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中国共产党组织建设的先进性
——以建党初期组织建设为视角的历史学分析
2011-08-15徐学初张立辉
徐学初 张立辉
(西南民族大学 政治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简论中国共产党组织建设的先进性
——以建党初期组织建设为视角的历史学分析
徐学初 张立辉
(西南民族大学 政治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在20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中共党组织的建立,不但使得近代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引导中国革命走上了胜利坦途,而且,中国共产党作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建立起来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组织,在政党观和党的组织建设方面,亦具有鲜明而内涵丰富的先进性。总结中共党组织建设的先进性及其历史经验,有利于丰富和深化对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理论认识,同时,对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也提供了重要而极具实践价值的历史启示。
中国共产党;组织建设;先进性
回顾20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1921年7月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不但具有使得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引导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从此走上胜利坦途的重大的里程碑意义,而且,中共作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为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而建立起来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组织,其先进的现代政党观、坚强有力的组织建设及其经验,对于其时中国人革新政党观念,促进现代中国政党组织建设朝着健康而光明的方向发展,亦同样具有极其重要的先进示范作用。总结中共党的组织建设的先进性及其历史经验,不仅有益于丰富和深化我们对于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思想理论认识,并且也为当前我们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提供着重要而极具实践价值的历史经验启示。
一、以正确的政党观指导党的组织建设
政党观,是人们对于政党问题的根本观点和看法,也是指导人们从事政党组织建设、开展政党活动的思想基础。众所周知,现代政治学意义上的“政党”组织和政党活动皆始源于欧洲,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文化与政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西式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得以实现的组织制度保证。但在中国,由于自秦至清几千年间封建社会专制皇权政治的强烈影响,中国社会以及国人的思想观念中只有“党”、“会党”、“乡党”、“朋党”等概念①,却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政党”组织观念。因此,当现代“政党”及政党组织和政党政治活动伴随着欧风美雨的东渐,被辗转翻译介绍传入中国后,当时的中国民众即因“政党之名词甚为新异,中国人不明白党字之真义”②而望文生义,根据自己的理解或者需要,对“政党”一词进行了纷繁复杂、歧见迭出的解读。例如,梁启超提出:“政党者,人类之任意的继续的相对的结合团体,以公共利害为基础,有一贯之意见,用光明之手段,为协同之活动,以求占优势于政治界者也”。③杨度声称,所谓政党,就是“使一国中各社会之人,抱同一之政治目的,结为一团,而活动于一国之内”④的社会团体。马相伯强调:“政党者,多数党员之良知之结晶体也”。“苟名为政党,则无论何党,而其所欲皆必与国利民福相近”。⑤
近代中国人在政党观念上的讨论和困惑,反映了当时中国有识之士在学习西方以寻求救国救民真理上的不懈努力与曲折蹉砣,说明了他们对于现代政治生活中的政党及其组织活动的认识极其肤浅甚至于误解极深。⑥而这样的误解和成见,显然极不利于现代中国政党组织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在客观上要求中国共产党人从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需要出发,通过正面阐述现代政党及其组织建设的科学内涵,进行政党组织观念上的拨乱反正与正本清源。
1、针对当时中国社会上较为流行的将现代政党制度与中国历史上的“朋党”混为一谈的误解,做必要的澄清与辨析。对此,中共早期领导人李大钊曾专门写了《隐忧篇》,阐明他的政党观和对现代政党组织、政党政治的理解。李大钊在文章中明确提出:“党非必祸国者也。且不惟非祸国者,用之得当,相为政竞,国且赖以昌焉。且不惟国可赖党以昌,凡立宪之政治精神,无不寄于政党,是政党又为立宪政治之产物矣”。他强调指出:政党是现代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政党要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发挥作用,要使政党成为国家能够倚赖并能造福于国家的政治工具,就必须在建党思想和组织观念上把传统的“朋党”与现代政党区别开来,就必须树立“立党为公”的政党理念,把政党利益与国家利益联系起来,以立党为公的精神从事政党的组织建设和开展政党活动⑦。1920年8月13日,中共早期著名活动家蔡和森在与同学毛泽东讨论如何建立共产党的通信中也提出:我们所要建立的共产党应当是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和作战部”。⑧正是基于这样一种科学而正确的政党组织观,1922年发表的《中共中央第一次对时局的主张》中,中国共产党人即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军,为无产阶级奋斗,和为无产阶级革命的党”。⑨这些探索与论述,反映了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现代政党及政党组织活动的正确认识,对于帮助当时的中国人民科学认识现代政党,在组织建设现代政党和开展政党活动时,将其与传统的“朋党”区别开来,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引导示范作用。
