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创新策略

2011-08-15马仙玉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农民农村建设

马仙玉

(中共泉州市委党校,福建 泉州 362000)

新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创新策略

马仙玉

(中共泉州市委党校,福建 泉州 362000)

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标和主要手段之一,但目前新农村文化建设仍然比较薄弱,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相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存在着农民主体地位的缺失、农村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够、农村文化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等方面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创新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策略,即创新理念、工作思路、服务体系和体制机制。

新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创新策略

经济的贫困是不可怕的,但如果文化贫困了,乡村就会被彻底摧毁。这里的“文化”不是指狭义上的知识,它包括更广泛的内容,如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如果农民的文化贫困了,则代表农民没有了理想、追求和信仰。所以,新农村建设不是单纯地注重农民收入的增加,不是单单看农村的楼房有多高、马路有多宽。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该是让农村成为有文化、有较强幸福感的新农村,让广大农民成为具有公民意识、法律意识、道德意识的新型公民,从而让农民过上富裕、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因而,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就是要重建农民的生活方式,恢复农民生活的主体性价值。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农村经济飞速发展,农村文化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从总体上看,仍然比较薄弱,农村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相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农民主体地位的缺失。由于长期以来的体制性障碍,我国农民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而以前重经济轻文化的做法导致了文化体系中农民主体地位的缺失。主要表现在:第一,当前文化产业的服务对象主要以城市的社会精英为主要内容,文化工作者习惯于在城市的圈子中“幽雅”,文艺题材多以反映城市生活为主,而反映乡村生活的则相对较少。第二,文化为广大农民和农村服务的意识淡薄。文化工作者的创作题材大都以城市为主,并没有认真考虑农民对文化的真实需求是什么。以城市和消费主义为中心的文化发展模式,导致农民了解到的并不是他们自己的生活,而是另一个对他们充满诱惑和刺激的社会,增加了他们心理上的不平衡。第三,农民只能被动地接受外界文化信息的输入,对现有文化活动的满意度普遍偏低。据有关调研,大多数农民对现有的文化活动表示不满意,表示满意和非常满意的仅只有17.8%和0.8%。不少农民离乡进城务工,但是,只有少数精英能够在城市扎根留下来发展,大部分年轻人在城市磨炼几年后又重新回到农村,而这些基本适应城市生活的中青年回到农村,对文化的需求更加强烈,但农村文化的缺失及不适用性使他们心理上更难平衡。

2、农村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够。农村蕴藏着丰富的民俗民间艺术资源和一大批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目前这些民间艺人均以个体的身份、作坊式的生产在市场中艰难地生存着,各种艺术资源难以通过一定的形式实现有效的整合、包装,形成合力,实现规模经营,也就是说,缺乏走向市场的能力。悠久的发展历史赋予了乡村文化优良的传统,在我国广大农村,祖祖辈辈流传下来了许许多多优秀的文化遗产。然而,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劫难和市场经济的冲击,人们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乡村传统文化的生存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是在年轻一代的心目中,传统文化已经陈旧、过时,于是,年轻人对传统文化已不感兴趣,更不愿去发展和传承。如今,许多民间手艺已面临没有传人的尴尬境地,一些山歌、民曲已成为艺术家采风时苦苦搜寻的素材,大量农村的历史遗迹、革命旧址因没有得到很好的修缮和保护而被荒芜、废弃,舞台拆了、剧团散了、戏院关了的情况,在农村更是比比皆是。乡村文化已有被现代社会边缘化的危险。

3、农村文化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现有的文化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基层文化单位的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一是文化馆、文化站的业务经费和活动经费得不到保障,县级图书馆购书费用占经费总支出的比重逐年下降。二是许多乡镇文化工作者的待遇问题难落实,队伍不稳定。三是县乡文化部门在过去那种“养人”式农村文化运行体制中,根本就没有能力和积极性为农民提供文化服务,致使乡村文化体系“空壳化”。四是文化部门从部委垂直管理到乡镇文化站,在省、市、县文化部门优先满足自己的要求之后,也就是财政投入在一级一级优先保障之后,到乡镇文化站时就已所剩无几。再加之政府文化投入是政府出钱,请文化部门和文化团体为农民办事,造成投入者(财政)无法监督,受益者(农民)无权监督,这种机制不改,财政投入再多也没有效益。

二、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创新的策略

新农村建设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但是,目前新农村文化建设却存在诸多问题,要及时、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进行必要的创新。

