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握问题特点 进行有效答题——高考诗歌鉴赏答题技巧例析

2011-08-15乔宏伟

中学语文 2011年30期
关键词:折柳全诗示例

常 滢 乔宏伟

高考诗歌鉴赏是全国各地高考试题中必考的题型,答好该题对于提高学生的高考成绩至关重要,那么怎样才能针对题型特点、问题特点,进行有效答题,最大限度的提高成绩呢?笔者就此问题例说总结如下:

一、分析语言型

(一)炼字型

1.一般提问:这首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变式提问: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答题步骤:(1)找出该字;(2)解释该字含义(表层、深层);(3)描述该字所在诗句的景象;(4)揭示作者传达的深层情感;(5)评价表达效果(突出了……作用)。

4.答题套路:某字在诗中的意思是(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的情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

5.答题示例: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简要分析:“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一联中“隐”“没”两字的表达效果。

答案:“隐”字在诗中是“隐没(于)”之意,写出高高的树阴遮住了西沉的明月;“没”字在诗中是 “淹没(于)”之意,写出了银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衬托出借时光的流逝催人离别,难舍难分的心绪。

(二)一词领全诗型

1.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2.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3.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该词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4.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行文逻辑的关键。

小结:语言分析法——解说表层含义:①字面意义;②表现景象;分析深层含义:③表达情感;④突出主旨;⑤评价形式作用:表达效果。

二、分析意境型

1.一般提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变式提问: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3.答题步骤:

(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4.答题套路:这首诗借( )等意象,描绘了一幅( )的画面,营造了一种( )的氛围,从而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心情,心境)。

5.答题示例:

绝 句 二 首(其一)

杜 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三、分析情感型

1.一般提问: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变式提问: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觉得呢?请说出理由。

3.答题步骤:(1)表述自己的观点(明确);(2)用原诗句证明此观点(具体)。

4.答题套路:我认为( ),原因是( )(从原诗中找到理由并陈述)

九日齐山登高

杜 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注】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北望国都临淄流泪说:“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

有人认为这首诗是将“抑郁之思以旷达出之”。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试说明你的理由。

答案:同意。诗人在登高时交织着抑郁和欣喜的情绪,但诗人在最后借用齐景公上牛山的典故,表达出淡然的心境,显示了旷达的情怀。∕不同意。从诗中的确可以看出情怀的郁结,但诗人不是故意用旷达的话来表现他的苦闷,而是在登高时交织着抑郁和欣喜两种情绪。

四、分析技巧型(表达技巧)

1.一般提问: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变式提问: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诗人是如何抒发自己情感的?有何效果?)

3.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4.答题套路:这首诗用了( )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修辞手法),如( ),从而突出了(强调了,更有效地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心情,心境)。

5.答题示例:

早 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案】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五、对比鉴赏型

1.一般提问:对两首诗或词进行内容与主题、方法等方面的对比;也有与学过的课文诗句的对比。

2.变式提问:请说出两首诗词在某方面的相同点或不同点。

3.答题步骤:(1)确认问题的角度或找出相关的比较点;(2)结合原诗中具体语句分别进行分析,分条做答。

4.答题示例

春夜喜雨

杜 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 雨

周邦彦

耕人扶耒语林丘,花外时时落一鸥。

欲验春来多少雨?野塘漫水可回舟。

虽然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相近,但在艺术表现上却有很多不同之处。你喜欢哪一首?请自选一个角度略作分析,说说自己偏爱其的理由。

【答案】杜诗要点:①直抒胸臆的抒情风格(“好雨知时节”);②借拟人修辞塑造形象(“知时节……潜入夜,润物细无声”);③展开想像,寄托情感(“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④虚实结合,富于变化(眼见与想像);⑤言有尽而意无穷(“红湿”“花重”联想到滋润万物)。

周诗要点:①含蓄委婉的抒情风格(全诗不见一个“喜”字);②侧面描写的表达效果(“耕人”、“花”、“鸥”的作用)。

总之,古代诗歌鉴赏考察范围五个方面的问题即形象﹑语言﹑技巧﹑作者的观点态度﹑诗歌的思想内容。以上分类,无外乎就是针对提问特点确定答题方向,明确了考查方向后,关键就是有效答题。本文涉及的提问方法、答题步骤和答题套路就是帮助考生无一遗漏地抓住答题点,紧扣得分点,最大可能的提高高考成绩。当然,凡事都要理论联系实际,精做多练,才能事半功倍。

猜你喜欢

折柳全诗示例
孙钢坪
折柳寄情
捣练子·春
常见单位符号大小写混淆示例
2019年高考上海卷作文示例
劝学
常见单位符号大小写混淆示例
“全等三角形”错解示例
一斛珠·灞桥折柳
柳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