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民意”考验政府的行政智慧
2011-08-15张林林
张林林
(中共伊犁州委党校 新疆 伊宁市 835000)
“网络民意”考验政府的行政智慧
张林林
(中共伊犁州委党校 新疆 伊宁市 835000)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利益诉求渠道,其影响力与日俱增,作为管理国家事务的各级政府和官员,应适应时代的新变化,在当前中国社会转型,各种矛盾叠加、各种利益纠结的复杂时期,各级党政干部必须重视网络的作用及其危害性,既要深入了解“网络民意”,又要诚恳地向网络问政,学会应对和处置“网络舆情”,引导和利用好“网络民意”。这是各级政府官员提升行政智慧,提高执政能力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网络民意 重视 网络问政
2008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网考察时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2009、2010年两会前,温家宝总理在线就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与网民真情互动。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自与网民在线交流,体现出政府在把握社情民意、回应民众诉求,听取民众的建言献策上的努力与诚意,为执政者与民众网上沟通树立了典范。
据最新统计资料显示,截止2010年底,我国网民总数已达4.57亿,而且大多数网民都通过互联网这一平台进行社会沟通,参与社会事务。最近发布的《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调查:81.7%的网民表示更加关注社会事件,56.1%的网民表示经常在网上发表意见,可见网民参与社会的高涨热情。
互联网作为一种利益诉求渠道,其影响力与日俱增,作为管理国家事务的各级政府和官员,应适应时代的新变化,既要深入了解“网络民意”,又要诚恳地向网络问政,同时还要有效引导网络舆情,这是各级政府官员提升行政智慧,提高执政能力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一、网络民意是推进民主化进程的助推器
我们党提出的奋斗目标是构建和谐社会,而文明、民主、平等则是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不断提高国民的文明程度,广大民众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监督政府的管理,促使政府及官员不断提高行政能力。但目前,我国民众的利益诉求和参政议政的渠道还不畅通,一些地方政府的行政垄断阻塞了广大民众的社会参与。随着网络的普及,以其传播速度快和影响范围广的巨大优势,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从积极的方面看,“网络民意”的确起到了推动民主参与的作用,如“网络反腐”,南京江宁区房产局长周久耕因无视民意的一句话,引起了网民的愤怒,进而予以网络追踪,先后曝出其抽天价烟、带名贵表的奢侈,最终牵扯出了周久耕的腐败问题。这一反腐形式,表现了广大网民对腐败问题的深恶痛绝,与党内反腐相互配合,对净化党的肌体、树立政府形象起到了积极作用。
“网络监督”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陕西周正龙“虎照门”事件,使当地政府作风不实,弄虚作假的行为得以曝光;上海的“钓鱼执法”事件、广州的“许霆案”和陕西的“帖案”,都是通过网络,揭露了我们一些地方执法部门在依法行政方面存在的弊端和漏洞。
“网络问政”是当今执政方式的一大转变。自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亲自上网与网民在线交流,在广大网民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参政议政的热情日趋高涨,许多地方政府因势利导,问政于民,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江西省自2008年7月至今,就有60余位县(市、区)委书记、县(市、区)长以实名开设“民生博客”,开创了全国官员集体网络问政先河。官员通过网络问计于民、问政于民,不仅能激发网民更大的参政议政热情,而且通过官员与民众的平等沟通,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也有助于推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互联网以其传播快捷、内容丰富、涉及广泛、互动性强,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然而网络又是一柄双刃剑,网络舆论始终存在“激情大于理性”的一面,一些个别而普通的问题,一旦被别有用心的人或敌对势力利用,谣言就会肆意蔓延,就会将普通问题政治化,甚至采取过激违法的行为,危害社会安定和谐,损害党和政府的威信。一是因为匿名的网络可以使人们自由发表意见却难以承担责任,如“人肉搜索”,任意侵犯他人的隐私权,既不道德,又触犯法律,但又实难加以控制和处罚;二是大多数人参与网络舆论,只是泛泛表达意见,以“逞口舌之快”,对事实的真相并不真正了解,这就极易产生负面影响。三是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网络加以煽动,制造事端,引发社会动乱。如2009年乌鲁木齐“七·五”事件,就是境内外的民族分裂分子,借“六·二六”广东韶关旭日玩具厂的一起维吾尔族务工人员与当地打工者之间的斗殴事件,在互联网上大肆炒作,歪曲事实,挑起民族对立,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严重影响了新疆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因此,在当前中国社会转型,各种矛盾叠加、各种利益纠结的复杂时期,各级党政干部必须重视网络的作用及其危害性,学会应对和处置“网络舆情”,引导和利用好“网络民意”。
二、回应和处置“网络民意”的种种误区
由于网络民意所呈现出的主体多元性、影响广泛性,使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网络民意。但是,一些政府部门和官员对网络作用认识不够,对网络舆情准备不足,仍沿用习惯思维来看待网络民意,因而往往应对失措,造成不良后果。在应对处置“网络民意”上主要存在着以下几种误区:
(一)对“网络民意”缺乏理性认识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民数量激增,网民参政议政的热情日趋高涨。网络以其极大的鼓动性和导向性,形成了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然而,我们的一些地方政府和官员,对网络的这一特点认识不清,面对网络民意常常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认为参与网络的毕竟是少数,形不成多大能量。另外,网络民意都是匿名参与,不具有任何法律效力,或认为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恶意炒作,哗众取宠,不必予以理会。因而,只是简单地通过媒体进行“避谣”,其结果是网民跟帖越来越多,影响越来越大,一发而不可收拾。
