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思想过程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2011-08-15李志昌
李志昌
(中共楚雄州委党校,云南 楚雄 675000)
解放思想过程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李志昌
(中共楚雄州委党校,云南 楚雄 675000)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是推动改革发展的永恒动力。解放思想没有止境,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科学发展,就必须不断解放思想。在解放思想的过程中,应坚持科学的态度、辨证的方法,防止思想上的片面性和行为上的极端化,才能使解放思想的活动顺利有效地进行,取得好的效果。
解放思想;科学态度;辨证思维
要不断推进解放思想的进程,促进科学发展,应坚持科学理性的态度和辨证思维的方式,避免认识的片面化和行为的极端化。本文在调研的基础上,以解放思想的态度对待“解放思想”,对实际工作中解放思想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分析。
一、解放思想不是“打破一切约束”
“解放”相对“束缚”而言,“解放”就是打破“束缚”。邓小平指出:解放思想就是“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但是,对“束缚、约束”要辨证分析、辨证对待。我们要打破的“束缚”,是不好的束缚,是对工作不利、制约科学发展的各种束缚,而不是“一切约束”。一讲解放思想,有些人就兴奋,好象可以不顾一切,可以打破一切约束。这是对解放思想最极端的一种歪曲。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的行为是受约束的,很多“约束”是必要的、必须的,对工作、对发展是有利的。法律、制度、政策的约束,伦理道德的约束,科学理论的约束,常规常识的约束,对党员来说党纪党规的约束,都是不能打破的。遵循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就是一种约束。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也是一种“约束”。思考问题总是要遵循一定的思维方式,不是正确的思维方式,就是错误的思维方式,从主观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中解放出来,就是要遵循唯物辨证的思维方式,这也是一种“约束”。不受任何约束,人的思维和行为将处于无序混乱状态,不可能产生有效的思维成果和行为效果。现在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很多人不受“约束”,党纪国法的约束、制度的约束、道德的约束、科学理论的约束,常常被一些人“打破”了,有时候还以“解放思想”为旗号。在解放思想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教训。
二、如何看待解放思想的“禁区”问题
这是在解放思想过程中首先会遇到的问题。对这个问题,人们常常觉得不好回答,有意回避这个问题,支支吾吾,态度不明确。其实,对这个问题应该有明确的态度,不用回避。有人认为,既然要解放思想,就不应该设置禁区,有了禁区就不可能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就是要打破一切禁区,这种认识是片面的。我们的回答是“有禁区,又没有禁区”。这是一个辨证命题。在任何一个社会,人们的思想、行为都不是随意的、任意的,必须遵守一定的制度、法律、道德以及各种规范,这些就是“禁区”。这些“禁区”是必要的、是好的,它们保障社会活动稳定有序进行,有利于社会发展进步。另一方面,在社会生活中,人们的思想、行为又有广阔的自由空间,可以自由思考、自由行动,特别是对于未知领域、新生事物,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自主探索的充分自由,在这些方面没有禁区,应该鼓励自由探索、允许大胆实践。在解放思想中,不能超越的基本制度、基本原则以及各种法律法规、政策纪律,就是“禁区”。这就是“既有禁区,又没有禁区”的含义,把握好这个辨证命题,是解放思想的一个基本要求。
三、解放思想需要形成民主宽松的环境
