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乌日贡”大会与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2011-08-15邹晓华

黑龙江史志 2011年5期
关键词:鱼皮赫哲族大会

邹晓华

(佳木斯大学图书馆 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乌日贡”大会与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邹晓华

(佳木斯大学图书馆 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乌日贡大会是以赫哲族传统渔猎文化为背景,以表现赫哲人生产生活为主题,以赫哲族传统民间文化与体育项目为一体的综合性民族节日与节庆活动。在当代赫哲族传统渔猎文化散存于民间并面临濒危之际,“乌日贡”大会已成为传承赫哲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发挥着抢救、保护和传播赫哲族历史文化的重要作用。

乌日贡;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

一、“乌日贡”大会的历史渊源与形成

“乌日贡”大会是20世纪80年代确立的以赫哲人传统渔猎文化为背景,以表现古今赫哲人生产生活为主题,集民族民间文化与体育项目为一体的综合性节日盛会。它的产生是赫哲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必然结果。

(一)“乌日贡”大会的起源

“乌日贡”大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赫哲族先民的“跳鹿神”活动。“跳鹿神”,又称“跳太平神”,赫哲语为“温吉尼”。这是一种以萨满为中心的集体活动。主要目的是为了求神驱鬼、消灾祈福,人丁兴旺,渔猎丰收。凌纯声先生在《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一书中记载道:“跳鹿神的意思,萨满欲为他的家属及合屯人民消灾求福。举行此隆重的仪式时,屯中人家医病跳神中许愿得愈者及求子得子者,亦趁此还愿,乃觉倍形热闹。……是日,日上三竿,萨满预备出发手续,先在家中将爱米及神具由箱中取出供在西炕上,在神前烧香草,敬酒食。萨满坐在南炕上向爱米祷告,自述本人所领之神及神具,并告以今日为合屯人民消灾求福请诸神降临,各显威灵。祷告毕,时有屯中少年若干人,击鼓摆腰铃助兴。每人走三圈,其人数五六人或六七人无一定的限制。各人摆铃毕,萨满头戴神帽,穿神衣神裙,足登神鞋手戴神手套,胸佩布克春、萨拉卡、额其和及护心镜。俟穿戴整齐,旁人在其神帽前及护心镜上喷酒。此时萨满又取鼓坐炕沿上,再祷告一次毕,乃下炕至门口开始跳神。自右而左跳转三圈,然后再整队而出。神队的排列,第一人手持鸠神旗杆,第二人手持一串三个或四个爱米,第三人手托鹰神,第四人手持神刀,第五人击鼓,击鼓的人数不一定,有一两人或三四人者,第六为萨满,后随屯中男女看热闹者甚众一路唱鸠神歌,萨满一人独自先唱,众人随声和之”。[2]P122-126在赫哲人生活的古代,科学技术不发达,信息闭塞,文化落后,人们普遍认为所有的事物都是有灵魂的,把一切愿望全部寄托在对天地万物的祈求崇拜上。他们希望参加了跳鹿神活动,神就会保佑自己渔猎顺利,生活幸福。

(二)“乌日贡”大会的形成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和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萨满的信仰消失了,传统的“跳鹿神舞”也逐渐被人们所淡忘,到新中国建立后,以宗教祭祀为主要内容的跳鹿神活动完全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了。但跳鹿神活动及其演变过程中所积淀的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传统和热情没有消失,在赫哲族民间文化娱乐活动传承不断,如说唱伊玛堪、叉鱼等,这些自发的民间娱乐活动,即是对传统的跳鹿神活动中群体性活动意识和活动事项的传承与延续,又是赫哲族民族盛大的节日与节庆活动——“乌日贡”大会确立的民族文化基础。随着生活的安定,他们迫切需要以赫哲人传统渔猎生活为背景,创办像“跳鹿神”那样的让全体赫哲人都能够参加的节日盛会。决定以举办赫哲人文体大会的形式,重新创办属于全体赫哲人的民族盛会,这样才能真实地再现古今赫哲人的生活,实现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传统体育活动和现代娱乐方式及传统舞乐与现代歌舞的有机结合。经过不懈的努力,赫哲人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节日——“乌日贡”大会。[1]P250

