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洋开发对沿海城市精神与城市定位的影响分析——以大连、青岛、宁波、厦门为例*

2011-08-15

关键词:厦门宁波青岛

崔 凤 邵 丽

(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沿海城市是海洋开发的结果,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始终深受海洋开发的影响,在此过程中,所凝炼出的城市精神均洋溢着极为鲜明的海洋特色,而城市定位也都以海洋开发为中心,极力打造以“海洋”为特色的城市形象。

一、城市精神的海洋特色

城市精神,在英文中写作city spirit或 urban spirit,也可译作城市灵魂。它是以城市为依托,以城市公共组织和居民为载体的群体认同感、共同价值取向和共同意志的一种城市意识形态。它以城市物质文化为土壤,反映城市建设和城市公共组织和居民的共同愿望和共同追求,是城市政治、经济、文化在精神领域的体现。[1](P139)

美国城市社会学家R.E.帕克曾说过,城市决不仅仅是许多单个人的集合体,也不单单是各种社会设施,诸如街道、建筑物、电灯、电车、电话等的聚合体;城市也不只是各种服务部门和管理机构,如法庭、医院、学校、警察和各种民政机构人员等的简单聚集。城市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各种礼俗和传统构成的整体。换言之,“城市绝非简单的物质现象、绝非简单的人工构筑物。城市已同其居民们的各种重要活动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它是自然的产物,而尤其是人类属性的产物。”[2](P1-2)所以,一座城市不仅仅是由钢筋混凝土堆砌而成的外壳,它还具有自己的灵魂,亦即城市精神。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的无形资产,它不仅对于培育城市个性,塑造城市形象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打造城市文化品牌、提高城市竞争力、全方位提升城市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具有重大意义。

在我国,继上海市率先提出建设“城市精神”的口号后,全国其他城市根据自身特点相继提出了各自的城市精神,如:深圳市提出的城市精神是“开拓创新、诚信守法、务实高效、团结奉献”;上海要大力塑造“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形象;无锡的城市精神是“尚德务实、和谐奋进”;杭州的城市精神为“精致和谐、大气开放”;苏州的城市精神为“刚柔相济、包容开放、崇文重教、精细雅致”;还有“勤学习、重诚信、敢拼搏、勇创业”的常州精神……[3]由于历史传统、地域环境、思想文化、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每一座城市的精神也是与众不同的,它彰显了城市个性,展示了城市独特的魅力。沿海城市精神具有什么样的特色?是什么原因促成了这样的特色?

(一)“诚信为美,质朴求真,高效争先,开拓创新”的大连精神

大连市在城市文化建设过程中一直积极探索其城市精神,在全市人民中广泛地开展了大连城市精神的讨论。在制定1993~1995年大连市第四个《精神文明建设规划》时,大连市委、市政府吸收社会各界的讨论成果,把“大连精神”定义为:“热爱大连、建设大连的主人精神;立足大连、走向世界的开放精神;勇于开拓、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讲求实效、艰苦创业的实干精神;团结协作、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4][5]以后,大连市又对城市精神加以总结、提炼,最终用“诚信为美,质朴求真,高效争先,开拓创新”这16个字概况了大连的城市精神。

大连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向北辐射东北三省及内蒙古,向东辐射日本、韩国,向南则是东南沿海。三面临海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大连这座城市的精神与海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海洋是流动的,在潮汐涌动之间,永远地推动着吐故纳新的创新过程。“开拓创新”这四个字体现出大连人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精神。

大连市历来重视开拓创新,并且已经明确提出,要在辽宁省率先建成创新型城市。1991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大连建立了高新技术园区,这是我国批准建立的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也是大连市的对外开放先导区、科技兴市的示范区。2006年8月,大连科技创新园建设项目正式启动,它是大连市科技孵化产业的重要基地。而且,从2006年开始,大连市每年设立6亿元老工业基地振兴专项资金,用于重点产业和优势领域的技术创新以及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6]由于大连一直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在已经形成了一大批自主创新的品牌,而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项目频频问世。如:标志着我国高速永磁悬浮列车诞生的“中华06号”轻型吊轨磁悬浮技术验证车成功运行;中国人自主研发的聚烯烃用高效脱氧剂;海参等养殖及育苗技术国内领先,形成獐子岛、棒棰岛海参肽胶囊等知名品牌。在2009年1月9日北京召开的“首届建设创新型国家年会”上,大连市荣膺2008年全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城市十强。

