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特色理念制胜——办好地方党报体育版的几点感想

2011-08-15牟晓阳

中国地市报人 2011年4期
关键词:体育新闻新闻学党报

牟晓阳

(大连日报社,辽宁大连 116001)

以特色理念制胜
——办好地方党报体育版的几点感想

牟晓阳

(大连日报社,辽宁大连 116001)

地方党报体育报道如何创新,如何赢得读者,怎样不被同城的都市报湮没?这是地方党报体育新闻工作者需要经常思考的问题。一个糟糕的现实是,国内很多地方的党报体育版,从信息量到版面数量、再到办报人数,都已全方位落后于都市报,在稿件内容、质量和表现形式上,也不见得高人一筹。一些地方党报的体育部在报社内部甚至有被弱化、边缘化的趋势。

这样的处境下,地方党报体育版想在短期内打翻身仗几乎没有可能,要在残酷的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并有所作为,地方党报体育报道必须走出一条特色之路,即以厚重、深入、真实、贴近、故事化的报道内容,展现独有的魅力和风采,从而巩固和强化读者群。当然,做特色的前提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打造特色栏目

一个优秀的栏目,一个品牌栏目,对提升版面的质量、增强对受众的吸引作用是很明显的。在栏目之大,铺排之繁杂上,地方党报体育版无法与都市报相比,“不求最大,但求最佳”是地方党报体育版设置栏目的最好选择。“求佳”即“求精”,就是要做出拳头产品,做到不逊于其他都市报的体育新闻产品。如《大连日报》体育版曾开办的“901侃球吧”,与读者、球迷互动,图文并茂、诙谐生动地侃谈中国足球、中超联赛和国际足球,栏目一经推出,便得到了外报同行、读者的一致好评,体育版的电子信箱也常常塞满了读者的参与稿件。显然,这样有特色的栏目吸引了受众的关注,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大家都知道,评论是报纸的灵魂和旗帜,体现着报纸的层次和质量,一张缺少理性思维的报纸,在读者中的影响力只会越来越低。地方党报体育版应该强化评论性栏目,加大体育评论的辐射力、穿透力和影响力,对国内、国际重大体育新闻要快速点评,在这一点上,除了自身的编辑记者外,不妨定期邀请有影响的体育评论专家来做特约评论员,持之以恒,将其打造成真正的品牌栏目,成为读者眼中一道雅俗共赏的“拿手菜”。

做专家型记者

“新闻是没有专业的专业”。自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新创刊的各类都市报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大批刚出校门的非新闻专业学子得以投身新闻行业,但几年后人们发现,很多年轻的记者成了信息收集者,他们什么都涉猎一些,什么都懂一点,往往一条战线跑了一段时间后,又开始另外一条战线的报道,成了蜻蜓点水的人物,没有注重自身的修养、积累和完善,只是把做新闻当成养家糊口的手段,没有把它看作可以终其一生的事业,或半途而废,或无法逾越自身某个时段的困惑和瓶颈而走向平庸,无法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

在新闻学细化的今天,社会新闻学、财经新闻学、体育新闻学、文娱新闻学、国际新闻学等等多条战线,为记者成才搭建了诸多平台,但要真正成才,则不仅需要战线记者成为新闻的传播者,更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这需要锲而不舍的努力和执著的信念支撑。比如做一名足球记者,你显然不应该只满足于现场看比赛写消息、写赛后发布会,不该只了解比赛规则,还应该对中国足球、对一些重点球队、重点球员的现状和发展动态,对国家体育总局、中国足协出台的政策、发布的消息的来龙去脉做深入的了解。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以专家的角度来理解和阐述问题,才能写出耐读、有层次、有深度的足球报道,写出新闻背后的新闻来。