解放思想,首先要鼓励人们产生各种想法、提出各种意见,并且要使这些想法和意见表达出来,这需要形成民主、平等、宽松的讨论环境。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保障人民的“表达权”,丰富了人民民主权利的内容,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在现实生活中,民主权利经常表现为“说话的权利”,人民群众的愿望、利益诉求、意见建议,要通过“表达”才能显示出来。不让说话,不准发表各种意见,何谈民主?在解放思想的过程中,“表达权”要切实得到保障,或者说,保障“表达权”是解放思想的前提。同时,气氛不要搞得太紧张,“火药味”不要太浓。人的情绪情感对思维活动有直接的强烈的影响。环境宽松,心态平静,心情愉快,人的思维就自由、活跃,主动积极思考,有利于产生新观点、新想法,有利于思想解放。环境紧张,心情不愉快,压抑焦虑,担惊受怕,人的思维活动就会混乱,思路受束缚,不利于产生新观点、新想法,不利于解放思想。解放思想,要形成一种民主、宽松的和谐心理氛围,使大家在平静、理智、愉快的环境中自由思考、参与讨论。如果气氛搞得太紧张,“火药味”太浓,人们的第一心理反应就是谨慎小心,甚至担心害怕,不敢说话,不敢发表意见,特别是不敢发表不同看法和意见,这是不利于解放思想的。在解放思想过程中,有些提法、口号要谨慎,不要极端。比如,“要坚决一切扫除障碍”的口号,大家一听,心里就想,谁是障碍?我是不是障碍?人人心里不安。不要轻易把不同意见、不同观点说成是“杂音、噪音、干扰”,对于原则性的错误观点和主张,要敢于批评、坚决抵制,但是,对工作、对一些具体问题的不同看法和主张,不能轻易说是“杂音、噪音、干扰”。说一点不同看法和意见,就给人家戴“帽子”,结果大家都不敢说话,特别是不敢说真话,怎么讨论?不讨论,思想怎么解放?。“不换思想就换人”这种说法也要谨慎。对于不执行决策、不履行职责的行为,应该采取组织措施,但是,思想认识问题不能简单采取组织措施、行政手段来解决,要通过讨论、争论、说服来解决。总之,要实现解放思想,就要营造一种民主宽松的环境,使人们在没有心理压力,没有担忧的环境中,使敢想、敢说、敢干。
四、解放思想要坚持科学的思维方式
解放思想包含两个基本层次,一是转变思想观念,二是转变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思想武器、思维工具,培养、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对解放思想具有根本性的长远意义。思维方式多种多样,理性的科学思维方式,最重要的有三种,即唯物辩证思维方式、创新思维方式和逻辑思维方式。第一,唯物论和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核心。树立唯物辨证思维方式,就是要从实际出发,客观地看问题,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不能从个人主观愿望出发,不能凭主观想象、个人偏好、陈旧经验做决策、干工作;要全面地、联系地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克服片面地看问题、处理问题,特别要克服实际工作中绝对化、极端化的做法;要发展地看问题,克服静止地看问题,要防止用老观念、老眼光看新情况新问题,克服思想僵化。第二,要提高创新思维能力。从思维活动角度看,解放思想是新观念、新思想产生的过程,是一个创新思维的过程,创新思维和解放思想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思想处于保守、僵化状态,被错误的观念所束缚,影响工作、制约发展,这时候就需要创新和解放思想,可以说“创新”就是“解放”。创新有不同的层次,思想和观念的创新,方法和工具的创新,产品和服务的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等,因此,解放思想也有不同的层次。在这些不同层次的创新中,共同的要求是遵循科学的创新思维方式。创新思维不是一个随意、任意的思维过程,有其自身的规律。思维科学关于创新思维的研究已有丰富的内容,关于创新思维的规律、特点、原则、要求、方法、技巧和程序等等,已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解放思想要遵循科学的创新思维方式,提高创新思维能力,要求我们学习创新思维理论,掌握思维创新方法。第三,要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在解放思想的过程中,会有各种观点和主张表达出来,会产生争论,这是必然的,也是解放思想所要求的。只有通过讨论、争论,对问题的认识才会更全面、更深刻,形成统一的认识。这个过程应该是一个理性思维、理性表达的过程,要求树立逻辑精神,遵循逻辑规则,反对独断论,避免思维混乱。在解放思想过程中,表达观点和主张,进行讨论、争论,要“讲道理”。从逻辑上说,就是要做到使用概念准确明确,作出判断要恰当,推理要有效,论证要有理有据。逻辑是正确思维的“底线”,违反逻辑的思想观点,不论表面看多么新奇、多么大胆、多么“创新”,都是错误的,都是不符合解放思想要求的。
五、解放思想要实现三个“解放”
