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让笔下的人物“立”起来——关于采写人物通讯的几点探索

2011-08-15张艳

中国地市报人 2011年4期
关键词:新闻人物江城通讯

张艳

(江城日报社,吉林吉林 132011)

如何让笔下的人物“立”起来
——关于采写人物通讯的几点探索

张艳

(江城日报社,吉林吉林 132011)

人物报道是每个记者都要面对的。相对于日常新闻事件的采访而言,人物报道,是就某个新闻事件中新闻人物本身展开的专题报道。如何能采写出既精彩又感人的人物通讯来,有典型地选材、有挖掘性地采访、有深度地写作三个要素缺一不可。

选材要典型

人物通讯就是利用通讯的形式来报道有新闻价值的人物。记者首要的是要选准采写的目标,选准了对象就使通讯成功了一半。采写对象选的好不好,有没有价值就决定了你的作品的成功。要选准“对象”,就得收集可靠的原始材料,而且被采访者身上要能找出某种新闻价值,值得采访,否则采访就失去了意义。

深入基层,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就是记者发现好的采写题材的重要方面。只有沉到生活的海洋中,才能迅速发现群众当中那些让人感动的人和事。要炼就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在观察和比较的情况下,经常留心那些动人的、典型的、独特的人物和故事,发现他们的美好感情、美好事迹、美好做法和美好语言。依照这个选择原则,我们可以简单地把人物分为三种类型:新闻人物、公共人物和民间人物。

1.新闻人物。在任何时候,新闻人物本身就是新闻,它的价值在于人格魅力和他们的事业成就。例如,像原新华社记者朱玉就是一个善于采访新闻人物的记者。她写过袁隆平、独臂英雄丁晓兵、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先林、任长霞,这些人物的新闻价值不言而喻,而且因为这些人物的典型性和影响力,他们在任何时候都是新闻,也有可供挖掘的潜力,身上也有很多人想知而未知的故事。

2.公共人物。这些人物包括官员、艺术家、知识分子等等。他们本身的新闻价值不大,但很多有价值的新闻与他们有关,他们是新闻事件的参与者、策划者、反对者,因为他们的公共性,所以他们在新闻事件的一举一动都能成为新闻。例如,2010年3月3日《江城日报》上刊发的《一名普通交警不普通的故事》一文,笔者选取了一个刚刚获得全国交警系统百名执法标兵的交警。可以说,他是江城几百名站街交警中的一员,很普通。但在采访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在这名交警的身上有着与马路红绿灯相似的执法情结(红灯——执法铁面,黄灯——偶尔循私,绿灯——管事不少),就不太普通了。如此一来,这名交警也就成了被选取的典型人物。

3.普通人物。因为经历和遭遇而成为新闻,它的价值在于它的故事性。记得在2009年的《江城日报》上,笔者曾发表了《江城有个“新华读报”》、《男帅女兵“球”转黄昏》、《记者与孤儿的助学情》等稿件,就是选取了普通人物。虽说这些都是普通人物,但他们身上有着典型的进步意义,既弘扬了现今社会的某种向上精神,又能让读者有“其实我们也可以像他一样”的读后感。这也正是人物通讯的宣传意义所在,做到了文章立意既不脱离大众视线,又高于群体觉悟。

采访要透彻

要写好人物专访,首先必须是采访好人物。在采访人物的过程中,记者首先要把采访过程看作是在排演一台戏,要有意识地把自己当成导演,要有意识地把采访对象当成主角,要有意识地把采访对象身边的人当成配角。记者要采用语言和行动这两种方式去引导主角和配角,并用笔“摄下”主角、配角的肖像、言行及当时的场景。大体上,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挖掘亮点。

1.变换方式迂回挖掘。在实际采访中,迂回式采访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采写《残疾人老姜的感恩行动》一文时,笔者曾遇到过一些阻力。当时每提出一个问题,对方总以“我太平凡了”、“很多时候都是别人在帮我”、“我没啥可报道的”等谦虚的话来回应。

反复打了几次“太极”,笔者改变了策略,与他唠起了家常,也得知了一些他不愿“炫耀”的小细节:作为一名家境不富裕,常靠他人救济的残疾人来说,老姜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多为别人做点事,回馈社会。于是,他就从手边的事儿做起,给家庭困难的人免费修鞋,义务给消防官兵修鞋,在那不到12平方米的修鞋铺里,他摆满了书籍,免费供人阅读……听到这些,看着这位残疾人所做的力所能及的点点滴滴,想要“刨根问底”的目的达到了,所得知的信息也能撑起篇幅了。这样,自然地在接下来的写作中,这篇文章便一气呵成。

