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B教学中常用的突破难点技巧
2011-10-18胡殿均岳德明
胡殿均,岳德明
(1.徐州市王杰中学,江苏徐州221004;2.徐州市第35中学,江苏徐州221004)
VB教学中常用的突破难点技巧
胡殿均1,岳德明2
(1.徐州市王杰中学,江苏徐州221004;2.徐州市第35中学,江苏徐州221004)
为了降低高中《算法与程序设计》(VB)教学的难度,提升学生的学习信心,文章从教学实际出发,探讨了在高中《算法与程序设计》(VB)教学中常用的突破教学难点的方法,并举出具体的实例。
VB教学;突破难点;教学技巧
教学难点通常是指学生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如果不能在教学中突破这些难点,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算法与程序设计》(VB)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选修模块之一,该模块与数学课程中有关内容衔接,相对抽象,不易被学生理解。在VB教学中有效地突破难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提升学生学习程序设计信心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之一。下面介绍一些在VB教学中常用的突破难点技巧。
一、类比法
类比法,是指由一类事物所具有的某种属性,可以推测与其类似的事物也应具有这种属性的推理方法。类比对象间共有的属性越多,则类比结论的可靠性越大。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是教材中的一个难点,多数教师为了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会用不同的事物作类比。例如,在介绍对象的属性概念时,可以用一个人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等属性特征作类比;介绍对象的方法概念时,可以用一个人会唱歌、会跳舞作类比;介绍类与子类的层次关系时会用类似 “动物——鸟——天鹅”的关系作类比。
循环嵌套一直是VB教学的一个难点,部分学生在学习时会出现困难,一位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名教师巧妙地利用时钟的时针与分针的转动规律作类比,轻易地化解了难点。类比法的关键就是将抽象的问题迁移到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上,利用两者之间的相似性促进学生理解。要想在教学中引用恰当的类比不但需要教师熟悉教材内容,还要有广阔的视野及灵活的迁移能力,更要在平时多观察、多思考。
二、数形结合法
数形结合包括两个方面:一种情形是“以数解形”,另一种情形是“以形助数”。在VB教学中为了达到化难为易的目的,往往采取“以形助数”的方法。
Int(x)函数是VB中的一个难点,每年的学业水平测试都要考查。Int(x)是取整函数,其功能为:求不超过x的最大整数。对负数取整时,总是有学生出错。主要原因是学生数学抽象思维能力跟不上,面对复杂的问题,思维上就出现盲点。其实此函数可以结合数轴来理解,让学生回避问题的复杂性。参考图1,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Int(x)函数:数轴上在数x左边 (包括x本身)的第一个整数。自从引入这个方法,不管是对正数还是负数取整,再没有学生出错了。“形”是为了将抽象问题形象化,从而达到降低难度的目的,在VB教学中会经常用到这种方法,例如将抽象的算法转化成流程图、用动画演示排序算法等。
图1
三、迂回法
迂回法就是避开正面解决问题的困难、迂回绕取的方法。在教学中遇到难点,“强攻”效果不佳时采取迂回法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打印由字符组成的图形是学习for语句后的一个基本应用。一般采用两重循环来实现,外循环控制输出的行数,内循环控制每行输出的字符数;在进入内循环前,使用print tab()语句对输出位置进行定位;退出内循环后要控制换行。代码如下:
通过修改以上代码的a、b、c、d四处,就可以实现平行四边形、三角形、菱形等不同图形的打印,下面以打印如图2所示的菱形为例。学生很容易就能落实a处填写-3,b处填写3,通过观察发现处理每一行时,左侧空位数与i的关系很明确,就是abs(i),所以c处应该填写1+abs(i),难点就在于d处代码的确认。多数教师都会引导学生直接探究每行字符数与i的关系,这样把学生带入一个抽象的迷宫,结果只是少数学生能理清其间的关系。其实此处可以采用迂回策略:既然左侧空位数与i的关系容易发现,那么能否通过这个已知的关系来确定d处的代码?结论是肯定的:结合图3(添加了“^”辅助符号,左侧的“^”代表每行的左侧空位),发现“^”与“*”组成了一个每行都是7个符号的矩形,那么每行字符数可以间接地由左侧空位数表示为:7-2*abs(i)。通过这种迂回策略,学生豁然开朗,学习VB的兴趣与信心也提升了。
图2
图3
四、支架式教学法
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1]
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信息技术教师在VB教学中常用支架式教学法降低学习内容的难度,有些信息技术教师提倡的“框架填补法”就是支架式教学的形式之一。其实,支架式教学就是要求教师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一种概念框架,框架中的概念是为促进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所以支架的选择与设计不应该有过多“死”的要求。大多数学校都是一周一节信息课,而且,程序设计本身的难度就高,再加上其它客观原因,初始阶段,学生很难记住过多的符号和保留字(但能够识别)。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自主编写一个完整的程序代码,几乎是不可能的,教师完全可以以提供部分程序代码的形式进行教学,等学生熟练以后再撤去这些支架。当然,教师提供的程序代码支架主要是一些难记的符号、保留字或者与本次教学相对无关的内容,从而把难度降低并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学重点上。
五、创设情境法
在课堂教学中有时遇到的一些教学难点,由于学生在这方面缺乏生活体会,所以很难突破,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通过创设一个特定的情境或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达到促进学生消化、理解的目的。
在学习Chr与Asc函数时,学生虽然能记住它们的含义,但是由于没有应用经验,很难有感性认识,往往难记易忘。教师可以设置一个应用这两个函数解决问题的情境,培养学生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例如设计一个任务:手工任意输入一个小写字母 (a~z),将它加密成后面一个字符(将a认作z后面的字符)。学生会很有兴趣解决这种问题,而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就理解了Chr与Asc函数的意义。
六、换元法
把难点的某一部分看成一个整体,从而使问题得到简化,易于学生理解,这叫换元法。
在VB教学中遇到复杂的程序结构时,为了让学生快速理清思路,教师可以将程序中的子问题看成一个整体,然后单独分析子问题,逐步细化。例如,在分析分支嵌套时可以将嵌套的分支看成一个整体;在分析循环语句时,可以将整个循环体看成一个整体,待学生把握了程序的思路后再进行细化。
教学难点是教学中经常会面对的问题,教师只要勤思考,多尝试,总会化难为易,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
[1]何克抗,郑永柏,谢幼如.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64.
(编辑:王天鹏)
G633.67
A
1673-8454(2011)16-004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