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厚度的人生,有张力的精神——选修《中国古代诗歌和散文欣赏》之《蜀相》的教学设计

2011-08-28王小红赵承跃

中学语文 2011年30期
关键词:功业原诗首诗

王小红 赵承跃

【教学目的】

1.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深婉复杂的思想情感。

2.学习运用“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读诗方法。

【教学重点】

知人论世,结合作者及其生平解读诗歌复杂深婉的情思。

【教学难点】

杜甫诗沉郁顿挫、含蓄深蕴的风格给学生深层次解读带来的难度。

【教学方法】

以诵读感受情思,以比较体味意蕴,以拓展提升审美。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思

请同学们一起诵读屏幕上的这首诗 《如果你称一首诗为……》,思考它写的是什么。

如果你称一首诗为一支歌

那么整整一生我都在歌唱着。

我与那些一无所有的人一道走着。

我是他们中的一个。

我与他们一起经历了

我们所必须经历的一切,

苦闷、软弱、恐惧

以及贫困的悲哀。

我歌唱着他们的苦难,

他们的信仰,他们的希望。

而他们的血,每当奔涌时,

就喷溅在我身上……

设问:这是获得1984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捷克诗人塞弗尔特的一首诗,你认为这首诗写的是什么?

明确:这首诗写的就是诗人应该保持的姿态:歌唱时代、歌唱生活、歌唱民众的思想情感(历史的见证、时代的歌手、民众的传声筒)。

设问:在中国诗歌的王国里,谁的诗最具有这样的姿态?

明确:杜甫。杜甫诗歌就是历史火化后的舍利子,是时代思想和精神的结晶。

我们读过他的 《登高》《旅夜书怀》《咏怀古迹》《秋兴八首》《石壕吏》等。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杜甫,进一步探究他的精神世界。

二、诵读诗歌

齐诵《蜀相》,字词理解有疑难吗?

自:独自。空:徒然。频烦:屡次劳烦。

三、初步感受

诗以言志,你认为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学生谈初读感受。

四、深入赏析

设问:1.有人说老杜诗“所怀者大,所感者深”,如果你是老师,你认为在深入理解杜诗内蕴时哪些字眼是同学们必须用心揣摩的?(披文入情)

学生自由发言。

设问:2.这首诗的确有老师也颇觉蹊跷之处,于是就试改一下,感觉意思更为明晰,(出示对比)大家看如何?请同学来谈谈总体感受。

分四组逐联讨论,然后交流。

(原诗)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改诗)丞相祠堂今安在?锦官城外树森森。

(原诗)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改诗)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

(原诗)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改诗)一对隆中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原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改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后人泪满襟。

(一)既然题为《蜀相》,那我们就先来赏析集中写蜀相的三四两联。

设问1:诸葛亮在中国拥有最大的粉丝团,你是凉(亮)粉吗?你最崇拜他哪一点?

同学自由说。可插入对联: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设问2:无论在史实《三国志》还是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丞相的英雄事迹都数不胜数,那么作者为何只选写了”三顾频烦”和“两朝开济”这两件事?

讨论明确:这样写不仅表现了贤相之雄才大略、丰功伟业、忠诚坚毅,而且突出了刘备知人善任、诸葛亮竭忠尽智、君臣肝胆相照的鱼水深情。(刘备曾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惟其有圣主如此知人善任的前因,才有贤臣“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的忠贞不渝的后果。)

设问3:试想写到这里,作者又是怎样的心情?你怎么知道?

学生回答,明确:这一联抒发的不仅是对丞相功业的赞颂,还有自比之志(也有经天纬地之才、救国匡世之志)、渴慕之心(得遇明主,功成名就)。

知人论世,可插入背景:杜甫小传(出身仕宦,自比稷契,认为自己雄才伟略堪用为相,政治理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安史之乱打破的不仅仅是大唐帝国长治久安的美梦,更浇灭了许多士大夫以身许国、建功立业的满腔热情,但杜甫却坚守不渝期盼自己能如诸葛丞相一样得遇明主,功成名就。)

设问4:“后人”指的范围包括很多,也引起了我们的共鸣,但这其中包括杜甫吗?他觉得自己是普通人吗?

学生讨论回答,明确:“英雄”二字不仅高度评价诸葛亮;也是英雄相惜,自我肯定(化用王勃语“无路请缨,等诸葛之才智”);更是为天下所有怀抱利器而无所施者发出的悲叹、惋惜、呐喊: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设问5:请大家欣赏一幅画(插入图片):“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徐悲鸿骏马图中所题杜甫诗句)。它是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珍藏的徐悲鸿先生的一幅画,谈谈你看后的感受?

