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技术“扮靓”语文教学
2011-08-15王会永李东旭
王会永,李东旭
(寿光市洛城街道一中,山东潍坊262705)
多媒体技术“扮靓”语文教学
王会永,李东旭
(寿光市洛城街道一中,山东潍坊262705)
在信息化的今天,多媒体技术越来越受到教师们的欢迎,它不但给学生以新鲜感,而且让语文课堂充盈着诗情画意,产生余音绕梁的效果。
信息化;多媒体技术;语文教学
一、多媒体呈现知识直观形象,引导学生品味美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借助多媒体课件,把教材中一些难以用语言表达的诗情画意,通过多媒体的声像效果,创设出诗的意境,使学生从进入课堂开始,就仿佛徜徉于语言形象的园林之中,收到了高效低耗的教学效果。
例如,《乡愁》的感情基调是优美深沉的,在教《乡愁》一诗时,为突出语文教学重点,在课件总体色调的设计上偏向于暗色、淡色,渲染一种哀伤忧愁的气氛。课件封面,设计一幅色调暗淡的画面:灰蓝的天空挂着一轮弯弯的明月,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伸向远方,望不到尽头。背景缀上与课文主题相同的王维的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灰黄色的题目“乡愁”浮于暗淡的背景之上。在导入新课时,播放一首与课文主题相同的歌曲《想家的时候》,优美的旋律,感人的歌词,把想家时复杂的心情带给大家。在这种氛围中,及时引导学生谈及想家的感受,使之与诗人当时的心灵产生撞击,这样就为下面的学习做好了感情铺垫。
二、多媒体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享受美
多媒体课件能打破时空限制,展现宏观与细微,使语文教学过程中涉及的人、事、景物、过程、方法等活起来、动起来。
在教《故宫博物院》一文时,尽管作者对故宫中的建筑物进行了详尽的解说,但由于大部分学生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因此对古代帝王宫殿的建筑模式、风格,对“雕金蟠龙”等名词,感到难以理解。尽管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总有隔靴搔痒之感,难以深入领会这组雄伟的古代建筑群。针对学生这种实际情况,课前搜集有关故宫的影音资料,制成课件。课堂上,引导学生从午门开始,由南到北游览故宫。逼真的画面,配以简洁、生动、流畅的语言解说,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一般 。
多媒体为我们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情美、自然美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例如,学习《斑羚飞渡》,看着“飞渡”的视频,在教师总结出“那一道道双双划出的矫健身影,那一声声空谷回荡的死亡之音,交织成一曲以个体牺牲换取种群延续的生死离别、惊天动地的千古绝唱”时,激起了学生心灵的共鸣。他们纷纷回答,那矗立在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就是人类“斑羚”精神的见证;有的想到了留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的夏完淳……由于运用多媒体,学生情感受到了激发,使课堂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多媒体拓展知识空间,引导学生创造美
多媒体课件可以提供形象、直观、生动的视觉画面和听觉刺激,补充、丰富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多媒体课件以其特有的动画效果、生动的解说、优美的乐曲,创造出一个独特的可亲可近的艺术世界。学生置身其中,身心会倍感轻松愉快,思维也就异常活跃。
例如在教学 《孔乙己》一文时,在多媒体课件的最后截取了电影《孔乙己》中的一组镜头:孔乙己最后一次来咸亨酒店喝酒,他穷困潦倒,腿被打折,一步步用手“走”来,又用脏污的手掏出了四文钱,抖抖索索地喝下一碗酒,周围的酒客一句接一句地打趣他,嘲讽他,掌柜的更是一副鄙夷的神色。在周围人们的哄笑声中,孔乙己一步步爬出去,爬出去……他抬起头,迷茫地望着前方,路在哪里呢?看完这一片段后,有一个学生情不自禁地发问:孔乙己最后怎么样了呢?学生们自发地热烈讨论:有的说一定冻饿而死;有的说孔乙己回去一定刻苦攻读,来年金榜题名;有的说孔乙己得到了好心人的救助,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虽然有些说法未免荒诞,但谁又能否认这是学生思维中的创新火花在闪烁呢?
学习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一文后,利用多媒体技术,搜集到很多有关沙漠景观的录像。一段段触目惊心的真实的录像,让学生惊骇不已,森林被大量砍伐,草原被毁,动物被大量捕猎,濒于灭绝,沙尘满天,垃圾成山,人类将失去赖以生存的美好家园……学生被深深震惊了,写下了一篇篇令人振奋的文章,呼吁人们保护环境,爱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耐人寻味,道出心中的 “真话”、“实话”……学生的思维知识系统、能力结构、思维习惯及其思维的开阔度及敏捷性都有大的飞跃,作文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多媒体技术飞速发展,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把学生从单一沉寂的书本中带到丰富多彩的有声有色的世界,让语文教学充满诗情画意。
(编辑:王天鹏)
G434
A
1673-8454(2011)16-004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