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孙恩、卢循起事的浙东因素
2011-08-15武锋
武 锋
(浙江海洋学院人文学院,浙江 舟山 316000)
孙恩、卢循起事爆发于东晋统治的晚期,从东晋隆安三年(399)一直延续到义熙七年(411),引起东晋朝廷的极大震动。孙恩、卢循实力最盛之时,士兵十余万,楼船千余艘,一度攻占浙江、广州沿海郡县,并杀以王、谢为代表的世家大族多人。起事最后在世家大族特别是北府将领刘裕等的镇压下失败。孙恩、卢循起事打击了很多世家大族的力量,给予东晋王朝致命一击。十年之后,依靠镇压孙恩、卢循起家的刘裕趁机改朝换代,建立刘宋王朝。孙恩、卢循起事对于东晋晚期的政局走向有很大影响。
孙恩、卢循起事几乎影响了东晋王朝的整个统治区域,在浙东地区的发展更是异常活跃。清乾隆《浙江通志》卷一记载:“元至正二十六年,置浙江等处行中书省,而两浙始以省称,领府九。明洪武九年,改浙江承宣布政使司。十五年割嘉兴、湖州二府属焉,领十一府。国朝因之,省会曰杭州,次嘉兴,次湖州,凡三府,在大江之右,是为浙西。次宁波,次绍兴、台州、金华、衢州、严州、温州、严州,凡八府,皆大江之左,是为浙东。”[1]73“浙东”大体就是指大江(钱塘江)以东的地区,清朝的浙东八府大体相当于现今浙江的宁波、绍兴、台州、金华、衢州、温州、丽水等地,而孙恩、卢循起事基本上就是在上述浙东地区展开,这其中的原因值得细究。
一、浙东地区大族与大族与低级士族的矛盾:孙恩、卢循起事的外在原因
西晋灭亡之后,高官显贵先后南下,他们在建康拥立司马睿建立起东晋王朝。但是,建康当地早就有朱、张、顾、陆等本地大族活动,对于作为外来人口的北方大族来说,他们很难再在健康地区渗透势力,因此他们避开富饶的首都地区,向更加广大、更有利可图的其他地区寻求机会。浙东地区成为他们的优先选择。这里有两个必要条件:第一、从地理因素看,浙东毗邻江苏,在首都建康的南部,要想避开在建康的当地大族以及皇帝的监控,而又不是非常遥远,浙东地区乃是首选;第二、浙东拥有良好的资源优势,这里山地众多,林木茂盛,资源丰富,风景秀丽,既能获得衣食来源,又能流览山川之美。正因为此,东晋以来,浙东地区成为世家大族留恋不舍的宝地,他们在此占山封泽,禁锢林地,建立别业,尽享属于自己的特权。
作为琅琊王氏子弟的王羲之做过会稽内史,他就极力在浙东地区扩展势力,并流连于浙东的山水。《晋书·王羲之传》载:“(王)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谢安未仕时亦居焉。孙绰、李充、许询、支遁等皆以文义冠世,并筑室东土,与羲之同好。”[2]2098-2099王羲之“不乐在京师”,显然不是他没有能力,主要原因乃在于京师大族太多,自己行动难免受到掣肘,京师同时也是皇帝的主要活动场所,在皇帝眼皮底下也不能任意做事,所以他宁肯选择离开,到浙东地区寻找生活乐趣。从文中也可以看出,抱有和王羲之同样想法的士族不在少数,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浙东地区,以此作为他们生活的福地。王羲之作为世家大族,他周边肯定有很多奴仆以及宾客为他服务,甚至为了保护他的利益不受侵犯,他也拥有自己的部曲,这些部队在关键时刻能够为他积极战斗。除王羲之在浙东经营产业之外,这样的大族还有很多。《宋书·谢灵运传》载:“(谢)灵运因父祖之资,生业甚厚。奴僮既众,义故门生数百,凿山浚湖,功役无已。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岩嶂千重,莫不备尽。登蹑常著木履,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去其后齿。尝自始宁(今浙江上虞)南山伐木开径,直至临海(今浙江临海),从者数百人。”[3]1775谢灵运因为父祖给他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他的产业很大,奴仆成群,是名副其实的大庄园主。谢灵运作为世家大族的后代,其对田产的夺取极其热衷,浙东地区成为他大族后代的一个重要点缀。