二、“乌日贡”大会传承与保护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功能

赫哲族传统的渔猎经济被现代经济所替代,使传统文化失去了传承的载体,“乌日贡”大会在给赫哲人确立了一个民族综合性盛大节日与节庆活动的同时,提供了抢救、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舞台,并发挥着传承民族文化精华,凝聚民族意识的文化功能。赫哲族传统的渔猎文化随着历史的进程而演变或消失,成为历史的记载与博物馆的收藏。许多传统的原生态的无形文化在不经意间嬗变成为濒危的散存民间的文化遗产,并以惊人的速度走向永久消逝。正是这一历史时刻,“乌日贡”大会脱颖而出,它有利于民族文化遗产的抢救,有利于民族文学艺术作品创作,有利于锻炼和培养民族音乐、舞蹈与体育人才。“乌日贡”大会承载了对诸多即将消失和正在发生流变的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存的使命,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保护与传承即将消失的民间文学“伊玛堪”

“伊玛堪”是赫哲族民间流传的说唱文学,类似汉族北方的“大鼓”,南方的“苏滩”。它不同于讲故事,不仅内容情节长,而且合辙押韵;长的要说唱好多天,短的也要说唱几天。每个故事的枝干和一些词句都是背诵的,不能填枝生叶。因此,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说唱。[3]在“乌日贡”大会上,新一代的赫哲人将他们学会的伊玛堪片段创作为说、唱、小品等节目搬到了“乌日贡”大会的舞台上。他们使“伊玛堪”更加艺术化,并找到了新的市场。

(二)保护与展示古老的鱼皮工艺

赫哲族是我国北方唯一一个以渔猎经济为基础形成与传承鱼皮工艺的民族。其鱼皮制品包括鱼皮帐篷、鱼皮凳子、鱼皮口袋、鱼皮荷包,鱼皮衣、裤、鞋、帽,萨满服,鱼皮纹样,鱼皮剪贴画等等。各种鱼皮制品的制作都需要一套较复杂的鱼皮加工过程,这就是传统的鱼皮手工技艺。随着丝绸、棉、麻制品的传入,鱼皮服饰和器具已经完全丧失了往日的实用意义,鱼皮制品的加工制作工艺几近失传。“乌日贡”大会为鱼皮文化的传承创造了新的机遇。在大会上赫哲人身着鱼皮服装,在篝火上烤生鱼和生鱼片,也从一个侧面促进了鱼皮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三)保护与发展传统民歌“嫁令阔”

“嫁令阔”是千百年来深受赫哲人喜爱的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由于种种原因,尤其是受到通俗唱法等现代歌曲的强烈冲击,日渐衰落。“乌日贡”大会为之提供了传承、创新与展示的舞台。

(四)保护和发展赫哲族传统舞蹈

“乌日贡”大会的舞蹈节目非常丰富,有传统的“天鹅舞”、“钓鱼舞”、“草球舞”和“鱼叉舞”等,其中最典型的是萨满舞。赫哲族的萨满舞起源于萨满跳神活动,他们在传承萨满文化的基础上创作发展萨满舞,并将之搬上舞台和纳入全民族的集体活动之中,成为具有浓郁传统文化根基的现代舞。这既是赫哲族历史文化的回音,又是现代赫哲人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精神的升华。赫哲人在欢度自己节日的过程中,保护传承了本民族的文化遗产。

