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思想解放语境中实事求是的哲学解读

2011-08-15张董萍刘洋

枣庄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

张董萍,刘洋

(安徽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一、时代主题的转变与解放思想的提出

时代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最高层次的战略判断问题。对时代的科学认识,以及对本国社会发展阶段的准确定位,历来是共产党人明确使命、提出理论、制定战略策略的基本依据。从“战争与革命”到“和平与发展”,20世纪上半叶被称为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由于这个阶段的时代主题或基本特征是战争与革命,所以通常又称为战争与革命时代。然而20世纪后半期,特别是80年代之后,世界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是60年代殖民体系崩溃之后,新独立国家第一位的任务是发展民族经济;二是70年代美国从越南败退,之后亚非拉急风暴雨式的斗争转入“沉寂”阶段;三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由于通过“体制改革”缓解了“制度危机”,社会阶级矛盾有所缓和,已不具革命形势;四是社会主义国家要改变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状况,急需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使“和平与发展”成了世界潮流。在这种情况下,深刻洞察国际形势的邓小平于1985年高屋建瓴地提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1](P319~320)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以辩证发展的眼光看待世界、解决问题是其内在本性,解放思想正是这一内在本性的必然要求。新时期我国国情和世界形势均已发生了变化,深刻的社会变革呼唤着理论创新,解放思想的提出正是对实事求是精神的坚持,也只有以实事求是为基础解放思想才不会偏离方向。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正是在实践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理论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产物。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在闭幕会上,邓小平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就在这次非同寻常的会议上,重新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并富有远见地提出了对党和国家各个方面的工作进行改造的任务;重新确立了党的正确的组织路线,提出要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之所以能够毅然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与实践,就是由于我们重新确立和发展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党的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正如邓小平指出:“不解放思想,不实事求是,不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不相结合,不可能有现在的一套方针、政策,不可能把人民的积极性统统调动起来,也就不可能搞好现代化建设,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1](P382)邓小平的科学论述,为我们进一步深化对实事求是理论与实践价值的认识,增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武器。在党的思想路线的正确指引下,邓小平和中国共产党人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全面的开拓创新,进而创造出中国当代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邓小平针对一些人总是以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情形,他告诫人们:“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1](P291)。正是本着这样的态度,在历史转折时期,邓小平用他全部的智慧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修为,深深地思索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些长期困惑人们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后,给出了诸多的既反映时代特点又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既科学、准确又具有创造性的答案,从而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邓小平理论这一崭新的阶段。

二、解放思想的哲学本质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相对应的历史范畴,它包括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以及人类社会的全部精神现象及其过程。社会意识存在着内在的系统联系,其系统性,由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一方面,社会存在的系统性决定了社会意识的系统性,系统的社会存在只有系统的社会意识才能全面地予以反映;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对于社会存在的相对独立性又使之自成系统,强化了社会意识作为系统所具有的特殊的质的规定性。这两方面既使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紧密联系,又相对区别开来。既体现着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性作用,又规定着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其核心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而达到这一目的的重要前提是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这是由于社会意识具有的相对独立性和社会意识的功能所决定的。

从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来看,首先,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具有不完全同步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并不总是同它所依赖的社会物质基础的变化完全一致,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并阻碍其发展。要适应新的形势、新的情况,解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首当其冲的是解决我们的思想认识路线问题。能否解放思想,是决定我们是否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关键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开展的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是一突出的事例,它对于破除长期以来人们被禁锢的思想,重新确立党的政治、思想、组织路线,带来人的全面解放具有巨大的作用。其次,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每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意识及其诸形势,都同它以前的成果有着继承关系。在内容上,主要反映现实的社会存在发展水平,同时也保留着历史上形成的反映过去社会存在状态的某些意识材料,它们有机地结合,以今为主,即“古为今用”。在形式上,继承了以往既有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同时又根据新的内容和条件对其加以改造、补充、发展,并增添某些新的具体形式,即“推陈出新”。而这种推陈出新的实现,就是一种解放思想的过程。最后,社会意识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就意识能够延缓旧制度、旧体制的灭亡,它能够继续存在于新制度、新体制中并在一定时期起作用,甚至能导致复辟。社会意识对于社会存在的反作用的特殊方式,就是通过思想斗争使先进的意识战胜落后的意识。所谓思想斗争,实质上就是人的思想的自我解放和带动更多人的思想解放,为我们正确反映世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奠定思想基础。

