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类属空间在概念整合理论中的作用:质疑与阐释

2011-08-15钱玲

枣庄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相似性隐喻关联

钱玲

(中国海洋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概念整合理论也称心理空间理论或空间合成理论是由认知语言学家G.Fauconnier在其《心理空间》(M ental Space)中首先提出的。它最先用于对概念隐喻的解释,后经G.Fauconnier和Turner的不断发展该理论的解释力不断增强,解释范围不断扩大最终形成了现在的概念整合理论。它一改过去对语言意义的静态处理,转而采用动态的方法研究自然语言的在线意义处理机制。

一、理论概述

概念整合理论由4个心理空间组成:两个输入空间,一个类属空间,一个合成空间(由于该理论最初是用于研究隐喻映射,所以默认为两个输入空间,但随着该理论的不断发展,解释范围的不断扩大,输入空间可能不止两个。本文默认为两个输入空间)。根据概念合成理论,类属空间会向输入空间映射;类属空间反映的是两输入空间内共同拥有的更为抽象的组织与结构[1](P10)。输入空间是伴随着文字的表述不断建立起来的心理空间。其间的结构与内容是被激活的存储在人们长时记忆中的关于语言所指的认知模型/意向图示。输入空间建立后会根据输入空间之间存在的核心关系(vital relation,如空间关系、因果关系、时间关系等)进行跨空间映射。跨空间映射要遵循优选/支配原则(拓扑原则、合成原则、分解原则、相关原则、等级原则),

并根据这些原则选择输入空间内参与跨空间映射的部分内容,因此具有选择性。Fauconnier指出,其中相关原则最为重要,它决定了映射的方向。另外,在跨空间映射的同时输入空间也会向合成空间映射。这一过程称为“压缩”(compression)也即多个空间向一个完整的、统一的空间进行融合.它由三部分组成:组合过程,完善过程,阐述过程[2](P266)。根据 Fauconnier 的阐释,压缩过程的结果是在合成空间内形成了一个新显结构或层创结(emergent structure),并且该结构不同于任何一个空间内的结构。

从以上可以看出,概念整合理论的基石是心理空间,主要内容是心理空间之间的映射。这只是一个大概的描述,要彻底理解以上内容我们还必须要弄清什么是心理空间,为什么会产生心理空间,心理空间如何发挥作用等问题。在这之前我们还需要了解一下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及其Fauconnier的语言观。

1.哲学基础与语言观

1.1.认知语言学哲学基础

认知语言学以经验主义为其哲学基础。经验主义哲学认为语言正如儿童习得其他知识一样是人类后天习得的知识的一部分。认知语言学从经验主义出发认为人类语言并不是由一系列规则语法生成的,而是人类运用自身认知能力如认知模型,范畴,图示等生成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儿童能够说出以前从未说过的话了。认知语言学的观点主要体现在:(1)思维是不脱离形体的,即用来连接概念系统的结构来自身体经验,并依据身体经验而有意义。(2)思维是想象的。因为那些不是直接来自于经验的概念是运用隐喻转喻的结果。这种想象力也是不能脱离形体的,因为隐喻、转喻和心理意向都是以经验为基础的。(3)思维具有完型特征,因此不是原子的[3](PF23)。

1.2.概念整合理论语言观

从经验主义出发的认知语言学家们认为词本身不具有意义。我们之所以能够理解话语的意思关键在于我们从生活之中获取的经验,和我们强大的认知能力。Fauconnier与他的同事Turner表达了同样的观点:语言表达式本身没有意义,它们是推动我们运用熟知的过程构建意义的动力,话语的意义绝没有存在于词中,当理解话语时,我们绝不是理解词在说什么;当独立于丰富的细节知识和我们的强有力的认知过程时,词本身什么也表达不了[1](P8)。

2.质疑

以上便是概念整合理论的基本原理。它通过心理空间之间的映射来完成对话语意义的构建。概念整合理论一经提出便引起了轰动。随之该理论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与应用。该理论在被奉为一种普遍的认知原则,得到人们认同的同时,人们也发现了他的不足之处:

(1)类属空间中的背景知识怎样参与映射,怎样参与选择来自输入空间的信息,怎样参与合成空间的理解,都未作明晰的讨论[1](P12)。一些学者甚至在解析映射的时候直接将这一空间排除在外;

(2)而对于层创结构不同于类属空间的结构的这一说法,很多人也持异议;

(3)在谈及关联原则时,Fauconnier虽然提及它的重要性,但却没有给出原因;

(4)跨空间映射在概念整合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它又是模糊的:跨空间映射到底是

怎样进行的?输入空间内参与跨空间映射的部分内容是如何进行选择的?

