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古道与云南各民族
2011-08-15洪永忠
洪永忠
(大理学院 机关党委,云南 大理 671000)
茶马古道与云南各民族
洪永忠
(大理学院 机关党委,云南 大理 671000)
茶马古道在历史上为云南各民族的发展团结发挥了很大作用,使各民族的相互依存度大大提高。在新的历史时期,它不仅有较强的旅游资源价值,有助于唤起云南人的记忆和感动,还将作为名片向世界诠释云南,并召唤更多的人参与云南建设。
茶马古道;云南;民族团结;社会发展
茶马古道是指历史上穿越云南,到达西藏,并延伸到印度等地的一条以“茶马互市”为起源的交通要道。茶马古道几乎连接了云南全境,在满足云南及川藏各族人民运输物质需要的同时,对民族团结,巩固边疆,对西南各族人民的文化传播、思想交流、生存发展、文明进步发挥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一、历史上的茶马古道对云南各民族发展团结发挥的作用
历史上,茶马古道从云南勐海起,穿越西双版纳,入大理,经丽江,过中甸(今天的香格里拉),到达西藏,并延伸到印度的葛伦堡和尼泊尔的加德满都,是一条以马帮为运输工具的重要驿道。
茶马古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的西汉时期,《华阳国志》载:“汉德广,开不宾。渡博南,越兰津。度兰沧,为他人”。博南山在大理地区的永平县西,兰津即澜沧江,兰津桥即永平县岩洞与平坡之间的霁虹桥。西汉就已经有马帮在云南的崇山峻岭间穿梭,在博南古道上托运物质,它开辟了云南茶马古道的先河。樊绰在《蛮书》记载:“冬时共上雪,秋时欲归来,无那穹赕热,春时欲归来,囊中络贿绝”。至此,在云南、四川、西藏甚至青海地区的各民族,沿古道进行茶马互市交易,形成了茶马古道。经过宋、元、明、清及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开拓、巩固,茶马古道成为西南地区最重要的商业大通道,被誉为中国南方的“丝绸之路”。
茶马古道的开辟和形成,不仅促进了西南地区文化的传播、文明的传播,带动了这些地区文化和文明的交流,还促进了西南地区特别是云南社会经济的发展,连起了西南地区各少数民族,加强了少数民族的团结,巩固了边疆民族地区的稳定,为中华民族的团结、和谐、发展做出了积极重要的贡献。
1、加强了各民族的相互依存。茶马古道穿越的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世居着傣族、苗族、景颇族、拉祜族、彝族、白族、回族、纳西族、傈僳族、佤族、藏族等民族,各民族在生活发展中,互相支持,互相依存。据研究证明,大约从春秋战国时起,古羌人中的一些部落就从甘肃、青海一带南下,沿横断山脉的江河向南、向西迁徙,他们逐渐与当地群落融合而成西南的诸多民族,例如,藏族、白族、纳西族等民族从历史文献、语言、民俗等的研究表明,他们的先民都源于古羌人。这样,这些民族之间的宗教信仰、民族习惯、生活方式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联系,甚至相似,从而强化了民族之间的相容性、依存性。历史上,勐海、普洱一带一直是茶叶的主产地。吴觉农先生说:“我国西南地区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云南则是这原产地的中心”。茶的传播,从云南向全国,北面延伸到日本、韩国、朝鲜、俄罗斯、蒙古等国,南面则延伸到东南亚、印度、非洲等地。而最初的茶叶外运,只有人背马驮来完成。藏族地区,由于海拔高、生活条件恶劣,蔬菜的种植非常困难,藏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养成了喝酥油茶的习惯,以此来补充身体对维生素的需要,茶叶成为了藏区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茶马古道正是因此命名的。除了茶叶,大理云龙诺邓的盐也成为西南地区人民生活重要的必需品,据《博物志》载:“蛮法煮盐成团为颗,质则以颗计之”,可见诺邓的盐珍贵。由于诺邓是云南唯一生产钾盐的地方,盐质优良,不但受到了保山、腾冲、丽江、中甸、甚至缅甸客商的青睐,清朝政府甚至将管理盐政的“五井提举司”的官署设置在诺邓,提举司的职权甚至超过当时的知州。据《蛮书》记载,除云龙诺邓外,盐井还有安宁井,览赕城(今楚雄)的郎井。盐,成为茶马古道上的又一重要商品。除了茶叶和盐,粮食、布匹、火腿、腊制品、白酒,历史上的烟土,都是茶马古道上运输的物质。马锅头们把勐海的茶叶运到丽江,把云龙诺邓的钾盐运到云南全省甚至出口,把中原的布匹运到滇西、滇南,把大理的粮食运到藏区,把鹤庆的火腿、香肠、白酒运到拉萨,又把藏区的药材、毛皮、土特产运到大理,运到滇中、滇南。茶马古道一度成为了云南各族人民赖以生存的生命线,云南各族人民也因为茶马古道相互依存,相互发展。
