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报纸专栏评论发展趋势初探

2011-08-15刘朝阳

中国地市报人 2011年4期
关键词:时评言论报纸

刘朝阳

(长江信息报,湖南岳阳 414000)

报纸专栏评论发展趋势初探

刘朝阳

(长江信息报,湖南岳阳 414000)

报纸专栏评论的现状

2002年,《人民日报》曾获得中国新闻名专栏奖的两大典型群众型评论专栏“人民论坛”和“今日谈”,发表专栏评论共197篇,其中“人民论坛”114篇,“今日谈”83篇。这仅是评论部编发的刊载在要闻版上的专栏评论文章,在经济版、社会版、法制版、军事版、国际版、体育版、文艺版等众多版面上还有不少的专业评论。

《中国青年报》一直重视新闻评论,该报不仅刊发大量本报评论员文章,还开辟了不少发表评论文章的专版和专栏。如受到广大读者喜爱的专栏“青年话题”,2002年共发表各种评论文章1141篇,“求实篇”刊发评论和杂文162篇。《工人日报》将评论版与综合新闻版合为一版,评论版居于版面的上部,2002年一共刊发评论文章1186篇。

自2002年3月4日以来,《南方都市报》在国内日报中率先推出了每天一个整版的“时评”,并且首当其冲地把时评版放在了紧贴封面版的A02版上,可谓是划时代之举。经过一年多的运作,时评版受到读者与专业人士的好评。从2003年4月起,《南方都市报》时评版又从每天一个版扩充到每天两个版并将两个版的内容细分为“社评”与“来论”,使其功能内涵进一步明晰。

还有《南方日报》、《南方周末》、《羊城晚报》、《深圳商报》、《北京青年报》、《齐鲁晚报》、《江南时报》、《现代快报》、《大河报》等众多报纸都开辟了每周一次或每周五次或每天一次的评论专版。《检察日报》更是推出了由关注、法辩、时评和百姓四个版组成的法治评论专刊。

可以看出,新闻评论已经渐渐地引起诸多媒体的重视,呈现蒸蒸日上的局面。但也不能否认,新闻评论的发展还不够平衡,可以看出处于主导地位的仍是全国性报纸和全国知名的一些报纸。

当前社会形态下专栏评论的发展趋势

1.选题立论公众化取向明显内容日趋贴近生活

一直以来,新闻评论的选题来源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中央的决策精神、工作重心和宣传部署;二是来自实际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矛盾和各种热点、疑点问题。事实上,一般成功的作品,其选题、理论都是善于在这两个方面的结合点上借助新闻事件和新闻信息顺势切入,而写出有的放矢、言之凿凿的文章。

评论选题与公众利益、百姓生活日益密切,专栏评论贴近生活选题立论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一是贴近生活才能贴近群众、贴近实际,才能有的放矢,言之有物,有针对性,公众借助于新闻评论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程度上满足自己的话语权;二是贴近生活才能实实在在指导生活、变革生活、推动生活,才能将上面的重要精神结合实际贯彻到实际生活中去,从而“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三是贴近生活能推动作者深入生活,有助于增强言论的质量,生发清新独到之见。

2.评论和新闻的结合日趋成熟

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作为新闻媒介最基本的新闻手段,有各自的写作特点、要求和任务,两者缺一不可,且无法替代。不过从新闻宣传的改革现状和发展趋势看,两者正由彼此独立相互分离逐步走向互相结合的趋势。这种结合的关系和途径正在不断拓展。

相互配合。在发表较为重要的报道时,常常需要配写言论,包括评论员文章、短评等,以强化新闻宣传的导向效应。这种关系较为常见,即言论是依托新闻报道而发表的。

相互融合。具体表现为评论与新闻事实或信息有机融为一体,于新闻评论中直接输入作者所见所闻的新闻事实和信息,以此作为立论的由头和依据,并展开议论,使之有理有据,叙议结合,增强新闻评论的新闻性和可信度。这一融合的趋向目前正突出表现在要闻版的小言论专栏,以及各种论坛专栏上发表的言论作品。

相互糅合。突出表现在夹叙夹议的说理艺术,使并非单一的新闻事实和多层次的评论分析相互糅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是融合方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延伸和多层次展现,有助于在理论和实践上揭示和论证中心论点。

