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5年针刺手法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2011-08-15晔,王超,郭

针灸临床杂志 2011年8期
关键词:手法针灸针刺

赵 晔,王 超,郭 义

(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

针灸是中医学的瑰宝,因其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而备受瞩目。针刺手法,是针灸学的关键技术,是影响针灸疗效的重要因素,因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性,需掌握一定的技巧与经验,常常知易行难,故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格外关注,针刺手法的研究已成为针灸学者的又一研究热点。通过对国内外近5年有关“针刺手法”的检索发现,其研究可归纳为主要的4个方面:理论探讨、临床试验、基础实验、相关仪器研究。现介绍如下。

1 理论研究

1.1 古代医家针刺手法的回顾总结

对古代文献有关针刺手法研究,学者或以个别医家如窦汉卿、杨继洲的某一论述着手,或以某一朝代关于针刺手法的文献研究入手,本着“继承不泥古,发展不离宗”的态度对名家针刺手法的论述进行回顾,对临床实践进行指导。陈治忠等[1]从计量学角度探讨杨继洲的针刺手法,“刺有大小”应视病情轻重而施针灸补泻的不同刺激量,“针有浅深”对针刺手法操作的具体深度,深浅顺序、运针行九阳数还是六阴数等手法参数都一一作了描述,认为这些都体现了杨继洲对针刺手法朴素的计量学理解。郑伟峰[2]对明代医家在针刺手法方面的成就进行了系统的回顾:徐凤的“三才”补泻针法;高武子午流注纳支针法;李梴多元阴阳迎随补泻和异穴补泻法;汪机的“惟视病之浮沉,而为刺之浅深”观点;吴崑对针刺手法与方药作用的比较分析;凌汉章的“直刺宜浅、横刺可深、多用捻转,宗左转为补右转为泻”观点;李玉的“八补泻”歌诀;陈会注重针刺手法催气,提出了动摇、提插、捻转三结合的催气方法、平补平泻手法。这些明代医家的复式补泻针法颇具独到之处,具有一定的开拓性,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和参考意义。

对古代医家关于针刺手法的系统总结,不难发现其中朴素的量化观点。古代文献虽谈及针刺补泻较多,但除徐凤的“三才”补泻针法、杨继洲的“刺有大小”、“刺有深浅”明确提及量化之外,其他医家对针刺补泻的刺激量则少有专述,究其原因与当时所处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以及研究方法的局限性有关。

1.2 现代医家对针刺手法的经验总结

针刺手法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性,往往“心中易了,指下难明”。现代医家对针刺手法的传承,不仅是责任义务也是对针刺手法的保护。管遵惠补泻手法[3]包括太极纯真补泻法、飞经走气四法、两仪生化六法,应用捻转手法与《针灸大成》捻转手法的一般常法和变法基本相同,但在综合应用时又不尽相同,应用呼吸、捻转、提插、徐疾、迎随、开阖、“九六”及震刮等八种手法。当代针灸名家陆瘦燕先生在“烧山火”与“透天凉”的手法操作中着重于提插、九六手法,管遵惠则重视捻转的复合手法。张缙教授[4]强调使用二十四单式针刺手法,并强调应重视针刺手法的国际交流。韦立富[5]特别注意对针刺手法产生刺激的研究,根据神经系统在针灸治病过程中所起作用及刺激的强度、刺激持续时间的长短和患者感觉的轻重等原因,把针刺的手法归为兴奋法和抑制法两种刺激,抑制法刺激量较大、时间较长、频率快、患者的感觉较重,兴奋法刺激量不大、时间不长、患者在感觉上也不太重,机体接受不同的信号传入大脑高级神经中枢而起到调节人体机能的作用。

现代医家尊古不泥古,在继承同时结合临床经验,形成各自的针刺手法特点。但是,由于针刺手法多为主观经验总结,尚无相对成熟统一的认识,且无客观量化的描述造成针刺手法的可重复性差,不利于传授和继承。因此,客观化量化的针刺手法总结是十分必要的。

2 临床试验

多数临床试验研究分别就某一疾病采用不同针刺手法之间、针刺手法与电针、施以手法和单纯针刺无手法进行疗效比较研究。如吴秀玲等[6~7]分别施以电针、只针刺不行手法、针刺并施不同针刺手法观察脑梗死偏瘫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发现,较好疗效依次为针刺施以手法、单纯针刺、电针。许军峰[8]以不同针刺手法刺激委中穴比较对中风患者下肢功能障碍的影响,发现石氏针刺组(采用提插泻法抽动三次为度)疗效优于单纯针刺组(只得气无手法操作)。

