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皖江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及对策

2011-08-15秦柳

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皖江示范区园区

秦柳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安徽 合肥 230051)

皖江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及对策

秦柳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安徽 合肥 230051)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成立一年多来,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文章在分析皖江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扩大和优化产业转移承接的对策。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承接 产业转移

一、皖江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

(一)承接数量大幅增加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品牌价值不断凸显,承接产业转移的步伐明显加快。2011年上半年,皖江示范区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8.8亿美元,增长52.7%,占全省的74.9%;亿元以上省外投资项目实际到位资金2181.7亿元,增长62.6%,占全省的72.9%。2010年郎溪县开发区共签约招商引资项目500余个,为开发区自2008年成立以来招商项目总和的近3倍。

(二)承接质量显著提升

国内知名企业接踵而至,熔盛重工、江西赛维、三安光电等一大批行业领军企业纷纷加大在皖江示范区的投资力度。日本花王株式会社、尼普洛株式会社、美国联合包裹公司、纳威司达公司、卡特彼勒公司等一批境外全球500强公司以及行业领军企业,纷纷落户皖江示范区。实施严格的产业准入制度,在投资强度、节能降耗、产业政策等方面严格把关。浙江仙桥集团拟在芜湖经济技术区投资10亿元建设聚乙烯项目,江苏一家不锈钢生产企业计划在芜湖投资30亿元,柳州一家企业想在合肥投资2亿元建设日化项目,皆因污染较重、能耗较高、产业政策不符合国家要求,被拒之门外。

(三)承接模式不断创新

滁州、宣城等市与江苏、上海在开展园区合作上不断探索,取得明显成效。郎溪县先后采用“飞地经济”形式,与江苏常州武进区、上海松江区以及浙江海宁等地政府加强对接合作,整体承接了无锡4个乡镇的产业转移,形成了郎溪无锡工业园,投资150亿元的浙江海宁经编产业园和投资40亿元的常州武进区东华科技园也将整体搬迁至郎溪。合肥京东方项目、芜湖三安光电两大投资超百亿元的重大项目引领了集群式产业转移,未来将建成国内最具影响力的产业基地。奇瑞汽车等一批创新型企业通过自己掌握关键技术的溢出效应,吸引了大批配套企业入驻。

(四)与长三角的区域合作不断深化

长三角三省一市主要领导已达成共识,联动实施长三角区域规划与皖江示范区规划,合力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等。沪、苏、浙、皖三省一市政府还签署了《关于共同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三省一市将通过出台政策、搭建平台、提供服务等,积极引导和推进各类市场主体有序开展产业转移,努力构建长三角地区合理分工的产业体系,标志着安徽在融入长三角进程中迈出了新的步伐。长三角地区作为安徽引进资金主要来源地的地位进一步凸显。2010年前11个月,长三角地区企业来安徽省投资1000万元以上项目12214个,总投资额14170.1亿元,实际到位资金3147.8亿元,增长48.7%,占全省1000万元以上项目实际到位资金的57.7%。

同时,皖江示范区在产业转移承接中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各地相互拼资源比优惠,竞争不当;二是引进的产业出现低水平的同构化,缺乏带动力。由此带来的结果:一是产业关联度低,难以形成大产业,有只见项目不见产业之评价;二是引进的产业层次不高,竞争力不强。究其原因,有行政分割下各地自身利益的驱动,有政绩考核的不尽合理,也有缺乏高级别的协调机构,还有缺少中心城市的极核效应,以及承接转移模式有待进一步创新,等等。

二、扩大和优化皖江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建议

(一)成立高级别的专门协调机构

目前我国的国家级示范区大都成立了专门的协调机构,且协调机构的级别较高。比如浦东新区、滨海新区、两江新区、陕西西咸新区都有管委会,管委会主任由一名省级领导兼任,管委会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负责区内的协调,特别是滨海新区,管委会的职能定位就是协调机构;长株潭试验区也成立了专门的协调机构,由一名副省长负责协调。皖江示范区设立后,我省虽然成立了皖江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和皖江示范区建设办公室,但协调不够。皖江示范区领导小组由省长、副省长、省直各厅局、10个市和两个集中区主要领导构成,领导小组只是一个议事机构,定期和不定期开会,开会间隔时间长,并且所有领导都是兼职,协调力度有限。皖江示范区建设办室也只是一个正厅级机构,主要是执行建设领导小组的决定和决议,为示范区各成员提供服务,协调能力也很弱。建议在皖江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下成立专门的协调机构,由一名副省长兼任协调机构主任,或者依托皖江示范区建设办公室,由一名副省长兼任皖江办主任,专门负责示范区内部的产业有序承接和发展、集中区建设等协调事宜。

