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理念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
2011-08-15徐艳兵王淑蓉
徐艳兵 王淑蓉
(江西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江西南昌 330013;南昌新时食品有限公司 江西南昌 33006)
生命教育理念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
徐艳兵 王淑蓉
(江西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江西南昌 330013;南昌新时食品有限公司 江西南昌 33006)
生命教育理念在教学中的运用是一项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尝试,在实践中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提出了将生命教育理念运用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的命题,同时在分析了生命教育理念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的基础上,从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四个方面阐述了运用的策略。
生命教育理念 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生命教育的思想是由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1968年首次提出的。所谓生命教育,就是依据生命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生的价值,理解生命与生活的真正意义,注重其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关注其生命的整体发展,使其充满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鲜明个性和创造智慧的过程。随着这一理念的提出,生命教育问题开始得到应有的重视,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已经有了一定的实践,取得了一定得成效,逐步唤醒了教师对学生生命、个性等的尊重,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本文将生命教育理念运用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阐述了一些较为粗浅的看法和认识。
一、生命教育理念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的必要性
(一)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必须运用生命教育的理念
高职生虽然也是大学生,但他们学习动力不足,自信心不强,组织纪律观念淡漠,自律性差。他们当中有的过早地世故圆滑,得过且过或游戏人生,有的则打架斗殴,网瘾吸毒,甚至杀人或者自杀。他们既面临着学业、就业、情感、家庭贫困和人际关系等诸多人生事务的处理,倍受着“何以为生”问题的困扰。同时,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观的多元化,信仰的失落,物质生活的富裕,精神生活的贫乏,使得他们又深陷“为何而生”的意义迷茫和生命困顿。面对教育对象的这些基本问题和特点,作为培养人的灵魂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责无旁贷,必须关心他们,爱护他们,引导他们生命的健康成长,促进人性品质的完善,使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好好活着,活出意义。所以政治课教学中必须渗透生命教育理念。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生命教育理念的缺失,决定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必须运用生命教育理念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大多能够按照学校的规定完成教学任务,至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效果等考虑得不多,存在生命教育理念的缺失。许多教师把上课仅仅作为一种任务,缺乏生命的激情;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虽有关于生死、事业、幸福、情爱、道德等“如何做”的引导,但功利化非常严重,只教人“何以为生”的本领,不教人“为何而生的思考”,只问“know how”,不问“know why”; 一些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满堂灌,不顾学生的感受和反映,忽视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缺乏同学生的沟通、交流和对话;一些政治教师在处理学生违纪行为时,方法简单、粗暴,存在着压服、驯服的现象,对学生的一些正当合理的需要和一些实际问题缺乏必要的关爱和帮助。思政课教学中缺失生命教育理念的状况,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提高,影响了学生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生命的个性和多样性,所以在思政课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理念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三)“以人为本”的社会呼唤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运用生命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也是当前社会的基本特点。而高校思想政治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它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育人”。它是一种高级的育心、育德的文化心理活动,是人与人的心灵的沟通。因此,政治课的教学要完成培养人这一基本任务,就必须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就必须重视生命教育,因为生命教育本身就是教育“以人为本”的重要表现。所以从这一层面出发,思想政治课教学就必须渗透“生命教育”的理念,把学生当“人”看,尊重学生的生命及其价值,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人性的完善,关注学生生命意义的提升,用人性化的方式去教育感化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德育的本质特征。如果离开了“人”这一根本尺度和基本法则,那么一切所谓知识的传承、心灵的沟通,能力的培养、素养的完善,都将成为空话,德育的功能就无从谈起,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有效性就要受到挑战。
二、生命教育理念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生命教育理念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做的事情非常多,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谈了一些看法:
