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光荣教授临床善用“角药”经验点滴※
2011-08-15杨建宇孙文政李彦知
杨建宇 孙文政 李彦知 王 兴
孙光荣教授临床善用“角药”经验点滴※
杨建宇1,2,4孙文政1,3李彦知1,2,4王 兴1
角药;孙光荣;中药配伍
所谓“角药”是指以中医基本理论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前提,以中药气味、性能、归经、七情为配伍原则,三味中药联合使用、系统配伍、配成一组,为三足鼎立,互为犄角,这种配伍,比起“药对”作用就比较复杂一些,名之曰“角药”。初看“角药”是由三味“药物”组合,但实际上它的组方意义远比“药对”广泛深厚。“角药”介于中药与方剂之间,在方剂中起主要或辅助作用,或独立成方,其在配伍应用中颇多巧妙,在临床应用中可起到减毒增效的作用,对于我们认识药物的性能功效也很有帮助。
“角药”一词,看来陌生,但临床医师却在自觉不自觉地运用此药物配伍规律,进行着长期的医疗临床实践。简单地讲,它是3种中药的有机组合应用,而非简单的药组。孙光荣教授临床运用角药颇多,今举几例典型“角药”配伍加以说明。
1 常用的“角药”
常用的角药大多是经典小方或大家都熟悉的小方,多信手拈来,疗效甚佳。孙老临床亦经常选用,现摘要介绍10组如下。
1.1 黄连、清半夏、瓜蒌 此角药是黄连、清半夏、瓜蒌组成的小陷胸汤,原方出自医圣仲景之手,具有清热化痰,宽胸散结之功。方中瓜蒌清热化痰,通胸膈之痹;黄连泻热降火,除心下之痞;清半夏降逆消痞,除心下之结,与黄连合用,一辛一苦,辛开苦降,得瓜蒌则清热涤痰,其散结开痞之功益著。本方3药,缺一则偏,缺黄连则苦降泄热之力不足;缺清半夏辛开化痰降逆之力损;缺瓜蒌则利气润下之力弱,吴鞠通对本方十分赞赏,并在此基础上加枳实,名小陷胸汤加枳实汤。
1.2 茵陈、栀子、大黄 由此3药组成的茵陈蒿汤,具有清热利湿退黄之功,3味均为苦寒药,寒能清热,苦能燥湿,其中茵陈疏肝利胆,为清热除湿退黄之药;栀子能除烦清热,清泄三焦而通调水道,导湿热下行,引湿热从小便而出;大黄泻热除瘀,通利大便,推陈致新,使湿热壅遏瘀滞之邪下泻,成为治疗湿热黄疸(热重于湿)的一组著名“角药”。
1.3 甘草、小麦、大枣 由此3药组成的甘麦大枣汤,具有养心安神,和中缓急,又补脾气之功。方中甘草甘缓和中,养心以缓急迫;浮小麦养心宁神;大枣补益脾气,缓肝急并治心虚。3味甘药配伍,具有甘缓滋补,柔肝缓急,宁心安神之效。《补正》云:“三药和平,养胃,生津化血,津水下达于脏,则藏不躁而悲伤太息诸症自去矣。”正所谓:“甘麦大枣汤,脏躁服之康。”
1.4 猪苓、茯苓、泽泻 此3味为利水渗湿之主药。猪苓利水渗湿,治小便不利、水肿、泄泻、淋浊、带下;茯苓具有渗湿利水、健脾和胃、宁心安神的功效,可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逆、恶阻、泄泻、遗精、淋浊、惊悸、健忘等症;泽泻利水、渗湿、泄热,治疗小便不利、水肿胀满、呕吐、泻痢、痰饮、脚气、淋病、尿血。《医方考》云:“猪苓质枯轻清之象也,能渗上焦之湿;茯苓味甘,中宫之性也,能渗中焦之湿;泽泻味咸,润下之性也,能渗下焦之湿。”3药为主,加白术,桂枝增温阳化气之功,名五苓散;加清热养胃之滑石、阿胶名为猪苓汤;若将五苓散与茵陈蒿相伍,则名为茵陈五苓散,是疗湿热黄疸的一张名方。后世的四苓散、胃苓散皆有本组“角药”起主导作用。
1.5 柴胡、黄芩、清半夏 此3味为小柴胡汤主药,方中柴胡疏肝解郁,得黄芩苦寒同用,清散肝胆郁火;柴胡配半夏,疏肝和胃,治肝气犯胃之呕恶;黄芩和清半夏能调和肠胃。3药同用,具有宣通上焦,下行津液,和顺胃气之功效。它不仅是小柴胡汤的主药,而且还是柴胡剂类方中不可缺少的一组“角药”。后世的柴平汤、柴胡四物汤、柴胡陷胸汤、柴胡枳橘汤,皆由此3味为主药。著名中医学家刘渡舟教授,在3味药的基础上加茵陈、土茯苓、凤尾草、草河车,名为柴胡解毒汤。主治肝胆湿热,久之成毒,蕴郁不解而见肝区疼痛,厌油喜素,多呕,体瘦少气,小便黄短,舌苔厚腻。