多数文献报导多为不同针刺手法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选用不同针刺手法参数组合,针对某一疾病进行疗效比较。因缺少相对系统的整体的研究,对针刺手法临床实践指导意义不大,且无针刺手法作用规律的总结,对不同针刺手法疗效差异的原理探讨更少。

3 实验研究

针刺手法的实验研究内容较为全面,包括针刺手法的影响因素、作用规律、作用机理等。周国祥等[9]观察不同手法针刺大鼠内关穴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和β-内啡肽的影响,其中轻手法针刺组运针频率为60次/min,捻转角度180°;重手法针刺组运针频率为200次/min,捻转角度360°。实验发现针刺内关穴能抑制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血浆β-EP的升高,减轻应激反应的发生,从而起到保护心肌的作用,而重手法针刺组的针刺效果优于轻手法针刺组。杨华元等[10]采用量化的捻转手法对罗格列酮降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进行治疗发现,轻刺激量捻转手法与中刺激量捻转手法均有显著抑制血压上升的作用(P<0.01),而重刺激量捻转手法抑制血压效果不明显(P>0.05)。研究表明不同量化参数的捻转手法的针刺效应具有差异性,针刺治疗的效果与手法参数的量化有密切的关系,该研究为临床试验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此外,杨氏对针刺手法的量化依据做了详细说明,定标由ATPI型针刺手法参数测定仪采集的36名专家的轻刺激、中刺激和重刺激捻转手法信息获得针刺物理参数,经针刺手法仿真治疗系统的计算机数据处理后再由仿真手法机械手还原其3种捻转手法,用于实验研究。王彩虹等[11]对健康在校大学生施以不同参数组合的捻转针刺手法刺激右侧中冲穴观察皮温变化,其中刺激参数为,小刺激量:捻转幅度90°,频率60次/min,时间2 min;中刺激量:捻转幅度360°,频率120次/min,时间2 min;大刺激量:捻转幅度720°,频率180次/min,时间2 min。研究发现不同刺激量的捻转手法对健康机体的皮温影响确实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效应差异。韩春晓等[12~13]发现神经系统在外部刺激下会呈现出丰富的放电模式,针刺作为对穴位的机械作用可以等效为对神经系统的一种外部刺激,在针刺刺激下神经系统会产生不规则的电信号。由于神经系统是高度复杂的非线性动力学系统,神经电信号具有很强的非线性,实验者设计了提插补法、提插泻法、捻转补法、捻转泻法等4种针刺手法的动物实验,获取针刺大鼠足三里穴位的脊髓背根神经束动作电位序列。采用峰峰间期的思想,应用非线性时间序列的方法分析此动作电位序列,通过计算 Lyapunov指数、关联维数以及Lempel-Ziv复杂度等参数,提取神经电信号的非线性特征,得到不同针刺手法的神经电信息的编码;并证明了针刺作用下脊髓背根的神经电信号具有明显的混沌特性。研究发现捻转法与提插法产生的神经电信号差异较大,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针刺手法对于参与编码神经元的选择性,但对于不同频率的针刺作用,这种编码选择性并不明显。此外,数据分析中还发现了神经系统对于针刺作用的适应性和饱和特性。

针刺手法的实验研究,多结合针刺手法相关仪器开展,分别从不同针刺手法施术的局部变化及引起的脏腑效应改变两个角度出发,但由于对不同针刺手法的刺激参数仍为研究者的一家之言,因此尚未形成系统、整体相互关联的实验研究。所得结论,仅能体现不同针刺手法存在针刺局部或相应脏腑的某些观察指标的差异,并无对临床具有深刻指导作用的规律性揭示。