(二)改革评价内容,严格进行考核

为了充分发挥各地创造性,调动各地积极性,应鼓励支持各市县镇对外招商引资、扩建和新建工业园区,但考核的重点不仅要重视量更要重视质,如对投资强度、土地产出率、投入产出率、经济社会效益、附加值、配套率、市场占有率以及环境、能源等,事前要有基本的标准,事后要制定评价体系、认真考核。这样才能校正拼资源、比优惠的低水平不当竞争。

(三)创新承接模式,着力打造两个方面的特色

承接产业转移要创新模式,要有特色。但模式和特色的打造需要事前的策划,也要实践的积累。历史和当今国内外承接产业的模式多种多样,借鉴而不能照搬。从皖江示范区现实来看,可以从引进的区域与重点产业两个方面打造特色园区。前者可以设立上海、江苏、浙江、台湾、福建及国外境外的专门工业区或区中园,专门为引进特定区域的产业、企业和商家进入,有利对方集体进入,整体抱团式转移有安全感,接受地则有利在短时间内形成集群与配套。后者可以结合我省原有的八大产业及规划发展的新兴产业,有意识有计划地建立专业园区,形成一批产业或配套企业。而且在工作层面要求各地必须明确地打造和申报特色园区,每个园区要有重点产业,以推动产业集群和特色园区的形成。

(四)进一步做强劳动力资源优势

产业工人的技能水平往往成为决定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的最重要因素,在国内许多产品不是设计不出来而是生产不出高质量的产品。现在国(境)内外产业转移对转入地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高素质人才的可获得性甚至成为决定产业是否转移和转移到什么地方的首要条件。

江西省的光伏产业做得好,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在知识型产业工人的培养上具有规模优势和低成本优势。新余的江西太阳能职业技术学院是目前全国唯一一家太阳能职业技术学院,江西省还组建了南昌大学太阳能光伏学院,并将在南昌、新余、赣州、上饶、抚州、景德镇等地建立光伏中等职业教育基地。皖江示范区劳动力资源虽然丰富,但开发的深度还不够;要想吸引大量优质的企业、产业进入,通过引进、承接培育一批大企业、大产业,必须进一步加强劳动力培训。做好这项工作对更多地承接产业转移和增加劳动者收益都有重大关系,要围绕皖江示范区现有支柱产业、未来发展产业,做好相关人才的培养、引进工作,加强人才储备,为外资的进入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五)打造中心城市,形成产业集聚核

我省沿江城市密集,区位优越,但缺乏经济实力强的大城市,单个城市体量小,形成不了强有力的极核点,在当今以城市引领区域发展的时代,这种状况对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无疑不利。可以利用原有基础,进一步通过体制创新,跨越式地建设形成2—3个大城市,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增强吸引力,扩大辐射力,形成带动力,十分必要。为此:一要抓住巢湖市拆分的契机,打好“科教牌”、“巢湖牌”,加快合肥区域性特大城市建设;二要加快芜湖、马鞍山同城化步伐,使之融为一体;三要加快沿江城市一体化步伐,使各市在基础设施、管理、要素流动与配置等方面减少运输、交易和行政管理等成本;四要尽快通过行政区的调整,实现跨江发展。

(六)积极承接引进高层次产业

皖江示范区区位优越,在产业承接中遵循梯度原则是首要选择。但同时也要看到,当今时代,交通的方便、信息的发达和科技的发展使得反梯度承接产业同样可能。因此,在承接的产业和模式选择上,也要有意识地进行跨越式的承接,这主要体现在产业承接的选择上应提高承接产业的层次,提高经济的外向度。如可以引进总部经济,占据某些产业发展的主导地位。又如可以建立专门对外加工和产业承接的园区,直接吸纳国外境外的产业和资本进入,并扩大出口。还有,要做好现代服务业的引进,至少要与工业产业的承接放在同等地位上。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决定产业竞争力,做好物流、研发、共性技术供给平台等社会化的服务,从一定意义上说,对扩大产业承接的量和提高承接产业的质均有着直接甚至决定性的影响。

(七)鼓励在合理分享利益基础上共建园区

园区是产业承接的空间载体,各地争相建设扩大园区无可非议。但为了防止有的地方不顾条件盲目建设或建成后引不来项目而采取不当手段,使得整体的资源配置难以最优化,要大力倡导并在政策、体制上鼓励合作共建,如在税收、地区生产总值以及就业和管理上、体制上给予创新,使之能合理分享利益,这对避免恶性竞争和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显然是有利的。

2011-09-16

秦柳,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助理研究员,硕士。

吴妍妍

猜你喜欢

皖江示范区园区
河滩地建起中药材示范区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中国第三个国家级入境再制造示范区通过验收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皖江头上第一桥——记望东长江公路大桥精品工程打造过程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的通知
“小鲟”过皖江
园区开发Ⅱ个股表现
着力打造“青少年普法教育示范区”升级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