从社会意识的功能来看,首先,社会意识特别是其理论形式对于社会现实具有维护和批判功能。社会意识对于社会发展的必然性探索,实际上也是对现存事物中非必然性的东西的批判,因而是在更深层次上对符合必然性的社会现实的维护。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社会意识,按照它本身的辩证法,总要判定在实践的推移中已经丧失其必然性的事物注定要成为现实。从而在理论上充分论证了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解放思想的客观必然性。其次,社会意识的创新功能表明人们的社会意识不仅以如实地反映社会存在为己任,而且具有明显的创新功能。其突出表现为意识超越社会现实的局限而创造出新的观念,进而又表现为在新的观念指导下实际地改变社会现实,创造新的社会形态,这是人类意识的能动作用的最高体现。社会意识的不断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社会意识的创新过程及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程度,也是衡量社会发展的重要尺度,这同社会发展的程度,取决于思想解放的程度是完全一致的,相吻合的。实质上,解放思想,是社会意识创新功能的另一种具体表现形式。

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在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中,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敢于打破一切陈旧思想观念和主管偏见的束缚,敢于追随历史的步伐,确定符合客观实际的新观念,新思想并把它们付诸实际。解放思想是我们应对在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前进道路上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

三、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辩证统一

“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1](P279)邓小平的精辟论述深刻地揭示了解放思想的内在本质就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新时期思想解放的核心。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作为党的思想路线,它完整、鲜明地贯彻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路线。首先,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基础,解放思想必须以实事求是为前提。邓小平曾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篇重要讲话中指出:“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2]实事求是,就是认识和尊重规律,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统一,在实事求是这面旗帜上,体现着彻底的唯物论和彻底的辩证法。几十年来,我们在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一切胜利,都是靠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能避免陷入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使思想的解放建立在尊重事实的牢固基础上。只有实事求是,才能深入群众,沟通党、政府和人民群众的联系,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主人翁意识和敢想敢干的精神。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创造有利于解放思想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是人民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进一步推动思想的解放。我们也不能无条件地把一切敢想都说成是解放思想,我们也不能无条件地把一切反传统的言论都说成是解放思想,那些脱离实际、不以事实为依据的胡思乱想,同解放思想有着本质的区别,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解放思想。其次,解放思想是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环节。长期以来,由于教条主义和“左”的错误,造成许多人思想的僵化或半僵化,使人们无法实事求是地总结历史经验和研究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理论和政策问题。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思想解放,成了我们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的必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是一场规模宏大、变化深刻、任务艰巨的革命,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讲过,我们的前人没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科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观念上实行重大转变,要有新的思路、新的办法、新的工作方式,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探索、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如果我们的思想不解放,习惯于照搬照套,不敢思考、不敢变革、不敢发展,甚至躺在改革给我们带来的既得利益的基础上,因循守旧,我们的建设和改革开放就会停滞不前,更谈不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3](P1218)所以邓小平明确:“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4](P14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表明,没有全党思想的大解放,没有广大党员和群众的正确思想路线指导下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就不会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辉煌成就的今天。

在我们党的全部实践活动和理论创造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始终占有重要位置。解放思想,就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与客观相一致。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具体的社会实践相结合,大胆探索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在实践中发现、检验和发展真理。由此可见,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基础,实事求是则是解放思想的目标和归宿。二者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相得益彰,统一于人们追求真理、探索真理、发展真理的全过程,贯穿于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能动地创造自己历史的一切社会实践活动的始终。

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共产党人能够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保持自己特有的先进性的根本原因。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理论要创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邓小平同志,都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进行理论创新的光辉典范。他们善于把握客观情况的变化,善于总结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大胆进行理论创造,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指引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新成就。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猜你喜欢

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
关于后真相时代秉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思考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实事求是”定乾坤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