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央苏区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
2011-08-15张美琴
张美琴
(赣南师范学院 江西赣州 341000)
浅析中央苏区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
张美琴
(赣南师范学院 江西赣州 341000)
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是中央苏区思想政治教育卓有成效的前提;正确的方针和鲜明的特色是苏区思想政治教育成功的保证;形式多样、生动活泼且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是苏区思想政治教育得以推动的重要条件;师资队伍的建设是苏区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开展的关键。
中央苏区 思想政治教育 经验
一、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是中央苏区思想政治教育卓有成效的前提
中央苏区时期,党和苏维埃政府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1928年10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告全体同志书》指出,今后党必须注意“发展党内政治的讨论,提高政治的水平线。各级党部都要尽可能的讨论一切党的政治问题,引导每个同志都尽量发表对于政治问题的意见。同时加紧党内的政治教育,提高党的理论。”[1]1932年3月2日,人民委员会发布《政府工作人员要加紧学习》的第六号命令,规定各级苏维埃政府工作人员,尤其是主要负责人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学习政府制定的制度和法规,学习文化知识,尽快提高思想理论水平和文化程度。1933年4月15日,中央政府教育人民委员会也发布第一号训令:中央苏区当前群众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是要用教育与学习的方法启发群众的阶级觉悟,提高群众的文化水平与政治水平,打破旧社会思想习惯的传统,以深入思想斗争,使能更有力的动员起来,加入战争,深入阶级斗争,和参加苏维埃各方面的建设。”[2]为此,党在中央苏区创办了大批红色报刊、杂志,成立各级各类出版机构,翻印和出版《共产党宣言》《论“左”派幼稚病》《无产阶级革命与叛徒考茨基》《国家与革命》《论列宁主义基础》《列宁主义概论》《论反对派》等。据统计,从1930年到1934年,中央苏区出版的政治读物和社会科学书籍,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普及性读物约91种,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央苏区的传播,为推动中央苏区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前提条件。
党和政府对中央苏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还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大学和师范学校的校长人选上。这些学校大都是选用思想理论水平高、政治素质强的同志担任。红军大学第一任校长兼政委是何长工,第二任校长是张宗逊,第三任校长是彭雪枫。1933年创办的苏维埃大学,毛泽东亲任校长。同年3月在瑞金洋溪创办的马克思共产主义大学,任弼时、张闻天先后任校长。1932年在瑞金创办的高级列宁师范学校,徐特立任校长。
此外,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党、政、军领导人,还亲自为广大学员讲课。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人民委员会出版的《乡苏怎样工作》一书,就是毛泽东在苏维埃大学上课的讲稿。周恩来在红军大学作过《把敌人消灭在我们面前,瓦解在他们心间》的报告,邓小平主讲过《党的建设》,王稼祥、贺昌还讲过其他政治课。刘少奇、任弼时、张闻天、杨尚昆、邓颖超、叶剑英、刘伯承等一大批党和政府主要领导人都到各类学校讲过课。
二、正确的方针和鲜明的特色是中央苏区思想政治教育成功的保证
在1934年1月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毛泽东明确指出,我们的教育的总方针是“在于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为着革命战争的胜利,为着苏维埃政权的巩固与发展,为着动员民众一切力量,加人伟大的革命战争,为着创造革命的新后代。”[3]1934年2月7日至12日,红军第一次全国政治工作会议在瑞金召开,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在开幕词中指出:“一切战争中如果没有政治工作的保障是不能达到任务的。我们红军斗争的目的是为了解放工农,政治工作就是要提高红军战士与工农群众的积极性,政治工作是提高红军战斗力的原动力。”[4]中革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在报告中也强调“一切政治工作,要服从整个作战计划;一切政治工作,都要为着前线上的胜利。这样的政治工作,才能巩固红军,才能保障上级命令的绝对执行。”[5]而“提高群众文化程度,具有阅读各种宣传品的能力”“提高群众的政治水平,使每一个群众都能了解目前政治形势,努力进行扩大斗争,巩固并发展苏维埃”[6]则成为中央苏区群众思想政治教育的宗旨。
中央苏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除了具有正确的方针外,还具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特色。1931年秋,中国共产党在瑞金创办的红军学校,所开设的政治课程有《帝国主义与中国》《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阶级斗争》《土地问题》《红军问题》《苏维埃问题》《政治工作》《武装拥护苏联》共8门。该校政治科,另外增加了《党的建设》《社会形势发展史》《党史》《国际材料演讲》4门,共12门,占全部课程的60%。1933年3月创办马克思共产主义大学,肩负着培养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干部的重任。其学习科目主要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党的建设、中国革命基本问题、工人运动、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常识等。1933年8月创办的苏维埃大学,也主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政治分析、政府法令、群众观点工作、社会调查、党的策略路线等课程。而中央苏区创办的中央列宁师范学校、高尔基戏剧学校、通信学校、卫生学校、商业学校、师范学校、农业学校等中层干部学校,其课程设置中均突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注重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学习。为此,这些学校还组织力量,编印了《社会进化简史》《阶级与阶级斗争》《工农专政》《中国革命问题》《苏维埃政权》等材料,供学员当作教材来使用。在中央苏区,中国共产党还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和“马克思主义研究分会”。这些学会成为组织干部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好组织形式。中央领导同志经常应邀向广大的干部和党员作马克思主义理论演讲报告。可以说,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作为一条红线,贯穿于中央苏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始终,渗透于各类学校的课程和各学会研讨工作之中。广大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因此而得到了显著地提高,在革命斗争中逐步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三、形式多样生动活泼且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是中央苏区思想政治教育得以推动的重要条件
中央苏区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且因对象不同而各异,随形势发展而变动,通俗易懂,行之有效。