2、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性质。针对当时中国社会上风行一时的“革命党非政党”说,中共“一大”通过的党纲提出:“我们党承认苏维埃管理制度,要把工人、农民和士兵组织起来,并以社会革命为自己政策的主要目的。”“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必须援助工人阶级,直到社会阶级区分消除的时候;……直至阶级斗争结束为止,即直到社会的阶级区分消灭为止”。⑩毛泽东后来更明确地提出:“既要革命,就要有一个革命党。没有一个革命的党,没有一个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理论和革命风格建立起来的革命党,就不可能领导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战胜帝国主义及其走狗”。⑪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及其经验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在外无民族独立,内无民主自由的国家政治环境下,在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即被视为“甚于洪水猛兽”的“过激党”而遭到反动统治势力残酷镇压的严峻形势下,共产党人如果不旗帜鲜明地显示出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性质,如果不坚决采取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手段,则党组织的生存与发展都成问题,又如何能够实现夺取国家政权、保持国家政权的奋斗目标呢?又如何能够领导中国社会走上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呢?
二、以鲜明的阶级性凸显党在组织建设上的先进性
现代政党自诞生之时起,就是一定阶级、阶层或利益集团的政治代表。政党必须代表本阶级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基本观点之一,也是现代政党的根本属性,是政党组织存在与开展政党活动的依据所在。从理论上看,无产阶级政党代表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资产阶级政党代表资产阶级的阶级利益。但是,在历史上或者现实生活中,资产阶级政党总是有意无意地在理论上模糊政党的阶级属性,将政党说成是追求社会“正义”、政治“公义”、行为“道义”的超越了阶级界限的团体。声言:政党即“政治上之公党,因公共之利害而出者也”。“政党所主张基于国家全体之利害,而非基于一部分之利害”。⑫但在实际的政党组织建设与发展党员时,资产阶级政客们却眼光向上,热心于拉拢达官贵人与社会名流入党。如民国初年,中国国民党为了在国会选举中获胜,便公开宣称:“介绍党员,以有选举权为标准”。对社会中上层人士极力拉拢,“青年之士子,跋扈之武人,市侩之商贩,皆掺杂于其中。对于大官阔佬,则不问其是否同情,预写文凭,强之加入”。结果使得国民党从资产阶级革命政党“逐步向一个官僚、政客、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以至豪绅土棍的混合体方向演变”。⑬
与此相反,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之日起,即明确地提出了自己无产阶级政党的阶级属性。在1922年中共“二大”所通过的《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中即明确而庄严地宣告:“我们共产党,不是‘知识者所组织的马克思主义学会’,也不是‘少数共产主义者离开群众之空想的革命团体,’‘应当是无产阶级中最有革命精神的广大群众组织起来为无产阶级之利益而奋斗的政党,为无产阶级做革命运动的急先锋’”。并强调指出:“工人阶级的利益在中国共产党占第一位”。“中国工人要联合在各种工人组织之内,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力量”。⑭毛泽东后来在谈及共产党组织的阶级性时也提出:“政党就是一种社会,是一种政治的社会。政治社会的第一类就是党派。党是阶级的组织”。⑮“党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党的中央委员会、党的领导机关,也是党的工具,都是阶级斗争的工具。”⑯1945年5月14日,刘少奇在《论党》的报告中,曾多次强调了中国共产党的无产阶级政党性质。他指出:“我们党之所以获得伟大的成就,在于我们的党从最初建立时起,就是一个完全新式的无产阶级政党,是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而在最坚固的中国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党”。⑰1949年4月28日,他在天津职工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又再次强调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代表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我们中国共产党就是你们的党。我们是为工人的利益而打算,为工人的解放而奋斗的。这是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以来,至今二十八年中从没有动摇过的”。⑱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一直坚持自己鲜明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阶级性质,努力体现自己的先进性。