(二)“诚信、博大、和谐、卓越”的青岛精神

2003年,青岛市根据本市第九次党代会的要求,把培育城市精神作为弘扬民族精神的具体实践,广泛征集青岛市的城市精神内容。许多专家学者和各方面的权威人士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共收到广大市民、海内外专家学者描述青岛城市精神的主题语5万多条。[7]青岛市委常委对所有收集到的城市精神表述进行认真研讨后,最终把“诚信、博大、和谐、卓越”这一表述确定为青岛的城市精神。

在这一城市精神中,“博大”这个词语充分体现出青岛具有“海纳百川”的气魄和胸襟。青岛从昔日的一个小渔村、一个屯兵的码头发展成为现今著名的东部沿海开放城市,在精神上靠的就是海纳百川的气魄,“海纳百川”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它表现出青岛具有兼容并蓄的文化特征。作为一座移民城市,来自四面八方的移民汇聚于青岛,使青岛文化具有复杂的、多元的文化形态。各具特色的文化在青岛这片热土上便得以移植和再生。齐鲁文化传统在青岛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并形成了本土民间文化的主要特征。但同时,在古代移民和现代移民的过程中,青岛这座城市吸纳了各种各样的不同文化,构成了青岛文化的不同层面。在现代文化的发展中,西方文化、国内的海派文化和京派文化,都曾影响了青岛的文化。因此,青岛现在的文化呈现出东西文化汇流、古今文化贯通、城市文化与乡土民间文化结合、海洋文化与大陆文化共生的特点。正是这种兼容的胸怀,才孕育了青岛文化的丰富内涵。

(三)“诚信、务实、开放、创新”的宁波精神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宁波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地位的不断提升,宁波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宁波城市精神的提炼与弘扬,并将它作为宁波城市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1994年,宁波市把“立志创业、务实高效、文明守法、团结奋进”作为宁波的城市精神。1995年,宁波市进一步将城市精神提炼为“想大局、算大帐、迈大步、创大业”。2000年,宁波全市文化工作会议提出宁波精神具有“开拓、开放、开明”的特征。近年来,社会各界对概括提炼宁波精神也进行着广泛持久的讨论。尤其是2003年3月-5月,宁波日报报业集团组织了“宁波精神大讨论”,社会反响热烈。历经整整10年,2005年3月17日,经过反复提炼的宁波精神终于被确定为“诚信、务实、开放、创新”。[8]这8个字的“宁波精神”既继承了宁波文化的优秀传统,又体现了宁波富有开放性国际港口城市的地域个性。

“开放”,即对外开放,博纳兼容,具有大海般的胸襟。宁波地处海口,唐宋以来一直是中国对外交往与贸易往来的重要口岸。这种历史背景,使宁波一地风气较为开通,不固执,对新鲜事物反映敏捷,善于学习和吸收,具有较大的宽容性和外向性,不像内地受制于传统的自然经济和封闭的环境而走向闭塞、迂腐。宁波商人把宁波人的开放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从古至今,不管在国内还是国外,处处可以看见宁波商人的身影。古代的宁波帮——“明州商帮”就在国际商贸的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北上高丽、日本,南下东南亚国家,积极参与国外的商贸活动;近代的宁波帮善于学习西方国家先进的经营方法和管理技巧,上海、天津、香港等城市中的很多产业“亮点”都是出自宁波商人之手;现代的宁波帮更是善于开拓新领域,他们敢于离土离乡,敢于建厂经商,敢于参与国内外的各种商贸竞争,创造了许多奇迹。除了向外开拓市场,宁波商人还善于向内开放,向内地开放宁波口岸,让各地借“宁波之船”出海闯世界。[9]诚如余秋雨在《寄予故乡》一文中所说:在中国近代史上,“宁波”两字经常与“开放”两字紧密连在一起。改革开放30年来,由于宁波港的开放建设和“宁波帮”的影响,宁波人闯世界做生意的风气日渐兴盛,宁波人的海洋意识、开放意识、开拓意识又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宁波形成了具有开放精神的人文土壤。“创新”体现出海洋求新的特点。海洋是流动的,在潮汐涌动之间,永远推动着吐故纳新的创造过程。像宁波商帮的一些重要代表人物都是先在家乡创业,做些小买卖,有了一定基础以后,便会纷纷走出宁波,到其它大城市寻求新的机遇。他们敢于冒风险,富有极强的开拓创新精神。如:武汉的机电业、上海的五金业、天津的制衣业等具有影响力的实业,大多是敢于闯荡天下、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宁波商人所为。当代宁波人更是具有“敢创业、不守摊”的精神,像塑料业、电器业、机械制造业等众多企业已走出宁波,[9]在国内外都有一定知名度,这正是宁波人创新精神最有力的见证。