本文拟就以上问题给出自己的一些不成熟的思考与想法。

二、阐释

1.关于类属空间

根据Fauconnier的概念合成理论,类属空间的具体内容是输入空间共同重叠的部分而这一部分内容抽象而具体,具有重要作用,它规定核心映射。由此可知,类属空间在两个输入空间确立之后形成,但也早于跨空间映射。我们知道隐喻得以构建的基石是源域与标域分别所代表的两个事物具有相似性[4](P46)。而这种相似性其实是一定语境下的认知突显的相似性。有了这一基础,源域与目标域才能进行映射而不是“漫无目的”地映射。因此,我们可以说类属空间内反映输入空间共同常见的更抽象的组织与结构[1](P10)的具体内容便是认知突显的相似性。正是这种认知突显的相似之处规定了核心跨空间映射的内容与结构。这是因为随着语言表述的展开,我们会构建起不同的心理空间。心理空间内的具体内容是由语言单位所指称的事物所引起的认知模型。刚刚形成的心理空间内的内容与结构也即关于该所指的认知模型全都处于“潜伏”状态,也即全都作为背景(ground)存在,没有“等级之分”,没有突显之处。但是随着表述的结束,心理空间的结构便会变得“等级分明”。原因是其中一个输入空间结构的突显激活了另一输入空间结构的突显。比如在隐喻中通常是由源域引发目标域结构的突显,形成突显共振[4](P46~48),而这一突显共振便是类属空间内更抽象的组织与结构[2]的具体表现。突显共振也即两域相似性的确立。由于隐喻中源域的结构通常是具体的,所以由源域我们可以确定映射的具体内容与方向,也即Fauconnier所说的角色(identity)。于此同时目标域决定映射的结构也即Fauconnier所说的核心关系(vital relation)。因此突显共振确立的同时也就确立了跨空间映射的基本内容或角色(identity)与框架(frame)。两个空间的映射就是在认知突显确定的框架与角色之中也即类属空间中进行选择、映射。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输入空间的映射具有部分与选择性,以及参与跨空间映射的部分内容是如何被选择的。因此类属空间对于跨空间映射具有“规定”、“指导”、“监视”作用。规定、指导映射的内容与方向;监视映射的最终结果即层创结构是否可信。

在输入空间进行映射时,作为跨空间映射时的框架(frame)会作为“精华”也即主要部分“传承”下去保留到层创结构,即层创结构与类属空间相同的地方。而角色(identity)则会进行重新组合、匹配,也即层创结构不同于类属空间结构的地方。如下例

Happiness is a butterfly,which,when pursued,is always just beyond your grasp,but which,if you w ill sit down quietly,may alight upon you[4](P48~49).

在这个隐喻中,随着文字表述的进行,读者会先后建立起happiness与butterfly两个心理空间,并随之激活与之相关的认知模式。在happiness这个空间里可能会有诸如此类的想法:幸福的定义,幸福的感觉,幸福的表现,如何得到幸福等等。在butterfly心里空间里可能会有如蝴蝶的样子,蝴蝶的种类,习性等,所有的这些这都会因人而异。但是不管如何,在文字进行到后面的分句之前,所有的这些认知模式里的内容都处于“潜伏”状态,都是作为背景(ground)而存在。我们无法理解这个隐喻,至少在我们的头脑中没有形成对这个句子的清楚的理解。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虽然知道这是隐喻却不知道到底是要指哪一方面。于是句子的后半句就显得十分重要。因为它激活了蝴蝶作为源域的部分图示即蝴蝶飞行的特点,使蝴蝶这一心理空间内关于蝴蝶飞行特点这一结构得到突显。于此同时,目标域happiness认知模型里的相关部分结构即人们对幸福的追求也被激活。也即两者确定了突显之处并且形成了突显共振:即两者的飘忽不定,不可刻意追逐的特性。两输入空间之间进行映射的内容(identity)是蝴蝶、幸福、人;框架是人们在追逐蝴蝶/幸福。在这个例子中如果没有确定突显共振,没有源域对于映射内容的确定,与目标域对于结构的决定作用,映射将无法进行,人们也就无法完成对意义的构建。

正如上文所述类属空间规定了映射的角色与框架,也即核心映射。之后的跨空间映射以及压缩的过程从实质上讲是在这个框架之中将角色进行重新匹配。而正是在这一重新匹配也即整合之中,读者能够重新构建起文字所不能直接表达的言语表述者的情感因素。借助语用学的术语即“言外之意”。这又使层创结构多了一处不同于类属空间的地方。

由此,类属空间内这种抽象的组织与结构的具体内容便是认知突显的相似性。它规定了跨空间映射的内容与框架。整合空间内的层创结构是从类属空间内继承下来的,这也是两者的相同之处,不同的是在映射之中进行了重匹配的角色与由此产生的“言外之意”。

