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口文化”内涵及发展刍议
2011-08-15张爱美
张爱美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中文系,山东东营257000)
“黄河口文化”内涵及发展刍议
张爱美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中文系,山东东营257000)
黄河口文化底蕴深厚,类型丰富,积极探讨黄河口文化的内涵特征,对于促进黄河口乃至整个黄河三角洲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黄河口文化从历史形态上分析,呈现出一“线”三“区”的格局;从文化类型上分析,既有古齐文化、孙子文化、吕剧文化等传统文化的主体沉淀,又有石油文化和湿地文化等现代文化强大两翼的支持。发展“黄河口文化”,应把石油文化的激情豪迈、湿地文化的质朴自然及传统文化的浑厚细腻等统一起来。
黄河口文化;一“线”三“区”;孙子文化;吕剧文化;湿地文化;石油文化
“黄河口文化”作为一个特定的地域文化名称,是东营市上世纪九十年代提出来的。由于行政区划的调整,使得东营市这片地域的文化发展与研究有过一个比较沉寂的时期。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随着文化发展的大气候的出现,东营市明确提出了发展“黄河口文化”的战略目标,并将其作为东营市文化建设的品牌而大力宣传。
发展地域文化,必须着眼于地域特色,黄河口地区河海交汇,区位特色明显,文化类型丰富,古齐文化、移民文化、红色文化、石油文化、湿地文化等在这片土地上交相辉映,既显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散发着生机勃勃的现代文化气息。其文化内涵及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一“线”三“区”的文化发展格局
黄河口地区文化底蕴深厚、自然资源丰富,它面向蓝色的海洋,背负几千年的黄河文明,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缩影。从历史发展状态来看,黄河口文化可用一“线”三“区”概括。从西南到东北,黄河口地区存在一条鲜明的穿越六千年历史的文化链,从远古的石器时代逐渐走向崭新的现代工业文明。其分布基本上呈现为以广饶县为中心的包括傅家遗址、孙子故里、吕剧等在内的传统文化区,以东营市东营区为代表的城市文化区,以利津县、垦利县和东营市河口区为主的湿地文化区——三大文化区。文化类型丰富,发展潜力巨大。
传统文化区主要指南部的广饶县。由于南部广饶成陆时间较早,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生活,迄今已经发现了包括五村、傅家等在内的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址共十多处,而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址有几十处之多。此外这里还有柏寝台、孙武祠、南宋大殿等古代传统文化遗迹,又有山东最早的农村党支部——刘集党支部,还有现存最早的《共产党宣言》中译本等现代红色传统文化。
城市文化圈主要包括东营市的东城和西城,这是东营市文化发展的大本营,也是东营市向外界展示文化发展水平及发展内涵的主要舞台。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东“静”西“动”的发展格局,东西城之间以东营区政府为中心的城市中心文化区也正在实施建设中。东城环境优雅,气氛安静,绿化和自然环境较好,但是人口较少。西城主要以胜利油田驻地机关为主,高层建筑及大型购物商场多集中于此,繁华气派,人口密集。东营市城市文化的发展应在现有格局的基础上,扬长避短,着力在东城“水城”的宁静和西城“油城”的繁华上做文章,使整个东营城区形成既各具特色又相互呼应的文化之都。
湿地文化圈主要包括利津、垦利和河口区。湿地文化不应仅仅包括黄河口湿地,还应包括在黄河口特殊地理环境下生长起来的民俗文化、红色文化、农垦文化、渔业文化以及移民文化等。湿地文化区的建设,要在突出湿地特色文化的基础上,实现湿地文化和黄河口乡土文化的结合。在发展湿地旅游的同时,带动黄河口民俗风情游,带动黄河口民间工艺的发展,从而带动黄河口农村经济及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有待发掘的深厚文化底蕴——传统文化