(四)“宽和温馨、诚毅从容;开放创新、文明图强”的厦门精神

在《厦门市“十一五”期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划》第5条中,明确提出了厦门市要“精心培育提炼城市精神”,要求“在特区精神和新一轮跨越式发展中形成的朝气蓬勃、奋发有为、团结向上精神的基础上提炼厦门城市精神。根据这一要求,厦门市发动了广大市民及社会各界参与到厦门城市精神的讨论、研究中。虽然时至今日厦门的城市精神仍处于众说纷纭的状态,没有一个确切的定论。但厦门市社会发展研究会在《厦门城市精神的张扬与培育》的调研报告中,归纳和提炼的厦门城市精神,即“宽和温馨、诚毅从容;开放创新、文明图强”十六个字得到了广大市民的普遍认同。这一城市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丰富的精神内涵,并符合厦门的城市特点。

在这十六个字的概况中,“宽和温馨”亦即互相包容,温暖馨香。城市的温馨固然跟城市的自然环境和城市的基础设施密切相关,但从精神层面上看,厦门的温馨主要是因为厦门市民具有海洋文化的博大胸襟,一种兼容并蓄的胸怀。海洋是博大的,也是兼容的。万流归海,才成就了海纳百川的气度。厦门是个移民城市,各具特色的文化汇聚到厦门这片土地上便得以再生。正是这种接纳八面来风的兼容胸怀,才使厦门获得“最温馨的城市”的美誉。“开放创新”亦即门开四方,开拓进取。厦门是一个港口城市,是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作为特区,是我国改革开放最早的城市之一。多年来,厦门市委、市政府坚定地实践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创办经济特区的战略思想,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勇敢地担负起“试验田”、“窗口”和“排头兵”的历史使命,努力发挥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把厦门从一个封闭的海防小城建设成为繁荣发达、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城市,并全面推进了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建立起开放型的经济格局,探索出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祖国统一大业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积累了宝贵经验,做出了应有的贡献。[10]正是因为开放创新才使厦门具有今天的辉煌成就。

城市精神都与其所处的地域密切相关,深刻地反映出自身的特色并展现城市的独特魅力。唯物主义也告诉我们,精神包含两层既有区别又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含义。其一,它是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自觉的心理状态;其二,它是物质的最高产物,以物质为基础,只能从物质中抽象出来。更确切地说,人的精神只能从人的物质生活环境和生产活动中才能提炼出来。[11]城市精神虽然表现的是人的精神状态,但其内蕴却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总结。大连、青岛、宁波、厦门都是依海而生的城市,享有海运之便,商业交往发达,开阔的地域环境促使他们向外拓展,培养了他们敢于冒险的精神。由于沿海城市人们的实践活动与海洋密不可分,所以,在它们的城市精神中都必然注入了海洋元素,体现出了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文化特征,极富包容性与开放性。这些沿海城市精神内容与其濒临海洋这一地理环境以及由此形成的海洋文化特征息息相关,准确地表述了沿海城市文化形象理念的定位,高度概括了沿海城市的文化特点,彰显了沿海城市中的文化个性。由此可以看出,人类对海洋的开发活动已经深深地影响到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使沿海城市的人们普遍崇尚一种冒险精神、开放精神、包容精神以及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这些精神完全可以提升到海洋精神的层面,它是沿海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城市定位的海洋特色

城市定位是指城市为了实现最大收益,根本自身条件、竞争环境、“消费需求”等及其动态变化,确定自身各方面发展的目标、占据的空间、扮演的角色、竞争的位置。其实质是在社会公众心目中塑造出城市与众不同的、鲜明的个性或形象。[12]

