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新闻的采访特点

2011-08-15刘智勇

中国地市报人 2011年4期
关键词:纪实性电视记者新闻稿

刘智勇

(徐州矿务集团电视台,江苏徐州 221006)

电视新闻的采访特点

刘智勇

(徐州矿务集团电视台,江苏徐州 221006)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新闻信息的传播也由过去单一的报纸宣传演变和分化为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多种载体的传播。不同的新闻媒体由于所使用的传播媒介不同,带来了各自采访的不同特点。电视新闻是以现代电子技术采制和传播为手段,除了要运用一般新闻的采编方法之外,还要结合电视传播自身的特点,在充分发挥好采访特点的同时,扬长避短,才能做好电视新闻的采访。笔者从事电视新闻十余年来,积累了一定的电视采访经验和体会,特与同仁探讨。

电视新闻的现场性

电视新闻采访与其他新闻媒体采访相比,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的现场性。一个新闻事件发生后,报纸和广播记者即使来不及亲临现场,也可通过事后采访等形式,把所发生的新闻事件及时报道出去。可电视记者如果不亲自到现场,几乎就等于失去了这次的报道机会。即使采取一些事后弥补的方法,例如报道一下结果或采访旁观者、见证人,也丧失了电视本身应有的报道效果和感染力。所以有人说,电视艺术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许多新闻事件的发生因为电视记者不能及时赶到现场留下了遗憾。以笔者亲身感受的一件事为例:2001年9月11日那天,我在医院陪爱人住院,朋友打来电话,话语急切地告诉了我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美国的世贸大厦被飞机撞了,要我赶紧看电视。我打开电视,可眼前看到的中央电视台以及各个地方台跟平时一样,播出的节目没有两样,几十个台换下来,根本没发现有世贸大厦被飞机撞这条新闻,这使我对朋友的话起了疑心。直到换到香港凤凰卫视,看到电视里面世贸大厦浓烟四起,人们惊恐万分,我才明白过来这条信息是真的。在接下来的两个小时里,凤凰卫视一直在不间断地报道着最新消息和动态,其余时间就播放世贸大厦被第二架飞机撞击,以及后来两座大厦相继倒塌的镜头。这样的新闻报道和这样的报道方式,紧紧吸引了每一名电视机前观众的眼球,把大家的心都纠结起来了。这充分凸显了电视新闻的真实性、及时性、现场性。那么,我们再来对比一下国内的新闻界,同样是报道“9·11”事件,当晚,国内的电视台除了中央电视台和个别地方台播报了简短的新闻消息之外,一切电视节目没有任何的变动,这就错过了抓拍新闻现场性最真实的一面。通过这一对比,我们不难看出,电视新闻采访的现场性,对电视记者的敬业精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电视记者在工作中必须做到闻风即动,分秒必争,雷厉风行,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发展着的新闻事件永远是电视记者追踪的目标。

电视新闻采访的形象思维

由于不同新闻媒体在传播新闻时所使用的语言、符号不同,采访的思维方式也不同。从采访开始,形象思维就要始终伴随着电视记者,一直贯穿于选材、摄影、编辑、制作的全过程。在采访时,镜头角度的选择、景的使用、运动过程的取舍都离不开形象思维。所以,我们可以这么说,电视新闻稿件是“听”与“看”的结合,一方面既不能使其与广播新闻一样,仅仅为“听”而写,另一方面还要区别于报纸类新闻仅仅为“看”的特点。因此,笔者认为,从事电视新闻工作的记者必须要牢牢掌握电视新闻报道的特点,要正确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才能真正体现出电视新闻稿“为听而写、为看而写”的特色。

(一)务必口语化,杜绝书面化

电视新闻是通过播音员利用浅显明了、群众易于接受的大众化语言来引起受众对新闻的收看和关注,简单说,就像我们平时和朋友在一起聊家常。如果播音员的声音生硬、机械,那么将会影响观众的“听”新闻和“看”新闻,从而达不到电视预期的收视效果。

对同一新闻的报道,电视与报纸新闻稿的写作是有很大区别的,试比较下面两段文字。

报纸体:“我们这次献爱心活动,来的人非常多,对我们来讲出乎预料,虽然收到的捐款不是很多,但是我们也感到非常高兴。”活动负责人对记者说。

电视体:活动负责人对我们说,这次献爱心活动来的人非常多,出乎他的预料,虽然收到的捐款不多,但他也非常高兴。

从上面两段稿件的写法上可以看出,电视新闻稿在直截了当地把内容表达出来的同时,语言比较简短,贴近口语化,尤其适合播音员朗读,这正是电视稿与报纸稿在语言风格上的差异。