1、创新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理念。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文化的生命力之所在。鼓励创新是文化建设的精髓。当前,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新鲜事物,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仿效,只有树立创新理念,才能显示出活力,吸引群众、团结群众,增强农民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一是思想观念创新。农村文化实质上就是农村全体农民的思想观念和思想意识。思想观念创新,虽然不能改变客观事实本身,但改变了对客观事实的认识,从而改变了农民的行为和价值取向。观念创新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是以创造、替代、扬弃为基本特征的思维方式。只有思想观念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适应农村改革的需要,才能创造促进农村发展的实践模式,从而进一步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二是管理创新。管理创新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管理思想也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由传统的注重把管理成本降到最低转向追求管理价值增至最高;由追求和谐转向注重文化建设。无论是哪个村,要推进自身的发展,建设创新型文化,都必须加大管理创新,追踪村庄新的管理理念和发展趋势。三是环境创新。要创新农村的人文生态环境,促进文化力与环境的整合与和谐。文化发展需要在社会中实践,良好的环境是文化实践的条件。因此,新农村文化建设应注重文化力与环境力的发展,既要注重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又要加强人文环境建设,以保持良好的农村文化生态环境。四是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是其它创新的手段和技术保障。只有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将越来越多的先进科学文化技术直接运用于农村,服务于人本管理,才能推动整个农村的创新活动,形成具有创新活力的文化。从某种程度看,农村的竞争最终就是文化技术的竞争。文化技术创新是农村发展和农村创新的核心。地方政府要为文化科技人员的创新提供制度保证以及更宽松的环境条件,创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文化氛围。

2、创新新农村文化工作的思路。理念决定思路,只有把理念转化为思路,才会产生推动实践发展的作用。对于新农村文化建设而言,也只有把理念转化为思路,才会真正改变过去那种文化建设由政府包办代替的做法,代之以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的工作新思路。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替代。政府的主导作用集中体现在搞好规划管理、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宣传引导、组织协调和指导帮扶、改善文化基础设施、引导农民转变思想观念等。与此同时,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农民是农村的主人,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必须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政府不能大包大揽。人的主体性是人的本质特性,是人在实践活动中从自己的主体地位出发,以不同方式掌握客体所显现出来的功能特点,它包括人的独立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方面。因此,要充分尊重农民的独立性、主观能动性和自主创造性,引导他们自己做主,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此前提下,一是创新资金投入的思路。目前,在对农村文化建设投资上,大多是雷声大雨点稀,使得农村文化建设投资严重不足。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要求各级财政在统筹城乡规划时,要加大向农村的倾斜,加大对农村文化的投入;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的力度,加大对西部农村的文化投入;要注重在法制教育和农民教育培训等方面的投入。二是创新工作的着力点。以前一提文化建设,不是谈硬件建设,就是讲干部的管理,这都没有切入工作的关键。我们只有创新工作的着力点,把工作重点真正转移到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力——农民,才会迎来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春天。因为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也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新农村文化建设也就不可能是脱离农民的工程,而必须与农民紧密结合,必须发动农民积极参与进而主动创造,创造属于自己的文化。要提高农民的思想认识,主要是提高他们对新农村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自觉投身到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去;要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加强技能培训;要培养农民的市场意识和观念,拓宽农村文化消费市场,提高农村的文化消费水平。党和基层政府应当积极引导、扶植新农村文化建设,加大资金投入的力度,但是,无论是一个具有自身活力、具有自我生存能力的农民文化组织,或是逐步发展形成的文化样式,一定需要农民的参与和创造,最终为农民所接受,只有这样,新农村文化建设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力量,才具有真正的生命力。总之,农民主体地位的确立,将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而新农村文化建设将促进农民主体地位的确立,最终使农民过上宽裕而且有质量的生活,在自己的家园安居乐业。因此,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要充分调动农民自己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创造和主动精神,让农民成为文化建设的主角,这是建设新农村文化的重要途径。