1.6 苦杏仁、豆蔻、薏苡仁 此3味为三仁汤主药,方中杏仁宣利上焦肺气,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豆蔻芳香化湿,行气宽中;薏苡仁甘淡性寒,渗利湿热而健脾。三仁相合,宣上畅中渗下,使气畅湿行,暑热清解,脾气健旺,三焦通畅,诸症自除。是治疗湿温初起,邪在气分,湿重于热的常用方剂。另外,此三味药还是藿朴夏苓汤的主药。
1.7 白芥子、紫苏子、莱菔子 由此 3药组成的三子养亲汤,具有降气快膈,化痰消食的功效。本方原为老人气实痰盛之证而设,方中白芥子温肺利气,快膈消痰;紫苏子降气行痰,止咳平喘;莱菔子消食导滞,行气祛痰。3药均能行气,皆属治痰理气之常用药,合而用之,可使气顺痰消,食积得化,咳喘得平。临床应用时,观其何证居多,则以何药为君,其效尤佳。张秉成《成方便读》“三者皆治痰之药,而又能于治痰之中各逞其长。食消气顺,喘咳自宁,而诸证自愈矣,又在用者之的宜耳。”
1.8 玄参、麦冬、生地黄 由此 3药组成的增液汤,具有滋阴清热,润燥通便之功。方中以玄参咸寒润下为君,伍以麦冬之甘寒滋润,生地之滋阴壮水。三者均属质润多汁之品,合用共奏滋阴清热、润燥通便之功。《温病条辨》:“麦冬主治心腹结气,伤中伤饱,胃络脉绝,羸瘦短气,亦系能补能润能通之品,故以为之佐。生地黄亦主寒热积聚,逐血痹,用细者,取其补而不腻,兼能走络也。三者合用,作增水行舟之计,故汤名增液,但非重用不为功。”吴瑭说:“阳明温病,无上焦证,数日不大便,当下之,若其人阴素虚,不可行承气者,增液汤主之。”
1.9 人参、麦冬、五味子 由此3药组成的生脉散,具有益气生津,敛阴止汗之功效。汗为心液,若汗出过多,易亏心阴。气为肺所主,故自汗过多必耗气,亦即损肺。本方以人参甘平补肺,大扶元气为君;以麦冬甘寒养阴生津,清虚热而除烦为臣;五味子酸收敛肺止汗为佐使。吴谦等:“夫暑热伤肺,肺伤则气亦伤矣。故气短、倦怠而喘咳也。肺主皮毛,肺伤则失其卫护,故汗出也。热伤元气,气伤则不能生津,故口渴也。是方君人参以补气,即所以补肺。臣麦冬以清气,即所以清肺。佐五味以敛气,即所以敛肺。”吴崑云:“一补、一清、一敛,养气之道备矣。名曰生脉,以脉得气则充,失气则弱。”李杲谓:“夏月服生脉饮,加黄芪、甘草,名生脉保元汤,令人气力涌出;更加当归、白芍,名人参饮子,治气虚喘咳,吐血衄血,亦虚火可补之例也。”
1.10 附子、干姜、炙甘草 由此 3药组成的四逆汤,具有回阳救逆之功效。症见四肢厥逆,恶寒倦卧,呕吐不渴,腹痛下利,神衰欲寐,舌苔白滑,脉象微细。《素问•厥论》曰:“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咸泻之,以辛润之,以苦坚之。”“寒淫所胜,平以辛热,佐以苦甘,以咸泻之。”用大辛大热之附子为君药。附子纯阳有毒,为补益先天命门真火之第一要剂,通行十二经,生用尤能迅达内外以温阳逐寒。干姜温中焦之阳而除里寒,助附子伸发阳气,为臣药。生附子有大毒,与干姜同用,其性峻烈,故又用益气温中之炙甘草为佐药,既能解毒,又能缓解姜、附辛烈之性,合而回阳救逆,又不致有暴散之虞,故方名“四逆”。此三味药,若加重干姜用量,则为通脉四逆汤。此外,这三味药还是四逆加人参汤、惠阳救急汤的主药。
2 孙光荣教授常用的“角药”简析
孙光荣教授喜用“角药”,并且剂量偏小,一派王者风范。其临床治疗“重气血、调气血、畅气血”,讲究用药灵动性强,紧扣病机,动静相扣,升降配合,阴阳互动,才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现就孙老常用“角药”简要分述于下,以供参考。
2.1 生晒参、黄芪、丹参 生晒参大补元气,补益脾肺,生津止渴,宁神益智。生黄芪有益气固表、敛汗固脱、托疮生肌、利水消肿之功效。紫丹参活血调经,祛瘀止痛,凉血消痈,清心除烦,养血安神。《滇南本草》谓:“丹参,味微苦,性微寒。色赤,入心经。补心,生血,养心,定志,安神宁心,健忘怔忡,惊悸不寐,生新血,去瘀血,安生胎,落死胎。一味可抵四物汤补血之功”。3药合用,气血共调,共奏补气健脾,养血活血之功。这3味药孙老几乎方方不离,时常变的是3味药用量之比例和用药量之大小,最大量也很少超过15g的,彰显孙老“重气血、调气血、畅气血”之基本临床思想。
2.2 茯神、炒枣仁、炙远志 云茯神宁心、安神、利水,用于心虚惊悸、健忘、失眠、惊痫、小便不利。炒枣仁养肝、宁心、安神、敛汗,治疗虚烦不眠、惊悸怔忡、烦渴、虚汗。远志安神益智、祛痰、消肿,用于心肾不交引起的失眠多梦、健忘惊悸、神志恍惚、咳痰不爽、疮疡肿毒、乳房肿痛。三味中药配伍,安神宁心功效更强,又能健脾益肾、消肿祛痰。孙老临床常用剂量多为10g左右。