(二)拓宽报道面,不要像汇报

电视新闻的构成基础是镜头和文字,在电视新闻稿中,我们经常能够发现,一件跨时间的新闻事件,因为时间长,镜头无法表达,作者为了避免过去和将来的镜头没法表现,而将新闻稿件写成了一般性的解说词或单纯性的文章,在稿件中只是简单地介绍了新闻的六要素。这样来撰写稿件,说明记者在写作时已经忽视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那就是电视新闻虽然是用画面来说话,虽然这画面仅仅只是现在进行时,但是,文字的特殊作用没有被好好利用。电视新闻是画面加图像的结合,利用文字语言的特殊作用来拓宽电视新闻的报道面,把无法用画面表现的镜头,用语言文字如实地传播给观众,是解决电视画面只能是现在进行时的最好途径。例如笔者参与制作的电视新闻稿《壮丽“十一五”:徐矿集团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改善》:今天,当我们盘点“十一五”的时候,一组组数据让徐矿人感到欣慰:2010年底,徐矿集团在关破六对矿井,关闭一个矿井的情况下,预计全集团煤炭产量将达到1780万吨,比2005年底增加154万吨。“十一五”期间,徐矿集团预计生产原煤9361.95万吨,比“十五”增产1636.18万吨。其中,徐州本部生产原煤6465.09万吨,异地生产原煤3120.86万吨,区域性煤炭基地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三)标题力求简练、生动、准确,与新闻主题相呼应

标题是新闻的主线和灵魂,俗话说,题好一半文。电视新闻更要注重标题的使用,因为受到时间的限制,电视新闻不可能长篇大论地对新闻事件进行全面的渲染和叙述。这就需要一个好的标题来起到提示新闻的作用,和新闻稿件相互呼应。如笔者参与制作的《爱的力量—权台矿女职工唤醒植物人丈夫》,这条新闻就是标题直书新闻主题,使观众在看到标题的时候,就对整个新闻事件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仅仅只配合了2分钟的镜头和解说时间,就将权台矿女职工不离不弃,以自己的爱唤醒了植物人丈夫的整个新闻事件真实完整地呈现了出来,把人间大爱、人间真情的主题凸显得淋漓尽致。

电视新闻采访的纪实性

电视新闻是现实生活的原形记录,注重的是现场真实还原。它不能像电影故事片那样由导演摆布,更不能虚构,只能在现实中脚踏实地跳到新闻现场去抓取,这是维护新闻真实性原则的根本要求。

电视新闻采访的纪实性,要求电视新闻采访必须动用采访摄影挑、等、抢的方法来进行拍摄。所谓挑,就是挑选、选择。纪实性不要求记者有闻必录。就是到了一个具体的新闻现场,既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把现场全过程都拍摄下来。挑,就是挑选有用的、有价值的东西拍摄,包括典型人物、典型环境、典型细节和动作等等。等,就是等待时机,等到最有新闻价值和表现力的时机再进行拍摄。抢,就是抓拍。对于稍纵即逝的情节过程,能够准确、不失时机抢拍下来,有时哪怕抢拍下来的东西不尽完美,但那是对新闻事件纪实性和真实性的尊重。

挑、等、抢是电视记者的基本功,要靠长期的生活积累。

电视新闻采访的局限性

电视新闻纪实性和现场性的特点,决定了电视新闻采访在表现时过境迁的事物或抽象性、思想性等理性东西方面显得无能为力。

由于所用的工具比其他新闻媒体所使用的工具显得笨拙,所以机动性和灵活性比较差,许多场合下不能得心应手。加上技术上的一些原因,也经常出现无法采录的现象,所以说,电视新闻制作的好坏,受现场性的制约,也只能是一次性的,无法重新补救,不像文字稿那样有更改的余地。

综上所述,作为电视新闻记者,只有真正认识了电视采访的特点并积极利用,才能在工作中得到发展和提高。

猜你喜欢

纪实性电视记者新闻稿
融媒体下电视记者采编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具体策略
电视记者编辑的职业素养
融媒体背景下电视记者工作创新发展研究
县级台采编播一体化电视记者需具备的能力素质
论口述历史纪录片的艺术特色
公益广告的纪实性研究
新闻稿中的记者工作方法浅析
纪实性电视专题节目叙事策略分析
不要滥用“据了解”
毛泽东笔扫千军的新闻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