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俱进:建设学习型政党应有的思维方式
2011-08-15蒋玉林
蒋玉林
(中共克拉玛依市委党校 新疆克拉玛依 834000)
与时俱进:建设学习型政党应有的思维方式
蒋玉林
(中共克拉玛依市委党校 新疆克拉玛依 834000)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大战略任务,这是我们党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大举措,是党不断学习总结实践经验与时俱进的科学认知的结果。与时俱进是建设学习型政党的重要思维方式,是建设学习型政党的思想基础;建设学习型政党是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时代诉求;在推进学习型政党建设过程中必须贯彻和体现与时俱进的学习要求。惟有保持与时俱进的学习精神,坚持以与时俱进的思维方式为导向,才能为学习型政党建设提供不竭的动力,才能够培育出一个学习型的政党。
与时俱进 思维方式 学习型政党建设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政治任务,这是以改革创新精神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探索“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重大现实问题的内在逻辑要求,也是保持政党科学发展的题中之意。那么,在建设学习型政党过程中,我们应坚持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呢?在笔者看来,就是要坚持“与时俱进”的思维方式。如何理解“与时俱进”呢?在建设学习型政党中如何贯彻“与时俱进”的思维方式呢?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做一探讨。
一、从“奉天而法古”“天不变道亦不变”到“与时俱进”
对历史做一番考察,我们发现,长期笼罩中国古人观念(尤其在政治思想方面)的是“法古”“法先王”“祖宗之法不可变”等思想。古人重守成,眼光是投向过去的。孔子讲“吾从周”,孟子言必称“尧舜”,已开儒家守成思想之先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逐渐被确立为封建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董仲舒托古改制,“奉天而法古”,为汉制法,同时也把“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思维方式确立起来。实际上,他把“三纲”(君臣、父子、夫妻)与“五常”(仁、义、礼、智、信)永恒化,变成千古不变的教条。这种观念落到老百姓那里就是忠与孝。既立忠孝,必严遵君命,信守祖宗之法。
其实,在中国古人那里本不缺乏变易的观念。《易传》曰:“生生之谓易”,“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无穷谓之通”;司马迁说:“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淮南子·汜论训》说“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但是,在守成观念盛行的社会中,原有的变易观念被遮蔽了,给它划定了界限。就是说,只要不触动“三纲五常”这一法则,其它的事情可以变通。比如在宋儒朱熹那里,总合天地万物的理就是太极,太极有动有静、周流不已,变化无穷。他的“理”又是什么呢?朱熹说:“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可见,他的“理”就是“礼”,实质上就是“三纲五常”。一切动静变化都在这个框架之中。在此观念下,中国封建王朝可以维护政局的稳定,维系社会的统一,从而体现了其存在的必然性。但是,“奉天而法古”容易导向保守主义,“天不变道亦不变”容易僵化为教条主义。
到了近代,中国文明受到了西方文明的冲击和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清王朝无视世界的变化,闭关锁国,固步自封,结果在西方国家的坚船利炮面前不堪一击,节节败退,守成观念的弊端逐渐显露。历次失败的战争、不平等的条约以及殖民者的强权与掠夺刺痛了中国人的神经。志士仁人开始寻找救亡图存的道路。先是洋务派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企图“师夷长技以制夷”,结果甲午海战使其理想破灭。再是康有为、梁启超等改良派的政治改革,他们的方法是“托古”,尽管不是“泥古”,而是借题发挥的策略,但终究不脱“古”字,易被过去的思想观念所牵制,事实上“百日维新”的失败也宣告了“托古”思维的终结。中国人开始醒悟了,向“奉天而法古”“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思维方式发出挑战。严复译《天演论》后,“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这种思想被引入社会领域,就有了社会达尔文主义,从此中国人的目光稍稍向未来看去。不过,这种观点并不十分科学,其中充满着强权就是公理的谬论。巴黎和会使中国人再度失望,亡国灭种的危机感与日俱增。
及至“五四”,中国人深入到文化层面的变革,表现为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大力批判以及对西方民主与科学思想的热情召唤。人们的目光锁定于现在,投射到未来。李大钊说:“三世代迁,惟今为重,凡诸过去,悉纳于今,有今为基,无限未来乃胎于此。”[1]P204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变,人们对于现时代的关怀,可以使他们打破陈旧思想的束缚,鼓起勇气,勇往直前,这就奠定了“面向时代”的思维方式。