王、谢大族之外,其他士族如孙绰“居于会稽,游放山水,十有余年”。[2]1544孙绰在会稽游放山水十余年,没有生活来源是无法想像的。因此,孙绰也应该在会稽拥有个人的产业,这样才能保证他优裕的生活。南渡的其他世族,如太原王氏、高平郗氏、陈留阮氏、高阳阮氏、鲁国孔氏等,他们的田业也多集中在东土一带,[4]360浙东地区被大族所划分,他们的势力犬牙交错,渗入到浙东的方方面面。
大族在浙东的发展与低级士族形成了矛盾。
孙恩本为琅琊人,早期事迹史无明文,但是我们知道他出自孙秀一族。孙秀出身低微,他在西晋“八王之乱”的时候服务于赵王伦,成为赵王伦的忠实谋主,助纣为虐。后来,孙秀与赵王伦一同被诛,整个孙氏家族随之急剧衰颓。大约在两晋时期,孙氏家族移居三吴(吴郡、吴兴、会稽),世奉五斗米道,社会地位低下。由此可以判断,孙氏家族的出身和文化水平都非常低,他们在门阀政治体制之下是被排挤的对象,不太可能受到极大重用。[5]259卢循是西晋司空从事中郎卢湛之曾孙,卢湛是经学名家,曾在石赵朝廷中任职,后被冉闵所杀。到了350年,卢循父祖投奔东晋,属于晚渡江者。西晋灭亡之后,最先到达建康地区的士族成为显贵,而较晚到达者则受到歧视,地位不高。所以,卢循娶出身低微的孙恩之妹为妻,从两家婚姻可以看出,孙、卢家族在东晋地位极低,根本不被王、谢等世家大族所重视。孙恩的叔父孙泰没有其他发展余地,只好重操祖上旧业利用五斗米道团结信众,希望能够笼聚一些力量,但最终被东晋所杀。这样就积攒下了世家大族与低级士族之间深厚而复杂的矛盾。
当时,主持东晋政局的是司马元显,他想要把士族手里的荫附人口强行拉出编入国家军队,以与地方军阀桓玄等做斗争。司马元显的政策开始在浙东推行。但是,浙东本就大族众多,他们根本不听指挥,这些任务就压在了低级士族身上,低级士族受到大族歧视和排挤,这个时候还要让他们拿出有限的人口编入政府军队,极不情愿,开始以暴力反抗。隆安三年(399)十月,“及(司马)元显纵暴吴会,百姓不安,(孙)恩因其骚动,自海攻上虞,杀县令,因袭会稽(今浙江绍兴),害内史王凝之(王羲之之子、谢安的侄女婿),有众数万。于是会稽谢鍼、吴郡(今江苏吴县)陆瓌、吴兴(今浙江吴兴)丘尫、义兴(今江苏宜兴)许允之、临海(今浙江临海)周胄、永嘉(今浙江温州)张永及东阳(今浙江金华)、新安(今浙江淳安)等凡八郡,一时俱起,杀长史以应之,旬日之中,众数十万。于是吴兴太守谢邈(谢安之弟,谢铁长子)、永嘉太守谢逸(未详)、嘉兴(今浙江嘉兴)公顾胤、南康(今江西于都)公谢明慧(谢冲之子)、黄门郎谢冲(谢邈之胞弟)、张琨、中书郎孔道、太子洗马孔福、乌程(今浙江湖州)令夏侯愔等皆遇害。吴国内史桓谦、义兴太守魏傿、临海太守新蔡王崇等并出奔。于是恩据会稽。”[2]2632
孙恩起事,可以看出:第一、其活动区域主要集中在浙东地区,包括绍兴、临海、温州、金华等地,也波及浙西的嘉兴、湖州等地;第二、其打击的对象主要为王、谢等北方大族和江南顾、张、孔等土著大族,充分说明高级士族和低级士族矛盾的激化;第三、起事发展迅速,浙东地区人民群起响应,人数迅猛发展到数十万;第四、起事基础乃在于浙东地区具备了较大的经济能量,统治者也希图在此征发民力,获得人口与资源,所以导致民众大规模的反抗。高级士族与低级士族的矛盾,乃是孙恩、卢循起事的直接因素。
二、浙东地区经济兴盛和苛剥:孙恩、卢循起事的内在原因
浙东地区在东晋时期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东晋统治时期,浙东地区已经成为东晋赋税徭役的渊薮,江南财税地的景象开始显现。南朝沈约对于汉晋以来江南以及浙东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形象的描述:“江南之为国……止于荆、扬二州。……既扬部分析,境极江南,考之汉域,惟丹阳会稽而已。自晋氏迁流,迄于太元(376-396)之世,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鄠、杜之间,不能比也。”[3]1540从东晋以至南朝宋初,浙东地区的经济发展是相当可观的,可以说完全超越了此前任何一个时代的水平。浙东地区湖海连接,土地丰饶,人民勤苦,吸引了很多富贵之家移居其地,从而导致浙东土地昂贵,价格不菲。浙东地区已经成为东晋非常富有经济活力的地区,它的赋税收入保证了东晋王朝的统治。