(五)保护濒危的赫哲语

赫哲族虽然没有文字,但语言十分丰富,是一种独立的民族语言。随着生态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赫哲语已成为濒危语种。对赫哲语言的保护,除了通过文字录音等手段进行保护以外,还需要多种途径搭建保护的平台。“乌日贡”大会就是其最好的平台之一。在“乌日贡”大会上,赫哲人就采取了用表演节目的方式保存与传承赫哲语。其一,用赫哲语发言、呼口号、表达文体术语。其二,用赫哲语讲唱“伊玛堪”。在大会上,代表们表演的“伊玛堪”有大段的内容是用赫哲语演唱的伊玛堪调,悲壮生动。其三,用赫哲语演唱歌曲。用民族语言表演的优美动听的《嫁令阔》、《赫哲人永远热爱共产党》等节目不仅表达了赫哲人的民族情结,体现了民族的亲和力,更重要的是使民族语言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与环境中得以传承与保护。[1]P260

三、如何传承与保护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借鉴国外经验

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起步较晚,一些地方还不完善,许多发达国家的历史文化保护工作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如日本,他们许多的历史文化遗产都和我国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服饰、饮食习惯、风俗等。这些东西在日本得到了很好的保存,特别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值得我们借鉴。日本民族善于学习外来优秀文化,同时又善于保存优秀文化传统。早在1890年10月,日本明治政府就依据皇室的意愿,模仿法国的艺术院制度,以保护美术家和奖励创作艺术作品为目的,制定了“帝室技艺员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废除了《国宝保存法》、《重要美术品保护法》的基础上,于1950年5月30日重新制定了《文化财产保护法》,并不断修改完善至今。

(二)提高公众非遗保护意识

改变公众对非遗的价值认可度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政府应重视赫哲族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政府的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是一个国家层面的工程,不是任何个人和单位所能完成的,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配合。

(三)制定科学的保护规划

赫哲族集中聚居区,应根据本地的文化遗产资源现状建立长远的科学的保护规划,制定扶持政策,出台保护赫哲族文化遗产措施,尤其是加强传承人的保护力度。其中最令人忧虑的是传承人的锐减。其原因,或是传承人年事已高甚至离世而去;或是无人承续,后继乏人;或是后人弃农经商,进城打工,改换身份等等,都致使传承线索的中断。这是今天我们深感中华大地的文化日渐稀薄甚至空洞的原故,也是我们要尽快认定和着力保护传承人的根由。传承人是中国民间文化各个领域中的杰出传人,是活着的历史精华。在得到了国家一级评定标准认定的同时,他们所传承的文化也被认定。中华文化的家底在他们身上被一件件认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目标也被具体的锁定。

(四)加强宣传力度

各地应加大对赫哲族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广播、电视和报纸等媒体能够在文化报道中多向非遗等民间民俗文化倾斜,少一些功利化的目的,在舆论上用非遗的魅力感染公众。使社会各界关注和参与保护赫哲族文化遗产,增强本民族的自觉保护意识,鼓励社会力量和有识之士参与保护工作。

(五)加强财政补贴

各级财政应加大对文化遗产项目和濒危的文化资源的投入力度,制定吸纳社会资金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优惠政策和措施,逐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投入机制,使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六)继续办好“乌日贡”大会,发挥其作用

“乌日贡”大会是加强赫哲族民族凝聚力的重要载体;“乌日贡”大会有利于促进赫哲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并将对赫哲族社会发展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乌日贡”大会不仅是赫哲族的盛会,也是讴歌党的民族政策的盛会。

[1]刘敏.赫哲族历史文化研究[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

[2]凌纯声.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

[3]刘忠波.赫哲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黑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黑龙江省三江流域原生态文化资源调查与保护》阶段性成果(11552272)

邹晓华(1972—),女,吉林省伊通县人,大学本科,佳木斯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图书情报。

猜你喜欢

鱼皮赫哲族大会
论新时代背景下赫哲族民俗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传承赫哲族音乐的几点思考
WAIC与WIC大会简介
赫哲族滑爬犁的演化及在赏冰乐雪活动中的应用
鱼皮画的传承与发展
声讨大会
大会选举
徐薇娜鱼皮镂刻作品
鱼皮帮助烧伤病人快速恢复
烧伤后“植入鱼皮治疗法”