(二)习惯用行政手段来堵塞舆论
面对网络民意,一些地方政府和官员不是积极地“回应”,及时公开信息,勇于承担责任,而是有力地进行“回击”,对发帖人横加指责,或用删帖的方法甚至关闭网络以堵塞言论。古人云:“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政府无视或轻视网络,或采用行政手段来处治“网络民意”,就等于自断了解社情民意的途径,也失去了正面引导舆论的好时机。
(三)对“网络民意”以惩处为主,不能因势利导
由于对“网络民意”和“网络舆情”的错误认识,一些地方政府,打着维护政府形象,维护社会稳定的旗号,对发帖人进行穷追猛打,甚至动用公安机关跨省追捕。靠这种简单草率甚至是罔顾法律的手段对发帖人进行惩处,而不是通过平等沟通、澄清事实真相,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只能是愈发被动,更有损于党和政府的形象。
(四)信息发布不及时公开,错失良机
在信息时代,人们对信息的关注度和敏感度越来越强烈。因而要求政府信息公开透明已成为民众的热切愿望,特别是一些敏感的焦点热点问题。一味地捂盖子只能使疑窦重重,由于信息不公开,发布不及时,导致各种半真半假的信息,借助现代传播手段四处流传,不明真相的群众,极易被情绪化的传言所鼓动,行为必然过激,导致严重后果。
(五)给“网络民意”仓促定性,使应对陷入被动
“网络民意”是我们在执政中遇到的一个新问题,一些地方政府和官员对此准备不足,一旦“舆论”爆发,就显得手足无措,习惯性地运用原有的思维方式,仓促地为事件定性:“这是一起恶意攻击党和政府的事件”、“破坏社会稳定”等,甚至随意动用警力进行弹压,或者“网络所说与事实不符”等简单表态进行回击。这只能引来更多猜疑,更多网民的“反击”,使政府和官员陷入被动。
三、善对、善用网络,提升地方政府官员的行政智慧
(一)高度重视网络民意及网络舆情的巨大影响力
2008年6月,胡锦涛总书记做客人民网,称网络为“了解民情,汇聚民智”的重要渠道。去年和今年的“两会”前夕,温家宝总理都通过网络,在线与广大网民互动交流,真情回答网民的提问。党和国家领导人率先垂范,网络问政,体现了对网络的重视。来自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民意,会给执政者以参考和启发。因此,各级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和官员,应高度重视网络舆情,积极回应网络民情,科学引导网络民意,要认识到民众通过网络进行充分表达将越来越普及,其影响力会越来越大。各级政府应通过网络,充推进公民有序地政治参与,各级领导干部应切实转变观念,走进互联网与网民真心交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虚心接受网民的监督,才能不断提高行政能力。
(二)应抱着宽容大度的心态面对网络
在新形势下,忽视网络舆情,无视网络民意,或者对其抱着一种敌对、拒绝、排斥的态度,网络必然会已同样的态度予以反击。网络民意的背后,实际上就是民间情绪的一种释放,这种释放是多样化的,代表着不同阶层的心声,如果加以伤害,实际就是对民间各种思潮、民众参政议政、民主意愿的伤害。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没有哪一种事物天生就完美无缺。关键是要看长远、看主流,应以开放、宽容大度的心态看待网络,网络所给予的将是智慧的启迪和理性的回报。
(三)全力构筑官民互动的网络平台
构建和谐社会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拥有良好的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和冲突的社会机制。互联网提供了政府与民众的交流平台,可以增强政府工作的前瞻性、互动性和针对性,使管理者及时了解信息,与网民相互交换看法,提出相应对策,进一步提高政府的快速反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全力构筑官民互动的网络平台,即真正做到信息公开,尤其是重大决策,广泛听取民众意见;对网民反映的问题要及时回应,认真查办;虚心接受网民监督,尤其是职能部门;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人,应经常性地与网民进行对话交流,从中了解民情,汲取民智。
(四)各级领导干部要学习和掌握互联网知识
2007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组织专题学习,胡锦涛同志在会上强调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重视学习互联网知识,提高领导水平和驾驭能力。在网上,我们可以听到最基层的声音,了解最真实的情况。在网络时代,领导是否会上网,是重不重视网络民意,也是体现其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现代社会,一个不能熟练掌握和运用网络与群众打交道的领导干部,不是称职的领导干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指出,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将懂网、上网、用网作为一项基本要求来落实,真正使“上网交心下网服务”、“网上问题网下解决”成为一种工作常态。政府部门应积极利用网络,建立社情民意的收集机制,通过网络问政于民,虚心接受网民监督,以此拉近政府与群众的距离,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同时也会大大降低社会管理成本。
(五)应对“网络民意”要积极主动
各级政府和官员要高度重视现代社会网络传媒的作用,善于通过网络途径体察社情民意,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对网民提出的质疑和批评要及时反馈,对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要及早说明,不能推脱;对网民提出的好建议要虚心采纳;对网民反映的热点焦点要深入调查,及早捕捉苗头性、预警性信息,认真分析研判,提前做好防范化解工作;对网民反映的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生产生活问题,要认真对待,主动掌握第一手情况,及早妥善解决。特别是对网上反映的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舆情,一定要在第一时间作出回应,辩明真伪,澄清事实,同时积极采取有利措施加以处置,切实做好网上网下两方面的工作。
[责任编辑:马炜泽]
doi:10.3969/j.issn.1674-6287.2011.01.051
D63
A
1674-6287(2011)01-0051-03
2010-09-11
张林林(1957~),男,新疆伊犁州委党校行政管理教研室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