能够反映中国古代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人口的多少。据统计,自永嘉丧乱一直到刘宋之时,南渡人口约有九十万,占当时政府编户齐民五百四十万的六分之一。当西晋太康之初,北方诸州及徐州之淮北共有约一百四十万人,以一户五口计,共有人口七百余万,而南渡人口九十万,占北方人口总数的八分之一强。换言之,亦即晋永嘉以来,北方平均八人之中,就有一人迁徙至南方。结果使东晋、南朝所辖境域内,其政府编户齐民中六分之五为本土旧民,六分之一为北来侨民。[4]345人口的大量迁徙江南,为此地的发展带来了充分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从而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东晋时期浙东经济的发展在农业上表现得非常突出。史载:“句章县(今浙江余姚县东南)有汉时旧陂,毁废数百年,(孔)愉自廵行,修复故堰,溉田二百余顷,皆成良业。”[2]2053对水利基本工程的兴修,有利于为农业发展提供坚强的保证。浙东地区商业的发展也有进步。山阴(今浙江绍兴)在东晋前后发展为一个商业中心,它是两浙米绢交易的集散地,“商旅往来”“征货贸粒”,钱塘、浦阳两江的牛埭税(过堰税),一年之中就可征收五百余万。[6]357这可见浙东地区商贸的兴盛。到晋孝武帝末年时“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2]792。
浙东经济的发展,使此地成为东晋重要财富渊薮,政府对其苛剥也是非常厉害的。《晋书·王羲之传》记载:“自军兴以来,征役及充运死亡叛散不反者众,虚秏至此,而补代循常,所在凋困,莫知所出。上命所差,上道多叛,则吏及叛者席卷同去。又有常制,辄令其家及同伍课捕。课捕不擒,家及同伍寻复亡叛。百姓流亡,户口日减,其源在此。又有百工医寺,死亡绝没,家户空尽,差代无所,上命不绝,事起或十年、十五年,弹举获罪无懈息,而无益实事,何以堪之。”[2]2098东晋政府在浙东拼命征发徭役,使得民众户口减少,反叛者很多。这种无休止的剥削使富裕的浙东地区受到摧残,所以当孙恩起事之时随之者会有数十万之众。
浙东地区对于东晋政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一旦孙恩起事,东晋政府极其重视,力图扑灭这股怒火,“浙东是以王、谢为首的世家大族庄园所在地,现在浙东陷落,直接损害到世家大族的经济利益。东晋政府要派遣大军去镇压,选择元帅,也自然以物色王、谢两族中人物来担任为宜。”[4]361-362因此,东晋政府派出北府兵宿将、卫将军谢琰(谢安之子)为会稽内史兼都督吴兴、义兴军事,去收复浙东。北府兵著名将领刘牢之亦被派往浙东协助谢琰镇压孙恩部队。作战之中,孙恩虽然杀掉谢琰及其二子,但是最终被刘牢之还有他的部将刘裕打败,孙恩率领部下投水而死。北府兵是东晋谢玄(谢安侄子)等人建立起来的能征善战的部队,在淝水之战中因大败前秦苻坚而名声大噪。北府兵是一支劲旅,乃东晋的精锐部队,北府兵的最高将领向来掌握在东晋宗室或者王、谢等大族手里。孙恩起事,东晋派遣北府兵前往浙东镇压,很能看出东晋对浙东地区的重视,因为浙东一乱,朝廷就会丢掉京城的后方,并失去财税重地。
三、浙东地区海洋地理环境:孙恩、卢循起事的空间因素
孙恩、卢循起事,一旦遇到困难,或者失掉浙东地区,他们往往逃到海上,继续坚持战斗。孙恩、卢循起事活动境域广阔、坚持时间长久、战斗精神高涨、打击东晋严重,这与他们多次通过海路发动攻击是分不开的,对海洋以及海上交通的了解和探索,是他们取得成效的关键。
孙恩起事发动于浙东地区,这一区域能够给他们提供许多避身的海岛,以舟山海域周围或附近地区最有可能。舟山海域海岛众多,形势险要,最易蛰伏其中而不被发现,所以史籍载此处“四际皆海,山谷连延,至四百余里不为隘矣”。[7]2孙恩、卢循以海洋作为依托,为自己成功把握局势起到了较大作用。孙恩多次借助“海岛”对东晋政府发起攻击,在不利的情况之下就退到此处。
孙恩、卢循以浙江海域的海岛为基地作战的过程大体有四次:第一次:隆安三年(399)十月,孙恩从海岛出发进攻上虞,打起反晋旗帜。同年十二月,因为谢琰与刘牢之的反击,孙恩率众退守海岛。第二次:隆安四年(400)五月,孙恩自浃口(今浙江镇海地区)登陆,接连攻占余姚、上虞、邢浦、山阴,在山阴之战中杀掉谢琰及其二子,五月到十月间,因为受到北府将领刘牢之的阻击,孙恩重新撤回海岛。第三次:隆安五年(401)二月,孙恩重又从浃口登陆,并进攻句章,但是受到刘牢之与刘裕的夹攻再次退回海岛。十一月,孙恩在与刘裕的作战中失利,从沪渎、海盐撤退,从浃口再次退守海岛。第四次:元兴二年(403)正月,接替孙恩的卢循从临海重新打起反晋义旗,进攻东阳,转而攻永嘉,因为作战不利,遂从浙东南下广州,从此孙恩、卢循的部队离开浙东地区把反晋斗争引向了广东地区。