此后,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开始了。革命道路几经曲折,其原因之一在于教条主义的干扰。教条主义的思维方式就在于墨守成规,不肯变通,是“天不变道亦不变”思维的变形。毛泽东同志反对这种教条式的“本本主义”,提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是要求我们认真研究客观存在的事物,严格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原则要求打破教条,其着眼点总是在不断变化着的客观事实。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长期陷入“左”的思想桎梏之中,致使国民经济濒于崩溃。邓小平同志力挽狂澜,拨乱反正,从“两个凡是”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号召人民“团结一致向前看”。人们的眼光不再局限于“语录”“运动”“绝对斗争”等等陈腐教条,重新关注于新的时代、新的问题,“向前看”的思维方式基本确立。新时期新阶段,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应该如何应对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呢?江泽民同志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思想。胡锦涛同志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在实践发展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他还指出:“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2]“与时俱进”是一种精神状态,它提醒国人警惕保守主义的复活,破除教条主义的束缚,始终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开拓前进,实事求是地推进现代化建设,从而走向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与时俱进”的内涵
“与时俱进”,典出清代学者姚鼐为谢启昆诗集写的一篇序文,其言曰:“然先生殊不以所能自足,十余年来先生之所造,与时俱进。”[3]姚鼐夸赞谢启昆在诗学上不断进取的精神。
实际上,与此相近的词古已有之。《周易·文言》中有“与时偕行”,司马谈《论六家要指》讲“与时迁移,应物变化”。其意与今之“与时俱进”相近。《韩非子·五蠹》上说:“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淮南子·齐俗训》上说:“世异则事变,时移则俗易。故圣人论世而立法,随时而举事。”汉代杨雄在《太玄·玄莹》里讲“革而化之,与时宜之”。古人所讲的“时”,基本上指客观形势随时间不断变化。“与时偕行”和“与时迁移”意指人、社会以及万事万物伴随不断变化的形势而发生变迁。
究竟如何理解“与时俱进”呢?我认为不能将“与时俱进”简单化,而应把它提升为一个哲学范畴,因为它是对现时代中国人思维方式的高度概括。这里,我们首先对“时”与“进”两个关键词进行考察。
一般而言,时间是一个抽象概念,是与空间相对的。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与时俱进”的“时”理解为时间或一段时间,因为时间不能揭示“时”丰富的内涵。如果人们抱定一个“时”字,可以行则行,可以止而止,可以久而久,还可能美其名曰“与时俱进”,那么就会将“与时俱进”庸俗化,实则是滑头主义,骑墙主义。
我认为应该把“时”理解为“今”,就像李大钊所讲的“纳过去”而“孕未来”的“今”。他还说:“今是生活,今是动力,今是行为,今是创作。”因而“时”就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就是人们活泼的生活状态,就是人们现实的实践活动,就是人们不断的创新事业。这样一来,“时”就具有了充实的内涵。凡是一切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利于提高综合国力的事业就是符合“时”的特征的;凡是有背于人民的根本利益、有背于生产力发展的方向、有背于先进文化前进趋向的事物就不具备“时”的特征,迟早要被历史所抛弃。我们讲的“时”也不是一个封闭的概念,而是开放的、发展的、不断变化的,它始终是对社会的发展趋向、人们生活状态、实践创造的概括。
我们对“进”的理解也不能简单化。古人的“与时偕行”和“与时迁移”虽有随客观形势变化而变化的含义,但在“奉天而法古”“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思维约束下而失去了发展进步的真义。因而我们讲的“进”是社会发展论的“进”。它不是消极的随时间的变化而迁移,相反,它是积极的,是循着社会发展的趋势而不断进步的。社会是不断进步的,人类实践活动也是一个不断提升、发展的过程,不存在什么永恒不变的东西。因此,我们必须随着客观现实的变化打破一切桎梏,争取发展进步。
至此,我们可以对“与时俱进”做一个较为明确的界说。“与时俱进”是这样一种思维方式,它要求我们以不断变化着的社会发展趋势以及人们的生活状态、实践活动为依据,挣脱一切陈腐观念的束缚,破除一切教条主义的禁锢,继往开来,勇往直前,朝着社会发展的客观方向全面进步。
三、与时俱进,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大战略任务,指明了新时期党的建设的目标方向。这是我们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从国际国内形势和党自身实际出发,提出的加强和完善党的自身建设的重大举措和崭新思路,是我们党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的结果。