2、促使纷争没有演变成大战。当然,民族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民族之间在相互依存的同时,也有纷争甚至战争。历史上云南的少数民族也有过纷争,但是,这些纷争只是局部和区域性的,并且纷争的时间非常短,这与茶马古道的重要作用是密切相关的。张九龄在《敕西南蛮大首领蒙归义书》中说:“敕蒙归义:吐蕃于蛮,拟行报复……盐井(今盐池)本属国家,中间被其(吐蕃)内侵,近日始复收得。亦应具知。”这就是在格萨尔王传奇中也有描写的著名的盐池之争。历史上为盐而起的战争,多在唐王朝、南诏、吐蕃之间发生,例如,漾濞江流域盐井的争夺,安宁盐井的争夺,姚州盐井的争夺,这是为争夺资源的一种纷争,也是唐王朝对边疆民族地区巩固统治的一种手段。此后,大理国时期,大理国与吐蕃之间也有纷争,但一直到“元跨革囊”大理国灭亡,云南少数民族之间再也没有大的战事。
3、增加了各民族间交融的机会。对待民族问题,我们说“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云南是全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一个省份,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少数民族也离不开少数民族。在云南的民族和谐和民族发展中,茶马古道在促进交流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云南的少数民族,大部分与古代氐羌族有渊源,加上后来进入云南的苗瑶民族、蒙古族、回族、满族、汉族等民族,使各民族心理上有一种亲近感和认同感,即大家都是少数民族兄弟,都希望和睦相处。甚至也因为这样,各民族的经济生活、文化传统、宗教信仰乃至语言上都有共性或相近性。纳西族创世史诗《崇般图》中就有记载:崇仁利恩夫妇生了三个儿子,“大儿子后来就成了藏族,二儿子成了纳西族。三儿子成了白族”。在纳西族、白族、彝族、傈僳族、怒族等民族的语言中有很多词汇与藏族相同。南诏时期,异牟寻就重用曾经是俘虏的汉族人郑回任宰相,拜汉族的贤明之士为师,仿唐朝的政治制度,学习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使历史上的南诏王朝一度辉煌。丽江地区保存至今的东巴教,实际上是古羌部落原有的宗教同早期的藏族苯教、后期雍仲苯教等与纳西族原始宗教相融合而形成的。“华夷一家”的观念,就是汉文化中“和”、“合”精神,它成为民族融合的精神动力。著名的丽江白沙壁画,融藏传佛教不同教派、汉传佛教、道教神佛等内容为一体,展现了“前院道士,中间和尚,后院喇嘛”的民族宗教和谐场景,不愧是中华各民族相互生存、相互尊重、和谐共处、相互发展的真实写照。
而当外强入侵,民族危亡的时候,云南的各族人民又团结起来,共同抗击侵略者,发生在怒江的傈僳族抗英斗争,得到了彝族和苗族的大力支持;英军入侵西藏时,纳西族的马锅头慷慨解囊,奋力支持,一度传为佳话。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占领封锁了中国对外的所有通道,在抢修滇缅公路中,茶马古道上的马帮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车后的滇缅公路成为中国与世界反法西斯战场运送给养的唯一生命线。1942年初缅甸沦陷,5月,龙陵、腾冲失陷,日军切断了滇缅公路,滇西北的马帮成为滇藏、滇印交通的重要力量。和志武先生在《近代纳西族的历史发展》一文中写到:“据调查,丽江纳西族从清末以来到藏区贸易的商号约有30家之多,到抗日战争的鼎盛时期,大小商户共有1200多家,其中拥有资本一二百万元(半开银元)的民族资本家就有10家左右;那时,每年来往于丽江、西藏、印度的马帮约有25000匹,其中纳西族主要几家资本家从印度运来的货物,每年约有4000驮之多。他们的商业活动范围近达滇川藏交界的临近各县,远达昆明、成都、拉萨,甚至上海、香港、印度”。因此,茶马古道再次为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做出了自己的重要贡献,茶马古道的出现和完善,是云南社会发展的一种产物,也是云南少数民族之间在长期的生存发展中的一种共识和必然选择。
二、茶马古道的现代价值
如今,云南的交通状况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昆明到瑞丽的高速公路,昆明到河口的高速公路,昆明到昭通的高速公路,以及大理到香格里拉的高速公路,几乎都是沿着当年的茶马古道的足迹建设的。茶马古道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价值。
1、旅游资源价值。作为商路的茶马古道早已完成了使命,但作为凝聚无数故事和传奇的文化意义仍具有价值。正在飞速发展的云南铁路,为云南人民提供了更加快捷的运输方式。遍布全省的机场,为云南的旅游、发展、开放注入了现代化的元素。在党中央、国务院加快西南桥头堡建设的蓝图规划中,云南省首当其冲。云南省委、省政府以云南民族旅游为品牌,以文化产业发展为手段,以毗邻东南亚和南亚为优势,全力加快发展。云南是一个少数民族大省,也是一个少数民族文化大省。云南旅游的优势和旅游长期持续火热的现实告诉我们,云南不仅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有四季如春的气候资源,有石林、有野象、有孔雀、有洱海、有玉龙雪山、有腾冲热海、有迷人的香格里拉,更有阿诗玛、五朵金花、崇圣寺三塔、泼水节、火把节、丽江古城、佤族文化、傈僳族同心酒、藏族风情等等,不胜枚举。云南的少数民族文化构成了云南旅游的灵魂,而民族团结则为旅游的长期发展增添了光环,这其中也包括了“山间铃响马帮来”,包括了马帮文化,包括了茶马古道的历史。