任何一种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具有历史渊源和现实呈现两种形态。因此,要深入探讨一个地区的文化内涵,必须从历史和现实两方面着眼,既要做到古为今用,又要做到不泥古、不造古。就历史层面上来说,在先秦时期,现在的黄河口地区很大一部分还未成陆,而在这一文化奠基时期,黄河口却是紧邻齐文化的中心临淄,因此,得地利之优势,那时的黄河口地区文化相当发达,今天的考古资料也证明了这一点。如何将这种古代文化底蕴转化为现代的文化发展力,使它们由静态的历史展览转变为动态的文化动力,这是东营市亟待解决的问题。除了配合旅游业的发展,大力恢复兴建传统文化遗迹,更重要的是发扬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使其融合于当前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之中。
(一)重利尚实、广收博采的古齐文化
黄河口地区文化的萌芽可以追溯到远古的东夷部落,但是其文化的真正成型是在齐国时期,齐文化的影响在黄河口地区可谓源远流长。齐文化“以广收博采、融合创新为特征,以富国强兵、诏令天下为旨归,以实用主义为本质。”[1]历经姜齐和田齐八百多年的时间,一脉相承,融会贯通,奠定了齐文化在中华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这首先表现在务实性。姜太公封齐之初,齐地方圆百里,人口稀少,土地荒芜盐碱,针对这种情况,姜太公制定了“通商工之业,便渔盐之利”的经济发展策略。到齐桓公时期,在管仲的辅佐下,这种经济发展战略又有了极大程度的发展创新,不仅“通轻重之权,征山海之业”,而且随着生产力的提高,更注重农业生产,进行了诸如“井田畴均”、“相地衰征”、“勿夺农时”一系列改革,把农业与工商业同视为重要的经济基础。其次是变革性。这种变革是因势利导,广采博纳,以发展为目的,以主利为前提。姜太公封齐之初,便“因其俗,简其礼”,对当地东夷之礼有选择地吸收采纳,而对繁杂的周礼也本着适合当地人生活习俗的方针加以简化。《管子·正世》亦说“: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西周初期的姜太公变革、春秋中前期的桓公、管仲变革和战国时期的齐威王、邹忌变革,正是齐文化变革精神的一脉相承。第三是开放性。齐文化务实尚利,又能在变革中保持自主精神,因此它并不保守褊狭,而是具有开放包容的大国气度。齐文化的变革并不单纯靠内部挖潜,在它形成之初,因地处偏远,没有多少既定成规,因此接受外来文化的能力强,变化也快,以后更发展为治国的既定方针,广采博纳、融汇成新[2]。
东营市作为一个新兴城市,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在发展中如何形成自己的城市特色,立足实际着眼未来,可以说古齐文化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二)崇变尚道、寓兵于商的孙子文化
东营市是孙子的故里,现在已经成为社会的广泛共识。东营市非常重视兵圣文化的传承弘扬和建设,集资兴建了孙武祠、孙子文化广场等集旅游、展览与文化经营为一体的大型文化设施。在搞好有形的孙子文化建设的同时,东营市还注意挖掘孙子文化的现代应用价值,使其与当前的经济文化建设紧密结合。目前,东营市已经成功举办六届“中国广饶
·孙子国际文化旅游节”和七届“中国(广饶)孙子国际论坛”。孙子的军事思想不仅被国内外军事理论家奉为经典,而且还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商战之中。朱镕基同志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话时曾经说过:“我们国家现在缺少的是博古通今,既懂国外的经营管理,又懂中国的《孙子兵法》的企业家。”如何把孙子的思想和现代企业相联系就是孙子国际论坛的重要内容之一。2010年10月在广饶举办的第七届中国(广饶)孙子国际论坛的主题就是:“孙子兵法在商界的运用”。
东营市大王集团的成功可以说是孙子的军事思想在其家乡发扬光大的典型运用。《孙子兵法》之《计篇》开宗明义:“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大王集团的领导把它理解为:“企业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牢固树立立党为公,兴企为民的理念。《孙子兵法》中非常注重将帅的领导才能,认为“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即作为将领,要具备才能、诚信、仁爱、勇敢、威严等优质素质。据此,大王集团加强企业领导队伍建设,在选拔和任用干部上遵循德才兼备、有胆有识、开拓勇进、诚实守信、严于律己的原则。《孙子兵法》强调“上下同欲者胜”,官兵同心同德,围绕一个共同目标,齐心协力,就可以夺取战争的胜利。大王集团的领导多年来始终把“人本管理”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把“上下同欲者胜”的战略思想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真谛,贯穿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3]。
