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模因论视阈下的网络流行语的传播研究*

2011-08-15

关键词:模因流行语宿主

张 国 姜 微

(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一、引言

《咬文嚼字》杂志于2010年12月27日公布了2010年十大网络流行语,其中,“给力”一词荣登榜首。有媒体考证,该词最先出现在日本搞笑动漫《西游记:旅程的终点》中的一句中文配音——“这就是天竺吗?不给力啊老湿”。这个被认为极具创造性的翻译随后在网络上流传,甚至成为人们的口头禅,并于南非世界杯足球赛期间被广泛应用。自《人民日报》11月10日在头版位置刊发题为《江苏给力“文化强省”》的报道后,该网络热词“再度走红”。

近年来,随着 IT技术以及电脑在大众中间的普及,人们越来越容易接触到新技术以及互联网,网络语言也悄悄地在网民中普及开来,它的触角甚至已经延伸到日常生活中来。网络流行语作为网上交流的工具,受到互联网自由化、虚拟化、交互化、全球化、无限化、电子化等特征影响,逐渐发展为一种新的社会方言,反映并制约着大众的文化意识。[1]以文本为基础的交流方式的产生,给语言学的发展拓开了新的空间。目前,我国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关注探讨网络语言现象。例如:秦俊红、张德禄等借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分析网上会话的话轮特征,[2]董启明等从文体学角度研究网络语言的文体特征,[3]秦秀白从语体学角度论述了网络语言的构成、性质及特点,[4]柴磊从语法和词汇层面分析了网络语言的变异问题等。[5]基于达尔文进化论来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模因论(memetics)为网络语言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例如,“给力”即是通过模仿而传播的强势语言模因,体现了文化进化的规律。因此,本文从模因论这一语用理论出发,探讨“xx给力”现象的来源、复制和传播过程及其作为强势模因的语用价值所在,从而进一步来分析网络流行语的特点,解释网络流行语作为强势模因、成功模因的可能性、合理性和优势。

二、模因的概念

模因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牛津大学动物学家Richard Daw kins在其畅销的著作 The Selfish Gene(《自私的基因》)中的第十一章首次提出的。[6]作者的这本书主要探讨基因如何通过自我复制以及相互竞争促进了生物的进化;在描述基因作为复制因子的特征的基础上,大胆构想了存在人类社会文化传递的复制因子——模因。模因的原词meme在拼写上模仿了基因gene,词源上它是来自希腊词m imeme(“模仿”)。[7]模因与基因都被认为是一种复制因子,但它们有着不同的行为特征。基因作为复制因子推动着生物进化的过程,模因作为新的复制因子驱动着文化的进化。基因通过遗传而繁衍,而模因通过模仿而传播。基因在不同的代际之间纵向传递,模因一方面在代际之间纵向传递,一方面也以横向的方式进行传递。基因传播需要一代人的时间,而模因的传播力胜过基因,在短时间内可得到迅速传播和扩散。[8]

模因定义的形成分为两个阶段:前期被认为是文化模仿的单位,其表现形式为曲调旋律、想法思潮、时髦用语、时尚服饰、搭屋建房、器具制造等方式;后期的模因被看作是大脑里的信息单位,是存在于大脑中的一个复制因子。新达尔文主义者Blackmore指出,[9](P66)当某种思想或者某种信息模式的出现,在它引致别人去复制它或者别人对它重复传播之前,它还不算模因。任何一个信息,只要它能够通过广义上称为“模仿”的过程被复制,它就可以称为模因了。最终,术语模因进入了《牛津英语辞典》,定义为:文化的基本单位,通过非遗传的方式、特别是模仿而得到传递。[9](P6)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多亏了模因之力,网络流行语的模因特色不只是通过复制创造新词语,而每一次的个人创作将通过模仿的方式传递。目前,模因的研究已经受到诸多专家学者的注意,模因论被应用的范围非常广,从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到语言学等。模因论作为文化进化的新理论,可以解释语言学中的诸多现象,尤其是网络流行语中模因的传播现象,从而推动网络语言的发展。

三、网络流行语与模因周期论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王英指出:“网络流行语,是指伴随着现实社会事件的发生,在网络上几乎同步发生、迅速流行、风靡于网络内外的热门词语,有时还被称为‘网络雷词’或者‘网络热词’,从属于网络语言。”[10]它是网络时代网民这一语言社团在网络上进行交流时所模仿、复制和使用的语言形式,是在标准语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新的社会方言。网络语言同样遵循语言的模因规律,而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发展乃至大放异彩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模因的力量。[11]