2.3 杜仲、枸杞、山萸肉 杜仲补肝肾、强筋骨、安胎,治腰脊酸疼、足膝痿弱、小便余沥、阴下湿痒、胎漏欲堕、胎动不安、高血压。《本经》:“主腰脊痛,补中益精气,坚筋骨,强志,除阴下痒湿,小便余沥。”北枸杞补肾益精、养肝明目、补血安神、生津止渴、润肺止咳,治肝肾阴亏、腰膝酸软、头晕、目眩、目昏多泪、虚劳咳嗽、消渴、遗精。山萸肉补益肝肾、涩精固脱,用于眩晕耳鸣、腰膝酸痛、阳痿遗精、遗尿尿频、崩漏带下、大汗虚脱、内热消渴。此三味中药均有补肝肾、壮腰益精作用,孙老合而用之,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动静结合,技艺高超、构思巧妙。孙老临床此3味药常用量多为12g左右。
2.4 防风、黄芪、白术 3药共组成的玉屏风散,具有益气固表止汗的功效。治疗表虚自汗,易感风寒。方中黄芪益气固表,为君药;白术健脾益气,助黄芪以加强益气固表之功,为臣药;二药合用,使气旺表实,则汗不能外泄,邪不易内侵,更配以防风走表祛风并御风邪,为佐使药。黄芪得防风,固表而不留邪;防风得黄芪,祛邪而不伤正。补中有散,散中有补。此角药孙老处方并不大明显,但在孙老临床治疗气虚感冒时,常会在例行三“角药”之后加防风、白术,需认真研习,方可有所认识。
2.5 黄柏、苍术、牛膝 此3味药组成的三妙丸,具有清热燥湿祛风、补肝肾的功效,专治下焦湿热的两脚麻木、麻痛、痿软无力。方中黄柏苦寒,寒以清热、苦以燥湿,且偏入下焦;苍术苦温,善能燥湿;二药相伍,合成清热燥湿之效。牛膝能祛风湿、补肝肾,且引药下行,3药相合,清热燥湿之力更强,下焦湿热得清。此3味药,孙老临证并不局限在两下肢麻木、疼痛。而重在病机对证,值得细玩。
2.6 菊花、白芷、川芎 菊花平肝祛风清热、平肝明目,用于风热感冒、头痛眩晕、目赤肿痛、眼目昏花;白芷疏风散寒、燥湿、消肿、止痛,治头痛、眉棱骨痛、齿痛、鼻渊、寒湿腹痛、肠风痔漏、赤白带下、痈疽疮疡、皮肤燥痒、疥癣;川芎活血祛瘀、辛香善升,能上行头目巅顶,具有祛风止痛作用,可行血中之气,祛血中之风,为临床治疗外感头痛头风头痛之要药。三药相合,祛风止痛明目之效更强。孙老用此药治疗神经性疾病疗效甚好,高血压、情志性疾病也时有运用,此三味孙老用量很小,大多用10g以下。
2.7 大黄、黄芩、黄连 此3味药组成的泻心汤,具有泻火解毒、燥湿泄痞的功效,主治邪火内炽、迫血妄行,如吐血、衄血等症。方中大黄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黄芩清肺热,泻上焦之火;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泻心火、兼泻中焦之火,用于湿热痞满、呕吐、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目赤吞酸、牙痛、消渴、痈肿疔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三药相伍,火热得泻,三焦通利。
2.8 黄连、香薷、厚朴 此3味药共同组成黄连香薷饮,具有清暑化湿的功效,主治冒暑、腹痛水泻、恶心。黄连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泻心火、兼泻中焦之火,用于湿热痞满、呕吐、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目赤吞酸、牙痛、消渴、痈肿疔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香薷发汗解暑、行水散湿、温胃调中,治夏月感寒饮冷、头痛发热、恶寒无汗、胸痞腹痛、呕吐腹泻、水肿、脚气;厚朴温中、下气、燥湿、消痰,治胸腹痞满胀痛、反胃、呕吐、宿食不消、痰饮喘咳、寒湿泻痢。三药相配,燥湿除满、行气止呕作用更强。孙老在临床中,时有香薷仅用数克见奇效。
2.9 大黄、附子、细辛 此3味药组成的大黄附子汤,具有温阳散寒、泻结行滞之效,治疗寒积里实之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逆等症。大黄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附子辛热,温阳以祛寒;佐以细辛除寒以散结,更借大黄之荡涤肠胃、泻除积滞。大黄、附子、细辛相配,变苦寒为温下,效殊意远。孙老临床很少用大剂量药,对于大辛大热之附子,尤为慎重,多在10g以下使用,与当今动辄几十克甚而成斤用附子形成强烈反差。
