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名利场》“美”与“丑”的解读

2011-08-15温晓梅

枣庄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潘多拉名利场艾米丽

温晓梅

(枣庄学院 大学英语教学部,山东 枣庄 277160)

萨克雷是英国19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名利场》是他的成名作品。在作品中,萨克雷将希腊神话中潘多拉这个毁灭者的形象带入文学殿堂,经由故事的转化使蓓基·夏泼这个“潘多拉”形象能够被读者的心灵所接受和理解。蓓基·夏泼生活中充满了虚伪、狡诈、贪婪、欺骗和出卖,折射出19世纪前期英国贵族资产阶级的精神和道德面貌。当然,蓓基·夏泼只是世态炎凉社会的牺牲品,并不是被问责的对象。应该收到鞭挞的是整个英国社会的颓废和奢靡。是社会环境造成了主人公的性格的变化,导致了主人公在美丽外表下的自私人格。在这里,“美”与“丑”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个人可以左右的。

一、希腊神话与《名利场》

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盗取天火,并教会人类使用。宙斯见已经无法从人类那里夺走,为了惩罚人类,他命令以工艺著名的火神赫淮斯托斯造了一尊美女石像。然后由雅典娜亲自给石像穿上闪亮的白衣裳,带上花环,蒙上面纱,系上金发带。爱神阿佛洛狄武赋予石像种种诱人的魅力;赫尔墨斯给这妩媚迷人的形体传授语言技能。于是宙斯给这美丽的形象注入了恶毒的祸水,给她取名叫潘多拉,意为“具有一切天赋的女人”。这个姑娘双手捧上一只紧闭的大盒子,走到埃庇米修斯的面前,忽然打开盒盖,里面的灾难便飞了出来,迅速地扩散到地上。希腊神话中的潘多拉拥有超群的智慧,迷人的美貌,但他确实一切灾难的源泉。因为他的到来,灾难、疾病开始在人间蔓延。《名利场》中的主人公蓓基·夏泼也有一个箱子,从平克顿女校离开时,她带了一支箱子和爱米利亚一起出发,第一次蓓基带着她的箱子把灾难带到赛特笠一家。第二次蓓基带着她的箱子是她到毕脱爵士庄园当家庭教师,“那个秃子听得这么说,把手从裤袋里拉出来,走过去扛了夏泼小姐的箱子送到屋子”,于是,蓓基·夏泼又把灾难蔓延到了毕脱家族。萨克雷正是抓住了两个之间的相似之处,将“盒子”这一原始意象移用到了文学作品中,于是蓓基就成了“潘多拉”。

蓓基·夏泼与潘多拉一样是美丽的。她常常低眉垂眼,但抬起眼睛看人的时候,她的一双眼睛显得很特别。在赛特笠家里,她是一个娴静又纯洁的小姑娘,相貌出众,再加上她高超的钢琴技艺和甜美的歌喉,她很快成为了上流社会宴会上的座上宾。蓓基·夏泼也拥有狡黯的智慧和出众的才艺。蓓基·夏泼出身贫苦之家,母亲是个备受歧视的歌女,父亲是个郁郁不得志的画匠。由于母亲的关系,她可以讲一口流利的法语,她的钢琴技艺也很高超,歌喉甚是动人。他凭着自己的智慧周旋在人群中间,为了自己的好的生活,散步着灾难。