2.围绕主题展开挖掘。除了多转变采访方式来获取自己所需的材料外,采访中的提问要始终围绕主题进行,不能偏离大的方向。例如,笔者曾采写过《跛脚陈大伟的健康人生》,采访的是一个有着残疾的运动员,采访对象为什么残疾了还搞运动?他残疾了,为什么还有健康的人生等等,都是大家想知道的信息,很有吸引力。

要想写好这篇文章,我们不妨把这些问题细分开来,列出提纲。例如:⑴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起打球?有多少年的教练教学经验?(2)曾带过的徒弟有多少?取得过什么成绩?(3)是什么动力让你身残志坚,义务辅导同样有残疾的徒弟的?(4)除了日常教学之外,您是怎样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如何协调与家庭的关系等等。只有在充分准备了这些围绕中心主题的事实准确地弄清楚了,才能在采访中有的放矢,不遗漏每一个细微之处。

3.循循善诱引导挖掘。在采访中,还要善于引导对方的谈话主题,从中得到你想要的信息,大的方向和细节都要兼顾。以前,笔者曾采写过一位退伍后从事文学创作的老军人。老军人的才华令人折服,但老军人的怨言也不少。他说,部队让他这么早退伍,可他并不老;部队工资高,他现在挣得少了等等。为了能顺利地取得有用的“情报”,我就来了个“顺水推舟”,笑着说:“可不是吗?瞅您这身体素质,气宇轩昂的,一看就是行武出身。可您怎么想起玩‘笔杆子’来了?”“您军人当的棒,文人当的也模有样,这咋‘练’成的?”此类对答往复几次,老军人的思维终于跟着我的采访计划行进了,注重结果的“循循善诱”式采访也为最后佳作写成积累下厚实的第一手资料。

写作要精当

一般说来,人物通讯所表现的人物愈真实、愈平民,就愈有感染力。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物通讯是所表现新闻人物的文字化的素描,是其基本相貌、性格、行为、情感等方面的复印或传真。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对采访对象的贴近是人物通讯写作的基本要求;要完全忠实于新闻人物的实际,最大限度地贴近新闻人物的性格、身份、情感等等,并写出真实可信的“闪光点”。切忌“闪光点”不能是记者自己站出来直抒胸怀,而是要把情与景、意与境交融在一起,潜移默化地去感动读者。

首先,要让自己的感情融于写作中。在具体的写作中,笔者往往是先让自己完全静下心来,在脑海中回味采访时的幕幕场景,让自己的心中重又充满了激情,再提起笔来,将这种激情倾注笔端。笔者在获得报社好评的《1932,一个都不能少》一文中写到:“他,他们在医院里相聚了。在相拥的那一瞬间,他,他们都哭了,也把近半年来发生的点点滴滴‘哭’了出来……”在这篇文章中,记者被感动,写出动情的语句;继而,动情的语句让读者动情。试想,如果一篇没有融进记者感情的稿件,只有一篇人物的谈话记录,又怎会打动他人呢?

其次,要着力注重细节描写。生动、精彩的细节,往往更加真实地体现人物的情感和精神,增强人物的艺术感染力,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精神境界。如笔者在采写《江城有个“新华读报”》一文时,文中对主人公周新华的细节描写就使得整篇文章生动、饱满,语言上大胆使用符合平民风格的生活化语言和表现人物特点的个性化语言,对表现主题和人物起到了以一当十的作用。与此同时,主人公周新华身上的精神提炼也成为了人物通讯中闪光的珍珠,深化了人物通讯的主题,使报道与受众产生共鸣,达到新闻传播的预期效果。

总之,“准确”、“细腻”、“鲜活”,是人物通讯“立”起来的三个准则。面对火热的社会生活,蓬勃的建设景象,鲜活的人物群像,记者要把目光投向那些在生活当中具有美好事物和美好心灵的人们,去发现和发掘他们生活和奋斗的足迹。唯有如此,人物通讯的人物才能“立”得住,文章才能感染人,教育人,鼓舞人。

猜你喜欢

新闻人物江城通讯
《茶叶通讯》简介
《茶叶通讯》简介
通讯报道
施江城 黔阳古城
江城
大型原创黄梅戏《江城飞絮》
通讯简史
本期新闻人物
本期新闻人物
本期新闻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