学生回答,明确:它仿佛在回望曾经的盛世,它仿佛在哀叹前途漫漫,它仿佛在期待君主的眷顾……但无论怎样始终是一副战斗的姿态,作者何尝不是这样的一匹老马?它独立天地间,强健有力、跃跃欲试、唯思战斗!这就是英雄的形象!

教师总结:“英雄”一词透射出中国文人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与使命感,“长使英雄泪满襟”因而也引发了后世无数失意英雄的情感共振,感召着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的奋斗和牺牲(前赴后继)。距杜甫368年后的南宋老将宗泽在70岁时依然率兵抗金,镇守即将陷落的国都开封,忧愤成疾,临终高诵“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连呼三声“渡河”,气绝身亡。正是这“英雄”二字实现了两个伟大灵魂遥隔近400年的精神对话。

(二)有人评论:杜甫“一生功业心事,只用四语括尽”。后两联记述功业抒发怀抱。那么,前两联又是写什么?

明确:描绘景色,融情于景。

学生1:原诗“寻”比改后“在”好

明确:杜甫落魄时,一年风尘不定四处奔走,从华州到秦州一路辗转,于760年春到成都,在严武的帮助下定居于浣花溪畔的草堂,风尘甫定,便前往武侯祠走谒诸葛亮,开篇一个“寻”字足见作者对武侯对英雄的向往、仰慕、钦敬和千里追寻的热切之情,真可谓“一字千钧”。

学生2:“柏”的意象大有深意,《论语》就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以喻君子,它正是诸葛亮伟岸、坚毅的形象和崇高、伟大人格的象征。

学生3:原本的春意盎然之景一经“自”“空”两字的点染,便呈现以乐景反衬哀情,倍增其哀的效果,渲染出一派寂静、悲凉、清冷的氛围。

教师补充印证:李华的“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

设问:那作者为何要营造这样的意境呢?

学生讨论,明确:这两句并非全然自然之景,而更多的是内心感受,想那碧草青青何人光顾,黄鹂声声何人欣赏?乱世思良相,可是贤臣良相却被弃置不用,这又是何等悲凉?全诗的情感基调就此奠定。真如王国维先生所说“著一字而境界全出”啊!

教师总结:至此我们解读了杜诗深婉复杂的情感:对武侯功业的敬仰、赞颂之情,对相知相得、肝胆相照的君臣关系的渴慕之情,对自己壮志难酬、功业未成的惋惜之情。让我们带着这丰富的情感深情诵读此诗。

五、归纳收束

设问1:诗歌常常“立片言而居要以警策全篇”,掩卷思之,你觉得老杜这首诗能够凝聚情思的诗眼是哪个字?

明确:泪,英雄泪。

设问2:透过这泪光,你看到了什么?请写一句你的感受批注在此句下。

明确参考:我看到了杜甫壮志难酬的悲愤,我看到了杜甫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坚定,我更看到了杜甫“穷年忧黎年,叹息肠内热”的牵肠挂肚。谁说男儿有泪不轻弹,那是只因未到伤心处。

教师总结:中国有句俗话:人老泪窝浅。我更想说:历多泪窝浅,情重泪窝浅。同学们常说读老杜诗太累太苦太沉重,是的,因为那里有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它承载了一个强盛帝国繁华逝去的失落,也承载了多少失意人生的苦闷和坚守;杜甫用宽阔的胸襟收纳着一个饱经忧患的民族的苦难,又用瘦弱的双肩荷载起民族厚重深沉的历史重负。

每读杜诗,我都不免想起艾青的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让我们一起再次深情诵读这首《蜀相》三遍!(老师先读一遍,推荐同学读第二遍,全体齐诵第三遍。)

六、作业布置

选读杜甫的其他诗作,进一步亲近这位民族诗人,以“杜甫印象”为话题,写一篇500字的文章。

附:板书设计

猜你喜欢

功业原诗首诗
《上课没人抢》
我想写首诗给你
从《诗经·大雅》看周德的建立
峨眉山月歌
改诗为文三步走
从白居易诗歌中的“麒麟阁”看白居易的思想倾向
过得再粗糙,心里也要有首诗
网络上流传甚广的数学题
试论“迷惘的一代”与“建安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