在模因论中,携带模因的人叫做宿主(host),宿主继续携带模因,进行传播的过程叫做复制。一种文化的进步需要通过对本身模因的复制和先进外来模因的嬗变来实现。Heylighen认为,[12]模因从被新的宿主选择后并被传递,要经过四个不同生命周期:

1、同化(assim ilation),指呈现的模因被宿主注意、理解和接受。注意是指模因载体的显著程度足以引起宿主的关注;理解意味着宿主能将呈现的模因纳入自己的认知体系。宿主会下意识滤掉或积累起来与传统文化相异或一致的模因。

2、记忆(retention),模因必须在记忆中停留,否则它们就不能称为模因。模因在宿主的大脑里停留的时间越长,传播和影响其他宿主的可能性越大。

3、表达(exp ression),为了能广泛传播,模因必须由记忆模式转化为宿主能够感知的有形体,这个过程就是“表达”。话语是最突出的表达手段。

4、传输(transmission),模因表达需要有形载体或媒体。模因载体可以是书本、照片、人工制品、光碟等。在传输过程中,模因从一个宿主传输到一个或更多的潜在宿主,传输的过程叫做复制。

在网络流行语中模因的复制和传播也是如此。网络流行语言模因成功的基础是引起网络受众的注意,进入他们的记忆中,使其受到感染,并最终获得他们的接受和认同。[13]语言的规则是与时俱进的,网络的出现使语言中增添了许多新词汇。网络在一定程度上也改变了传统的语言交流方式和特点。在网络中,网民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许多经典的话语通过网络会很快地复制、传播。网络流行语言中模因的自我复制能力各不相同。在自我复制的过程中,有些流行语要胜过了其他的流行语,从而得到广泛传播。例如,“神马都是浮云”、“XX二代”、“XX控”、“XX帝”等都是2010年的网络流行语,它们活跃在人们的生活工作之中,并继续被传播着。

网络流行语之间具有激烈的相互竞争性,以争取被宿主采纳、接受,得到表达和传输。怎样的语言模因才能成为成功的网络流行语?Daw kins认为用三个指标来衡量:保真度(copying-fidelity)、多产性(fecundity)和长寿性(longevity)。这三方面表现值均比较高的模因应该是那些能够引起高度真实而长期保存记忆的模因。有很多模因之所以能够成功地广为传播,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易于被记忆。它们被宿主所熟知,能与宿主已有的认知结构连接,容易被宿主理解和接受,引发同化反应。用他们做网络流行语容易感染新的宿主,进入他们的记忆。读者一旦受到感染成为宿主,便会对模因进行编码和传播,使这些模因得到了表达。模因被传输的次数越多,感染新宿主的机会也就越多。网络流行语的传播符合模因四个生命周期,下面以2010年网络流行语“给力”为例,通过考察我们发现“给力”也是经由模仿而传播的语言模因,体现了文化进化的规律。这一论点通过“给力”一词的模因化的过程得到认证和支持。

四、“给力”作为语言模因的复制与流行

(一)“给力”的渊源及其含义

目前已知“给力”一词有以下几个来源:第一,由“cucn201”配音组配的六集《搞笑漫画日和》中,在《西游记:旅程的终点》一集中,画面一开始,师徒三人(动画设定为八戒先去了)历经磨难到达天竺后,却发现所谓的天竺只有一面小旗子,上书“天竺”二字。弄得师徒三人都愣了神,悟空不无抱怨地说:“这就是天竺吗,不给力啊老湿。”悟空的这番话也成为后来“给力”一词在网络上流行起来的最初模板。第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讲师高海波博士向《长江日报》记者透露:经他考证,“给力”是中国古代官府给官员支付薪酬的一种方式,即以力役的形式向官员支付薪俸。具体而言,就是朝廷根据官员的等级,拨给数量不等的劳役,为官员免费耕种田地或提供家政服务。在刘国新编撰的由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政治制度辞典》(1990年版)中,就有“职官给力制度”词条。第三,武汉大学阮桂君教授表示,从这个词的发音来看,“给力”出自南方方言的可能性比较大,但“给力”是否是闽南语,具体何意,尚待进一步考证。