3、创新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方式和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农村先进文化的传播和文化建设需要有载体,无论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还是文化馆、图书室、电影院、演出团体等,都是传播文化必不可少的物质载体。根据国内外的实践经验和我国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实际,政府对农民的公共服务可以分为三种方式:一是政府免费直接提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主要是指政府通过公共文化事业机构为农民提供全部免费的公共文化服务。比如乡镇文化馆、广播电视站、乡镇综合文化站等。二是政府全额出资购买农村公共服务。政府不再直接设置某些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但对于某些关系到满足农民群众基本需求、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的公共文化服务,可由政府全额出资购买,免费提供给农民群众享用,如农村电影放映工程、送医疗卫生进村、送科技文化下乡活动等。三是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给予适当补偿和鼓励。政府不再亲自设置某些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但对于为农民群众提供了公共文化服务的一些社会主体,由政府通过奖励的方式给予适当的补偿和鼓励,以激励他们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做贡献。如农村活动室建设、重大节庆活动、农村文化中心户等。构建农村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各级政府应该根据农村公共服务的实际,适当选择以上三种方式,进行全面系统的设计和安排,以求提高实际的效果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主要包括大力推进广播电视进村入户、积极发展农村电影放映、开展农村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推动服务“三农”的出版物出版发行以及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的倾斜等。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注意做好县、乡镇、村、户四级文化服务网络的搭建,注意它们各自的分工和侧重点。县、乡镇二级主要提供政策导向、资金投入和扶持文化设施建设、文化产品和信息的发布、组织辅导和策划文化活动等。村、户二级网络在县、乡镇的指导和帮助下,通过村集体和农户个人在接受服务的同时,开展互助和自主的各类文化活动,尽可能多的满足农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同时,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要重点建设好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平台,以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影响力和辐射力,这些平台包括县、乡镇的文化馆、图书室、博物馆、文化站及各类文化、科技中心等公益性场所,其主要职责是组织策划、传播信息、窗口示范等。村、户二级主要是建立图书室、村俱乐部、家庭图书馆、文化科技示范户等。

4、创新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机制。改革农村文化机制,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而又要与时俱进的农村文化体制和机制,是新农村文化建设具有生命力、能持续进行下去的基本前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终目标是由政府的“行政主导”向农村的“民主自治”转变,文化建设最终也要由政府独立支撑和主导推动向由社会、市场与村的自我发展共同推进转变,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村基层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要求。因此,必须深化农村文化体制改革,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努力构筑新的发展格局。一是创新管理体制。首先,创新宏观管理机制。调动各方面参与文化事业的积极性,实现管理主体、管理手段由单一向多元的转变,坚持走“部门出谋、政府出面、社会出钱、共同出力”的路子,以创建社会主义文化工作先进县(市、区)、乡(镇、办)、村为抓手,逐步形成党委领导,政府挂帅,文化部门主管,群团组织配合,社会各界努力,国家、集体、个人一齐参与的大文化格局;其次,创新内部管理机制。加快推进以“馆(站)长负责制、专业干部聘任制、岗位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图书)馆、站内部管理体制改革,逐步使馆(站)长和业务干部的选聘、考核、奖惩及培训实现规范化、制度化。重点搞好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激发内部活力,调动文化干部职工创造性地做好本职工作的积极性,形成科学高效的运作格局;最后,创新文化设施的运行管理机制。统筹文化、教育、科技、体育和青少年、老年活动场所的规划建设和综合利用,努力做到相关设施共建共享,着力解决新农村文化设施分散、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对电影院、剧院等设施,在确保其功能不变的前提下,鼓励其进入大型文化企业集团,也可以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运营模式,采取公办民营、公开指标、委托经营的方式,更好地提供文化服务,机关、学校内部的文化设施,有条件的要采取多种方式向农民群众开放。二是创新投入机制。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认真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尤其要在“多予”上下功夫,加大各方面的投入力度。首先,各级财政在统筹城乡规划时,要加大向农村倾斜的力度,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在增加政府对新农村文化建设投入的前提下,调整资金的使用方向,不断提高用于农村的比例,确保新农村重点文化建设的资金需求,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其次,要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的力度,缩小公共文化设施的城乡差别和区域差别。为此,要积极发展农村电影放映,大力推进广播电视进村入户,大力加强服务“三农”出版物的出版发行工作,开展农村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发展县、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构建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三是建立健全评价机制。要把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关键问题是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理论上,而要真正落实到行动上,要有切实可行的监督措施。因此,在新农村文化建设问题上,要建立新农村文化建设目标责任制,把新农村文化工作列入创建文化先进县(市)、乡镇和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等相关评价体系;必须建立一整套科学系统的评价标准和评价制度。

责任编辑:刘建文

G240

A

1671-2994(2011)01-0044-04

2010-12-11

马仙玉(1962- ),女,福建福州人,中共泉州市委党校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化发展理论。

*本文系福建省泉州市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规划课题重点项目 《农村文化现代化研究》(项目批准号:2010BZZ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农民农村建设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