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柴乌梅汤治疗胆绞痛45例临床观察
2011-08-15朱忠荣
朱忠荣
湖北省麻城市中医院外科,湖北 麻城 438300
胆绞痛为胆系疾病中一个常见的急性症状之一,祖国医学虽无此病记载,但有关本病症侯记载在黄疸胁痛肝胀、胆胀、癖黄、结胸发黄、诸腹痛、肝气及肝胃气等门类中,已有类似胆绞痛的描述,在治疗上有不少的报道。但是,如何更迅速及时有效的控制其疼痛症状,仍不失为每个医务工作者的研究课题。现仅就本人多年来运用大柴乌梅汤治疗胆绞痛45例的观察结果及体会报告如下,仅供参考。
1 一般资料
在45例发生胆绞痛患者中,均为急、慢性胆囊炎患者,其中合并有结石的35例,合并黄疸10例;发热41例;呕吐苦水16例,男32例,女13例,年龄21~62岁:平均年龄35岁;病程1~30年,均通过X线造影或B超检查确诊。
2 治疗方法
本组45例患者中,全部采用中药大柴乌梅汤煎服治疗。其组成如下:大黄10克、柴胡10克、乌梅15克、法夏10克、积壳10克、黄芩10克、厚朴10克、黄连5克、白芍15克、甘草10克、金钱草40克、鸡内金15克。每日一剂,水煎服。分二次服用,空腹服。
3 疗效标准及治疗结果
显效:服药后疼痛在十分钟内消失或明显缓解者12例;有效;疼痛在三十分钟内消失或明显缓解者31例;无效:疼痛在半小时以上无明显缓解或加用止痛剂者2例。总有效率为95.5%。
4 典型病例
例一、金xx,男、28岁,1986年5月8日夜因右上腹剧痛来院求治。患者呈急性痛苦面容,自诉右上腹呈阵发性剧痛3小时,并牵引右肩背部胀痛,伴口苦咽,寒热往来,纳呆、尿黄、便秘、舌尖红、苔薄黄,脉弦数有力。检查:血象18000,体温39摄氏度,诊为急性胆囊炎并结石,留院观察治疗,急煎大柴乌梅汤一剂,服药八分钟后疼痛明显减轻,二十分钟后疼痛消失,体温下降,安然入睡,次日B超检查证实胆囊增大,并有阳性结石一颗,直径0.5CM大小,后进20余剂,结石排出,获痊愈而未再复发。
例二、周XX,男,63岁,干部,1987年6月2日因右上腹绞痛收院治疗,病历号1133。患者呈急性痛苦面容,诉因食油煎鸡蛋后即觉右上腹疼痛不止,并逐渐加重,伴口苦,纳呆,寒热往来,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数,经B超检查后提示,为急性胆囊炎并泥砂样结石。拟用大柴乌梅汤急煎服后十五分钟疼痛缓解,三十分钟后疼痛全部消失,经住院治疗30天,B超检查提示,全部结石已排出,胆囊大小恢复正常,获痊愈出院,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5 讨论
5.1 产生胆绞痛的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胆为“中清之腑”附于肝,与肝相表里,输胆汁而不转化水谷,它的机能以通降下行为顺。凡精神因素,寒温不适、饮食不节或虫积等因素,均可引起气血运行不畅而郁积肝胆和脾胃运化失常而热淤结中焦,继而影响肝的疏洲和胆的中清,通降而发病。肝气郁结,胆气不通则发生疼痛,正如《景岳全书、胁痛》曰:“痛之病,本属肝胆二径,以二径之脉,皆循故也。”
5.2 大柴乌梅汤方作用机理
胆绞痛的主要病机为“肝气郁结,胆气不通”正所谓“不通则痛”。大柴乌梅汤方系由大柴胡汤加减而成,具有理气止痛,利胆散结的作用。方中柴胡、积壳、厚朴主疏肝理气;乌梅、白芍、甘草酸甘敛阴、缓急止痛;大黄、法夏、内金、金钱草消石利胆散结黄芩、黄连清热燥湿,并助大黄利胆之功,诸药合用,即可止痛,又可消石散结,故能奏效。运用本方治疗胆绞痛,即可治标,又可治本,还可杜绝西药止痛带来的一切毒副作用的后果。但由于多采用煎剂,有不及时的弊病,如果制成糖浆之类的成品则可避免这一弊病。
5.3 如果治疗胆绞痛,方中大黄10克泡服,待痛缓后可同煎,并根据其体制和病情,逐渐减量至5克。以免伤阴败胃。在排除结石的同时,嘱病人间接进高脂餐,诱发症状发作,以利于排石。对于反复发作的胆绞痛,本方仍然有效。但如何更客观的解释其正确机理,还须作进一步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