(一)大连——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

城市定位对一个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所以,大连市高度重视对城市定位的界定。上世纪80年代,大连人对城市定位进行了初步界定,认为大连是一个“港口、工业、贸易、旅游城市”。这是早期大连人对大连城市定位的认识。[12]这是一个比较宽泛和模糊的城市定位。随后,“把大连建成现代化国际城市”(大连市第七次党代会)、“把大连建设成北方香港”(大连市第七届七次全会)、“中国北方经济中心城市”(大连市第八次党代会)、“建设东北和环渤海重要中心城市”(大连市第九次党代会)、“大大连”(2003年)等相继成为大连的城市定位。2003年10月,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充分利用东北地区现有港口条件和优势,把大连建成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

之所以这样定位,主要是因为大连是个“港航立市”的城市。大连港口在国际航运上的条件得天独厚,远洋运输区位优势独到,既是我国环渤海地区和辽东半岛沿岸港城通往国外的最近点,也是东北亚区域进入太平洋,面向世界最便捷的海上门户。同时,港口不冻不淤,岸线稳定,港阔水深,完全可以满足新一代集装箱巨轮的运营需求。大连之所以能从一个小渔村迅速发展成为中国北方沿海的重要城市,之所以成为中国最早开放的城市之一,党中央把大连定位为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都是得益于大连的港口优势。至2007年底,大连市港口拥有各类码头泊位226个(含陆岛泊位40个),其中,生产性泊位194个,非生产性泊位32个;码头泊位长36.6千米;年通过能力2.03亿吨。原油泊位6个,年通过能力5078万吨;成品油泊位27个,年通过能力2911万吨;粮食泊位5个,年通过能力1360万吨;集装箱泊位13个,年通过能力230万标准箱;矿石泊位2个,年通过能力1700万吨;客滚泊位33个,年通过能力840万吨;客货泊位17个,年通过能力105万吨。[13](P200)目前,大连已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之一,并跻身世界知名大港之列,成为东北地区经济总量最大、最具活力的口岸城市。2006年6月,大连市第十次党代会在“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的科学定位基础上,又明确提出把大连建设成为“东北亚重要国际城市”这一崭新定位。

(二)青岛——帆船之都

2001年7月13日,北京赢得了2008年第二十九届奥运会的承办权,作为伙伴城市,青岛承办第二十九届奥运会帆船比赛。承办奥运会帆船比赛,对加速青岛的发展是一个难得的重大历史机遇。因此,青岛市紧紧抓住了这一千载难逢的重要机遇,以此为契机,把城市定位为“帆船之都”,使“帆船之都”成为青岛新的靓丽名片。

青岛市政府在2004年出台的《青岛奥运行动规划》中明确提出:“利用青岛山、海、城浑然一体、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城市特点,做足海上运动的文章,高起点、高标准的规划、设计奥运场(馆)和配套设施,将青岛浮山湾奥帆赛场建成世界一流的国际帆船运动中心和海上运动基地,普及帆船和帆板运动,使青岛形成‘帆船之都’,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知名的海上运动教育、科研、训练、休闲中心。[14]基本的设想就是把青岛打造成一个以奥帆赛基地为中心,以专业和业余帆船帆板训练为重点,以普及和推广帆船帆板运动为基础,集训练、竞赛、休闲、科教为一体的海上运动中心。在成功举办完2008年奥帆赛后,青岛市还开展、承接了一些全国性和国际性的体育比赛和各类海上休闲运动项目,诸如沃尔沃环球帆船赛和克里伯环球帆船赛等国际赛事。除开展和承接国内国际各类海上体育项目以外,从2002年起,青岛市政府与国家海洋局、国家体育总局等部门已成功举办了七届“中国国际航海博览会”。这是中国目前最大的国家级水陆结合船艇博览会,目的在于传播游艇文化、普及和推广水上运动、带动海洋高端旅游发展、提升船艇与帆船制造业水平。举办航海博览会与青岛的区域特点、城市功能定位都非常契合,并对“帆船之都”这一城市定位的长足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心随帆动,驶向成功”已成为青岛市民所熟悉的城市口号。“帆船之都”这一城市地位加速提升了青岛市在国际上的城市地位,提高了青岛市的国际竞争力,促使青岛这座充满活力和希望的城市更广泛、更深入地融入到了国际社会,大大加快了城市的国际化进程。