1、始终坚持和弘扬共产党人以 “做革命的急先锋”为己任的先进性。一般来说,政党作为某一特定阶级、阶层或利益集团的政治代表,其必然是站在本阶级、阶层的前头从事政党的组织活动与政治活动。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的无产阶级政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组织,“应是无产阶级先进分子所组成,应能领导无产阶级和革命群众对于阶级敌人进行战斗的朝气蓬勃的先锋队组织”。⑲对此,早在中共创始人酝酿建党时期,党的先进分子们就旗帜鲜明地提出:共产党“是有阶级觉悟的劳工们中间的急进分子组织的”。“共产党就是革命军的总司令部”。⑳刘少奇指出:“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进的有组织的部队,是它的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在这一切伟大的事变与群众的革命运动中,我们的党都是站在群众斗争的最前线”。㉑江泽民也曾经强调指出:“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明确宣布自己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我们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形势和任务不断变化,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斗争策略、活动方式、工作方法也要相应改变,但是党的性质不能变,共产主义的最高目标不能变”。㉒
2、共产党不仅代表中国工人阶级的阶级利益,也代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对此,中共历次代表大会所通过的《党章》、《党纲》,都强调了党要代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这一宗旨。党的领导人——从毛泽东、邓小平到江泽民、胡锦涛,都对此做过科学而精辟的论述。如毛泽东在论述共产党的先进性时,曾明确指出:“我们阶级要胜利,就要选出先锋队来。……我们党要使人民胜利,就要当工具,自觉地当工具”。㉓邓小平也曾语重心长地指出:“共产党——这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中先进分子的集合体,它对于人民群众的伟大领导作用,是不容怀疑的。但是,它之所以成为先进部队,它之所以能够领导群众,正因为,而且仅仅因为,它是人民群众全心全意的服务者,它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并且努力帮助人民群众组织起来,为自己的利益和意志而斗争”。㉔中国共产党人正是以始终将中国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党的工作的首位,以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最根本利益的姿态而显示了其先进性。
3、在发展党员和建设党的组织时,注重“眼光向下”,努力发展工农群众党员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与现代中国其他政党眼光向上,只重视发展社会中上层人士入党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伊始,就极其注重在中下层民众尤其是工农群众中发展优秀分子加入共产党。从中共“一大”到“二大”,在短短的1年时间里,中共就建立了安源煤矿支部、长辛店机车厂支部、唐山制造厂支部等工人党支部,发展了项英、邓培、张浩、王荷波等21名工人共产党员。中共“二大”通过对建党一年来党的工作以及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指出:中国的广大农民有极大的革命积极性,是“革命运动中的最大要素”。小资产阶级的大量群众因遭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而会“加入到革命的队伍里来”。工人阶级有伟大的力量,是中国“革命领袖军”,并明确地提出:“我们既然是为无产群众奋斗的政党,我们便要‘到群众中去’,要组成一个大的‘群众党’;我们既然要组成一个做革命运动的并且大的‘群众党’,”我们就“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我们的活动必须是不离开群体的”㉕。在1924年1月11—22日召开的中共“四大”上,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发展和建立党的组织,特别是在工厂、路矿和农会中,将有阶级觉悟的分子吸收入党,建立党的基层支部。在同年5月的中共中央执委会第一次扩大会议上,中共中央鉴于全党同志因忙于国共合作而忽视了党的组织建设与党的组织发展的实际情况,明确提出:在国共合作的形势下,共产党不但“要求数量上及质量上有相当的组织”,而且党组织在建设形式上也“更要有非常之明显的组织形式”。“使我们的党,不但是工人的阶级斗争的指导者,而且是工人最初觉悟时取得自己的政治训练的唯一组织”。㉖中国共产党这种自成立伊始便“眼光向下”,深入到工农群众之中去发展党的组织,开展革命运动,在基层建立和发展党组织的党建工作方法,一方面表明中共在党的组织建设方面力争改变“一大”建党时党以知识分子阶层为主体的党员构成状况;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党对自己无产阶级的政党性质、对于党是中国革命先锋队的职能在认识上的深化,表明党认识到群众力量的重要性和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一个不仅代表中国工人阶级,也代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利益之群众性政党的必要性,并通过党的组织建设,显示出关注中华民族和中国最广大人民切身利益的政治价值取向。这是此前的中国资产阶级政党从来没有想到也没有采取过的政党建设方略。它对于扩大共产党的阶级基础,发展和巩固党的基层组织,具有极其重大的作用,是中国共产党组织建设的成功经验之一。
