校和教师正在积极研究语文课外阅读的问题,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许,不久的将来,谁来落实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就不再成为问题。

猜你喜欢

经典著作文学名著子夜
大学生经典文献阅读情况调查
月亮的第十六个子夜(外二首)
深入研究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编译与传播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经典著作编译与传播研究》评介
浅谈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文学名著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子夜吴歌·冬歌
子夜无眠(外四首)
文学名著在高中阅读教学中的作用探析
《南北朝子夜四时歌春歌》
Back to the Classics
材料成形及控制专业经典著作自主学习情况的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