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五个结合”助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2011-08-15侯远长
侯远长
(郑州华信学院,河南郑州451100)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针对如何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问题,《决定》提出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及战略举措,其着力点是:坚持文化之魂与文化之体相结合、坚持发展文化事业与推动文化产业相结合、坚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结合、坚持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成果人民共享相结合以及坚持文化发展路径与文化发展目标相结合。坚持“五个结合”,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一、坚持文化之魂与文化之体相结合
《决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这一论述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文化建设中的灵魂作用,阐明了“强魂”与“健体”的辩证关系。任何文化建设都是由软件与硬件或软实力与硬实力两部分组成,前者是文化之魂,后者是文化之体,魂是文化的精神价值,体是承载文化价值的物质基础和传播形式。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魂与体的有机结合。先进文化之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决定着文化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它引领社会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力量源泉。先进文化之体,有多种形式,诸如《决定》指出的国民教育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文化市场体系及其形式多样、形态各异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如小说、戏曲、电影、电视、动漫和博物馆、图书馆等。这些体系是传播文化精神价值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承载着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魂的重要功能。文化之魂与文化之体辩证统一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之中。魂是方向,离开魂,体就失去了精神价值的支撑,失去了生命的源泉、失去了思想的指引;体是文化发展的途径和形式,离开体,魂就无所依附,文化的精神价值就难以实现,文化引领社会思潮的作用就是一句空话。正确认识魂与体的辩证关系,有助于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文化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坚持文化之魂与文化之体的结合,要在强魂与健体上作文章。一是要扎实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持用文化之魂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体系、强大的精神力量、基本的道德规范。二是要坚持改革创新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和文化传播的各种形式,夯实文化传播之体。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播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文化产业布局,优化文化产品结构,创新文化服务方式,大力发展和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坚持发展文化事业与推动文化产业相结合
《决定》指出,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包括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两部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紧密结合,统一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中,其结合点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贯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始终,是文化建设的立足点和落脚点,坚持面向基层,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为民所乐,为民同乐,共同致力于城乡基层文化大发展,携手让文化发展成果奉献给人民。围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结合点,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1.发挥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两轮驱动的作用。
以政府为主导繁荣文化事业,以市场为主导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两个轮子,只有这两个轮子有机结合、协调发展,才能构成两轮驱动,形成合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形成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补血”和“造血”机制,改善和发展文化民生,推动文化惠民。在文化事业建设方面,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在加大文化投资基础上,积极发展新闻出版、社会科学研究、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重点扶植体现民族特色的国家水准的重大文化项目,艺术院团建设,扶持重要文化遗产保护和老少边穷地区文化发展。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要发挥市场的作用,在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背景下,通过市场调节,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按照可持续发展要求,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2.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心任务。必须坚持以政府为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建立覆盖全社会比较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其重点是农村、是基层,极大地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本质要求,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文化建设,尤其是公益性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基本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覆盖。这些文化公共设施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所提供的服务项目全面免费。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必须坚持政府主导作用,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使人民群众广泛享受基本公共服务。
3.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一是构建社会主义文化产业体系。建立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富有创意、竞争力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包括实施一些领域传统文化产业的重大项目,优化文化产业布局,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发展推动文化创意园区、文化产业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延长文化产业链。二是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国有或国有控股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发挥其在繁荣市场、发展产业方面的主导作用。积极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加强和改进对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服务和管理,引导他们健康成长,自觉履行社会责任。三是推动文化科技创新。发挥科学技术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引擎作用,使文化与科技有机结合,提高文化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出版、印刷、传媒、影视、网络、动漫等领域技术装备水平,增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
三、坚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结合
《决定》指出:“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也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与中国先进文化相结合的发展道路。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和精神家园,体现着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悠久文化历史和优良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纽带和桥梁,是凝聚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史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中国先进文化,是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创新形成的,传承是基础,创新是生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健康科学向上的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决定着国家、民族的素质,影响着政党的执政能力。坚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结合,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
1.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内容十分丰厚,包括儒教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和民俗文化四大支柱。在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任务是既把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文化思想传承下来;又要学习中华民族高尚的精神追求和宝贵的思想遗产。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中,用现代化手段,加强规划,加大投入,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切实保护我们的文化瑰宝。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在社会方面,使优秀传统文化走上社区、占领村镇,改造和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风俗礼仪,开展形式各异、健康向上的民间民俗文化活动,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在教育方面,使优秀传统文化进学校、进课堂,成为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重要课程;在网络阵地方面,把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与网络技术结合起来,使网络虚拟世界成为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平台和载体,使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都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在生活方面,把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礼仪廉耻作为日常生活规范,团结友爱、礼仪和谐、与人为善、乐于助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社会风尚。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使之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相协调,使优秀文化的传承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富于创新性。