(一)教学目的上,应该把学生自由、全面、和谐发展,幸福成长作为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而不应该把学生变成接受知识的容器,考试的机器,这是思政课教学中运用生命教育理念的基本指导思想
1.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生命教育观。落实教学目的,教师是关键。作为教师应该具有一定的生命教育的意识,掌握生命教育的知识、技能,对其中的危机状况能够实施准确而有效的指导、干预和救助。增强教师的生命关怀情感,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严禁教师体罚、虐待学生,或采用辱骂、讽刺、挖苦等形式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伤害。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确立生命教育理念。无论是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还是在各类课外活动中,抑或是平常的师生交往中,都要有这种思想,并在此理念的支配下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2.要求教师放弃原来的应试教育的思想,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考试,而且是为了培养人,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育人。因此教师一定要深度挖掘教学内容背后蕴含的教育资源,提炼出一些学生的能力发展目标、情感目标、价值目标等。然后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就可以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能力、情感、价值等素养,通过这种学习,学生不仅能够获得知识,还能够提高能力,发展智慧,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品德,丰富心理、道德和法律素养,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和谐发展,幸福成长。
(二)教学方法上,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性、个性和生命的多样性,彰显人文关怀,而不应该“目中无人”,漠视学生鲜活的生命,这是思政课教学中运用生命教育理念的突破口
1.情感渗透法。情感是教育的生命。教师应该把学生当作鲜活的生命主体,尊重学生,关爱学生,通过教师的激情、真情去感染学生,焕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主动求知,正确对待人生基本问题,为今后人生的发展多思考、多准备。
(1)要以情育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意始终发挥情感的作用,这种情感主要渗透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以饱满的热情,高昂的情绪去感染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有一种快乐感。假如一个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理不直、气不壮,讲起课来没劲、没味、蔫巴巴,试想学生会听的有味吗?第二是渗透在案例教学中。对于案例,不能读稿子,念稿子,始终坚持以自己的语言把案例有声、有色、有情感地宣讲出来,让学生处在一种真实的环境中来体验,通过体验来打动学生的心灵,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打动人心的教育才是有效的教育。第三是渗透在讲授法中。在讲授理论的过程中,坚持以生动的语言、有节奏感的语调、幽默感的方式用情、用心去教,去引导。
(2)夯实师生的情感基础,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生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因此,教师就要平等地对待学生,把学生看成是活生生的、有个性和多样性的生命主体,主动地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尽自己的能力帮助解决学生遇到的学习困难、生活苦恼、情感纠葛、理想信念的迷失、经济贫困以及就业等问题。这样,师生关系就会非常融洽,彼此之间就能架起一座沟通和信任的桥梁,学生就会亲其师、信其道。这样,教师的教诲学生就会愿意听,觉得是中肯的、是对他有好处的,从而变原来的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主动思考人生问题,思索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为今后的人生做准备。
2.生命体验教育法。过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从理论到理论,假大空,学生不愿听,教师教得没劲。针对这种状况,我们特别注意了研讨,加大了实践性教学的力度。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在课堂内以及课堂外创设一些实践活动情境,如参观监狱、考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旁听法院庭审、观看影片、辩论等,让学生亲身体验、亲身感悟,在体验和感悟中接受教育,洗涤心灵,陶冶情操,培养自身良好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掌握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教师还可以安排一些和学生生命相联系的情景来进行体验,如参观临终病房、墓园、或者写遗言、墓志铭等方式,让学生充分体验、感悟,在体验感悟中升华,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生命是短暂的、也是宝贵的,生命中生理生命、精神生命与社会生命是多样性的,从而珍惜生命、善待生命,体验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主动学习,寻求个性和多样化的发展。
3.因材施教法。过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严重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学生个性的培养,没有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等等,结果导致人性的扼杀,个性的丧失。因此,渗透生命教育理念的政治课教学一定要关注大学生的个性的培养。因为个性是教育的灵魂,没有个性就没有人才,没有创造性。
(1)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施教。我们的教育要人性化、个性化,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状况,有针对性地施教。对“性格豪迈”者应对酒当歌,直陈事理;对“小桥流水”者应缠缠绵绵,动之以情;对“润物无声”的安静者,要娓娓道来,潜移默化;对“震耳发聩”型的暴躁者,要春风拂面,晓以利害……通过这样的个性化教育,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创造得以发挥,良好的个性品质得以塑造。
