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文学资源库建设的实践探索
2011-08-15陈南
陈 南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使学生在语文的熏陶下,接受美感教育,提高审美情趣。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重视增加学生的文学积累,让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不是语言材料的机械组合,而是一种知识和技能的双向积累,更是一个有众多心理因素参与的复杂学习过程。
建立学生自己的文学资源库,有以下具体方法:
1.平时的笔头积累。
每个学生都准备专门的积累本,分类进行积累和整理,包括课内和课外的素材。
课内的素材可按每学期教材编排内容的顺序展开,教师可为学生指定需要积累的篇目,并提供参考性的素材题目。如“屈大夫走向汨罗江”、“李太白飞仙梦觉”、“杜甫登高寄情”、“刘和珍君倒下了”、“相逢何必曾相识”、“在天愿作比翼鸟”等等。
课外的素材可分成不同的类别要求学生每星期积累摘录。中国名典,可分为智慧类(如“断织”)、情感类(如“比翼鸟”)、为政类(如“比干剖心”)、德行类(如“巢父洗耳”)、立志类(如“广武叹”)、为学类(如“炳烛”)、生活类(如“东施效颦”)等。外国名典,可分为古希腊古罗马神话(如“黄金时代”)、基督文化典故(如“伊甸园”)和其他各国典故(如“赤裸裸的真诚”)等。
2.整理教材经典篇目中的经典文学形象。
不同类型的教材篇目,教师可指导学生分不同的方面进行整理。
小说类文章,可从人物、情节、语言和思想四个方面入手,学生概括小说中最典型的人物形象和最主要的故事情节,摘录最有意味的人物语言,总结人物内心最值得深思的思想认识。
如《项链》一文可如此整理:
(1)人物:玛蒂尔德
(2)情节:一个小公务员的妻子以十年的含辛茹苦去赔偿一条借来的假项链。
(3)语言:“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
(4)思想:
第一、当现实与梦想矛盾时要学会屏弃不现实的梦想;
第二、坦然面对曾经的虚无会找到真实的自我。
抒情类文章,可从人物、时代(背景)、景物和情感四个方面入手,学生归纳文章中主人公在特定的时代和特定的环境下的情感或态度。
如《赤壁赋》一文学生可这样整理:
(1)人物:苏轼
(2)时代(背景):宋神宗元丰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3)景物:“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3.教师示范整理知名作家的资料,学生仿照整理。
教师将一些重点知名作家的生平及成就等整理成可读性的资料,并概括人物精神上的闪光点,或附上著名的评论与相关的经典文章,印发给学生,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和摘录。
如鲁迅,教师整理出来的资料题为“鲁迅印象——仁智双修、言行一致”,内容分为五个版块:
第一、导言:从《西西弗的神话》到《过客》
第二、生平简历(1881—1936):
(1)生于忧患;(2)破落家族;(3)就读“三味”;(4)家庭变故;(5)南京求学;(6)东渡日本;(7)回国任职。
第三、创作成就:丰厚宝贵的精神遗产
固体电解质分为固体聚合物电解质和无机固态电解质。液态电解质存在漏液,燃烧以及腐蚀性等的安全隐患,为了发展电池的安全性能以及高储能性能,固体电解质成为了改善以上问题的新方向。而固体电解质具有热稳定性好,循环寿命长,成本低并且不易漏液等优点而受到重视。
第四、思想浅探:关于“国民性”的说明
第五、结语:天地间的一篇至文
最后还附上鲁迅先生的两篇作品《过客》和《野草题辞》。这样的资料为学生今后的学术研究做了示范。
学生阅读之后,教师可指导学生搜集某位名人的事例,仿照教师的示范相互合作整理出一份资料。如学生利用假期搜集了司马迁的事例,整理出的资料题为“男人中的男人——司马迁”,内容分七个板块:
第一、相关概况:(1)个人简介;(2)家庭概况。
第二、人生经历:(1)少年求学;(2)三次仕游;(3)世人评价。
第三、风雨仕途
第四、著作简介
第五、精神亮点:(1)力求真实;(2)爱憎分明。
学生整理出了这份资料后主动打印出来,由教师复印后分发给每位学生,学生充满了骄傲和自豪感,大大激发了学生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这为以后的教学和文学资源库的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建立专题,融会贯通。