(三)训诫劝世、富于生活气息的吕剧文化
东营市是吕剧的发源地,有深厚的吕剧文化基础。目前,东营市除了市县级的吕剧团外,还有十多家“庄户吕剧团”。吕剧起源于乡村,生活气息浓厚,其题材大多是从社会生活的某侧面,以典型的故事情节或生活中的小事,“以小见大”地去表现人民群众勤劳勇敢、善良智慧等传统美德,赞扬劳苦大众反抗压迫、争取自由的斗争精神,反映他们追求幸福美满生活的愿望、理想和要求,塑造人民群众所熟悉的人物形象。吕剧基本剧目大都能准确贴切地表达劳动人民的愿望和思想感情,为当地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要把吕剧文化做大做强,做成地方文化名牌,做成一项文化产业,需要积极的政策扶持。第一,下大力气培养吕剧人才。和高校艺术系联合,举办吕剧培训班,推行导师制带徒法,同时选拔优秀的年轻演员,进戏剧学院深造,为东营市吕剧文化的发展储备后续力量。第二,树立吕剧名家、名曲意识。培养在全国知名的吕剧名家。一个名家可以成为一个地方、一种文化的象征,比如梅兰芳之于京剧,严凤英之于黄梅戏。组织吕剧创作者精心编排新剧,打造优秀唱段。吕剧发展面临的一个很重要的困难是剧本过时,传统剧本引不起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的兴趣,这也是目前戏剧发展普遍面临的难题。第三,充分利用现代传媒,加强东营市吕剧文化的对外宣传力度。定期举办东营市吕剧艺术节,设立“黄河口吕剧奖”。第四,把东营市吕剧文化的发展向产业化发展的道路引导,鼓励个体和企业创办吕剧演出团体,在政策上给予大力的扶持,努力为吕剧艺术发展壮大开辟更多的通道。
(四)为国为民、无私奉献的红色文化
黄河口地区曾经是一片红色热土,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这里有山东省最早的农村党支部——刘集党支部,刘集党支部保存下来中国最早的《共产党宣言》中译本。2010年10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东营时,曾亲自到刘集检查工作,察看了中共刘集支部旧址,听取了解说员的简要介绍,询问了首版《共产党宣言》保存、刘集支部发展沿革、当年革命斗争等情况,对当前农村党支部在农村经济文化发展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作出重要指示。
在中国最年轻的土地上——黄河入海口的垦利县也有着悠久的革命历史传统,其前身垦区是当时山东六大战略区之一清河区(后改为渤海区)党政机关所在地,这里无边无际的芦苇荡和荆棘丛林成为当时垦区人民抗日杀敌的大战场,永安镇是当时渤海军区兵工厂、印钞厂、被服厂、《渤海日报》、子弟学校、抗日剧团所在地,被誉为鲁北的“小延安”。这片年轻而富有热情的土地,还培育了被徐向前称赞为“我党宣传新闻战线上一位杰出的组织者和活动家”的中国革命早期著名的新闻工作者李竹如。
今天,发展红色旅游已经成为各地发展地方经济文化的重要举措。但是,在把红色文化作为经济增长点的同时,如何切实把红色文化的优良传统贯彻到政府各部门的日常工作中,贯彻到民计民生工作中,真正继承红色文化为国为民的大公无私精神,是今天发扬传承红色文化的根本所在。
三、现代文化的强大两翼——石油文化和湿地文化
在深挖传统文化底蕴的同时,更要抓好现有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作为黄河口的地域文化品牌,石油文化和湿地文化是当之无愧的,它们集中体现了黄河口文化的特色。
(一)创业创新、竞争发展的石油文化
胜利油田是原中国第二大油田,是东营市的特色和骄傲。石油文化是东营市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元素。胜利油田开发勘探建设40多年来,广大石油工人继承和发扬大庆会战的优良传统,把奋发图强、艰苦创业、为国奉献的优良传统带到了黄河三角洲这片土地上来,他们和东营人民一道,把这里建设成了一个石油工业的大本营,使黄河三角洲成了支撑国民经济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能源基地。同时,在长期的艰苦创业中,胜利油田已形成了自己独特先进的企业文化,这种文化也已经成为黄河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深入挖掘石油文化内涵,大力弘扬胜利石油文化精神