3.逐渐形成了受众直接参与评说的氛围

新闻评论历来由主笔、编辑部资深编辑和评论员执笔者居多。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社会民主法制的逐步健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日趋加强,人民群众乐于参与评说的主人翁意识不断强化,特别是经济体制转轨的新情况的出现,开始呈现专业评论工作者与受众相结合、注重吸引受众参与评说的开放搞活的发展趋向等,五花八门的言论专栏的兴起就是一个明显的标志。它冲击着以往较长时间内存在的指令性较强的单一灌输模式。面对报刊等媒体本身来说,为了办好这些言论专栏,需要广泛组织和征求媒体内部专业人员和外部广大读者的来稿,有的为此大搞有奖征文,将专栏的大门敞开。其结果必然是促使言论大众化的日益发展,促进群众性言论作品登堂入室,繁荣昌盛。

4.呈现由大趋小、由长趋短的良性态势

新闻评论以往长时间内都以大和长为重,人们习惯以篇幅大小来衡量评论的价值。

回顾报刊专栏评论的发展史,篇幅大小曾是人们衡量一篇专栏评论的评论价值的重要依据。

进入80年代后,随着工作重心的转移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新闻评论开始呈现一个明显的发展态势,也就是小型化趋势。这一趋势的突出表现是小言论专栏的兴起和普遍开花。1980年1月,随着《人民日报》创办“今日谈”小言论专栏,全国各地新闻媒介纷纷效仿,出现了名目繁多的小言论专栏,有人称之为“豆腐干”言论。它们一般长则五六百字,短则两三百字,有的放矢,事理融合,具有“四两拨千斤”的神奇魔力,深受读者的广泛重视和喜爱。除了新闻性小言论外,思想性和经济类的专栏小言论也日渐兴旺。诸如随感、漫笔、絮谈、杂谈、琐谈、点评等小型化言论,也都生机盎然地走俏各报,使言论园地充满活力,日益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

5.日益重视说理的平易与生动

新闻专栏评论写作的改革和趋向,还表现在说理方式上向平易与生动的谈心式方面转化,由以往的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互相割裂而向相互结合的方向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读者本位的思想逐步引起重视,上上下下都开始重视言论在舆论引导方面的特殊功能,开始强调加强言论的可读性,而且多年的新闻评奖活动激发和强化了作者的认识,逐步强化评论自身的平易性和形象感。一些有影响的作者形成共识,新闻评论只有把自己放在与读者平等的地位上,才能使读者产生亲近感和信任感,才能让读者乐于接受,乐于从中获益。所以,好的言论还应在哲理、感情和文采上,在生动形象方面显示出它的魅力。

把专栏当作品牌来策划经营

一个名牌专栏评论可以成为一张报纸的品牌,它往往是报纸的重要“卖点”。名牌专栏不仅是一个版面的亮点,也是一张报纸的支点。要让亮点亮起来,支点支起来,就要增强品牌意识,精心培养品牌。因此创办名专栏,成了很多专栏评论的目标。

名专栏不是自封的,是得到受众的许可的,比如“人民论坛”、“求实篇”、“冰点时评”等之所以是名专栏,主要因为他们得到了读者的认可。其内容是同受众密切相关的,是受众所关心的,能帮助读者提高认识,开阔视野,排忧解难的。读者的需求和认可,是专栏出名的最重要条件。

作者的知名度也是名专栏的重要招牌。一个著名作者对专栏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南方周末》的评论之所以那么出名,是因为有一批全国有名的少壮派评论作者的加盟。“冰点时评”的作者也都非泛泛之辈。一些个人主笔专栏,其主笔的知名度更是专栏的王牌,比如已故老报人林放的“未晚谈”,范敬宜在《新民晚报》的个人专栏“敬宜随笔”,储瑞耕的“杨柳青”,阎卡林的“每周经济观察”等等。

专栏当作品牌经营,不仅仅是讲究文章的质量和作者的知名度,更重要的是要有一种长远的计划,把专栏经营下去。也就是要保证在相应的版面,相应的时间刊发相应风格的文章,只有这样才能延续品牌的风格和特征,才能做成真正的名专栏。“今日谈”、“人民论坛”、“杨柳青”等等,都是有着20多年历史的经典名专栏,是我们办专栏评论的典范。

专栏评论作为报纸言论的一种基本形式,已经深入民心,但是要把专栏评论作为品牌经营,还要注重专栏评论的策划定位。策划出类拔萃的专栏评论,首先要遵循一切新闻言论的共性原则,也就是在舆论导向上要坚定不移地做到正确,在思想认识上要尽心竭力地争取深刻,在题材选择上要想方设法达到集中。

猜你喜欢

时评言论报纸
重要言论
重要言论
时评的一般思路
报纸
就事说理,激浊扬清——如何写好时评作文
他们的言论
卖报纸
可以吃的报纸
卖报纸
党建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