历史是昨天的现实。回顾历史,总结历史经验,是为了更好、更科学地认识和把握现在。曾是中共“一大”代表的董必武同志在参观上海中共“一大”纪念馆时曾意味深长地题词曰:“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钜”。诚然,当1921年中共召开“一大”建党时,只有党员50多名,会场也陈设得比较简朴,但形式的简朴,并不能够掩饰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时起,就以其先进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观和党的组织建设的先进理念,以鲜明的民族民主革命政治纲领所体现出来的“立党为公”、“胸怀天下”的崇高政治禀赋与价值取向,更掩饰不住她蓬勃的生命力和作为中国革命事业领导核心的执政能力。史载:当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时,正在国民革命运动失败中徘徊犹豫的孙中山便从新兴的中国共产党崭新的政治面貌和卓有成效的组织建设中看到了未来中国革命胜利的希望,认为:“吾党之新机于是乎在”。㉗或许正是从这一认识出发,孙中山在苏俄与共产国际的帮助下,毅然走上了“以俄为师”,改组国民党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国民革命光明大道。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组织建设对于现代中国政党制度及政党组织建设的先进示范作用。
注释:
①有研究者指出,中国古汉语中“党”一词大约有4种意义。一是类似于今天社区组织的区划名称。如《周礼》所云:“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二是邻居亲戚关系的称谓,如“乡党”。三是指与“群”相对的人群集合体。如:《论语》所言:“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四是“阿比不公”的意思。如《周书》载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以及“朋党”、“结党营私”、“党同伐异。”这4种“党”的古义,没有一种与现代民主政治意义上的“政党”有任何亲缘关系。参见杨德山著:《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政党学说研究》,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②《孙中山全集》,第3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6页。
③梁启超:《敬告政党及政党员》,《庸言》,第1年,第10号。
④杨度:《金铁主义说》,《中国新报》,第4号,1907年4月。
⑤马相伯:《政党之必要及其责任》,《政论》,第3号,1907年12月。
⑥其实,今人对“政党政治”、“政党制度”、“政党活动”等概念,也同样地认识模糊,常呈现出混淆使用之倾向。如在解说“政党政治”时,称其主要是指:“政党行使或参与国家政权的方式”。(《简明政治学辞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87页)或者“在国家法律规定或实际生活形成的政党的社会地位和作用,特别是政党执政、参与或影响国家政权的具体体制或运行机制”。而“政党政治”则是泛指各国政党为实现其政纲和主张而展开的一切政治活动和斗争方式。(《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477页)。
⑦《言治》(月刊),第 3期,1913 年 6 月。
⑧《蔡和森文集》,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49—52页。
⑨⑭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 年版,第 44、57-58、37 页。
⑩目前国内学术界尚未找到中共一大《党纲》的中文本。能够看到的一大《党纲》为俄文译本(现存于俄罗斯国家档案馆)和英文译本(附录在陈公博1924年在美国所作论文《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之后)。相关的考据,可参见谢萌明:《中共一大党纲研究》,载于《中共党史研究》,2000年第5期。
⑪《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37页。
⑫思群:《论政党与国家之关系》,《四川》,第一号。
⑬汤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选集》,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410页。《黄兴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404页。
⑮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1957年1月18日。
⑯㉓ 《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73、374 页。
⑰㉑ 《刘少奇论党的建设》,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98、206、398 页。
⑱《刘少奇论工人运动》,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44页。
⑲《人民日报》,1969 年 4 月 28 日。
⑳《共产党》,月刊,第 2 号,第 11 页,第 47页。
㉒《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第805、553 页。
㉔ 《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7—218页。
㉕㉖中央档案馆编:《中国共产党第二次至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6页。
㉗《孙中山全集》,第9卷,中华书局1981年,第542页。另可参见周淑真:《政党和政党制度比较研究》,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76页的相关论述。
责任编辑:陈文兴
D231
A
1671-2994(2011)01-0060-04
2010-11-08
徐学初(1956- ),男,四川资阳人,西南民族大学政治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中国近代史。
张立辉(1964- ),男,云南宾川人,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研究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