2.10 女贞子、墨旱莲、天花粉 女贞子补益肝肾、清虚热、明目,主治头昏目眩、腰膝酸软、遗精、耳鸣、须发早白、骨蒸潮热、目暗不明;旱莲草凉血止血、补益肝肾,主治肝肾阴虚之头晕目眩、头发早白等症、以及阴虚血热而致的各种出血、如咯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齿鼻衄血;天花粉清热生津、消肿排脓,用于热病烦渴、肺热燥咳、内热消渴、疮疡肿毒。女贞子配旱莲草组成的二至丸,养阴益精凉血止血,补肝肾养阴血而不滋腻,为平补肝肾之剂。《医方集解》:“旱莲草、女贞子,补腰膝,壮筋骨,强肾阴,乌须发,治疗阴虚血虚头晕。”再伍以天花粉清热生津,滋阴除热之力更强。三药合用,共奏补肝肾、养阴血、滋阴清热生津之功。
以上对孙老临床用“角药”经验的探讨,仅供临床参考,对于“角药”的再提出再认识,也仅是近几年的事情,尚未得到大家足够的重视,本文试探性讨论孙老临床用“角药”为经验之唯一目的即此谓也。
七台河市中医医院加强中医内涵建设
[本刊讯]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中医医院推进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开展的中医医院管理年活动,根据活动要求,确定“西医不落后,突出中医特色”的发展战略,加强中医内涵建设。
一是确立以中医药为主的发展方向。医院制定下发了《市中医医院 2009~2010年医院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七台河市中医院重点专科发展规划》、《七台河市中医院重点专科管理办法》,明确了以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和坚持把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放在首位的工作目标。二是开展了自查自纠工作。共查处17项未达到要求,对人员配备、房屋建设、中医特色不突出等暂时不能解决的已提出整改措施,对经过努力近期能达到的已限期整改。三是加强以突出中医特色为核心目标的业务内涵建设。为突出中医特色,除医技科室、手麻科外所有科室均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今年将骨伤科、脑病专科、针灸推拿科、肛肠科申报了省级中医重点专科。四是规范中医诊疗方案。制定了院内的中医常见病的诊疗方案,如肺炎喘咳、泄泻、胎黄、中风等15种中医诊疗方案,将方案应用于临床,根据患者疗效调整,总结分析,逐步推广应用。五是开展“读经典、做临床”活动。有计划地安排中医专家进行授课,讲解中医经典,组织全院职工学习《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四部中医药经典著作。
(杨建宇 李杨)
10.3969/j.issn.1672-2779.2011.02.012
1672-2779(2011)-02-0023-03
2010-11-2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1世纪环球中医药网络教育中心十二五科技攻关项目[No:21C125TCM003]
1 北京同仁堂中医院中医大师孙光荣教授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室(100051) 2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杂志社(北京十里河路391号 100021)3 湖南泰尔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浏阳 410300) 4北京知医堂中医门诊(10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