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
2011-08-15李孝敏
李孝敏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科技文化教研室,河南郑州450042)
2011年9月29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意义重大,是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指导意见》明确了中原经济区地处我国中心地带,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高度评价中原文化底蕴深厚,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要打造成“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
河南省作为全国文物和文化大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非常丰富,许多遗产在全国和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有关资料表明,2006年和2008年河南省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9项,位居全国前列;2007年和2009年先后两次共有277项入选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6人入榜遗产传承人;到2010年6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达441人。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在历史上创造并传承至今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文化价值的,具有知识性、技艺性和技能性的文化资源。比如民间文学、表演艺术、传统节日、传统仪式和生产生活知识等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给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新定义,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方面:一是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二是表演艺术;三是社会实践、风俗礼仪和节日庆典;四是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五是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蕴涵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与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河南地处中原,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长期以来又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创造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资源。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古老中原的文化记忆,它虽大多以民间的形式出现,却包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比如,河南的太昊陵庙会、老子生日庙会、关林庙会、浚县庙会、火神台庙会、女娲庙会等既表达了普通民众对于先祖先贤的崇拜,也寄托着自己对于日常生活的希望。又如,河南的少林拳和太极拳,特色鲜明,其背后所蕴藏的文化底蕴举世稀有。少林拳古朴实用、刚劲有力,虽以刚为主,但也讲究禅武合一、刚柔相济。太极拳动作连贯、灵活自如,虽以柔为主,但也讲究柔中有刚、形神合一。少林拳的文化内核是佛家,太极拳的文化内核是道家。禅宗修行讲动静合一、内外兼修、拳禅一体,道家修行讲天人合一、物我合一和阴阳互化。两者都将武术作为强身、健体、益智和修性的手段。河南是儒释道三家交会融合之地,中原武术的深层底蕴实际也就包含儒家的中和养气、道家的守静致柔、释家的禅定参悟。正是儒释道文化的和合统一,才造就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武术文化。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特有的精神遗产,它具有活态性、传承性、生态性、变异性和民族性等特征。认识这些特征,是我们正确保护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前提。
1.活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管经历多少年或多少代人,它都不会脱离各族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并创造出新的文化内容,一代代传下来,它是通过人的智慧创造出来的,对于上一代的技艺、方式可以凭着个人及集体的力量和智慧加以创新改造,进行再发展,可以说,它是一个民族、一个区域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是活态的。它无时无刻不在流动和变化,是动态的而非静态的,是发展的而非停滞的,是有机的而非机械的,是“现在进行式”的而非“过去完成式”的。活态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然形态和生命线,堪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本质的特征,在此基础上也构成了其他特征。
2.传承性。知识的不可遗传性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无法像自然遗产和物质遗产那样“不劳而获”,而是必须经过传承、经过传授与习得才能继承和享用。所谓传承性,就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被人类以集体、群体或个体方式一代接一代享用、继承或发展的性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性是由遗产的本质所决定的,换言之,就是我们的祖辈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经过一代代劳动人民的积累和改进并以师徒或团体的形式流传下来,逐渐形成今天的技能或习俗。它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象征,是我们祖先汗水的结晶。传承性本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在动力和特性,要求非物质文化在传与承的实践中代代相传,绵延不断。
3.生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性主要表现在对生态环境的依赖、对生态环境的适应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反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性在于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十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同一故事原型往往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中流传着不同的异文,反映了不同的民族风情。比如,梁祝传说在我国就有汉族版、壮族版、苗族版、土家族版等等具有不同民族特色的多个版本,证明了民间口头创作不但可以突破地域和民族的界限,而且能够在保留关键情节和核心要素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加工调整,以满足不同地域和民族的审美需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象或内涵中,带有生态环境的内容或烙印,既是理所当然,也是不可避免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性的一个重要指征。
4.变异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的过程中,都可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态、内容或价值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异,反映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同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体现出来的形态差异。从古至今,虽然一脉相承,却非一成不变。例如,梁祝从口头传说传承出相关的音乐、戏剧等;又如,巫术、图腾崇拜和偶像崇拜在不同历史时期就具有不同的功能,相应地也遭遇到不同的价值认定。
5.民族性。民族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点。民族性是指为某一民族独有,深深地打上了该民族的烙印,体现了特定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智慧、世界观、价值观、审美意识、情感表达等因素。有时,随着文化交流的深入,某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流传到了其他地方,但不同民族仍然会使其打上不同民族文化的烙印。特定民族的特性表现在从形式到内容的各个方面。从民族的形式特征方面看,民族的人种、服饰、饮食、生产方式、语言、风俗等,这些大都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的,受自然生态的影响很大,有的还有遗传的作用;从更深层的民族特性来看,世界观、信仰、思维方式、宗教观、价值观、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审美趣味、生活方式、民族认同等,这些因素是长期以来形成的,表现在日常生活和行为的方方面面,有很强的稳定性,不太容易改变。
三、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河南人民的“身份证”和“护照”,河南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是民众智慧与精神文明的结晶,是连结民众情感的纽带和维系河南稳定发展的基础。因此,保护和利用河南人民传承与创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服务,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拓展文化资源范围,提升河南文化资本优势。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提升到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的高度,对内容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梳理和挖掘,认真研究和分析其潜在的经济价值和转化机制、转化方式,这必将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范围,为未来的文化经济竞争取得资本优势打下坚实的基础。文化资本就是以经济利益的形式具体表现出来的文化价值的资源积累和现实实现。经济发展越来越证明,人类终将进入“文化发展牵引经济”的时代,随着文化产业的革命,文化不再仅仅是抽象地、间接地作用于社会物质实践,而是将直接地进入社会实践,变为直接的生产力。
2.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挖掘文化资源特色,发展河南区域特色经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群体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长期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积淀下来的文化,在不同的区域内,人们传承的方式不同,内外环境变化不同,表现出鲜明的民族和区域特色。如,川江号子不可能产生在黄河之滨,伏尔加船夫曲不可能产生在尼罗河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这种民族区和区域性特色,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的展现也会根据区域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层次。
3.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发现文化资源亮点,形成新型产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清理、研究和挖掘,还可能发现其中的许多资源亮点,培育出一些新的产业,为经济发展提供一些新的经济增长点。非物质文化遗产范围广、涉及面大,能产生多种效益。对于其中的许多价值现在的人们还很难做到全面、系统地了解和认识。但一旦认识和发现,就可能为经济发展创造出意想不到的增长点。
4.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促进经济发展,丰富居民文化生活。健身养生的太极拳深受人们的喜爱,预计到本世纪中叶,将会形成以中国为核心,以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各国及澳大利亚、美国、英国等国家为中心,并向非洲、南美洲、中东、中亚等国家与地区渗透辐射的太极拳传播网络。届时,太极拳在全球的普及,太极拳习练者将达数亿人,由此形成的太极拳市场将带来巨大的商业空间,在产业实现利润的同时也相应地带动了太极拳这一非物质文化的发展与保护。
只有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条件的文化资源转化成为文化生产力,形成文化品牌效应,把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发展成优势文化产业,带来经济效益,促进经济发展,同时也才有更多的资金反过来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才能更好地加快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当前我们正处在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关键时期,只有大力促进文化与经济共同繁荣,我们的中原经济区才是一个金尊玉贵、花团锦簇的中原经济区”。
[1]谭宏.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理论探讨,2008,(2).
[2]汪振军.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与传承思考[J].河南社会科学,2009,(1).
[3]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