通过上述孙恩、卢循的作战过程可以看出,孙恩、卢循作战范围是非常广阔的,以浙东为中心,北到沪渎,南到广州,西到长江中游,东到大海,都有他们的身影。如此大规模的运动战,海洋给了他们施展自己力量的舞台。不难看出,孙恩、卢循的部队对海洋交通的了解非常充分,对海上气候的掌握非常精确,所以他们才能够出没风波,来去自由,海洋成为他们赖以生存下去的基地。他们的部队机动灵活,多次与东晋发生交战,很多时候能够取得效果,即使不利也可以后退而保持有生力量,这不能不说是海岛地区给了他们以保护。如果这次起事发生在内地,没有了海岛作为退路,他们可能很快就会土崩瓦解,即使不如此,也可能会有更惨重的损失。正因为孙恩、卢循如此倚重海洋,所以有学者视他们为跋扈浙海的“海贼”。[8]122
除了对海上交通的熟悉,孙恩、卢循能够坚持很久,也与他们对造船技术的掌握是分不开的。孙恩、卢循的部队多次通过海上发动攻势,必定存在较强的水军,而海上的工具只能依靠造船技术的进步。
浙江造船技术早在八千年前的萧山跨湖桥文化与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里面就有反映,因为在这两大文化里发现了独木舟。到了三国时代,造船技术更是有很大进步,长江口附近的会稽是重要的造船基地,永嘉县(今浙江温州)是当时主要造船地区之一,附近还有横藇船屯(今浙江平阳县)。[9]16到了东晋,造船技术的发展更是今非昔比。隆安五年(401)六月,孙恩从沪渎进攻建康,“战士十余万,楼船千余艘,建康震骇。乙亥,内外戒严”。[10]3524卢循攻打京师的时候,“芙蓉舰千余艘”。[11]79由此可见孙恩、卢循部队舰船众多,力量很大,这是他们的优势所在。依靠这支数量庞大的水军,他们在作战之中往往能够占得先机。
孙恩、卢循不但有庞大的舟船,并且驾船技术高超,勇猛善战。孙恩、卢循在浙东起事,这一地区自古滨海,人们习于水上生活,驾船技术不在话下。何无忌的参军殷阐就说孙恩、卢循所率人马是“三吴旧贼,百战余勇;始兴溪子,拳捷善斗,未易轻也”。[10]3629所谓“三吴”就是指江、浙一带的人民,他们善于水战,并且战斗力很强,为东晋政府军所畏惮。
正因为有海洋这一特殊地理环境和超强的海上作战能力,孙恩、卢循领导的部队才能转战东南沿海,与东晋政府军展开周旋,使得东晋政府十余年来一直没能找到有效对付他们的方法。
孙恩、卢循在东晋末期揭竿而起,坚持十多年,活动区域几乎遍及东晋主要统治区域,这一历史现象的出现绝非偶然,而与其中的浙东因素密切相关。另外,综合诸种因素我们可以看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这一时期浙江地区的发展非常迅的,它成为古代浙江发展史上的高峰之一。
[1]嵇曾筠,沈翼机.浙江通志[M].台北:华文书局,1967.
[2]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3]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4]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7.
[5]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侯家驹.中国经济史(上册)[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8.
[7]施世骠.修定海县志序[Z]//康熙定海县志.凌金祚点校.2006.
[8][日]桑原隲藏.蒲寿庚考[M].陈裕菁译订.北京:中华书局,2009.
[9]章巽.我国古代的海上交通[M].上海:新知识出版社,1956.
[10]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11]汤球.三十国春秋辑本[M].吴振清校注.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