通过百度搜索引擎,百度百科对“给力”一词有很详细的解说,其含义如下:1、作为形容词,类似于“牛”、“很带劲”、“酷”、“棒”、“很有意思”等。常作感叹词。用法如:“这游戏真无聊,不给力呀!”、“这部动作片真精彩,实在太给力了!”。尤其是当某个事件或某个现象给人以强烈的刺激,让人精神为之振奋,例如有内涵的歌曲或视频,我们就可以说:“太给力了!”“给力给力”。2、作为动词使用,相当于形容词使动用法,也就是它的本意“给予力量”,也可作为“加油”的意思来形容。用法如:“大家给力啊”,“要给力啊,后面靠你了”。3、作为名词使用,“给力”也相当于“震撼”的意思。“不给力啊!”可以译作:不够震撼,不够精彩。

(二)“给力”的复制和传播过程

2010年12月1日,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网络媒体语言分中心、商务印书馆、新浪文化读书频道联合主办的“汉语盘点2010”网络征集评选活动正式启动。该活动历时1个月,经由网民推荐、专家评审、网络票选等阶段,共收到推荐字词1816条,其中有效推荐的国内字813个,国内词492个。最终,“给力”一词成为年度国内词第一。由此可见,“给力”一词已经开始充斥着网络、媒体和人们的生活的各个角落。

“给力”一词的复制和传播同样经历了四个不同的生命周期。有媒体考证,“给力”一词最初的火热源于2010年5月上传于网络的一段日本搞笑动漫,《西游记:旅程的终点》中文配音版中悟空的一句抱怨:“这就是天竺吗,不给力啊老湿。”此处“不给力”就是形容和自己预想的目标相差甚远,而“给力”一般理解为有帮助、有作用、给面子。这两个字言简意赅,逐渐赢得了广大网友们的青睐,“给力”逐渐成为“酷”、“棒”、“很有意思”的代名词而进入人们的记忆之中,最终获得大众的接受和认同。此外,“给力”这个词简短,便于记忆,容易被宿主理解和接受,引发同化反应。用“XX给力”作为词缀代替“精彩,很棒”,很容易使读者受到感染,成为宿主,对模因重新编码和传播,使这一模因得到表达和传输。模因被传输的次数越多,感染新宿主的机会也就越多。在南非世界杯期间,“给力”一词正好能很好地表达网友看球赛的情绪,于是“给力”一词开始成为热门词汇,广泛流传,网友们说的最多的词是什么?不是越位,不是进球,而是给力。“西班牙太给力了。”“不给力啊,德国。”……类似于这样的感叹声不绝于耳。随着2010年“给力”一词的火爆,“GEIL I给力”被注册成服饰类、体育用品类、饮料类、酒类、食品类、保健品类、化妆品类的商标。“给力”牌系列产品也随之被广大消费者所接受和热卖。同时,广大的网友还将“给力”“不给力”两个词音译成英语和法语,“geilivable”、“ungeilivable”、“très guélile”。除此之外,“给力”这个网络热词由于登上2010年11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标题《江苏给力“文化强省”》,一日之间再次热透中国,同时“给力”一词的词性也由形容词过渡到了动词。不仅如此,2010年11月18日,“给力”一词还登上《纽约时报》,文章称,在中国网络中象征着“酷”、“真棒”、“爽”的词语“给力”,如今获得了官方的认可。因此,通过网络和新闻媒体等传输工具,“给力”这一模因不断被传输,不断感染新宿主,最后出现很多“XX给力”,如“本年度最给力演讲”,“高房价给力光棍节”,“给力精品”,“大家给力啊”,“给力中国”等等。这些“给力XX”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自然也就毫不例外地深深根植于人们记忆中。因此,“给力”也就顺利完成了它的同化和记忆阶段,并依次被表达和传输。从最初的日本动漫的配音到时下“给力”的风靡流行,“给力”已完成了其作为语言模因的四个阶段的生命周期。

(三)“给力”作为强势模因的语用价值

Blackmore认为模因在进化的过程中存在着巨大的选择压力,[9](P36)在数量极大的潜在模因中,能够生存下来的仅是一小部分。语言作为模因其生命力取决于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否得到认同,从而获得广泛的复制和传播;而得到广泛复制和传播的模因一般是强势模因。[14]“给力”一词完全符合强势模因复制能力强、传播范围广和在与其他模因竞争中胜出的特点,因此,从模因论的角度来看,它实质上就是一种语言强势模因。它之所以能成为强势模因,除了网络这一强大的宣传之外,更重要的是由“给力”本身的语用价值决定的。其语用价值主要有以下几点:

1、经济性。语言使用中存在一个“经济原则”,它要求在日常言语交际中,“如果一个词足够的话,决不用第二个”。[15](P16)让一个词兼表几个意义而不必另造新词,符合经济的原则。[16](P134)“给力”一词由简单的两个汉字组成,表达形式简洁,容易被人们在短时间记住,表达上也朗朗上口。