胜利油田从开发至今已走过了45个春秋,胜利人在极其艰苦的环境条件下,经过长期的石油勘探开发的伟大实践,锤炼凝成了一种宝贵的精神,这就是以“坚定不移的政治信念、以国为重的主人意识、以苦为乐的奉献精神、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为核心的“胜利精神”和以“创业、创新、竞争、发展”为核心的胜利文化;新世纪以来,又形成了“从创业走向创新,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新时期胜利精神。这种精神是在东营的土壤上产生的,是胜利人的精神产品,但它在长期的形成过程中,离不开省委省政府以及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关怀,因此,胜利精神既是胜利人的骄傲,也是东营市人民一笔无比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要把胜利精神融入到东营市文化建设中来,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方向,以主人翁的自觉态度,以创新的开放视野,丰富具有黄河口文化特色的胜利石油文化,使胜利石油文化在黄河口文化的发展中焕发出崭新的魅力。
2.油地共建,共创石油文化品牌
长期以来,一谈到胜利石油文化,便只限定于胜利油田的石油职工,严格地说,这只是一种狭义的胜利石油文化,真正的胜利石油文化,应该为东营人民和胜利油田职工所共同拥有的文化,是油地双方共同建设通力为国的结果。要努力强化目前这种来之不易的油地相互信任、相互支持、互依互存、共同发展的局面。要在原有油地双方沟通渠道的基础上,从文化和体育的交流上做起。文化交流上,设立具有权威效应的文学及其他门类的奖项,使油田的文化艺术界首先树立起对东营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体育交流上,要在东营市举办的各类赛事上,邀请油田代表队参加,树立大东营的形象。要在重要的节假日里,以东营市管辖的社区和油田社区进行传统的文化交流,以秧歌、舞龙等民间形式,加强油地双方普通居民的沟通和交流,从下做起,逐步融为一体。
(二)独树一帜、亟待开发的湿地文化
这里的“湿地文化”包含几方面的意思:第一,黄河口湿地资源。黄河口湿地保护区有15.3万公顷之广,为联合国环境署重点保护的全球13处湿地之一,也是中国暖温带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而且在其他湿地由于日益恶化的自然条件渐趋缩小的情况下,黄河口湿地独以每年2000-3000米的速度向前推进,成为世界上年造陆地面积自然增长最快的湿地。区内野生植物、水生生物资源丰富。另外,东营市还有广阔的盐碱地、天然草场、滩涂和绵延数百里的海岸线,这些都是宝贵的可用自然生态资源。黄河口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这是大自然赐给东营市的一份弥足珍贵的礼物,保护黄河口湿地的生态和谐就是保护东营市的未来。今后发展中要充分把黄河口湿地变成一份独特的文化资源,使其转化为一种自然的文化力,带动东营市文化产业的发展。第二,湿地与石油的和谐发展。石油是黄河口的重要资源,是东营市的重要经济支柱,但是,石油的开采和石油工业的发展,无疑会给湿地以严重污染和破坏。如何使湿地和石油和谐共存,对东营市的发展至关重要。第三,经济、文化、环境、社会的和谐发展。社会生活的每一方面,都应该是一个完整的自我循环自我发展的体系,这就是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生态环境和生态社会,在每个体系之间,也应该是相互促进共生共荣的。政府在考虑利用黄河口湿地资源发展湿地文化的同时,应该把它同周边地区的经济文化的发展联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湿地文化系统。
位于黄河口的东营市是一座新兴城市,又是滨海城市,在文化建设上应该突出“新”的特色,形象新,气象新,体现出现代化的气息。黄河从远古的黄土高坡奔向蔚蓝色的海洋,在黄河口矗立起来的应该是一座崭新的现代化的城市。黄河三角洲地域开阔,河海交汇,文化发展应该突出“大”的特点,打造“大东营”、“大黄河口”。以深厚之蕴涵,显黄河精神之博大;以恢弘之气势,显石油文化之豪迈;以吞吐河海之志,显现代文化建设之宏阔。在大气势新特色中,蕴涵的是典雅精细的精神底蕴。以“黄河口文化”为大品牌大手笔,把石油文化的激情豪迈、湿地文化的质朴自然,以及传统文化的浑厚细腻等统一于黄河文化精神之中。
[1] 颜炳罡,孟德凯.齐文化的特征、旨归与本质——兼论齐、鲁、秦文化之异同[J].管子学刊,2003(1):36.
[2] 邱文山.齐、鲁文化及其交融与整合[J].管子学刊,2002(3): 46-47.
[3] 李培义.《孙子兵法》应用于大王集团[EB/OL].[2010-10-16]. http://www.sunwu.cn/bencandy.php?fid=13&id=122.
[责任编辑] 巴永青
G127
A
1673-5935(2011)01-0068-04
2011-01-12
张爱美(1970-),山东高青人,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中文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与黄河口地域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