(三)宁波——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

2005年,宁波市市长毛光烈在为宁波大学师生作报告时,阐述了宁波城市发展目标定位的三个主要内涵: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长江三角洲南翼区域经济中心,建设宜居宜业的和谐城市。把“建设现代国际港口城市”作为宁波城市定位,是由于宁波具有良好的港口资源条件。宁波沿海的港湾资源带,位于太平洋西岸我国大陆沿海的中部,并紧靠杭州湾和长江口,与我国经济发达的沿海和长江中下游15个省市直接相通;与上海金山咀相距仅50海里,与舟山港同处一个海域,距亚洲主要大港躲在1000海里之内,离美洲、波斯湾和东非主要港口的距离也在5000海里之内。[15](P8-9)宁波以港兴市。历来是中外文明的港埠。凭借港口的优势,宁波也成为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之一。唐时已是与日本、朝鲜及东南亚国家通商的主要港口。鸦片战争后,宁波被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改革开放以后宁波港再次崛起,已拥有进口矿石中转、大型液体化工产品储存中转、国际集装箱远洋中转、大型煤炭储存中转,以及大型原油成品油储存中转“五大基地”。宁波的经济几乎大部分来自深水良港的大规模开发的牵引带动。改革开放以来,宁波港港口货物吞吐量从1978年的214万吨发展为2007年3.45亿吨,即2007年是1978年的161倍,年均递增19.1%,其中2007年外贸货物吞吐量1. 58亿吨。2007年新开辟集装箱航线28条,使宁波港集装箱航线总计达190条,其中远洋干线101条,近洋支线46条,内支线19条,内贸线24条;月均航班810班,最高月航班达844班,月作业量连续突破80万标箱的新水平。[16](P23)所以,把“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作为宁波的城市定位之一,把大力发展港口作为一个城市的发展目标,不是凭空想象和随意捏造的,而是在综合分析了宁波市的区位环境、市情特点等各个方面情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因为就城市的资源禀赋来说,拥有东方最大的深水良港一直是宁波最大的优势。

(四)厦门——海港、风景城市

港口是厦门的生命线,是厦门最大的资源,是厦门加快发展的突破口。从厦门发展的历史来看,厦门是先有港,后建城,再设市的,有“港兴市荣,港衰市落”的史实。可以说,没有港口就没有厦门市,因而,厦门市历届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给厦门的城市定位就是把厦门建成海港、风景城市。

港口使厦门在历史上很早就成为“远近贸易之都会”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口岸,逐步发展为闽南的经济衷心。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后,厦门港的海上运输迅速扩大,成为中国的主要商埠之一。随着经济日趋国际化,港口在发展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将随之增强。厦门港的发展极大地带动了厦门市国际贸易的发展。到2006年,厦门商品出口至世界74个国家和地区,并从41个国家和地区进口商品和货物。其中美国、欧盟、日本、香港、台湾是厦门最大的几个贸易伙伴,厦门市的贸易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厦门市第三产业国际化水平通洋因港口对航运业和旅游业的促进作用而提到提升。贸易国际化和第三产业国际化是城市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因而厦门港在提升厦门市国际化水平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厦门对外交往的进一步发展,厦门的城市品牌也快速提升。厦门充分发挥港口和海湾资源优势,联合厦漳,通过发展空间的扩大,实现经济总量的扩张、经济腹地的延伸、经济结构和城市布局的优化,增强了城市的服务功能和集聚辐射能力,提升了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形成了自己的城市品牌。“海港风景城市”的这一城市定位,不仅使厦门注重了港口建设,充分发挥了港海优势,而且使厦门更富有海滨城市的韵味。