4 仪器开发

针刺手法量化是针灸研究规范化的重要环节,加强针刺手法相关仪器的研制,扩大其应用范围,验证效能,发展针刺手法理论,丰富针灸规范化的研究方法,可推进针灸国际化进程[14]。目前,针刺手法相关仪器用途主要为教学演示、科学研究服务,尚未真正应用至临床。主要分为两类:一类用来测定针刺手法参数,但无法给予统一的评价标准;另一类模拟各种手法以代替手针操作,主要为科研操作提供可重复的针刺手法。针刺手法相关仪器研制的初期,杨华元[15]主要采用电阻传感器技术和微电机传感技术采集提插、捻转和摇摆时速度、角度、力度等针刺手法参数,并通过二道生理记录仪输出手法波形间接反映针刺手法参数。历经多年发展,杨华元等[16]进而采用半导体应变片作为检测元件,进一步研制可以按X、Y、Z三轴方向对施术者在运针时的针刺手法采用参数检测的针刺手法传感器进行针刺手法实时采集与演示。此外,还应用光栅传感器采集针刺手法提插与捻转信息,有红外线接收二极管采集毫针运动的光电信号。李庆华等[17]应用微小力传感技术和生物力学原理,研制了针刺手法传感针,能通过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直接显示运针过程中传感针的受力波形,客观记录运针过程中手法操作的细节。通过直观分析手法波形的规律来研究针刺手法参数及与针刺效应的关系。章浩伟等[18]应用自行研制的自动针刺机械手观察其在失血性休克中应用,可以模拟传统针刺手法的小型自动针刺机械手,进行传统针刺无法进行的针刺各项参数的精确定量研究,如精确的深度、速度、角度、角速度、频率和间隔时间等。

针刺手法相关仪器的研究,从单一的直观记录针刺手法的波形到应用计算机对参数数据进行检测、存储、数据挖掘,体现了研究手段的多样性及科学性;从单式手法至复式手法的采集,体现了研究针刺手法方法学正逐渐发展。目前,电压、频率与针刺提插、捻转等各种手法之间的对应关系,是否对针刺手法相关仪器存在影响,以及只能简单模拟针刺基本手法,尚不能精确模拟手针操作的各种针刺手法,还需进一步展开深入研究。

5 小结

检索web of science数据库,以“acupuncture manipulation”为检索词近5年共检索到102篇,经过人工筛选,其中对针刺手法的研究论文共12篇,其中我国学者王富春等[19]对“白虎摇头”针刺手法进行古代文献、现代医家应用的总结。韩国学者Kim GH等[20]采用福尔马林致痛小鼠模型对针刺无手法、捻转针刺手法、提插针刺手法对针刺镇痛的效果进行比较,研究发现采用针刺手法比无针刺手法效果明显,且捻转针刺手法优于提插针刺手法。韩国学者Yim YK等[21]观察针刺并施用补法阳陵泉对CCl4致慢性肝损坏的保肝作用,其中明确指出应用针刺补法效好。韩国学者Jeun SS等[22]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在针刺阳陵泉捻转频率为120次/min,与针刺不施手法进行比较发现,施以针刺手法可明显激活双侧感觉运动区。韩国学者Kim SK等[23]利用自行研制的自动控制捻转装置进行针刺,用以观察角度、频率分别为(90°+1 Hz,90°+1/4 Hz,360°+1 Hz,360°+1/4 Hz)刺激参数组合,研究发现选用足三里穴,其中90°+1/4 Hz的针刺手法刺激参数作用下在热辐射致小鼠疼痛甩尾的实验中镇痛效果最为明显。美国学者Langevin,HM研究发现针刺手法中的单向捻转和双向捻转之间的差别可引起皮下结缔组织细胞的不同反应,并且可能是产生不同针刺疗效的原因。日本学者Sakai S等[24]发现使用针刺手法可明显增强前脑脑电活动,可通过抑制交感神经活动达到减缓慢性疼痛的作用。其他文献中,多为在对某一疾病治疗的系统评价中提及针刺手法的应用。总体来看,针刺手法的研究在目前国外针灸研究中所占比重相对较小,其中以韩国学者居多,考虑原因为针刺手法的操作在国外的针灸工作者中要求一定的操作技巧故相对困难。因多采用电针操作,因此开展针刺手法研究相对较少,研究多集中在对针刺手法的不同刺激量可引起疗效差异方面。这种情况既体现针刺手法研究的必要性,同时也体现了对针刺手法客观化、标准化研究的紧迫性。

针刺手法的研究获得针灸学者的重视,研究内容较为丰富,从临床试验到基础研究,现代医家从对文献记载针刺手法的理解,到对针刺手法的经验总结。但目前针刺手法的研究尚存在不足之处:第一,研究内容主要为针刺基本手法,对针刺复合手法的研究还在初步探讨阶段;第二,针刺手法测定仪服务的对象为教学及科研,应考虑在安全的前提下与临床紧密结合;第三,针刺手法的数据分析方法,除较为普遍的线性分析方法以外,非线性分析方法也应得到应用,虽仍在方法探索阶段,但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第四,应重视针刺手法的研究与其他学科的密切关系,结合计算机应用技术对针刺手法数据进行采集、数学方法对数据进行深入挖掘是对针刺手法进行刻画的必要手段。从对针刺手法的理论探讨到针刺手法的测试仪器的研制,从实验研究到临床应用,对针刺手法的研究正在逐步展开,不能一蹴而就,针刺手法的研究,我国针灸工作者任重而道远。

