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新闻采访与写作刍议
2011-08-15贾伟壮
贾伟壮
(江城晚报,吉林吉林 132001)
社会新闻采访与写作刍议
贾伟壮
(江城晚报,吉林吉林 132001)
社会新闻的采访与写作,早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课题,但在当今,以读者需求为第一要务的新闻市场化运作条件下,如何采写不失新闻本质的社会新闻,则应当引起新闻采编人员的重新认识。目前,《江城晚报》的一些同仁,正在用自己的实际工作演绎着这个话题。《江城晚报》的一些成熟的稿件,也已经在诠释着这个话题,笔者仅就几年来的工作实践和对晚报社会新闻的一些体会作些阐述。
社会新闻的选题与策划
也许有的人会有这样的疑问:社会新闻也能搞新闻策划么?回答是肯定的,能!
笔者觉得,虽然社会新闻有在时间上的突发性,但是也有新闻的延续关注性。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江城晚报》曾报道过吉林市一个女子被雷电劈死的报道。很多人都有这样一个说法:一个人要是被雷劈死,就是做的孽太多。很多市民都十分关注:这个被雷劈死的人是个什么样的人?她“做了什么孽”?为什么平白无故她会被雷劈死?在雷雨天气应该如何预防雷击?针对这问题,《江城晚报》展开了一系列的选题与策划,先后报道了《被雷劈的女子生前是个热心人》、《如何防范被雷击伤》等文章,并且请到了有关方面的专家,做客本报,接听读者热线,答疑解惑,不但最大程度地满足了读者的好奇心理,也把一个社会新闻做成了服务新闻,做成了生动的科普宣传新闻,满足了读者对常识知识方面的了解欲望,吸引了读者的眼球。
不仅《江城晚报》,很多媒体都把新闻策划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上。一位自由撰稿人在楼道遇刺身亡,引发了长春媒体点亮黑楼道的“光明行动”等,也都是很好的范例。
其实晚报作为市民生活报,就决定了这张报纸的贴近性。针对市民关心、关注的活题,进行策划报道,可以更好地赢得市民关注,增加报纸的公信力和感召力,更提升了影响,扩大了发行。
笔者觉得好的社会新闻策划,尤其是带有负面色彩的社会新闻策划要坚持三条原则:一、所报道的现象是政府十分重视的;二、所报道的问题是群众十分关注的;三、通过努力,这类问题是可以得到圆满解决的。这样的策划,既能使报道达到预期的效果,也能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矛头直指,切中要害。
社会新闻的采访
和时政新闻不太相同的是,社会新闻的采访往往都是无准备之战。这就需要记者具备应对各种问题的技能与素质,在短时间内,迅速对新闻的角度采访方向作出判断。笔者觉得,采访社会新闻,首先要“看”。在社会新闻发生时,现场一般都比较忙乱。以一些火灾、爆炸、跳楼类新闻为例,现场都十分混乱,对记者进入控制得也比较严。笔者的经验是,到了现场,先要睁大眼腈看:看现场的情况,看救援人员的举动,看围观人群的表情,看一切你可以看到的细节。在社会新闻的采写中,只有你认真地看了,写的时候才能凸显现场感。比如在吉林市发生的一次液化气爆炸的新闻事件中,《江城晚报》的记者观察到居民家窗户的铁栅栏因被冲击而掀出去l00多米,把这个点写进稿件后,让人一下子就感受到爆炸的威力。
其次还要“听”。现场的一些声响和话语,记者应该当成自己稿件中的“润滑剂”。因为生动的语言描写不但可以增加稿件的现场感,更会增加稿件的可读性。在现场,自己什么情况都没有摸到的时候,尽量少问,问不准,就容易出偏差。听一些什么呢?现场的指挥者会向到场的领导汇报情况,这时候,就需要你认真地听,这个机会很难得,比现场人员向记者介绍要细致得多,而且事件发生的时间、经过,现场救援情况,采取了哪些措施,人员和财产损失情况,甚至初步确定的原因,就可以毫不费力地了解到了。