2、唤起感动。我们说,茶马古道在云南的社会发展进步中发挥过重要,甚至是不可或缺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生产资料的改善,茶马古道甚至有可能退出历史的舞台。但是,我们仍然保留这一份记忆,这是我们先民曾经走过的路,那崇山峻岭中的一条条古道,那因为几千年马帮踏出来的几厘米,甚至十几厘米的一个个石坑,是一种沧桑,是一次次人生的惊叹,也必将是给我们后人的一次次感动。今天,茶马古道的马帮运输依然会在特定的区域和一定的时期保留。一些旅游地区,如鸡足山风景区,玉龙雪山风景区、香格里拉风景区的马帮(队)受到了旅游者的热烈欢迎。云南的一些山区,茶马古道的一些区域,依然有马匹穿梭在几千年的古道上。大理一年一度的三月街民族节,仍然有赛马活动,仍然有来自滇西、滇北、藏族地区的马匹交易;甚至大理鹤庆等地每年都举办“茶马古道艺术节”,一些集镇如云南驿、剑川沙溪、鹤庆松桂等因为在历史上作为茶马古道的重镇而成为历史文化名镇。的确,茶马古道展现给世界的不仅仅是一种交通运输方式,它汇集了云南少数民族几千年来的生活、文化、习俗、甚至宗教信仰,组成了云南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部分,是云南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茶马古道上马帮人的生活、生存方式尽管艰难,但他们敬畏天地、敬畏自然,与自然融合相容共处的生产生活方式,无疑在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马帮人敢于开拓、敢于冲闯的精神,是对传统农业生产的一种突破,是先进的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一种表现。茶马古道及其由此产生的马帮文化、云南少数民族关系是云南特有的文化遗产,我们必须加以研究保护,使云南的民族文化大省的创建丰富多彩,感动世人,并促使他们去闯更广大的市场。
3、作为名片向世界诠释云南。我们一直认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鲁迅先生的原话是这样的:“现在文学也一样,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注意”。我赞成纳张元先生的观点:“民族性只有不断发展变化,自我更新,才有生命力和文化光彩。优秀的民族文化都是兼收并蓄,从善如流的”,而不是所有民族的都是世界的。我们把鲁迅先生的“文学”上升到文化,上升到民族精神来看,茶马古道上的马帮和马帮文化尽管已经逐步的走进博物馆的陈列室,在“印象丽江”中的马锅头,也仅仅只能在演出中感受到,但我们说导演张艺谋准确抓住了民族团结和民族文化绚丽的两条主线,用“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感动了所有欣赏“印象丽江”的人。一群群马帮融入了横断山脉,融入了滇西高原,融入了玉龙雪山,融入了詹姆斯·希尔顿为人们描写的人间天堂——香格里拉。这是茶马古道为人们创造的奇迹,这是茶马古道为世界展示的美丽。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茶马古道》电视剧,让人们重温了云南少数民族依存、团结、和谐、发展的美好情景,让世界深切的感受到了云南充满魅力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一部《金凤花开》又把以白族美丽善良的金凤为代表的少数民族的优秀品格展现在全国人民面前。不论是保存在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校园内石城盟誓碑亭中的碑刻档案——《大理国段氏与三十七部石城盟誓碑》,还是在普洱红场的《民族团结誓词》碑,都记载了云南二十多个民族长期以来和睦相处、团结友好、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明历史。如同以汉文、傣文、拉祜文等文字为代表的碑誓内容一样:“从此我们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一条茶马古道维系了一片热土的美丽繁荣,一方少数民族因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凝聚力而固守了这一方净土。如今,云南已经成为中国西南地区民族文化旅游的品牌。云南少数民族的民族风情,质朴的个性,敬畏天地的心态,纯自然的生活方式,与生态相互融合的发展,让无数远道而来的中外客人惊叹、陶醉、流连忘返,这就是我们赖以生存并为之自豪感动的美丽家园!而透过各种现代媒质,世界也将更多地通过茶马古道了解云南,热爱云南,并以适当的方式参与云南的建设。
C956
A
1671-2994(2011)06-0139-03
2011-08-16
洪永忠(1968- ),男,云南鹤庆人,大理学院机关党总支书记。研究方向:党的建设与民族文化。
责任编辑:陈文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