前面提到的都是单篇作品的整理,而很多单篇作品实际上讲的都是一个主题,因此,整理到一定阶段,可以综合起来整理出一个专题。
教师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独立操作:收集资料,分工执笔,统筹总结。同一个主题的自编资料出炉了,每个组交上来的文章都有不同的角度和特色。如同学们编辑的文章,题目是“撼世之魂”,分为七个版块:
(1)写在前面的话——“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不屈之魂——“举世浑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借鉴篇目:屈原《离骚》
(3)奸雄之魂——“求贤之明主,治世之能臣。”
借鉴篇目:曹操《短歌行》
(4)志士之魂——“尽志而无悔,有为则无怨。”
借鉴篇目: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5)廉者之魂——“廉济苍生无能乎,独善其身守靖节。”
借鉴篇目: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6)匹夫之魂——“没有平凡与不平凡,只有敢为与不敢为。”
借鉴篇目:张溥《五人墓碑记》
(7)结束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七个版块囊括了教材中所学习的五篇课文,分别评价了屈原、曹操、王安石、陶渊明和《五人墓碑记》中的几个历史人物,歌颂和赞扬了五种精神。这样的资料整理,学生不仅动脑动手,培养了分工协作的能力,也提升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真正达到了新课程“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要求。
5.小作文训练。
学生整理了文学素材、做了相关的积累之后,如不及时消化就会逐渐淡忘。而消化的最好方式就是练笔。这种练笔可用写小作文的方式进行,具体操作可分三种形式:
第一种,对名人发表感想或评论,可写成抒情性或议论性的文章。
第二种,针对素材中的人物和事件确立自己的观点进行写作。这种形式要求由素材中的人物和事件引出自己的观点,并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分析和拓展,可分为三个步骤:(1)概括情节;(2)提出观点;(3)拓展延伸。
如高中语文第四册有篇《愚溪诗序》,学生提取出柳宗元的态度是“激愤不平”,确立出的观点是“面对人生挫折时应将心态放平和,乐观豁达一些。”有学生写道:“柳宗元因愚触罪,谪潇水上,激愤不平像一把炙热的怒火在他胸中熊熊燃烧,然而他却无人可诉、无处可泄,对现实无可奈何。只有愚溪、愚丘、愚泉等八愚上画满了对自己嘲笑的扭曲的符号……对于失败,需要的不是对现实的激愤不平,满腔埋怨,而是给心灵一米阳光,整装待发……”
第三种,教师也可指导学生将不同素材横向联系,融会贯通,并结合自己的现实生活高度提炼,写出较有深度的文字。
如高中阶段学生接触了很多有关儒、道思想的知识,如孔子、孟子、庄子等人的作品,而如何看待儒、道思想以及如何将儒、道思想融入我们的现实生活是这些作品甚至是整个语文学习的难点。通过学习和交流,不少学生认为苏轼是将儒、道思想结合得最完美的人。苏轼具有以儒学体系为根本的人生思想,但仕途的坎坷又使他充满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又由于浸染释、道的思想而形成外儒内道的作风,具体则表现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学生理解了这些之后,就可以将孔子、庄子与苏轼联系起来写作。有学生如此写道:“生命需要追求,也需要从容。积极进取与宠辱不惊相结合,才算达到了生命的平衡。无论顺境与逆境,都昂扬前进,傲视苦难、超越痛苦并全心享受才是真正的生命态度。让我们学习苏轼,以庄子的心,走孔子的路!”
总之,在高中阶段指导学生建立自己的文学资源库,不仅是言语知识的积累,阅读鉴赏方法的积累,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积累,和历史文化的积累。学生凭借一双巧手、一颗慧心建立自己的文学资源库,素材的泉源方可丰盈而不枯竭,学生也能足不出户遍天下,手不释卷纵古今,逐步拥有一个丰富的素材资源库,让写作素材真正成为文章的建筑之材、装点之物,酝酿出一泓醇美的清泉,滋养灵魂,润泽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