希腊神话中潘多拉的盒子是灾难的载体,《名利场》中女主人公蓓基·夏泼本人才是灾难传播的载体。那么,蓓基·夏泼是否就是潘多拉的意象呢?当我们把目光投射到两位女主人公生活的社会时,我们就会发现无论是神话中还是小说中,灾难的本源却是一致的。潘多拉盒子里承载的灾难是奥林匹斯山的众神为了惩罚人类放到盒子里的,来自于潘多拉无法掌控的外部世界。而作品中,女主人公生活窘迫,她不得不小小年纪就和逼债的债主们打交道。“贫困的生活已经使她养成阴沉沉的脾气,比同年的孩子懂事得多”。寄宿在平克顿学校时,校长是个逢迎权贵的势力小人,无依无靠的蓓基在那里受尽歧视与怠慢。艰辛的生活锻造了蓓基趋炎附势、百折不挠的性格。饱尝生活疾苦的蓓基·夏泼,为了摆脱自己贫贱的命运,希望凭借自己的美貌、智慧,为自己在上层社会打下一片天地。蓓基无法克服她身处的社会环境,她只是受环境和时代宰制的普通人。他带给人群的灾难,也是社会带给他的灾难。他想要改变,在那个黑暗的社会里过好的生活,于是要走一条不被别人认可的道路。蓓基·夏泼不止一次地说:如果她一年有五千镑的收入,她决不再招摇撞骗,她也可以做一个家庭天使。潘多拉,她是一个复制品,没有独立的人格特征,出来的那一刻已经注定了她是神抵发泄私愤的、报复人类的筹码;蓓基作为一个身无分文的孤儿,要想在那个社会生存,只有靠出卖自己的智慧、才能和美貌才能够实现。如果从这一方面来讲的话,潘多拉和蓓基·夏泼社会力量角逐斗争的牺牲品,她们都无力决定自己的行为、无法掌控自己所处的环境,社会是她们命运悲剧的根源。

萨克雷将希腊神话中潘多拉这一人物形象进行置换,运用到《名利场》的创作中,变成了作品的主人公蓓基·夏泼。通过这一人物形象的描述萨克雷勇敢地揭示了当时英国社会的虚伪、残忍。把现代与远古相联系,提升了作品的审美价值;通过神话的移用树立起崇高的历史责任感。

二、美与丑的对比和较量

萨克雷将希腊神话中潘多拉这一人物原型移用到《名利场》中,作为自己的主人公。主人公的外表的美丽动人与内在的丑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了作者对美的向往和对丑的鞭挞。萨克雷从不制造谎言,也不不粉饰生活。他敢于在作品中揭露生活中林林种种的矛盾冲突,真实地呈现现实人生的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欢乐与痛苦、希望与绝望。马克思认为:“他们用逼真而动人的文笔,揭露出政治和社会上的真相;一切政治家、政论家、道德家所揭露的加在一起,还不如他们揭露得多。”萨克雷刻画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典型人物形象,小说中人物的性格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从人物身上可以看出资本主义上升阶段的社会环境的烙印,同时,社会环境也可以显示人物性格和思想感情的投影。《名利场》中处处弥漫着对金钱的追求,也处处表现了萨克雷对名利和金钱追逐者们的鄙夷。《名利场》中刻画的人物多是拜物徒,他们肆意地追逐名誉、金钱和地位。为了钱,朋友绝交,夫妻反目,父子争斗。名利场上诚实、高尚与卑劣、低贱之间的区别不过是金钱的问题。

在《名利场》众多人物之中,蓓基·夏泼成为了表现人性“丑陋”一面的典型人物代表。蓓基·夏泼,在作者萨克雷的笔下,是美丽迷人的,但同时又是虚伪、不择手段的。她成为了灾难的载体,正如潘多拉一样,是一个美与丑的矛盾体。

潘多拉是美丽的。雅典娜亲自给她穿上闪亮的白衣裳,带上花环,蒙上面纱,系上金发带。爱神阿佛洛狄武赋予她种种诱人的魅力;赫尔墨斯给她传授语言技能。蓓基·夏泼也是美丽的。她常常低眉垂眼,但抬起眼睛看人的时候,她的一双眼睛显得很特别。在赛特笠家里,她是一个娴静又纯洁的小姑娘,相貌出众。我们都向往着美的事物,追求着美丽的事物。但是蓓基·夏泼又是丑陋的,是一种人性的丑陋。她的出现就是一次次的带给别人灾难。蓓基从小受下层社会的熏染,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下她的个性被扭曲,她攻于心计,虚伪,为了生存不择手段。她费尽心机的让所有的男人都倾慕她,虽最终跻身名流,却众叛亲离,遭人唾弃。因此,萨克雷为她安排了一个不好的结局。

《名利场》中,与蓓基·夏泼的丑陋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另外一位典型的女性人物,艾米丽亚。她单纯、温驯,却又软弱。不同的生活环境创造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女性形象,形成了“美”与“丑”的鲜明对比。