这个时候,你就可以“问”了。因为有了你看到的和听到的,你问的时候就有了针对性和有所侧重。这样的提问,可以说是切中要害,而且不至于因为盲目的提问引起被采访者的反感,容易问到点子上。问的时候,要找准时机,抓住指挥员,问得一步到位。这一点笔者感受很多。在很多大的火灾现场,你和指挥员的对话机会很少,也许只有一两句,在这个时候,你拉住人家,问这问那,人家只能拒绝回答,而且觉得你这个记者什么都不知道,问的问题也没有问到点子上,在心中就有了逆反心理。问的时候,还要找准问的对象。通过看和听,你很容易知道现场谁是总指挥,谁说的最权威。除了采访官方说法,还要问现场的目击者。目击者的说法带有很大倾向性,而且受气氛影响,他很可能夸大甚至编造一些内容,记者一定要多问几个人,注意甄别,在写稿子的时候,也不能一味引用。
最后还要“记”。所谓“记”,不一定要完全记在采访本子上,更主要的是要记在心里。在事件现场,也许是深夜,也许有烟有水,这个时候,记录起来就十分不方便。再说,你一拿出录音机,一掏采访本,人家往往就不愿意介绍了。对一些时间、数字等容易记错的内容,可以记在本子上,其他的笔者觉得完全可以记在心中,省去了采访回来反复听录音机的时间。
社会新闻的写作
社会新闻写作应该着力把握三个方面:
1.追求可读性,但不要忽视思想性。
社会新闻以趣味性、可读性见长,但不能因此忽视了稿件的思想性。采写社会新闻必须有所鉴别、有所选择,使稿件产生应有的思想性和指导性。事实上,成功的社会新闻,其思想性大多体现得较为深刻。读者看了这样的社会新闻,思想上必然会得到一次生动的教育。
我们曾经在吉林市报道了几起见义勇为的社会新闻之后,做了关于见义勇为者生活状况的系列报道,最终引起相关领导的关注并依此在全国率先设立了吉林市见义勇为基金会。笔者觉得,这样的报道,不但充分发挥了社会新闻的思想性,还使新闻产生了指导性。
2.讲究时效性,还得要把握适宜性。
社会新闻由于能引起人们的普遍兴趣,因而它的流传也特快,不少社会新闻反映的是突发事件,记者若不闻风而动组织采访,其时效性就会失去,新闻变旧闻,因此社会新闻记者必须思维敏捷,行动迅速,一有新闻线索立即出动,这样才能赢得读者。但讲究时效性,必须注意适宜性,必须把握契机,适时而发,不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负面效应。
3.强调真实性,就不要掺入主观因素。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社会新闻尤其需要保证真实,笔者觉得记者必须深入一线,获取足够的第一手材料,千万不可道听途说,或所谓的合理想象。特别是都市类报纸,由于直接面对市民,与读者的贴近性十分强,内容是否真实,表扬或批评是否得当,读者终究会清楚的,稍有偏颇,读者就会打电话或上门询问,尤其是一些报道涉及人的名誉、财产纠纷,甚至政法部门定案的,作者妄下断语,加入主观因素,弄不好就会惹火烧身,被推上被告席。
事实上,新闻报道不管怎么客观,实际上都会与事件本身有所出入。记者获得事件的途径,事前、事中、事后接触事件的时间、写什么、怎么写,甚至记者到达现场时所处的位置和观察事态的角度,客观上都在改变着事件的真相。所以,这就需要记者在采写过程中,把个人主观臆断的习惯和思维定式最大限度地消灭掉。因此说,社会新闻作者必须坚持不该报的不报,该报的一定要把事情采访清楚,不能为追求曲折离奇而忽视细节真实,更不能草率见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