2.积极倡导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开创人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有保障、人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把发展繁荣中国先进文化作为硬任务,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相协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各个领域。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在改革创新中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
四、坚持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成果人民共享相结合
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大众的文化,让人民大众共建共享,是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的根本立场。《决定》强调,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人民创造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由此可见,文化体制改革是根本动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根本任务,文化成果人民共享是根本目的。要把又多又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不断满足人民对文化的需求,唯一的途径就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以创新精神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深入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满足文化成果人民共享,要努力实现文化体制改革发展的六项目标任务。
1.在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决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公民素质明显提高。基本要求是在“强化”、“融入”、“贯穿”、“体现”上下功夫。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强化教育引导,融入国民教育,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个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2.在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方面。《决定》提出,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精品力作不断涌现。基本要求就是要在“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和两个“提高”上下功夫。要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提高文化产品数量的基础上提高文化产品的质量,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
3.在发展文化事业方面。《决定》提出,实现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基本要求是,在“发展”、“倾斜”、“满足”上下功夫。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公益性事业,让文化资源更多地向农村、基层和贫困地区、边远地区、革命老区和民族地区倾斜,满足人民群众看、听、读和文化鉴赏需要,参加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需求。
4.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决定》提出,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在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全面形成。基本要求是,在“发挥”、“培育”、“投资”上下功夫。要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着力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在国家许可范围内引导社会以多种形式向文化产业投资,壮大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5.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决定》指出,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基本要求是,把一个“体制机制”、两个“提高”作为突破口。要以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为重点,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破除制约束缚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在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基础上,积极借鉴吸收国外优秀文化成果,提高国家文化整体软实力。
6.在文化人才建设方面。《决定》指出,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文化繁荣发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基本要求是,在“战略”、“方针”、“造就”、“培养”上下功夫。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努力造就一批有影响的文化名家、文化大师和各领域领军人物,培养一支宏大的、富有开拓精神、善于创新创造的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人才支撑。
五、坚持文化发展路径与文化发展目标相结合
《决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前者是路径,后者是目标。路径与目标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既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又不能迷失文化强国的远大目标,要把路径与目标有机地统一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中。两者结合的关键在于如何坚持和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掀起走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新高潮。
1.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担当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责任,提高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自觉性。费孝通认为,一个民族或者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里的人对其文化具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具有充分的认识,也就是要达到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醒、自我创造。从根本上说,文化自觉应当是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文化活动实践中,自觉地凝聚满足人民文化精神需求,自觉引领社会思潮、推进社会健康发展,自觉激发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凝聚力,形成振兴中华复兴的精神力量,建设好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的共同精神家园。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起来的党,也是具有高度理论自觉、高度文化自觉的执政党。我们党站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高度,自觉认识文化在历史进步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自觉运用文化发展的规律,自觉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自觉把文化作为人民的根本需求、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作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和“四大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靠文化自觉不仅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而且决定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和一个政党的前途命运,关系着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正如《决定》指出的那样,“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为此,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增强文化自觉,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肩负起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的时代重任。
2.以强烈的文化自信把握文化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自信心。21世纪前20年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现代先进文化发展繁荣的战略机遇期。要紧紧抓住这个发展机遇期,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为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奠定基础。《决定》的一个最大亮点,就是通篇贯穿着强烈的文化自信。这种自信,基于我们有中华民族绵延不断的悠久历史和灿烂辉煌的文化传统;基于我们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推进文化发展、进行文化创造;基于我们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理论武装把握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基于我们有文化自信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正确把握着中国文化建设的历史方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已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道路,准备好了开启文化繁荣发展之门的“金钥匙”,我们要对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远大目标充满信心。树立文化自信,就要进一步开拓视野、开阔思路,正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正确认识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正确掌握全国各族人民文化精神生活新期待,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树立文化自信,就要一切从自己做起,坚持自己的文化理想,鼓起奋发进取的文化勇气,焕发文化创造的活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上不断谱写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