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进行马列主义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其教育方式主要有这样几种办法:一是组织读报班,通过读党报、小册子和党的决议案,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并从这里面提出问题进行讨论。二是召开支部大会或党员干部会议,在会上作浅显的政治和理论问题报告。三是出版各种小册子,供党员干部作学习和研究参考。四是创办干部学校和举办各级政治训练班,以提高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五是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组织党员干部系统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
针对由于红军队伍中农民和小资产阶级比重过大,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比较盛行的现状,1934年2月召开的红军第一次全国政治工作会议特别指出,在红军战士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从战士的实际出发,改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反对其官僚主义、平均主义和死板的工作方式,使思想政治工作变得生动活泼。为此,红军政治部有计划地在红军队伍中开展了革命形势和任务教育,红军常识教育,政治常识教育,军民关系教育等,并采取了多种多样的教育方式,如集会;创办培训军队党员干部的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成立纠错小组;上政治课、早晚点名、个别谈话等。
对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宣传党的政治主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在教育方式方法上,则根据不同的群体采取不同的方式。对一般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以业余的文化教育为载体,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渗透其中。当时中央苏区采取识字运动与群众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在识字运动中,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标语、口号既是识字教材,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材。“天地间,人最灵:创造者,工农兵:男和女,总是人:一不平,大家鸣。”如俱乐部,既是对广大工农群众进行文化教育的场所,也是进行形势、任务和政策宣传的主要场所;而通俗演讲所“每日规定明了政治和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同志讲一次,并要言语通俗,使群众易懂。”[7]针对妇女这一群体则首先是灌输男女平等的思想,解除思想桎梏,然后再进行文化知识与政治理论教育。对中小学生,“不仅要使”他们“都成为参加革命战争的一员,而且要使广大儿童成为革命的新后代,将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积极建设者。”[8]“特别要注意学生的集体的社会工作——就是一切参加战争的工作,要在学生的社会活动中去进行教育,要在一切日常功课之中去教育他们的阶级的战斗的精神”。[9]为此,当时对在校中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除灌输阶级意识和政治观点教育外,还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党团社会活动,如扩红宣传队、给前线战士写慰问信、帮助红军家属砍柴、收集破铜烂铁支援军工生产、参加查田运动和春耕生产等。由于中央苏区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得当,其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苏区范围内的农民,无论男女老幼,都能明白 《国际歌》《少先歌》《十骂反革命》《十骂国民党》《十骂蒋介石》《红军歌》及各种革命歌曲。尤其阶级意识强的,无论三岁小孩、八十老人,痛恨地主阶级,打倒帝国主义,拥护苏维埃及拥护共产党的主张,几乎成了每个群众的口头禅。”[10]
四、师资队伍的建设是中央苏区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开展的关键
开展中央苏区思想政治教育,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是要有一支能胜任中央苏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革命师资队伍。在教师奇缺的情况下,党和苏维埃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建设思想政治教师队伍。首先,创办各级师范,培养大批的教师。1930年7月,龙岩开办了列宁师范暑期学校。1932年10月,徐特立在瑞金创办了中央高级列宁师范学校,1933年,教育部又在瑞金办起了中央教育 干部学校。与此同时,江西省还分别在兴国、宁都办起了两所省立师范学校。一大批具有较高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和一定专业知识的教师从这些学校走出。其次,通过培训和在职学习等方式,努力帮助广大教师提高思想政治和教学业务水平。在中央苏区,自中央到地方各省、县,普遍举办了短期教师进修班,组织在职教师参加短期培训,帮助他们提高水平。中央苏区还以区为单位成立“红色教员联合会”,每月开会一次,内容是检查一个月的工作成绩和总结经验教训,并讨论今后的工作。这是中央苏区教师自我教育、在职进修、提高教学水平的很好形式。第三,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生活待遇。中央苏区党和苏维埃政府对教师的政治、业务和生活都非常重视,积极想方设法改善教员生活条件,解除他们的后顾之优。如苏维埃中央人民委员会专门颁布了《小学教员优待条例》,规定:教师和苏维埃工作人员享有同等的地位和待遇;政府要发动群众帮助教员耕田;教员同政府工作人员一样减纳土地税等。广大教师的政治责任感和工作积极性因此大大提高,他们都以主人翁姿态积极投入到中央苏区思想政治教育事业中,为发展中央苏区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建功立业。
正是由于党的政治路线的正确,由于有坚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保证,中国共产党才赢得了苏区人民群众的支持和信赖;才能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建立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抗击敌人;才能在斗争中发展党,壮大革命军队,巩固和扩大根据地,最终赢得战争的胜利。
中央苏区时期形成的这一整套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但它的意义远远超出产生它的那个时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恢复和发扬中央苏区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5册第708–709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
[2][7][8]陈元晖:老解放区教育资料第1卷,第6 页,第163页,第96——97页,教育科学出版社,北京,1981。
[3]毛泽东:苏维埃的文化教育,红色中华第二次全国大会特刊,1934-01-26。
[4]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政治工作教研室编:军队政治工作历史资料第3册,第23页,1982。
[5]周恩来军事文选第1卷,第325页,人民出版社,1997。
[6]谢济堂:闽西苏区教育,第37页,厦门大学出版社,1989。
[9]阶级斗争中的教育 1934-05-20,《斗争》第62期,1934-06-2。
[10]江西省档案馆、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党史教研室选编:《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上)第355页,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05。
张美琴(1962—),女,赣南师范学院政法学院、中央苏区研究中心教授。
责任编辑 梅 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