类属空间被许多研究者认为是多余的,一方面是由于它的创始者在创始之初就没有对它做出清楚地定义,使得大家对它的理解也是比较模糊;另一方面,是由于类属空间的认知操作本身具有“隐匿性”,使人们不易觉察它的存在与作用,而类属空间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没有它的领航,输入空间之间的映射将会变得杂乱无章而无法进行。

2.关于关联原则

在对福氏的概念整合理论进行阐述的相关文献中有一点是对于跨空间映射的批评,认为 anything goes[2](P295),即随意的映射。对此福氏在后来的著作中提出了9条支配/优选原则(Ungere与Schm id将其总结为5条原则:拓扑原则、合成原则、分解原则、相关原则、等级原则)以弥补这一缺陷。福氏指出相关原则或关联原则(principle of relevance)是所有原则中最基本的原则。它决定了映射的方向。但是至于关联理论在概念整合理论中为什么会发挥如此重要的作用,以及人们为什么要进行关联并没有给出解释。

在语用学方面,Grice在介绍他的会话合作原则时曾指出,会话准则的违反不仅可以解释会话含义,还能解释一些修辞格,包括隐喻、反语等[5](PF27)。并认为隐喻是通过违反会话合作原则中的质的原则(principle of)与关联(principle of relevance)而具有某种会话含义,属于间接言语行为。也即在实际交际语境中,人类具有概念连贯缺省性指望值,反映出人类往往根据常规对言语交际中的概念链具有连接贯通特性的预设性期望[6](P10)。人们为了理解话语而将其进行关联。

L.A.Richards与 MAX Black 也曾从传统的“比较”、“替代”的隐喻观出发提出了隐喻的互动学说(interaction theory)。他们认为在隐喻性表达与所在的语境之间存在语义冲突而,正是这一冲突使人们进行关联从而理解话语。

不管语言学家们从哪个角度对关联原则给予解释,他们都忽视了一个最为明显却又最基本的方面,那就是语言表述本身。语言本身就是一种线索,引导我们到达文字意义的核心。语言拥有创造和构建心智空间的特殊手段即语言的语法;而且这些手段使用起来相当经济,因为借助于一种表达我们就有不少单词可以同时确定心智空间之间的几个方面的联系[7](P4~6)。在隐喻中,隐喻的构造通常是A IS B或者用B的某些动词直接作用于A上。如

The baby is a gift from God.

They have to set out to p rove that our arguments are right.

上述例句中is与本用于journey上的set out直接用在了argument上,将双方不仅从字面空间上直接联系起来,更重要的是将彼此的心理空间(包括认知模型)也联系在一起。因此语言表达的本身就是人们进行关联的客观前提。

三、总结

在概念隐喻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概念整合理论自提出以来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与应用。它强大的解释力在带给人们惊喜的同时,也引起人们对该理论本身不足的研究与探讨。其中讨论最多的就是关于类属空间是否多余?如果不多余,它又是怎样参与映射、具体的作用是什么以及它跟层创结构的关系问题;关联原则为什么会在整合理论中发挥如此重要的作用?跨空间映射到底是如何进行的,具体步骤是什么?本文仅从隐喻的角度对上述问题做了比较浅显的思考,依然存在未解决的问题,如,概念整合理中的类属空间如何在其他领域得到解释,如,新造词,广告等。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类属空间里的突显的相似性本文只是就隐喻而言,在整合理论能够给出解释的其他领域,认知突显就需要具体分析。共同突显的就不一定是相似性,也可能是某种的表达意向或者是某种突显的时间、空间概念,但是问题是能否将其应用开来。这些都有待不同领域广大学者的共同努力,而不仅仅从认知方面。

[1]刘正光.Fauconnier的概念合成理论:阐释与质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

[2]F.Ungerer& H.J.Schmid.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8.

[3]F.Ungerer& H.J.Schmid.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4]王文斌,熊学亮.认知突显与隐喻相似性[J].外国语,2008,(31).

[5]Stephen C.Levinson.Pragma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6]王文斌.概念合成理论研究与应用的回顾与思考[J].外语研究,2004,(1).

[7]孟霞.概念整合理论评介[J].西安外国语学报,2004,(12).

猜你喜欢

相似性隐喻关联
一类上三角算子矩阵的相似性与酉相似性
不惧于新,不困于形——一道函数“关联”题的剖析与拓展
浅析当代中西方绘画的相似性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一带一路”递进,关联民生更紧
奇趣搭配
智趣
低渗透黏土中氯离子弥散作用离心模拟相似性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