做专家型记者,需要知识的积累。一个优秀的专家型记者的工作历程就是不断的、专业化的学习过程,就是“不耻下问”的过程,而且更需要人脉的积累。有人曾为此做过研究:人脉的积累要分门别类,要搞清楚哪个专家最熟悉哪一行,哪个专家能帮你迅速找到你需要的资料,而哪个专家对哪个问题最有发言权。所有这些,也需要像资料一样归置起来。手头上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各行各业的人,做记者就能驾轻就熟,就能为报道增光添彩。

让我们来看一看国内那张富有传奇色彩的《体坛周报》。创刊于湖南的这份专业报,从最初的2人,发展到现在的84人,从原先发行5000份,到鼎盛时期每周发行量超过280万份,全国有30多家分印点。其获得的巨大成功不仅得益于市场定位准确,“不放过任何精彩赛事”的大投入、大产出思想,也在于这家报纸拥有一支专业型的记者队伍,这些记者精通各自领域内的体育项目,不仅仅是把工作当成谋生的手段,更把做体育新闻当成是人生的乐趣和对事业的追求。这些记者的报道既专业又亲切,不摆架子,贴近读者,因此赢得了广大读者的赞誉。

让新闻故事化

“新闻学的本质是故事”,这是西方新闻学者提出的全新的新闻理念。美国著名财经杂志《福布斯》总编辑劳伦斯·米纳德说过,“新闻学传授的是寻找故事和写作故事的一门学问,新闻学的根基和核心是一门讲故事的艺术和学问”。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故事当然要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只不过这样的“故事”更有可读性、传播性,并且具有真实性。

对于纸质媒体的体育记者来说,怎样“跳出体育写体育”,怎样更好地挖掘赛事背后、镜头后面的体育故事,是寻求打破电视、广播、网络直播“封锁”的主攻方向,更是一门必须熟练掌握和应用的学问。

但从现实情况来看,一份地方党报体育版真正意义上的体育新闻故事还是很少,能引起读者共鸣的体育新闻故事更是寥若晨星。年终岁尾,要找出几篇拿得出手的稿件去参评个奖项也是难上加难。应该承认,目前我们在浏览网站新闻后复制、粘贴,然后直接修改发稿的做法仍有存在,电话采访稿也常可见诸报端(当然,很多电话采访也无法避免,比如对身在外地的文体明星的采访)。这种做法显然不利用记者的成长和提高,也不利于培养记者脚踏实地的采访作风。

要做好体育新闻故事的报道,记者必须具备沉下去采访、务实的作风和勇气。我们不提倡港台狗仔队那种对被采访对象死缠烂打、偷拍追踪的做法,但是,深入基层、深入了解当事人,多渠道多角度了解新闻事实真相、了解新闻背后的新闻的作风,是我们做好体育新闻故事的前提,有了这些厚实的采访材料做保证,有真实的现场描写,出笼的作品才是新鲜的、富有生命力的,也是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我们回到电话采访的话题,有时即使无法与当事人直接见面,无法避免电话采访,也要尽力做到采访内容翔实,你要写1000字的稿件,和被采访对象起码要谈个20分钟左右,而不是人家只说了两句话,你就能写2000字的稿件。

要多做体育新闻故事争取读者,部门内部也应该形成一个相应的鼓励、奖励机制,对这样的稿件做重点处理,报社对这类难度较大的采访,在评分评稿方面也该予以考虑和倾斜。同时,体育版也应该定期推出这样的重点稿件,做出有特色的体育新闻故事栏目,鼓励记者多写这种耐读的稿件。

猜你喜欢

体育新闻新闻学党报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评出2019年国内十大体育新闻
一项持续九年的公益活动,让我们见证了党报的力量
体育新闻娱乐化发展研究——以《南方体育》为例
重造新闻学
——网络化关系的视角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
『解困新闻学』的特征和本质
在科学哲学的论域下探讨新闻学研究的几次转向
——评《中国当代新闻学研究范式的转换》
论博客体育新闻评论特征及功能
以“专、新、深”做强党报文化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