蓓基从小受下层社会的熏染,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下她的个性被扭曲,她攻于心计,虚伪,为了生存不择手段。生活中她处处表现出一种机警狡诈、唯利是图的习性。她费尽心机的让所有的男人都倾慕她,对爱米丽亚的蠢笨的哥哥乔瑟夫故作多情,百般逗引;随丈夫开赴前线在布鲁塞尔期间,她卖弄风骚,周旋于各种交际场合;滑铁卢战役结束后,蓓基混进巴黎上流社会大胆招摇撞骗;蓓基利用色相并依靠罗登的哥哥国会议员华脱爵士的引见,进宫见了国王,成为上流社会一颗娇艳的明星;最终冷暖无常的世态人情使蓓基的命运急转直下,最终没有得到好的结果,与骗子赌徒们厮混在一起。虽最终跻身名流,却众叛亲离,遭人唾弃。

艾米丽亚一个单纯的女人,优越的成长环境、母亲的呵护塑造出温柔可人的爱米丽亚。她把爱情与命运的赌注全押在乔治·奥斯本身上。乔治·奥斯本在外面赌博、嬉戏取乐,但她还在痴情地爱着,一往情深。她心底纯真,她用心里一份爱去编织自己的生活,在倍受苦难的日子里,也不得生活之要领,任人欺负,毫无怨言。当丈夫战死后,她依然守着对丈夫的爱,不愿接受他人。对她来说,“一个女人,既然侥幸嫁过像天使一样的丈夫,无论如何不愿再嫁了。”她把全部希望和心血都寄托在儿子身上。在不得不放弃抚养权后,她走过半个伦敦城,只是为了看看儿子窗口的灯光。她的软弱总能唤起天生就有责任心的人的爱护,最终,艾米丽亚获得了她毕生追求的甜蜜爱情和幸福婚姻。

萨克雷给艾米丽亚和蓓基安排了相似的人生步骤,她们几乎同时结婚,丈夫同时开赴前线,同一年生子。然而她们的生命轨迹却不是完全相同的。艾米丽亚受到家人关爱,养尊处优之时,蓓基正苦苦经营,处心积虑的梦想进入上层社会;艾米丽亚独自带着孩子并忍受着对满口谎话的丈夫的思念之时,蓓基却又梦想成真,跻身名流且左右逢源;蓓基从云端摔到谷底,被上层社会所抛弃,与骗子们厮混在一起的时候,艾米丽亚时来运转,最终的得到真爱。艾米丽亚和蓓基代表着两个极端,从人性上来简单的评论,可以说艾米丽亚是人性“美”的象征;而蓓基则是“丑”的代言。从两者不同的结局,我们也可以看出萨克雷对于美和丑的选择。

《名利场》中的人物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没有胜者,没有英雄。没有人能总是称心,就像小说结局那样,“浮名薄利,一切虚空,我们这些人里谁是真正快乐的?谁是称心如意的?就算当时遂了心愿,过后还不是不满足”。萨克雷从人道主义的角度进行深刻的社会批判,以善良的爱和温暖的人性揭示了一个善恶对抗、美丑泯灭的现实世界。也表现出作者对于美好的社会道德的期待和呼唤。

[1]萨克雷著,王惠君译.名利场[M].奎屯:伊犁人民出版社,2001.

[2]于洋.解析《名利场》中女性的性格与命运[J].鸡西大学学报,2010,(1).

[3]王恒恩.注重适度过犹不及—试析《名利场》中人物“度”的把握[J].作家杂志,2010,(5).

[4]杨必.名利场·译本序[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白小星.19世纪英国的潘多拉一神话原型理论解读《名利场》[J].安徽大学学报,2010,(3).

[6]陈蔚.从《名利场》看萨克雷的女性观[J].作家杂志,2010,(6).

猜你喜欢

潘多拉名利场艾米丽
你穿得真好看
《艾米丽在巴黎》宣布续订
上海夜色714定制影院 打开潘多拉的“魔盒”
名利场
名利场
名利场
今夕何夕
科技的“潘多拉”
潘多拉手袋
街拍这个名利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