城市定位是一座城市发展建设的前提,是一座城市建设方向的出发点。关于城市定位的概念与重要性,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仇保兴副部长在他的《城市规划理论变革》一书中曾经引用过这样一段话;“从客观层面上把握城市发展的定位、定性、定向,这是城市宏观决策人首先要关注的问题。如果在定位、定性、定向的问题上不花大力气去深入研究,即使总体规划做得再详细、再具体,也将因目标和结构的不合理,给城市发展带来全局性问题,犯历史性的错误。这几乎已经成为毋庸置疑的经典结论。我们将为城市寻找准确定位的战略行动的规律和相关的知识称之为定位理论。”由此可见,对城市进行准确定位意义重大。目前,城市定位主要考虑三个因素:首先,要考虑自身的资源优势;其次,要考虑社会公众(包括国际社会)对定位的认同;最后,要考虑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这样形成的定位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12]可以看出,城市自身的资源优势是“城市定位”的首要因素。要想准确地给城市定位,就要通过尽可能地充分利用城市优势,挖掘城市潜力,把握外部机遇,来确定城市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从而提高城市的竞争力。以上这些沿海城市的城市定位都与海洋开发密切相关。大连、宁波、厦门的城市地位都是立足于自身的港口建设,由于大力发展港口经济,带动了本地区相关产业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把港口作为城市定位可以更好的利用其优势。青岛把“帆船之都”作为城市定位也取决于人们对海洋的开发利用。沿海城市的城市定位都是由该城市的特色、优势决定的,即充分利用了临海这一自然地理优势,立足实际,符合沿海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并且凸显了城市的海洋特色,这对于建立沿海城市的品牌,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魅力,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小结

通过对大连、青岛、宁波和厦门四个沿海城市的城市精神和城市定位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海洋开发对沿海城市精神和城市定位的深刻影响。无论是城市精神,还是城市定位,都离不开城市的地缘优势和资源优势,而海洋正是沿海城市最大的地缘优势和资源优势,在进入“海洋世纪”之后,沿海城市依托海洋的地缘优势和资源优势将会更加明显。因此,我们看到,无论是大连、青岛,还是宁波、厦门以及其他沿海城市,在城市精神中都包含“开拓”、“开放”、“创新”等内涵,而这些均是海洋开发过程中所形成的海洋文化的成果;而城市定位中更是紧紧围绕海洋做文章,“航运中心”、“港口城市”、“帆船之都”、“旅游城市”等城市定位均离不开海洋,也可以说没有海洋就不会有上述的城市定位。总之,海洋开发对沿海城市精神和城市定位有着全面而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对沿海城市发展至关重要。

[1]郭晓君,郑颖,赵建辉.城市文化竞争力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5.

[2](美)R.E.帕克等著,宋俊岭等译.城市社会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3]汉中市提炼“城市精神”“和”字统领“灵魂”[EB/OL].http://new s.cnwest.com/content/2009-01/03/content_1702223.htm.

[4]王晓玲.大连城市形象的文化定位[J].学习与实践,2006,(5):163-168.

[5]在政协大力协助下大连市“创新型城市”建设彰显[EB/OL].http://cppcc.people.com.cn/GB/34962/35018/5210055.htm.

[6]大连市长夏德仁:大连努力率先建成创新型城市[EB/OL].http://unn.peop le.com.cn/GB/14748/4196557.htm l.

[7]“诚信、博大、和谐、卓越”青岛“城市精神”大家谈[EB/OL].http://www.qingdaonew s.com/big5/content/2003-12/30/content_2507543.htm.

[8]林崇建,吴向鹏.宁波改革开放30年[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

[9]王本领.“宁波精神”的内涵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07,(1):7-8.

[10]总结经验成就展望美好未来[EB/OL].http://www.xm.gov. cn/zt/hxxaccy/200612/t20061223_148930.htm.

[11]胡平,荣亚平.略论“大连精神”[J].大连大学学报,1997,(3):254-256.

[12]吴高飞.明确城市定位提升大连城市竞争力[J].大连干部学刊,2006,(10):17-19.

[13]中国海洋年鉴编纂委员会.中国海洋年鉴2008[M].北京:海洋出版社.

[14]王永盛,许冠忠,刘成伟.青岛市打造“帆船之都”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6,(6):51-55.

[15]陆立军,杨海军.海洋宁波[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16]王菁华,唐新贵.勇力潮头合作多赢——宁波对外开放三十年[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猜你喜欢

厦门宁波青岛
厦门正新
一图读懂宁波
拖起明天的希望
聚焦·宁波
“偶”遇厦门
上合,从青岛再启航
青岛如何引进人才
厦门猫街
食在厦门
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Elizabeth in Pride and Prejud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