[1]陈治忠,赖新生.从计量学角度探讨杨继洲针刺手法[J].针灸临床杂志,2006,22(2):1 -2

[2]郑伟峰.明代医家针刺补泻手法的文献研究[D].吉林:长春中医药大学,2009

[3]郭翠萍,管遵惠.管遵惠老师高级补泻手法简介[J].针灸临床杂志,2005,21(1):7 -9

[4]周国平,吴滨江.张缙教授针刺手法捻、搓、进、退、搜、拔名称的英译文研究[C]//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成立20周年暨世界针灸学术大会论文摘要汇编.北京:中国针灸学会,2007:276-277

[5]岳进,黄婕.韦立富针刺手法总结[J].四川中医,2008,26(7):3-4

[6]吴秀玲,卢宝全,胡国荣,等.不同针刺手法对脑梗死偏瘫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J].河北中医,2008,30(5):511 -512

[7]吴秀玲,李晓东,刘爱国.针刺对不同分型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8,28(5):328-330

[8]许军峰.委中穴不同刺法对中风患者下肢功能障碍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09,28(8):439 -441

[9]周国祥,林亚平,王晓顺,等.不同手法针刺大鼠内关穴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和β-内啡肽的影响[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9(4):70 -73

[10]杨华元,钟小红,高明,等.量化捻转手法对SHR大鼠血压及心肌AngII的影响[C]//第三届国际中医药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上海: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2006:30-34

[11]王彩虹,王银平,许建敏,等.不同刺激量的捻转手法对健康人皮肤温度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07,26(7):33 -35

[12]韩春晓,王江,车艳秋,等.针刺足三里的脊髓背根神经电信号非线性特征提取[J].物理学报,2010,59(8):5881 -5888

[13]门聪,王江,边洪瑞,等.不同手法及频率针刺神经电信号的编码特征提取[J].系统科学与数学,2010,30(6):877 -886

[14]刘健,樊小农,王舒,等.针刺量学和规范化研究中针灸仪器应用的思考[J].中国针灸,2009,29(1):35 -39

[15]杨华元.计算机针刺手法模拟系统工程[J].上海针灸杂志,1995,14(1):35

[16]杨华元,刘堂义,蒯乐,等.针刺手法参数实时采集及教学演示系统的研究[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6,4(3):311 -314

[17]李庆华,李付国,艾炳蔚.中医针刺手法用传感针的研制[J].传感技术学报,2006,19(2):285 -288

[18]章浩伟,朱训生,王震虹,等.自动针刺机械手的研制及其在失血性休克中的应用分析[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8,25(4):801-805

[19]Yue GL,Wang FC,Yan B,et al.A Survey of the Studies on White Tiger Shaking Head Method Described by Ancient and Modern Physicians[J].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09,29(2):107-110

[20]Kim GH,Yeom M,Yin CS,et al.Acupuncture manipulation enhances anti-nociceptive effect on formalin-induced pain in rats[J].Neurological Research,2010,32:92 - 95

[21]Yim YK,Lee H,Hong KE,et al.Hepatoprotective effect of manual acupuncture at acupoint GB34 against CCl4-induced chronic liver damage in rats[J].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06,12(14):2245-2249

[22]Jeun SS,Kim JS,Kim BS,et al.Acupuncture stimulation for motor cortex activities:A 3T fMRI study[J].American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2005,33(4):573 -578

[23]Kim SK,Moon HJ,Na HS,et al.The analgesic effects of automatically controlled rotating acupuncture in rats:Mediation by endogenous opioid system[J].Journal of Physiological Sciences,2006,56(3):259-262

[24]Sakai S,Hori E,Umeno K,et al.Specific acupuncture sensation correlates with EEGs and autonomic changes in human subjects[J].Autonomic Neuroscience-Basic &Clinical,2007,133(2):158 -169

猜你喜欢

手法针灸针刺
层递手法
缓解后背疼的按摩手法
七步洗手法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Acupuncture as a potential approach to improving the health of women with obesity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痤疮50例
针刺治疗糖尿病前期32例
针刺结合聪耳息鸣汤治疗耳鸣80例
中医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4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