邓小平指出:“解放思想必须真正解决问题”。我们讲解放思想,不能仅仅停留在思想认识的层面上。第一,解放思想最终是一个实践问题,要落实到行动上,要解决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人的行为包含“想”、“说”、“做”三个环节,即“想问题,说看法,做事情”。从思想到行动、从认识到实践,解放思想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解放思想”,实际上包含“三个解放”,即“解放思想、解放嘴巴、解放行为”。我们讲要“敢想、敢说、敢干”,就是要实现“三个解放”。要实现“三个解放”,必须做到“自由思考,解放思想”、“允许表达,解放嘴巴”、“鼓励干事,解放行为”。现实的问题是,由于各种社会的原因和体制机制的制约,人们“敢想,不敢说,更不敢干”。因此,要使解放思想真正取得实效,必须解决好“三个解放”的问题。“解放思想”要鼓励自由思考、大胆创新;“解放嘴巴”要形成民主平等的讨论环境,切实保障“表达权”,使各种看法和意见充分表达出来;“解放行为”要进行体制机制创新,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在现实社会活动中,对人的行为影响最大、制约最强的因素,是各种不好的体制机制。好的体制机制激励人的创造性行为,不好的体制机制约束人的创造性行为。“解放思想”只能破除思想障碍,实际工作的各种障碍和约束,要靠体制机制创新来破除。这个问题不解决,解放思想最终也只能是解放“思想”而已,虽然思想认识问题解决了,但并没有体现在实际行动上,不可能取得实际的成效。第二,要破除各种“潜规则”的束缚。在社会生活中,已经形成的各种惯例,人们称之为“潜规则”。这些潜规则对人们的心理、思想、行为影响很大,可以说已成为“隐形的体制机制”。人们常常叹息,按照法定制度、正常程序难办事,按潜规则好办事,“显规则”行不通,“潜规则”畅通无阻。各种潜规则已经构成一张无形的强大网络,人们无可奈何。潜规则对公正有序的社会活动,对推动工作、促进科学发展是十分有害的。解放思想,现在面对的一个巨大压力和挑战,就是敢不敢冲破各种潜规则的束缚。
六、解放思想要注意“利益协调”问题
解放思想,当然首先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但从最终意义上说,解放思想不是一个纯粹的理论研究和学术探讨问题,必然涉及到一些实际问题,特别是现实利益问题。思想不是抽象的,“思想”背后是“利益”,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各种观点、意见、主张,往往反映的是人们的利益诉求。解放思想,根本目的是要寻求新的发展动力。“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马克思),社会发展的动力最根本的是人们的利益驱动。解放思想,要促进深化改革,推动科学发展,而改革和发展最终都是利益问题。解放思想最终要形成人们的共识,这种共识是人们共同利益的体现。在现实生活中,利益各种各样,不同人们合理的、合法的、正当的利益,都应该得到满足。通过解放思想,要出台新的改革决策,制定新的发展措施,这些决策和措施必然影响到不同群体的不同利益,这就要求注意兼顾、协调、平衡各方面的不同利益。利益不协调,思想难统一,行动就更难统一,这是现实生活的一个重要问题,不应该回避。构建和谐社会,最根本的问题是利益协调。利益不协调,社会就不可能和谐。这个问题,在解放思想过程中应该注意,利益关系处理不好,强行统一思想也难以做到,在极端的情况下会导致行为冲突,产生不良的后果。因此,在推进改革、推动发展中,要处理好上级部门、决策机关的主张和决策,同群众的主张和意愿之间的关系。
七、解放思想应成为人们自觉的习惯思维方式
我们说解放思想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就是说解放思想不是一时一事的事情,而应该是经常性的、不断进行的活动。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经过一定时期,会产生一些对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问题,不解决这些问题,社会难以有突破性的发展,这时候,从上自下地进行号召和动员,开展全社会性的解放思想活动,这是必要的,这样的解放思想活动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但是,解放思想不应该是人们的一种被迫、被动的行为,而应该是一种自觉、主动的理性行为。从日常工作、日常思维的角度来说,人们会经常遇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如果已有的观念、过去的经验、现成的办法和措施,解决不了这些问题,也会陷入困境。这时候,思想观念就要转变,要寻求新的办法和措施,这就是解放思想。因此,解放思想不仅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也具有日常意义。从推动社会稳定有序发展的意义上看,解放思想的日常意义是不可忽视的。如果社会成员都普遍具有自觉解放思想的素质和习惯,整个社会就充满创新活力,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难题就会得到不断解决,有些问题就不会积累下来成为大问题,避免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代价,使社会在稳定有序的状态中不断发展。也就是说,解放思想应该成为我们的一种思维素质、一种自觉的和习惯性的思维方式。
责任编辑:刘建文
D261.1
A
1671-2994(2011)01-0035-03
2010-06-02
李志昌(1957- ),男,云南弥渡人,中共楚雄州委党校副校长、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