2、流行性。所谓“流行”,是指“某一事物(或现象)在某个时点上产生,并在很短的时段内广泛传播或蔓延。这一事物(或现象)在某个时段内的出现率显著高于该事物(或现象)平时出现率的均值”。[17]“给力”一词位居“2010年十大流行语之首”,并且该词已被应用于人们生活工作的各个领域。例如, 2010年南非世界杯赛场上球迷们会说“不给力啊,德国”;在课堂上,学生们会说“这课上得好枯燥,不给力呀!”;在公司,职员们私下议论公司涨工资时,人们说“这 boss真给力啊!”;在魔兽世界或者是dota游戏中,如果看到好的装备,玩家会喊出“这装备真给力啊!”等等。

3、新奇性。人们在语言使用过程中总是有一种求新求异的心理,总是想方设法追求新奇、陌生的表达方式,这是人们在语言使用过程中的一种潜在心理。[18]运用网络的主体是80后、90后,他们古灵精怪,性格叛逆,时尚前卫,勇于打破常规,充满了创新意识,这些特点也反映在其网络语言的使用上。“给力”一词的出现就符合他们追求新鲜时尚用语的心理,迎合了公众紧跟时代的心态。为了能够以新颖、形象、生动来抓住读者眼球,新闻标题经常也使用“XX给力”,例如“央行给力货币政策名义宽松实转紧缩”(《重庆晨报》11月12日),“抗通胀工资是否能‘给力’?”(《成都商报》11月12日),“中石油‘给力’五大措施力保甘肃油品供应”(《西部商报》11月12日)等等。

五、结语

基于达尔文进化观的模因论为我们研究网络语言提供了新的视角,网络语言的出现说明模因对新兴语言的出现及其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网络流行语的盛行更加说明了它是一种成功复制的模因。本文结合模因传播的四个生命周期,对网络流行语的流行及其传播进行了分析,进而通过对“给力”一词的个案研究来探讨其复制传播的过程,并分析了其作为强势模因的语用价值。语言形式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被赋予不同的内涵,同样会有类似自然生物发展的轨迹。一些词语在某一时期可能是强势模因,但随着社会发展和语言自我演变可能会消失,或者衍生为与该词语初始意义完全不同的含义。“给力”的演变也不例外,它最终会消失还是存在下去并进一步演变,尚有待时间证明。了解模因的复制、传播方式,有助于我们探索语言发展和进化的规律,也有助于在社会文化的交际和交流中学习语言。

[1]曹进,刘芳.从模因论看网络语言词汇特点[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8,(1):46-50.

[2]秦俊红,张德禄.网上会话中的话轮转换[J].外语电化教学, 2005,(105):41-45.

[3]董启明,刘玉梅.万维网键谈英语的文体特征[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1):42-47.

[4]秦秀白.网语与网话[J].外语电化教学,2003,(94):1-6.

[5]柴磊.网络交际中的语言变异及其理据分析[J].山东外语教学,2006,(2):43-46.

[6]Dawins,R.The Selfish Gene[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6.

[7]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论与社会语用[J].现代外语,2003,(2):200-209.

[8]陈琳霞,何自然.语言模因现象探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6,(2):108-114.

[9]Blackmore,S.The Meme Machin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10]王英.网络流行语现象解析[J].新闻前哨,2009,(8):87-89.

[11]张家瑞,高蓓蓓.网络流行语的秘密:模因[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02):55-59.

[12]Heylighen,F.W hatmakes ameme successful?Selection criteria fo r cultural evolution[EB/OL].[2007-05-14].http://pespmclcub ac be/papers/memetics Namur html-20k-,1998.

[13]祖利军,李晓红.网络语言中的模因[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 2008,(3):93-95.

[14]何自然.语言模因及其修辞效应[J].外语学刊,2008,(1):68-73.

[15]郭秀梅.实用英语科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5.

[16]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17]杨建国.流行语的语言学研究及科学认定[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6):63-70.

[18]杨婕.新闻标题中流行语的模因论研究[J].外语学刊,2008, (1):79-82.

猜你喜欢

模因流行语宿主
流行语大盘点
病原体与自然宿主和人的生态关系
基于语言模因论的朝汉语言接触探析*——以汉字词形态构成为例
看古人如何玩转流行语
龟鳖类不可能是新冠病毒的中间宿主
大学流行语考察
模因视角下的2017年网络流行语
巧借 流行语
试论翻译中的模因*
抓住自然宿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