“与时俱进”是建设学习型政党的思想基础。与时俱进作为一种思维方式,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道,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内涵。胡锦涛同志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我们适应新形势、认识新事物、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4]这个活的灵魂,就像一条金线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历史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同时,这个活的灵魂,也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能够不断发展和创新的内在动力。即是说,马克思主义能够关注不断变化着的社会发展趋势以及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摆脱陈腐观念和教条主义的思想枷锁,不断取得新进步、新发展。因此,在现时代,建设学习型政党过程中,必须正确把握和运用这个思想理论武器,最根本的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学习型政党建设,切实贯彻理论武装的要求,不断提高党的科学执政能力。
建设学习型政党是与时俱进的时代诉求。现时代的学习型政党建设面临的处境(“时”)是什么,这是我们首先要搞清楚的问题。当今,国际国内的客观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国际形势看,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从国内发展看,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深入,综合国力大幅提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坚实迈进。与此同时,在经济、社会等领域还存在着不少影响和谐稳定的矛盾和问题。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我们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在执政环境深刻变化的条件下,面临着执政、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外部环境等诸多考验。当前,我们更加需要学习,更加需要持之以恒地加强学习,只有努力掌握一切科学的新知识、新思想、新经验,才能适应新形势、新情况;才能解决新问题、化解新矛盾;才能取得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的新胜利。因此,建设学习型政党是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
建设学习型政党必须贯彻与时俱进的学习要求。发展无止境,实践无止境,学习也无止境。重学习、善学习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党不断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决定性因素。90年来,我们党能够始终保持旺盛的生机与活力,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伟大的成就,从根本上说是我们党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始终坚持学习不懈怠,不断汲取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不断用先进文化充实提高自己的结果。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这个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就要在实践中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学习精神,切实提高学习的执行力,真正把学习落到实处。尤其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各种矛盾纷繁复杂,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不与时俱进地加强学习,在众多问题和矛盾中必将一筹莫展,长此以往思想就会落后于形势,就会迷失方向、丧失先进性。因此,惟有树立与时俱进的学习观念,以与时俱进的思维方式为导向,才能为学习型政党建设提供不竭的动力,才能够培育出一个学习型的政党。
总之,“与时俱进”是对一百六十年来中国人打破“泥古”思维、面向现实的思维方式的最好概括。它要求人们按照客观规律要求,破除成规与教条,在实践中不断地创新发展。现如今,我们党提出的“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运用好与时俱进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武器,在实践中科学推进学习型政党建设,进而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确保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迈上新台阶。
[1]李大钊.《时》.载于蔡尚思.《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第二卷[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8月第1版.
[2]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07年10月15日.
[3]姚鼐.《谢蕴山诗集序》.《惜抱轩全集·文集》卷四(四部备要集部).参见李致忠.《“与时俱进”的出典》.《国家图书馆学刊》.[J]北京:2002(3).
[4]胡锦涛同志在学习《江泽民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R].2006-8-15.
蒋玉林(1975—),中共克拉玛依市委党校办公室主任,讲师。
责任编辑 万 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