(2)着力弘扬学生的主体性。高扬人的主体性,是教育人性化的要义。人的主体性是人的个性的本质特征。所以思政课的教学要从过去那种不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忽视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病态教育中走出来,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在知识建构、能力培养、性格塑造等方面的重大作用。只有通过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学生的各种素养和品质才能得以形成。
(三)教学内容上,应该把生命教育的内容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体系,而不应该使这一内容成为教学的盲区或弱区,这是思政课教学中运用生命教育理念的核心表现
1.生命观教育。生命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有且仅有一次,生命是非常宝贵的。我们每一个人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都应该珍惜生命,保护生命。要懂得欣赏生命的美好,要有一双发现生命之美的眼睛和一颗感受生命之美的心灵。让我们用生命去欣赏自然的美、艺术的美、科学的美、人性的美等。世界之美、生活之美都是生命赋予的。要懂得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与众不同的,要相信自己,发现自己,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创造生命的价值,让生命焕发出光彩。
2.人生观教育。人生观是人们对于人生的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一定的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表现。它通过生死观、幸福观、恋爱观、苦乐观等表现出来。一个人有没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决定了他的人生是否幸福、是否有意义。人生观对于整个人的一生起核心和引领作用,指导着人们如何认识自我,如何活在这个世界上,应该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因此,政治教师要教育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用正确的人生态度对待人生、对待生活,始终对祖国和人民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挫折观教育。俗话说的好,人生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挫折和苦难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没有苦难的人生是残缺的人生。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往往是在战胜困难、厄运等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现在的大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受着父母双亲和长辈们的宠爱,很少独立处理生活中的一些事情,从小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一直都是顺风顺水,耐挫折和困难能力较差。进入了大学就不一样了,无论是学习、生活、交友乃至认识社会和人生,都需要更多地依靠自己去思考、判断、选择和行动。因此,政治教师要教育学生认识到挫折的不可避免性,必须面对,它是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要加强抗挫折的能力的培养,锻炼学生战胜苦难的意志和心理品质,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和生活,乐观地面对人生、面对世界、面对社会、面对生活、面对未来。
(四)教学评价上,应该把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信念、崭新的思想道德面貌、健康的心理、良好的行为规范作为思政课的基本目标,让学生自由、充分、全面发展,幸福成长,快乐生活,而不应该把学生考多少分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这是思政课教学中运用生命教育理念的基本导向和评价标准
1.实现知识课堂向生命课堂的转变。传统的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属于知识课堂,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情感的培养。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和容器。在这样的模式下学生很难体会到学习所带来的幸福和快乐。渗透生命教育理念的课堂应该是生命课堂。应将生命情感的发展纳入课堂教学的评价之中,这种评价包括情感、情趣、意志、交往、合作等指标体系。同时要注重课堂的生成性,不应该拘泥于现成教案的计划性,课堂应该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是情感的交流,是思维火花的碰撞,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律动课堂。所以,思政课教学中运用生命教育理念就必须实现知识课堂向生命课堂的转变。
2.考核坚持平时的日常表现、学习的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的有机结合。政治课的考核应该由三部分组成:学生平时的日常表现由中队长或班主任考核,占总成绩的40%,这块主要考核学生的思想道德和行为举止状况;学习的过程性考核由政治课教师进行,占总成绩的20%,这块主要考核学生平时的学习表现,如课堂纪律、作业、回答问题以及其他的课堂表现等;期末终结性考核由政治课教师进行,占总成绩的40%,形式可以采取开卷或闭卷的办法,题型应多样化,照顾到不同特点的学生,侧重于能力的培养,素质的养成,这块主要考核学生的政治理论知识以及相关能力和素养。
[1]邓刚宏,赵锦玉.生命教育视野下的“两课”教学[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6.
[2]王维亨.浅论走向生命教育的课堂教学[J].《科教文汇》,2008,11.
[3]何桂宏.生命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急迫课题[J].《中国健康教育》,2005,4.
[4]王东莉.生命教育与人文关怀—青少年教育的终极使命[J].《当代青年研究》,2003,6
[5]吉俊洪.杨森林,思想政治教育人性原则初探[J].《探索》,1998,5.
[6]徐艳兵.浅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措施[J].《教育与职业》,2008,6.
徐艳兵(1971—),男,江西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公共基础部副教授,教育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与研究。
王淑蓉(1975—),女,南昌市新时食品有限公司会计师,研究方向为账目处理与高校德育。
本文系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省级课题“生命教育理念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编号:JXJG—10—38—2)的部分成果。
责任编辑 万 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